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导论-《精读本圣经注释》
罗马书导论-《精读本圣经注释》
1:1-17 保罗首先问候罗马教会,作为使徒他阐述了自己所蒙的使命,其权柄的终极根源是神,以此表明书信的属灵权威。这同旧约作者时常反复使用“这是神的话语”一脉相承。因为唯独神是圣经的作者。接着,保罗直接提示福音的核心主题——“因信称义”,以唤起读者的注意。保罗书信的对象虽是公众,不是个人,但保罗总是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加上问安,充分表明使徒与圣徒之间的深厚感情。
1:1 <提前 绪论,书信的问候语和使徒权柄的主张>。
1:2 所应许的:人未寻求之先,神已借着耶稣基督彰显了主动而无条件的爱。保罗以旧约时代的先知为见证人,证实福音的可信性与历史性,进一步阐明福音的旧约背景,借此说明福音是旧约的完成,是预言的成就。因而新旧约圣经的主题均为耶稣基督,他是掌管人类历史的永恒救主。
1:3 肉体:原文“s?rx ”意指“肉体”或“人”,此处皆可适用。这是指基督的人性,对于这一点,马太和路加强调童女所生,约翰强调道成肉身(约1:1-14)。大卫后裔:自犹太人被掳巴比伦,一直期盼着大卫的后裔中将出现的弥赛亚,这便成为他们的传统信仰。基督出自“大卫后裔”,成就了神对以色列人的预言和应许,实现了圣经从创世记开始所要显明的救赎计划。在此,保罗从大卫开始记述基督的血统和家谱,意味深长。就是这特别的字句,让人回想起神的应许,并确信基督就是那早已应许的弥赛亚。(参考可8:2-9:1 弥赛亚思想的展开)
1:4 圣善的灵:对此有不同的解释:①指基督的灵魂;②指耶稣基督的神性;③指圣灵;④指具有创造与改造能力的圣灵的称呼等。总而言之,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这是指圣洁而永远的存在,超越堕落而必死的人性的存在。圣经经常使用这种对比手法,将肉体和灵魂对比为属人与属神、暂时与永恒等。从死里复活:耶稣的受死和复活是他地上事工的两大分水岭。尤其,主的复活是显明他的大能和神性的决定性事件,堪称人类所经历的最高境界。主耶稣以人的软弱身躯承受了十字架的极大痛苦,代赎了人类的罪恶,用自己的神能战胜了死亡,将永生的祝福赏赐给信徒(路9:28-36)。
1:5 我们:指所有的使徒,包括保罗和他的同工。保罗是外邦人的使徒,彼得是犹太人的使徒,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承担不同的事工,在主里都是一体。恩惠:希腊语是“c?ris”,意指“宠爱”、“好意”。这里指“神白白赐下的大爱”,使人无功受禄,指神对人自发的、无可限量的大爱<林后 绪论,关于恩典> 。万国:亦译作外邦国家,保罗借此再次强调委任给自己的使徒职分是超越犹太教而面向全世界的。在今日看来这理所当然,而在一世纪,这简直就是一场革命,意味着一神论的信仰向全世界扩展(加1:16;2:8,9;弗3:1,8)。信服真道:就当时的历史情况,“信服”意味着因信基督要承受苦难。即便是现在,信徒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要面对属灵的苦难,信徒应当甘心面对,这是不可回避的生命课题。
1:7 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圣父是恩典、平安的源头,基督是道路、管理者、供给者。不从神和基督而来的恩典和平安,都是短暂而虚浮的,不能成为信徒真正关注的对象。
1:8 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初期教会时期,天下指罗马帝国。罗马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过度的富裕与放纵,灵性与道德极其败坏,对此四处响起担忧之声和觉醒之歌。因此,基督徒圣洁的生活开始被关注,最终使福音得以广传。现代的信徒应努力效法初期教会信徒,用实际行动宣扬基督的福音。
1:9 心灵:是整合性及本质性的自我,指人与神相交的人格的核心(帖前5:23)。保罗“不住地”为罗马人祷告,体现出合乎圣经的牧者形象和爱人灵魂的心。信徒对不信者与初信者的爱,体现基督教信仰的普世之爱。
1:10 终能得平坦的路:称职的传道人都会为黄金禾场迫切恳求。
1:11 把些属灵的恩赐:恩赐是恩典的具体体现,是“属灵礼物”。既然是“属灵礼物”,就有礼物的性质和根源,正如保罗在林前12:9-11中所讲,只靠圣灵的供给。
1:12 同得安慰:信徒之间是以灵相联的弟兄,胜于血缘的兄弟,以此在患难中彼此安慰。
1:13 不愿意你们不知道:人与人互不关心,他们的关系就失去生命力。真正的信徒共同拥有福音的生命本质,应当彼此关心,一起分享生命的喜乐。在此,保罗希望正确传达他对罗马人的关心,想让他们知道他的确想见到他们。
1:14 我都欠他们的债:表现了保罗作为神之仆人的热心,可以看到,他的传道热心已经提升为一种责任感。这不是保罗个人的事,而是所有白白得救的信徒都当持有的心态。
1:16 我不以福音为耻:不认识神的人追求世界,他们以自己的权势、能力、哲学知识、名利地位、文化优势、财富、血统以及宗教特权为荣,藐视真正能拯救人的大智慧(林前1:23)。事实上,保罗享尽了罗马、希腊、犹大的荣耀,却得不到真生命的喜乐,而今却信心十足地宣称唯有福音才是真正的生命之路。福音不是关乎生命的理论,乃是生命本身。
1:17 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神的义,是完美无瑕之义,神的义是使腐败之人得以更新的力量。这一句明确了“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显明”意指启示。本于信,以至于信:对这一句有多种解释,其中两种解释较为有力,认为这是从接受福音的被动状态发展到作为神儿子拥有生命的主动状态(Calvin)。另外一种是奥古斯丁的看法,认为从单纯拥有信仰的阶段发展到顺服神的实践阶段。义人必因信得生(哈2:4):不认识神的生活是无意义的。因为神是公义的神,故惟有义人才能与神同行。但义只有藉着信心才能得到,因此,义人就是信徒,是靠信心而活的人。没有信心就没有永生,这种生命归根结底是虚妄而无意义的(传1:1,2)。这句话以没有信心就没有真生命的属灵真理作为背景(加3:11)<加 绪论,有关因信称义的理解>。
1:18-23 外邦人不认识神,他们的伦理、道德极其败坏,将被造物放在神的位置上,亵渎了神的荣耀。
1:18-20 本卷书的主题是“因信称义”。这部分保罗论及人类如何按外邦人、犹太人、全人类的顺序远离神的义<绪论,综览>。
1:18 人原是义的存在,如今却不再为义。人对神的亵渎行为,是对造物主的背信弃义。神的忿怒:是神对人的罪恶与不义的审判,也预示着末世最后的审判。显明:不仅表现为审判恶人,也表现为使恶人继续陷在罪中(24-32节)。
1:19 原显明在人心里:艺术作品反映艺术家的性情,生活在秩序井然、庄严和谐的美丽大自然中,谁都会感受到创造者的眷顾和护理。
1:21 他们虽然知道神……也不感谢他:真正认识神,必然会感谢神,就如每个人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换言之,感谢神应该是我们自然的流露,远超越逻辑上的必然性。人不感谢神是因顽梗悖逆,可与世上的不孝之子相比,由此可知此罪是多么可憎可恨。思念变为虚妄:是指“空虚而愚妄”(林前3:20)。心就昏暗了:因属灵的无知和罪恶的行径,陷入与神隔绝的不信状态,只能灭亡。归根结底是自我的丧失(28节)。
1:23 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因罪破坏创造秩序的最丑陋现象,也是丧失自我的结果。罪扰乱正确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的混乱又导致不可言喻的无秩序状态(王上14:23)。
1:24-32 人与神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导致社会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常。即信仰的混乱必然导致社会道德的腐败。当时罗马向往世界主义,想借吸收外来文明,以图文化的统一。他们尤其从东方吸收了各种文化与宗教,并对此采取非常宽容的态度。他们接受小亚细亚的女神(Kybele)、埃及的“伊希斯”(Isis)、波斯的“密特拉神”(Mithras)等外邦神祗,偶像崇拜日趋严重。从政治角度来看,这是指向世界主义的文化混合主义;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它将神与外邦偶像视为一样,归根结底是贬低神的罪恶。可见,进入罗马的众多宗教,对腐败和堕落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最终导致罗马更加悖逆神,引起个人和社会更加丑陋的混乱。
1:25 去敬拜侍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人格的尊严取决于信仰的对象。人敬拜受造之物胜过造物主,人格的局限性就不言而喻。
1:27 论到男性同性恋的性犯罪。这样的性犯罪是堕落的人不愿以神为中心的必然现象。如今蔓延的性放纵,暴露出人类在信仰上的堕落。
1:28 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此节的“心”与24节的“心”有所不同,是不同的希腊语。它超越一般的知识层次,是更为深刻而本质性的,是与神建立正确关系的知识。因此,邪僻的心是指与真理隔绝的心。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