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腓立比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腓立比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腓立比书相关章:

腓立比书

导论

保罗、腓立比和腓立比教会

腓立比是保罗进行宣教工作的其中一站,从许多方面都可以显出它的重要地位。它不单是罗马马其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更拥有成为罗马殖民地的特殊地位(徒十六12)。这意味着它就像一个位于海外的小罗马。拉丁文是官方语言;当地的行政事务和税项都受到罗马法律的控制;公众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如罗马本土,而大多数官员都采用与罗马本地相同的职衔。

然而,腓立比的历史却可追溯至久远的年代。在主前360年之前,该城原本是特拉吉亚的一个小村落(Thracian village)。这城的建立和名称的由来,是始自亚历山大大帝之父马其顿王腓力,因他察觉到此地的位置甚具战略性。经主前168年的「皮拿战役」(Battle of Pydna)之后,腓立比便落入罗马人的手中。主前42年,安东尼和奥克他温(Octavian)战胜了布鲁斯特(Brutus)和迦西乌斯(Cassius),安东尼便安排部分的退役军人定居在腓立比,于是,腓立比便成了罗马的殖民地。随后,在主前30年,渥大维在著名的「亚克兴战役」(Battle of Actium)中,击败了安东尼和克丽佩脱拉(Cleopatra),继而再从意大利遣送「殖民者」到腓立比,为效忠于他的退役军人在靠近家乡之地建立安居之处。从使徒行传十六章20至21节,和35至39节,我们可以看到腓立比人对拥有罗马公民权的强烈自豪感,在本书的一章27节和三章20节也反映出这种心态。

就我们所知,保罗在腓立比传讲福音,大概是使徒首次踏足欧洲进行布道工作。对使徒而言,这可能意味着是在一个属于罗马的省份,又从未听闻过福音的战略性中心工作。根据使徒行传十六章9至10节的记载,保罗前往该处(有西拉和提摩太同行),是响应夜间所见到的异象;在异象中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随着使徒行传十六章的发展,我们知道保罗在腓立比找不到任何会堂,到了安息日才在河边发现一处「祷告的地方」,是一群妇女用以聚会的场所。当中有一位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来自推雅推喇城的,她似乎是第一个决志信主,后来她还开放了自己的家,邀请保罗等人前来暂住。

当我们读到「有一个使女……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我们便略略知道腓立比有信奉偶像的背景。因着保罗吩咐鬼从使女身上出来,使女的主人们眼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愤怒地揪住保罗和西拉去见官长,要将他们下到监中。他们指控保罗和西拉的理由,是二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他们的城,「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

我们透过使徒行传十六章记载知道保罗首次到访腓立比的经过,认识了保罗传福音的伙伴同工,遭受逼迫的过程,和腓立比教会的信徒主要是来自外邦人的背景(这一切均在书信中带出)。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保罗第一次到访腓立比的许多细节,但我们却清楚知道保罗已成功地建立了一群虔诚的基督徒。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我们知道保罗在他的第三次宣教旅程中,曾经前往马其顿(徒二十1),当时极有可能再访腓立比。在希腊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重返马其顿,而使徒行传二十章6节更明确地告诉我们,保罗是从腓立比乘船回到耶路撒冷去。

写作地点和年代

一章12至26节清楚的指出保罗是在监狱中写这封书信。腓立比书连同腓利门书、歌罗西书和以弗所书,被统称为「监狱书信」。他在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3节提到自己屡次下监。从使徒行传的记载中,我们知道他曾经在该撒利亚和罗马两地被监禁过,而根据我们在使徒行传二十章18至19节;哥林多前书四章9至13节,十五章31至32节;哥林多后书一章8至10节,四章8至12节,六章4至10和十一章23至27节等经文所推断,他很可能也曾经在以弗所被监禁过。至于保罗写信给腓立比的信徒时,究竟是被囚在该撒利亚、以弗所,抑或罗马的监狱中?则各有不同的论据支持。

支持该撒利亚是书写地点的最重要论据是:

1.使徒行传二十三章35节提到保罗在该撒利亚是被看守在「希律的衙门里」,而腓立比书则指出保罗已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之中,显明所受的捆锁是为基督的缘故(一13)。 2.如书信所暗示的,在该撒利亚监狱中两年的时间(徒二十四27),让保罗有足够时间在被囚的地点与腓立比的信徒通信(参下面的解释)。

3.保罗在腓立比书一章17节提到他曾辩明证实福音,而他仍然是在捆锁之中。这显然是在该撒利亚的情况:他在腓力斯面前自辩,然后继续被囚禁两年。

4.保罗在腓立比书没有提及为犹大的穷人收集捐献,这是他前期工作的一件大事。当他被囚在该撒利亚时,那些捐项已经送抵耶路撒冷,因此,他在腓立比书只有提到「馈送」而没有提及这次的捐献。

上述的论点确实有相当的证据。但反对的人一定会反驳,保罗在该撒利亚被囚禁时并不需要面对实时被处决的可能,他只因要「上告该撒」,而要被押往罗马,在罗马皇帝面前接受审讯(徒二十五11)。他特别在一章20至24节提到的生与死的两难──以及其后道出要到腓立比的盼望(参二24)──并非他被囚在该撒利亚时所要面对的真正抉择。

我们若接受保罗是在以弗所的监狱中写腓立比书这个可能性,我们便可以明白以下论点的理由:

1.信中指出从腓立比前往保罗被囚之处的旅程至少有4次:第一次是汇报他的处境,然后以巴弗提从腓立比来见保罗,再派人回到腓立比告诉以巴弗提病倒的消息,接着便得到腓立比人对他的关怀问候(二25-30)。从腓立比到以弗所只需7至10日的路程,能有上述数次的来回往返亦并非难事。

2.我们从使徒行传十九章22节得知,在以弗所时提摩太被差派前往马其顿,正吻合了腓立比书二章19至22节的记载。

3.从上述提及支持保罗被囚在以弗所的经文所见,保罗确实在那里面对死亡的威胁(参腓一20-23)。不过,令人质疑的是,保罗是否在以弗所遭受长期的监禁──其监禁的年日足以引发了一章12至18节所提及的种种情况。

4.当保罗置身以弗所时,他当然渴望──后来亦的确成全了──到马其顿和希腊的心愿。另一方面,有人质疑保罗是否在罗马写二章24节,因为它似乎显出保罗那时的眼目正望向西方,而没有期望再往东来(参徒二十25和罗十五18-29)。

5.一般认为这卷书信与保罗早期的书信有较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他在加拉太书和罗马书所处理的犹太人基督徒问题,仍然是他的关注点。

6.有人指出,类似一章30节和四章15至16节的经文,视第一次在腓立比传福音的经历为较近期的事,反之,保罗若是在罗马写此信,则当中已相隔十一、二年了。

这信若是在以弗所写成,它的写作日期约是主后54至55年间。若是在该撒利亚写成,则是在57至59年间。虽然支持以弗所为写作地点的论据较该撒利亚为强,但仍然有不少人强烈支持传统的看法,认为本书信是在罗马写成:

1.保罗在罗马等候当面接受皇帝审讯的期间,他仍然面对两个可能性:被判无罪释放,或是被判死刑。这正是保罗在一章19至26节所写的两个可能性。

2.虽然往返罗马和腓立比两地需时较往返罗马和以弗所长,但每次的旅程仍不会多过七、八个星期。

3.保罗虽然盼望前往罗马,但他的内心其实是想远赴西方的西班牙(罗十五23-28),而且,有证据显示使徒身在罗马时,仍然渴望回到东方的地区;他曾经在那些地区事奉过,他一手创立的教会正急需他的帮助。

4.腓立比书和保罗早期的书信虽有相似之处,但亦有明显的分别,而且,即使在他写信给提摩太和提多的时候,教会仍面对犹太基督徒所带来律法主义的危险。

5.虽然看守的「御营全军」(一13)和「该撒家里的人」(四22)可以解释与以弗所(甚或该撒利亚)有关,但用在罗马这地方却更为恰当。

6.腓立比书没有提及为耶路撒冷的信徒收取捐献一事,上面已用来支持此信是写于该撒利亚而不是以弗所的理由。这个要点亦成为支持罗马为写作地点的有力证据,倘若我们早已排除该撒利亚的可能性。我们从哥林多后书八章1至5节和九章1至4节见到马其顿的信徒积极参与捐献,信中对此事只字不提,显然表示它已过去了。

我们若接受罗马是最可能的写作地点,那么,我们便可将书信的成书日期大概定为主后62年前后,接近使徒行传二十八章提到保罗被监禁的后期。然而,地点本身并非帮助我们了解这书信的最重要因素,较重要的反而是我们要欣赏它是出自一个被囚之人的肺腑之言。

写作目的

我们读腓立比书时,会察觉到保罗是在几个原因的催促下写成这封书信:

1.他要向腓立比信徒的馈送表示谢意(四10、14-18)。

2.他想让他们知道他现时的处境,尤其是要向他们肯定,他的被囚绝对不会影响福音的传扬(一12-26)。他亦想告诉他们,虽然他盼望自己能重获自由,亲自前去见他们,但他仍计划打发提摩太去与他们详谈(二19-24)。

3.他需要向他们解释为何要打发以巴弗提回去,因为腓立比信徒显然盼望以巴弗提留在保罗身边,在各方面尽力帮助他(二25-30)。

4.他听闻腓立比教会出现结党和可能构成分裂,于是,他便劝诫他们要在圣灵的合一中生活、行事和作见证(一27,二1-11,四2-3)。

5.保罗同时察觉到腓立比信徒有可能重蹈犹太人律法主义的危险,于是,他要直截了当地清楚告诉他们,这根本是与福音背道而驰的(三1-11)。6.他似乎亦觉察到腓立比信徒正面对自以为到达完全地步(三12-16),和面对物质主义的危险(三18-21)。

7.他可以同时借着此书信鼓励信徒要勇敢无惧地受苦,以单纯的心去生活,并在各样事上及各种情况下全然信靠主(一27-30,二12-18,三17-21,四4-9)。

书信的来源

深入研究新约文献的人都会提出属于文学和历史批判的问题:它是否真是原作者的作品?书信的内容是否完全按照作者原意去构想?就本书信而言,这些问题是相当学术性的。对于保罗是本书信作者一事,除了极少数学者提出异议以外,并未遭受强烈的质疑。不过,有3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略为留意的。

1.二章6至11节是否初期基督徒的一首诗歌,被使徒适当地采纳和引用到书信中?这几节以基督降卑和高升为主题的经文,其形式是有规律性的,学者们将它们分为6节,每节有3行。在保罗其它书信中,我们找到一些极具诗意的经文(如林前十三),这些经文读起来近似一段引用语,与该部分的意义极为吻合,但起初却并非为它而写的。我们亦在新约书信找到诗歌或信条片断的例子(例如弗四4-6,五14;提前一17,三16,六15-16;提后二11-13)。这里似乎是类似却较长的引用语。保罗没有在别处采用过这段话,新约圣经也从没出现过。倘若诗歌是出自其它人而非使徒所写,这便同时解释了它对基督道成肉身和祂的工作的描述,多少有别于我们从保罗其它书信所认识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亦不能排除这段文字是出于保罗手笔的可能性。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视二章6至11节为颂赞基督的诗歌,它可能是保罗所写,亦可能是别人的手笔,倘若是后者,则是使徒适当地引用到书信的内容中。

2.书信的主题内容在三章1节突然中断,有些人便认为这正表明有一封截然不同的书信加插在这里。这里无疑是一个话题中断的情况,但保罗其它的书信也有过类似的例子。倘若真有另一卷书信加插入原先的书信中,我们却很难找到插入的部分在哪里完结。一个较可能的解释似乎是,不管是有新消息自腓立比传来,抑或使徒转念想到这个一直使人困扰的问题,总之他认为此刻需要提醒收信者,要提防那些将律法取代了恩典作为蒙神悦纳途径的人。提醒完毕之后,他便继续向腓立比信徒作最后的叮咛。

3.有些人质疑四章10至20节是否属于另一封先前所写的信,因为保罗理应不会过了那么久才为腓立比人托以巴弗提给他的馈送表示谢意,他很可能早已写信致谢了。这个论点确实有其道理,但若要响应这点,我们也可以说保罗可能真的在较早前曾致函感谢,不过我们现在已失落这信的原稿,保罗在此只是重复致谢。我们亦要留意到,保罗在表达谢意的同时,其实也强调了他并非倚赖他们的供给(参四10-20的注释)。当中所表达的微妙感受,正好说明了保罗为何将这个敏感的话题留到结尾才提出。因此,这些可能性似乎正能反驳腓立比书乃由不同信件夹杂而成的理论。

正如马丁(R.P. Martin)所言,我们可以透过腓立比书「了解保罗个人和作为牧者的品格」,以及「作为研究一间深获保罗喜爱且与他有深厚关系的初期教会之个案」[R.P. Martin, Philippians, NCB (Oliphants, 1976), p.ix].

综观过往,罗马书一直震撼人的心灵,使人看见基督施行救恩的奇妙福音;而腓立比书则为许多因福音而受苦的信徒,带来鼓舞和激发勇气,去面对各样的困苦和压逼,因此,它在无数人的生命中构成了无法衡量的影响。

主题

信中主要论及基督徒生活的实际问题,而很少谈论基督教的教义。然而,正如保罗的其它书信,他对作门徒的有关教导,都关连到基督教的信仰核心,例如十字架的首要位置(三18)、圣灵的工作(一19),和基督徒的盼望(一6、10,三20)。不过,这封书信中亦有几个部分,对基督的位格和基督施行救恩的途径作出有力而清晰的阐述。二章5至11节毫不含糊地说明了耶稣本有神的属性,却成了真正、完全的人。保罗指出,当基督降卑为人,后来更甚至死在十字架上之后,「神将他升为至高」;接着那句高举耶稣的话是来自旧约的经文,说到万膝必向神跪拜,万口必承认祂(赛四十五23)。保罗在三章4至10节将他信主之前的雄心壮志,与他得着基督之后的生命作出比较,然后,他清楚指出,人不可能靠守律法,或忠于外表的礼仪而「称义」(与神和好)。我们只能借着基督──这位完全因神的恩赐和恩典而来的「义」,并因着基督的受苦、受死和复活而得著称义。

在基督徒生活方面,书信包含以下的几个要点:

1.喜乐

「喜乐」的名词和动词(「要喜乐」),在信中出现了16次。保罗提到纵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二17),也要在欢欢喜喜中祈求(一4)、在工作的成果中喜乐(四1),并在受苦中喜乐。他会在合一和相交中获得喜乐(二2),会因朋友的馈送而喜乐(四10),当他知道有人传讲基督,他就欢喜(一18)。他劝勉收信者要在所信的道,并与主的关系上喜乐(一25,三1,四4),而且要在接待主内的弟兄时喜乐(二28-29)。

2.相交与合一

保罗感谢腓立比的信徒从一开始便与他在福音上同工(一5),因为他们一同获得神的恩典──那正是使保罗有能力辩明和证实福音的恩典(一7)。他在腓立比的信徒身上得到「授与受」的相交(四15)。他鼓励他们要「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一27)。他们若「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就能使保罗的喜乐可以满足(二2)。他要确保腓立比教会不容让信徒的团契被私欲、骄傲或结党的心所破坏(二1-4)。当信徒之间出现不和的情况,便需要其它信徒的帮忙,以致教会整体的合一、相交和见证不会受到亏损(四2-3)。

3.保罗属灵上的抱负

只有这卷书信能如此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保罗的抱负。我们看见保罗对耶稣基督完全的委身,一心一意地渴望认识祂和传扬祂。保罗在三章7至14节清楚表达出这种志向。但除了这段经文之外,我们同时亦要留意他在一章20节所表达的盼望,就是他永不会羞愧,却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他身上照常显大。在四章11节和13节,他坦言只要基督加给他力量,并且基督可以因此得荣耀,那么,无论是遇到任何境况、贫困和困难,他都可以知足。

应用纲要

基督徒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体验基督复活的大能,所以能够:

1.在困苦、逼迫中仍然有喜乐、平安;

2.与其它信徒享受彼此相交,并同心协力传扬福音;

3.治死自己,学效基督,活出真理。

腓利比书大纲

一1-11 序言

一1-2 问安

一3-7 感恩和信心

一8-11 祷告

一12-26 保罗的处境

一12-14 保罗被囚的结果

一15-18 传讲基督的不同动机

一19-26 无论生死都高举基督

一27至二18 有关基督徒生活和相交的教导

一27-30 劝勉信徒活出与福音相称的生活

二1-4 劝勉信徒透过自我谦卑来达致合一

二5-11 基督的榜样

二12-18 救恩的具体彰显

二19-30 未来的计划

二19-24 称赞提摩太

二25-30 为以巴弗提解释

三1-21 属灵的抱负

三1-3 防备奉割礼的人

三4-7 保罗从前的生命和人生目标

三8-14 保罗的新志向

三15-17 要学效的榜样

三18-21 要成为天上的国民

四1-23 劝导、致谢和问安

四1-3 呼吁信徒要同负一轭

四4-7 劝勉信徒要常常喜乐和祷告

四8-9 持守真实和可爱的

四10-20 保罗对腓立比信徒馈送的态度

四21-23 最后的问安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注释   圣经   导论   书简   基督徒   提要   文摘   道尔   唐纳   保罗   基督   罗马   使徒   教会   书信   福音   马其顿   喜乐   信徒   本书   的人   导论   是在   基督徒   圣经   一章   注释   耶稣   他在   以巴   这是   利亚   殖民地   点此   比人   新约   经文   是指   生命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