路得记导论
路得记导论
在士师时代的一片战乱中,《路得记》是一首大时代的田园诗,记有苦难也记有爱情。从这部有“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之称的作品里,让我们看见一般平民的生活、习俗和感情。
不过让此书能千古传诵的是全书处处迸散的爱的火花,那种关怀帮助别人、爱人如己,天父要我们去发挥和力行的精神。最不容易的,是路得已毫无所有,将自己献上,去照料一个已空无一物的女人;忍受跋涉之苦,去到明知会受欺侮的异乡,在烈日下拾穗养活拿俄米。
在天父手中,饥荒、贫苦、绝望,都能用来完成祂更高的旨意;人进到祂的国度,不靠地位、名望或血统,而是靠对神和人无私的爱心。
大卫从这位外邦女子而出,而那位比大卫更大的基督的家谱上,也记有路得的名字。她对一个家至死不渝的爱和对天父坚强的信心,成了她蒙福的源泉。
路得的故事也让我们看见:天父的大爱普及世人,表现在肯牺牲自己的平凡之人的生活中。爱,不分种族与肤色。
·大纲·
拿俄米举家迁居逃荒 1:1-1:5
路得随拿俄米返伯利恒 1:6-1:22
波阿斯慷慨照料孤寡 2:1-2:23
拿俄米安排儿媳婚事 3:1-3:18
波阿斯娶路得为妻生子 4:1-4:17
尾声:大卫的家谱 4:18-4:22
版头:拾穗
·参考资料·
一、本书作者及写作时期
依犹太传统,本书和《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都是撒母耳所作。但是4:17,22提到耶西生大卫的话,而书末家谱中无所罗门之名,可见本书是在大卫时代写成。要是写于大卫在生时,撒母耳有可能是其作者,但这是犹太拉比的解释,因为所用的希伯来文体及若干用字,以及提到已过时的风俗(4:6-8)来看,成书期当在以色列王朝时代或以后。由于书中没有作者的署名,作者为谁无法确定。也许路得的故事在伯利恒城口舌相传已久,后来才由一位才华出众的人写成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书中所记的事发生在士师时代(1:1),要是把以色列人出埃及定为主前1440年左右,路得和波阿斯当为士师时代后期的人物,是大卫的曾祖父母。大卫是波阿斯的第三代孙。依此推算,此事当发生在主前1100年左右。
二、本书在圣经中的位置
《路得记》以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摩押人女子路得为书名。犹太人把此书列为宗教节期中诵读的经卷。这种经卷一共五本,都是旧约中比较短、便于在集会中朗读的。逾越节读《雅歌》;埃波月(七、八月间)第九日读《耶利米哀歌》;住棚节读《传道书》;普珥节(纪念哈曼歼犹太人计谋失败)读《以斯帖记》;五旬节读《路得记》,庆祝五谷丰收。
在希伯来文圣经中,《路得记》放在《诗篇》、《箴言》、《伯》、《歌》之后,与前述在节日中朗读的书合称为“圣集”(the Hagiographa),放在旧约圣经之末。但在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则象今天的中文圣经一样,放在《士师记》后,当作士师时代历史记述的一部分。拉丁文《武加大译本》及英文圣经均依此次序排列。《路得记》列为旧约正典很可能是主前200年前后的事。
三、历史背景
本书一开头就说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为“士师秉政的时候”,应为主前十一世纪左右。以色列人渡约旦河进迦南,在这块为四邻觊觎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部族式的联盟,逐渐放弃游牧生活,开始务农。
可是在北部定居的那些支派,并未能把迦南人的城市完全攻占,战争持续不已。兼之河东的亚扪、米甸等外族,又时时趁收获季节过河劫掠,令以色列人几无休养生息的机会,苦痛不堪。但住在南方的犹大支派情况则大大不同。他们很少遇到困扰北方支派的战事;为求息事宁人,甚至可以把参孙送交非利士人处置(士15:9-13)。
不过,犹大支派虽少外患,却时有天灾。这一支派的业地在死海西边,为半干燥性陆地;在正常天气下,大、小麦、葡萄、橄榄及无花果等农产品收获甚丰,居民生活小康。但若雨水不足,土地干旱,便会出现饥荒。
以利米勒为犹大支派的人,就遇到这样一次饥荒,只有带着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玛伦和基连离开故乡伯利恒,去到死海东边的摩押地暂居。二地之间若沿海畔的路走并不太远,大约60至70公里;但由于以色列人与摩押人间的历史恩怨,这一家人要克服的困难便很多了。
摩押人是罗得的后裔,罗得是亚伯拉罕的侄儿,故与以色列人有血统渊源。说的话虽或有方言上的差异,但都是希伯来语。可是摩押人拜基抹(王上11:33),祭祀的仪式邪淫,以色列人当年在旷野,曾为摩押女人所诱卷入向基抹献祭的罪行中。耶和华神用瘟疫刑罚,死了二万四千人(民25:1-9)。以色列人的子孙提到摩押女人,可能仍心有余悸。
可是摩押人居住的地方都在亚嫩河谷,介乎东面的沙漠与西面的死海之间,不只土壤肥沃,宜于农作;尤其是草原一望无际,最宜畜牧。圣经记载,摩押人在以色列王亚哈的时代,每年进贡十万羊羔的毛和十万公绵羊的毛,可见其畜牧业的发达(王下3:4)。
以利米勒决定往摩押逃荒,也许知道其地雨水充足,在那里可以徐图发展。可是他到摩押不久便死了,两个儿子且各娶了摩押地的女子为妻。以色列人的律法并不禁止与摩押人通婚,只是不许摩押人进到“耶和华的会”,这是因为以色列人出埃及时,摩押人没有拿食物迎接,以及曾召巴兰来咒诅他们的缘故(申23:3-4)。不许进“耶和华的会”就是不可以进以色列人大团体当中,这正是路得这位摩押女子随婆婆回伯利恒所须面对的种族的仇恨。
拿俄米与路得抵达伯利恒时,正值早麦收割的季节,从四月中到六月中一连七个礼拜(申16:9)。这时,饥荒已过,充足的雨水给当地人又一次丰收;先割大麦,数周后收割小麦。
在田间用人工收割,自早到晚,极为辛苦。收割的步骤是先用镰刀在田里将麦子一把一把割断,捆成束。收割时遗下的麦杆和田四周未能割下的麦子,可以准许贫苦人家摘拾(参利19:9)。
书中3:2提到“簸大麦”,这是把麦穗从麦杆上打下来后,利用风力簸出麦子的一个程序。收割回来的一捆捆的麦杆,先铺在打禾场上晒干,再用连枷来打,或让牛只来踹(申25:4)。有的在牛后边拖个木撬,下面装有铁球或石球。木撬从禾捆上拖过,麦穗受压很快与麦杆脱离,麦杆也同时切碎,再把这种混有碎杆的麦穗,用禾叉扬起,风把较轻的碎麦杆和尘土吹往一边,较重的麦穗便掉回禾场上。簸麦子的工作通常都在下午或傍晚进行,因为暖风在这段时间会从地中海吹来。
麦子簸过,妇女再用筛把禾场上的麦穗拣干净。筛子用木作框,以皮为网,网眼很细,只容麦粒经过。这些筛出的麦子用泥罐装开储放,供售卖或食用。打麦场公用,工人轮候期间,有讲有笑,有吃有喝。簸大麦的工作长达数天,所以大都在打禾场上过夜。
希伯来人看重子嗣,律法规定“弟续兄孀”,弟弟有责任为死了却无子的哥哥立嗣(申25:5-10及注),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涂抹”。要是没有兄弟,近亲也有这种义务;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视作已死丈夫之子,并继承其产业。
波阿斯并非以利米勒的兄弟,却是一个近亲,有娶路得的义务。他很喜欢这女子,而另一个比他更有权娶她的却不愿意作此事,宁可放弃财产权,并在城门口众长老前脱鞋为证,波阿斯这才娶了路得。
路得与波阿斯婚后生子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就是大卫的父亲。大卫为以色列人建立起王朝,那伟大的救世主基督耶稣便是从大卫一脉而出。《马太福音》所记耶稣的家谱中,外邦女子路得的名字永垂不朽。
四、本书特色
在士师时代的兵荒马乱岁月中,《路得记》提供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如何与饥馑奋斗,忍受苦难;丰收时的田园风光,还有那永难熄灭的爱情。全书用字精炼,文笔清丽生动,高潮迭起,感情描写细腻,有人誉之为“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
全书处处引入注意一个主题:人进到神的国不靠地位、名望与血统,而是靠一生遵行神的旨意,信守真理。生活的中心不是自己,而是天父要我们去爱、去关怀帮助别的人。“爱人如己”的精神在本书里发挥得至为透彻。主耶稣把爱神和爱人当作全律法的总纲(太22:35-40)。
路得对孤苦的拿俄米一片忠心,完全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去照料一位连遭丧夫丧子之痛的女人(1:16-17;2:11-12;3:10;4:15),波阿斯对拿俄米和路得的同情与慷慨,远逾律法要求他应尽的本分(2:8-16;3:14-15;4:1-12)。神对人的爱,表现在这些平凡之人的生活中;他们蒙福,也让他人得福。
路得本一外邦女人,因嫁给以色列人而成为这个民族所接纳的人。她对拿俄米和自己丈夫的民族的忠心,尤胜许多以色列人的女儿。她本来一无所有,后来丰富难比;本来孤单绝望,后来生命里满了欢笑。有人把她的一生比作以色列民族从败亡到强盛,从分散的部族到光荣的王国的象征。这当为《路得记》被接纳为圣经正典的重要原因。
从本书也可以看见当日的风俗和民情,以色列人的家庭生活,以及不分古今中外流漾在人心中的爱情。
而最让我们得帮助的,是天父的爱决不受肤色、性别或种族的限制。祂可以让一个异族女子进入大卫家,一千年后,救世的弥赛亚从此家而出。神今天也巴不得全人类都可进入祂充满爱和正义的大家庭。
以色列人被掳归回后,以斯拉为了保持以民的纯一,曾要求一切娶有外邦女子为妻的都得和妻子“离绝”,并严禁以后与异族通婚。有人说,《路得记》或在此时编写成书,使人明白外邦女子曾有的贡献,对异族应同情且宽容。
—《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