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约翰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约翰福音
注释
三22至四3耶稣与施洗约翰
这段经文可以分为3部分。施洗约翰为耶稣作的见证(三22-30);本书作者为耶稣事工所作的论述(三31-36);以及法利赛人的反应和耶稣决定离开犹太的记述(四1-3)。
约翰将注意力转移到施洗约翰和耶稣二者的事奉上。他没有告诉读者这段记载和前段之间相隔了多久,但他提到两人事奉的地点。虽然耶稣已经在犹太,他却从耶路撒冷往周围的地方去。可见耶稣和施洗约翰二人在同一地区为人施洗(23节)。约翰的门徒和「一个犹太人」的辩论引发起约翰和门徒的对话。这位无名的犹太人渴望区别约翰的洗礼和犹太人的洁净礼仪。约翰的洗礼要人先有悔改的心,符类福音也记载耶稣按着同一要求为人施洗。可见,他们所施行的洗礼和犹太人的洁净礼仪是不一样的。若研究约翰的门徒引起争论的原因,这极有可能是耶稣的成功使他们心里不期然地生出了嫉妒的心理。
约翰在第27-30节回答们徒的问题。他首先申明一个关于真理的原则,人只能接受而不能自创。他随后将这原则运用到自己身上,他重提过去曾说的话,指出自己并非基督,神只派遣他做开路先锋,他十分愿意处于较为卑微的地位。第29节新郎的比喻清楚显明他的心意。新郎的「朋友」就是伴郎,协助安排犹太人婚礼的各样细节。耶稣的教导中也常有新郎的比喻(参太二十二1-14,二十五1-13)。使徒们也喜欢使用此比喻(林后十一2;弗五22-24;启二十一2、9,二十二17)。施洗约翰再次强调耶稣的超越性,正如他在第一章所言一般。不单是约翰要逐渐衰微,他所代表旧的传统亦是如此。第三章的最后这段可以说是总结为何耶稣要兴旺。有几个指标让我们看见祂的超越性:
第一、祂「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31节)。祂必须和其它属乎地的分别开来。我们不能以地上的标准来衡量祂。因此,祂与施洗约翰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祂的见证建基于个人的经验(32节)。
第三、虽然有些人拒绝了祂的见证,但接受的人却能因此而「证明神是真的。」(33节)。
第四、神会赐圣灵给祂所差来的人(34节)。旧约的先知是按着他们的使命得圣灵不同程度的能力,耶稣得圣灵却是没有限制的,更加突显了耶稣作为神的儿子的身分。
第五、耶稣使命的印记,就是天父爱祂及把万有交托给祂(35节)。从天父给予祂的托付就可见一斑了(参五22,十二49,十七2、24)。
第36节约翰总结了整章的教训,人面对的考验就是是否相信,这和拒绝耶稣成了强烈的对比。神的「震怒」是神圣洁属性的彰显,而非一种非人格化的机械性反应。人只有借着信心方能逃避神的震怒。「得见永生」(参和合本小字)就是亲身经历了生命;神震怒的结果就是人无法经历真实的生命。
四章1至3联系了前后两段的记载。有关施洗约翰的讨论,带来法利赛人对耶稣及约翰二人洗礼的回应。他们能够容让约翰施洗,但是当受耶稣施洗的人数逐渐增加的时候,他们就不由得提高了警惕。耶稣把事奉的工场从犹太地转移到加利利。第2节括号内的插句是为了澄清法利赛人所听见关于耶稣施洗的事情,其实耶稣本没有亲自施洗。
四4-42耶稣在撒玛利亚
四4-26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
从犹太至加利利共有两条道路。较长的路线就是绕过约旦东部外邦人的城市;另一较短的路就是经过撒玛利亚的境内,虽然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彼此心存敌意,但大家均选择此路线。第4节指出耶稣因着某些需要而必须走过撒玛利亚人的地方。约翰或许暗示耶稣这正是神的旨意的成分。大多数人都同意叙加就是今日的阿斯卡(Askar),靠近古代的示剑。那里还有一口很深的井,据传统说法那是雅各布挖的井。因此从第12节不难看出这井对撒玛利亚人的重要性。
第6节说道耶稣累了,一方面这给了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对话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耶稣的人性。午正就是中午时分,也就是最热的时候。
妇人独自去打水是极不寻常的事情。她可能是遭社会遗弃的人。
第8节约翰特别记下当时门徒并没有在耶稣身边,以突显耶稣和妇人的谈话。耶稣的行为突破了犹太人的两种禁忌,就是不和撒玛利亚人和女人交谈。
第9节那女人说的话更特别强调种族间的歧视。耶稣必然预料到她的困惑和迷惘,并以此作为进深交谈的途径。
第10节耶稣的交谈,是从人身体需要水喝而引入神的恩赐这属灵的话题上。妇人以为耶稣是个典型的犹太人,而耶稣就以此作为谈话的起点。如果她真的认识祂的身分,她就必然会向祂求「活水」了。「活水」可以理解为流动的水,如泉水;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属灵的水,这就与圣灵拉上了关系。拉比们比喻律法书为活水。
第11节显示妇人是从人性的层面思想。对她来说,耶稣没有打水的器具,却说可喝活水,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她的思想无法超越一个取水的桶。与挖井的雅各布比较,耶稣真是不外如是。既然是从这两方面来思想,她无法想象竟然还有人比他们所崇敬的雅各布更加伟大(就如犹太人无法想象竟然有人比亚伯拉罕更加伟大一样,可参八53)。耶稣赐的水是生命的活水,而雅各布的井水只能暂时解人的渴(13节)。旧约里有不少以水来比喻作神的应许(参赛十二3;结三十六25-27)。水和灵的联系其实也是旧约的概念(参赛四十四3)。与六章63节对照之下,第14节所论的永生是明显与圣灵的工作有关系。
这和尼哥底母事件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耶稣借着他们的误解而引入更加深入的探讨。
第15节显示妇人依旧停留在字面上的意义,她憧憬着源源不绝的水源,可减轻她每日来打水的辛劳。她还未了解耶稣话里的属灵意义。
耶稣第16节把握住给予妇人清晰的回答,要指出她道德上的问题,因她还未体会到她最贴身的需要,没有丈夫是正确的,但她隐瞒了与一个男人同居的事实。
第18节耶稣于此显示出祂能看透人心(参二25),妇人也开始留意。犹太人禁止一个妇人有3个以上的丈夫,与男人同居则是宗教所禁止的。因此,这女人无论是在道德或是属灵方面均有极大的需要。在此事上,我们可以看见耶稣温和的态度(17-18节)。
第19节当她说耶稣是「先知」的时候,她或许认为耶稣得到神的启示,可见她对耶稣又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20节妇人论到敬拜的地方,好像是故意岔开令她难受的话题;可能因她察觉耶稣是犹太人的先知,以致她要提到敬拜地点的问题,以表示她知道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的歧见。传统上敬拜和圣所有极大关连。撒玛利亚人过去曾在基利心山上建了一所圣殿,与耶路撒冷的圣殿抗衡。后来,圣所虽然已经被约翰许尔堪(John Hyrcanus)破坏了,撒玛利亚人却依旧在此山上敬拜神。我们无法得知妇人对这事的关心程度,但她似乎觉得这是值得谈论的课题。
第21节耶稣藉妇人的回复,带出比争论敬拜地点更具深刻意义的问题。
第22节祂把讨论的重点转移到敬拜对象的问题上。虽然在耶路撒冷和在基利心山上敬拜神并非关键所在,但犹太人在认识神方面的确比撒玛利亚人更占优。由于撒玛利亚人只看摩西五经,所以他们缺少了犹太人从其它旧约书卷中所得有关神的启示。当耶稣说「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祂并不是说所有的犹太人也会得救,而是说借着犹太人,我们都得了圣经所启示的救恩。「你们所拜的」和「我们所拜的」指的是敬拜的精义,而不只是那受敬拜的对象。
第23节耶稣先说「时候将到」,接着更重申「如今就是了」,指出耶稣的使命就是要更新人的敬拜方式。敬拜应该超越一切种族和地点的藩篱,达到「用心灵和诚实拜父」的境界。
这里主要重点在于第24节所提及的灵。「神是个灵」和神是光或神是爱,均是十分相似的描述,帮助我们更加认识神。犹太人对于「神是个灵」这观念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尚未理解敬拜者与受敬拜者(神)之间必须合一。耶稣的教导是敬拜者必须有受敬拜者(神)的部分属灵素质和生命特征。将心灵和诚实结合,是真实敬拜的关键所在。神希望能与敬拜者达到心灵上的相通(23节)。也许这些谈论只会令到这妇人更加困惑不解。虽然她提到了「弥赛亚」,然而她究竟如何了解其意义,则不得而知了;因为撒玛利亚人是从来不使用这称呼的。或许是因为她正和一位犹太人谈话,所以她选用了犹太人的用语。值得肯定的是,撒玛利亚人正在等待一位先知(申十八15-19),来为他们显明真理,妇人的谈话内容正显明这点。耶稣把握机会向她表明自己就是他们所期待的弥赛亚。祂之所以向撒玛利亚人而非向犹太人表示身分,是因为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想法与祂到来的使命无法吻合。
四27-38门徒归队
门徒们买食物回来之后,妇人也就同时往城里去(28节)。约翰提到门徒因为耶稣和妇人谈话而感到惊讶,充分反映了犹太人的成见(27节)。犹太拉比是不能够随意在街上和妇人谈话的,他们认为这样会影响他们学习律法。门徒当中无人愿意开口问耶稣,显示他们因为耶稣的行为而感到非常尴尬。反观该妇人,她反而抛下顾忌,匆忙地告诉别人有关耶稣的事情。她对耶稣的认识是短暂及有限的。从她自问就可见一班了,「莫非这就是基督么?」,反映出她内心尚未完全肯定耶稣的宣告(26节),因为这自问也可以理解为「祂不可能是基督吧?」不过,由于耶稣知道她的生平,所以她还是兴致勃勃的要更多认识耶稣。
第31-34节让读者看见当人只留意字面意义的时候,他们将无法领会属灵的真理。门徒所关心的是物质的食物,而耶稣却已转向谈论属灵的课题。第33节当耶稣说有食物吃时,他们便认为是有人已经给祂食物吃了。在此耶稣并非贬低食物的重要性,祂最关心的就是遵行父的旨意,作成父的工,这是耶稣基督经常提及的使命。耶稣借着庄稼的比喻来形容完成神的旨意和工作(34-35节)。
第35节耶稣为甚么说「还有四个月」呢?我们发现耶稣可能用农物收割仍需等待4个月,但现在他们立即便可收割属灵的果子。耶稣请门徒「举目向田观看」时,祂可能已看见种在撒玛利亚妇人心中的福音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属灵收割可引人到永生,后者是本书的重要主题之一。
第36-39节提及的撒种和收割似乎相差一段时间,但第35节的却没有;由此我们可见,在属灵的事工上,撒种后要多久才能收割,是我们不能预测的(参摩九13所用的比喻)。第38节为此段记载作一总结。门徒所收割的是前人的工作。传福音的果子并不是一人的功劳,乃是撒种和收割的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别人」可能是指旧约的众位先知(约翰是最后一位),他们为耶稣预备道路。
约翰艾萨克玛利亚人相信耶稣作为本段的结束。他们对耶稣的相信可说是分成两个阶段。许多人因为妇人的见证而信了耶稣,但有更多人是因为亲自听见了耶稣的话而相信。妇人的见证只是她个人的经历,但在撒玛利亚人亲身接触耶稣后,他们的信心得着坚固(参42节)。撒玛利亚人求身为犹太人的耶稣住下,是一件非比寻常的事。由此可知,他们已清楚知道耶稣是「救世主」,而不单是犹太人的救主。不过,我们无法确实知道他们如何理解救恩,对今世的人来说,他们的理解可能十分肤浅;但我们相信耶稣曾和他们分享救赎的使命。这里所提到世人的救主的称号在约翰一书四章14节里也有提起。不过当代人也把这样的称号用在丢斯,甚至是罗马皇帝哈德良身上。约翰指的却是跨越种族藩篱的救恩。
四43-54在加利利所行的第二个神迹
第43节约翰主要记载耶路撒冷发生的事迹,而在加利利发生的事情,很少记载;但这些事情均有重要的意义,就如耶稣在加利利所行的头两个神迹和五饼二鱼的事迹,但大部分神迹均在犹太省发生。第44节第44节约翰提及耶稣知道「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很多人对「本地」一词的意思产生争议,符类福音所指的拿撒勒,而约翰所指的应是有别于撒玛利亚的犹太地区。
第45节约翰在这里强调撒玛利亚人因耶稣是救主而接待祂,但加利利是因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而相信。也有人认为「本地」是指不大愿意接待耶稣的耶路撒冷居民,约翰或许以加利利人接待主来与之对照。
我们相信加利利人大多因耶稣所行的神迹而相信,他们看见耶稣于逾越节在耶路撒冷过节时所行的神迹便相信(参二23)。
耶稣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神迹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
第46节「大臣」无疑是希律安提帕的臣子,虽然希律安提帕并不是真正的王,但是他一向以来均被称为分封的王。这事迹和医治百夫长的仆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太八5-10;路七2-10),但是它们之间也有不少差异,使我们不至于混淆。最重要的差异在于父亲的官职不同,而蒙医治的是儿子而非仆人。
第47节显示父亲因孩子的病而感到焦虑。不过,耶稣的反应却令人感到意外。
第48节的回答似乎是针对所有加利利人。他们接待耶稣是基于神迹而完全没有信心。
第50节耶稣保证他的儿子不致于死,大臣相信耶稣的话,就回去了。最初这可能只是求神迹的信念,但加上了信心后,神迹便立即出现了。约翰提到儿子蒙医治的时刻正是耶稣给予保证的那一刻(52节),这就将大臣及他一家都带进更深的信心层面了。或许我们可以将这事件和使徒行传一些得救的事迹比较(例如徒十2,十一14,十六15、31,十八8)。
第52节「未时」相当于下午一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