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导论-《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诗篇相关章:
注释
第六十六篇祂的恩佑,我的祷求
这首诗歌的韵律节奏,是从「全地」(1节)到「我」(20节),中间是透过「我们」(10节),过程发展却很难解释清楚。诗人是否先献上感恩的祭(13-15节),发出见证(16-20节),然后以一首诗歌来宣示神与世界(1-7节)及子民的关系(8-12节)?又或者是百姓因得蒙祂的拯救,欢喜快乐(12节),而有人(王?)把他们心底的感受抒发成文呢(13-20节)?作诗的背景虽不能肯定,但其信息却是清楚的。
神在历史上为祂子民所作的,乃是祂向全人类发出呼召的根基(1-7节)。世人被召唤来观看,如同昔日观看神在红海的作为,然后也同来与神的百姓欢欣快乐,而不是来背叛神(5-7节)。神对部分人(以色列人)所作的奇事,也是向全人类的呼召(参林后五18-19)。
神今日对付祂子民的方法,必须以祂从前待他们的法则来衡量(8-12节)。他们现在所受的大小试炼(10节),全是昔日红海事件的写照;他们经过大水,为的是迈进自由的境界(12节)。
我们经历忧患,也该视这为见证神的途径。「万民」要来「称颂……神」,因神熬炼人,试验人,使人受伤至深,但最终目的却是要让百姓进入丰富自由之地(8-12节)。
人人献上属灵的祭(13-15节),作见证(16-19节)和赞美(20节),才有教会的实际的显出。没有这些人,教会根本就是空壳。
神是以恩典来对待自己的子民,这显于祂的旨意和作为(10-12节,原文有个6个第二身单数动词)。不过要注意,没有祷告(17节)和圣洁(18节),便没有祝福(17节)。神实在是藉人的祷告,把最上好也是预定给我们的奇妙恩赐加给我们(玛三1;路一13)。
第1-12节普世赞美神子民过去和现在的经历(1-7、8-12节),使人人都要来敬拜,先是为祂启示的自己(2、4节,「名」)而敬拜,然后是敬拜祂的作为和得胜的大能(3节)。第5-7节红海的体验(6节)已经是几个世纪前的往事。因此诗中的呼召──「来看」(5节)乃是富想象力的语言。然而我们的心神一旦倒流到昔日的情景,就必定同样振奋不已,说:「我们在那里因祂欢喜」(6节下),彷佛自己亲临对岸,目睹神得胜的「权能」和令人生畏的结局(7节,参出十四30、31),以及背叛神的人的惨况。无论如何,神仍在宝座之上(8-12节),祂的百姓能分享今日新近的经历:神定意为自己的子民谋福祉(9节),直译:「祂命定我们得生命」。祂使人尝苦难,历创伤(10节),使人受「试验」,好能提升品格,使人受「熬炼」,好能成圣洁。我们落入人生的网罗,受百劫的苦楚,都是出于祂的(11-12节)。「网罗」(人生的困局)、「重担」(压力和焦虑)、「人坐车轧」(被苦待暴虐)、「水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个人千端万绪的遭遇,都有父神的手在管理着(约十29;林前十13),就是在神那恩典、权能的手中(12节;林后四16至五1;启七9-17)。
第13-20节个人赞美诗人有个人的经历,从奉献(13-15节)、祷告(17节)、「圣洁」(18节),以致祷告蒙答应(19节),他都有所认识,这些经历成了教会的见证(16节)。急难之日(14节,参10-12节),他口中许愿,现在以「燔祭」(13节)──毫无保留的奉献(创二十二2、12)──还愿。不过许愿并不是跟神讨价还价,而一旦拯救来临,也不是代表神肯接受人的开价和条件,而仅是祂愿垂听怜悯。真诚的祷告要开声讲出我们的缺乏(17节,「用口求告」),之后也必定转成赞美(17节,「我的舌头」)。更重要的,是存清洁的心来恳求(18节)──立定心志不再「注重罪孽」。如此,祈求蒙应允变成赞美(20节),活活地证明「他的慈爱」不会「转开我」。
查阅相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