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约翰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约翰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约翰福音相关章:

 

 

约翰福音

注释

一1-18序言

本福音书与其它的福音书不同,它并不以历史上的耶稣作为起点。相反,作者先向读者介绍永恒先存的「道」(希腊文logos);且要待序言快结束的时候,才让读者知道这「道」就是耶稣。要对整卷福音书有全面的理解,首先必须对「道」有正确的认识。当时,在希腊文献中经常出现「道」这字,因此有很多学者也认为必须参考希腊文献来决定此字对约翰的意义。当时的斯多亚派(Stoics)的学者就以「道」来描绘令天地万物生长运作的宇宙理性(divine reason)。亚历山太的斐罗在其著作中给予更多的发挥,他认为万物藉以被造的正是此道。虽然,表面看来,约翰使用此字词与希腊文化中的观念有相似的地方,其实它们之间的差别很大。斐罗的观念强调道是没有位格的,也非先存的。其中斐罗和约翰之间最显著的不同点,乃是前者拒绝接受道成肉身,而使徒约翰却坚持道成肉身的真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约翰对道的观念与早期教会一些提倡宗教融合(syncretism),称为希耳米(Hermetica)的哲学作品中的道之观念,有相似之处;但严格来说,他们主要的观念还是不同的。也许希腊化的观念和思想为约翰提供了一些使用的词汇,我们却必须往他处寻求它们的基本意义。

我们若研究约翰福音和旧约,必能发现他们在思想模式上有极多相似之处。犹太思想丰富了道的观念。我们在智慧文学里头,发现其中有神借着智慧的道来创造的观念(参箴八)。紧紧联系的则有拉比的教导:律法书有分于创造。死海古卷的发现更加使人理解到,犹太思想对于约翰福音是很重要的。

然而,本序言具有它的独特性。它的观念是基督教的,目的是作好预备功夫,以记录一位独特人物的生平事迹。本福音书就是理解此序言的最佳钥匙,而不是将它们颠倒了。细细的研读本书,将让我们发现序言其实是吻合了福音书即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

一1-5永恒先存的「道」

约翰福音与创世记的序言极之相似。约翰清楚表明「道」先存于世界的被造。这样的意思隐藏在序言里:「太初有道」。虽然这句的动词的用法属于过去时态,但其意义则属于连续式。现在所存在的道,其实在世界被造之前已经存在了。这4个字介绍了福音书中极深奥的主题,接着下来的两句话更加突显出道的深奥之处。译为with(和合本:「与……同在」的希腊文前置词,含有相交(communion)的意义。当中又有「面向神」之意,因此又指出道和神之间有区别。但是,紧接着来的「道就是神」,却又把读者引进另外一个层面的认识。这样的写法不能够以形容词(那就是:道具有神性)的用法来理解,因为这将削弱了「道就是神」这句话的意思。既然在原文里,在神之前没有冠词,那么这道必然具神的格性。既然神是个名词,约翰必定是确定道的神格(Godhead)本质。道不单有神性(divinity),祂就是神(deity)。

约翰随即宣告道有创造的大能。希腊原文中特别强调道的力量;重申没有道便没有创造。从创造工作中可让读者体会了道与神之间的亲密关系。新约圣经一再重复基督参予创造这个主题。约翰特别强调这主题是为了抵挡诺斯底思想(gnosticism)里的谬误,后者认为道于本质上与神不同,是神与世界的中介者,从而盼望保护神不受这基本上是邪恶的世界所玷污。约翰继续强调,由于道参与创造之工,生命也就理所当然的在祂里面。这也是本福音书的基础命题,在二十章31节这命题再次受到强调,就是读者在道里可以找到生命。

生命和光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在物质世界里,没有光便没有生命,约翰把这个观念应用在属灵的范畴里。因此,我们必须用第4节所提及的「光」去理解第5节经文的意思。每个人的心中应有一道光,指的是良心与理性的光。

第5节的焦点却转移到世人所处的环境──「黑暗」。与道有密切的关系的光与人有关。人只有透过「道」才能得着灵性的醒悟。紧接的一句「黑暗却不明白光」(和合本:「黑暗却不接受光」),可以译为「黑暗却无法胜过光」,两种翻译都表达了相同的真理,而约翰福音就这两个翻译均有全面的解释。我们若参照第10至11节,前者的翻译则更加贴切上下文。

一6-8施洗约翰的见证

讲述了世界的光后,约翰用了施洗约翰的事奉来揭起耶稣生平事迹的序幕。

第6节指出施洗约翰的事奉「是从神那里差来的」。本福音书经常使用「差」字来形容耶稣的事奉,因此,使用同一字眼来形容祂的开路先锋,真有画龙点睛之妙。也许当时的读者给予施洗约翰的工作有过高的评价(参徒十九3-4),所以施洗约翰一开始就要改正人们的错误观念(参一15、26-27):一方面,约翰否认自己就是那光;另一方面,约翰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为光作见证(7-8节)。施洗约翰作见证的目的与历代的基督徒相同:就是「叫众人因他可以信」。

一9-13光来到世界

作者从见证的先锋转移到耶稣基督身上。

第9节虽然还未清楚指明耶稣就是那真光。新国际译本的译法是:「那照亮人的真光正来到世上」,「来到」就是指道成肉身。另一个译法(参新国际译本旁注,并和合本)把来到世上这个动词与「人」联接,全句令人以为每个人诞生时就得到此光。相对之下,前者是比较合理的解释。在基督未降临之前,这世上所存有的光乃是被造的光。基督就如祂本身所宣告一般,乃是光的本体(参八12)。

有一点值得留意的是,约翰所说的「世界」不是单指个这被造的物质世界,乃是广泛的意味着被造却抗拒神的人类。实际上,相信神的信徒和抗拒神的世人(世界)之间存有明显的区别。

第10节「世界却不认识他」,显示在约翰的思想中确有信与不信的区别。世人必须自己面对拒绝接受光的后果。

第11节的翻译可引起多重的意义。一是道来到属于祂的地方。另一个则是道来到自己的家,如祂自己的子民以色列。这两种解释也是正确的;不过,根据原著者所使用字眼均属阳性词,则后者的解释较有可能,因为对于作者来说,相信与接受没有太大的分别。

第12-13节正在把之前数节经文的意思重新演绎。约翰现在将焦点放在那些接受这道的人。凡相信的人均能得到做神儿女的权柄,就是成为神的选民的意思,约翰指的并不是从血气生的儿女。这里间接提及重生的问题,但我们会在第三章再作具体的描述。因为属灵的重生与肉身的出生不同,所以约翰清楚的排除了男女交合之道(情欲、人意)。

一14-18道成肉身

序言的最后一段开始了耶稣的生平记载,也就是「道成了肉身」。这句重点放在「肉身」一词,代表了耶稣的人性。如果约翰只是用「道披上了人的模样」,就比「道成了肉身」来得逊色和缺乏震撼力了。「肉身」将读者的注意力转移至道介入了人间事的历史过程。神圣的道成了人子耶稣。「住在我们中间」有「支搭帐棚」的意思,它使人想起当年在旷野里神借着会幕住在以色列人中间。「住」变得只有「暂时寄居」的意思。「道成肉身」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约翰迫切地要把这见证公诸于世。约翰亲身见证了耶稣在世的荣耀(14节下)。因此,「我们」不能解释为所有的基督徒,而「荣耀」也不能解释为耶稣复活之后的荣耀。按上下文显示,的确有些人见证了耶稣基督在肉身时的荣耀,也可能是耶稣变像时的荣耀;但是,更加有可能的解释是,「荣耀」指的是耶稣一生的事奉。这种「荣耀」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父独生子的荣光」,是慈爱的天父给予蒙爱独生子的荣耀。因此,在本福音书的序言已经突显了耶稣基督的独一无二。然而,祂不单是从父那儿来,更是「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翰盼望读者了解,耶稣的事奉是神恩典的彰显和真理的启示。

第15节的经文显然是特别介入的插句,因为文理显示第16节是紧随14节的。施洗约翰所说的话无疑是加强了约翰为耶稣做的见证。这句重申第1节的意思,指出耶稣的先存性。

第16节很清楚地指出这「丰满的恩典」是「我们都领受了」的。在此,约翰借着第一人称再次强调个人性的经验。新国际译本准确地以「一个接一个的祝福」(和合本:「恩上加恩」)译出原文的意思。这「丰满」并非一次的临到我们,而是要我们渐进式的去体验恩典。摩西和耶稣分别带来亲近神的不同方法,显然借着律法亲近神是比接受耶稣的恩典逊色得多。当然,这里的记载并非要我们去比较它们;我们应该晓得神的工作乃是借着摩西传下律法,而借着耶稣施予恩典的。

序言所欲达到的最高目的,乃是要提醒读者有关第1节所言的。若不借着耶稣,就是那「道」,世人根本就没有可能认识神。「从来没有人看见神」使人回想到旧约圣经,因为连摩西都不得见神的脸。因此,在耶稣里的启示无疑是最伟大的,因为祂将神表明出来。接下来的经文,新国际译本采用了相信是更可靠的原文读本:「在父怀里独一的神」来肯定耶稣的神性。不过,根据「在父怀里」的文意,「独生子」的翻译更符合上文下理。

一19至二11初期的事迹

一19-34施洗约翰为耶稣所作的见证

在序言里提及施洗约翰的事迹是为了阐明耶稣和施洗约翰的关系。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所提出的问题,让我们认识施洗约翰。本福音书中时常出现「犹太人」,但所指的群体并不是相同的。有时,它是指居住在犹大地的人,以区别和加利利的不同处;有时则是指不信耶稣的犹太人;更多时候是用来形容那些拒绝接受耶稣的犹太人领袖。这些领袖差了祭司和利未人来找施洗约翰。此段记载是为了突显先锋施洗约翰及耶稣基督的区别。作者记载犹太人对施洗约翰身分的质疑,是为了他记载的真实性。关于伊莱贾的问题,则使人想起了玛拉基书四章5节。虽然约翰没有特别的声明,有些人觉得这里的记载改正了符类福音的说法,在那里耶稣将施洗约翰等同于伊莱贾(参太十一14,十七12)。约翰本身否认自己是「那先知」,后者是指申命记十八章15至18节一般认为是末世的一位人物。这样的称号似乎与弥赛亚无关(参七40-41)。施洗约翰本身的声明表示他是以赛亚书四十章3节所说在旷野中的「呼声」(23节)。在符类福音里,这样的说法也应用在施洗约翰身上。能够作为耶稣来临前的呼声,施洗约翰已经觉得满足了。

既然约翰已经否认自己就是弥赛亚,人们很自然便开始质疑他施行洗礼的理据,如此一来反而成了他进一步澄清自己和耶稣事奉的分别,这问题使人想起洗礼的权柄。约翰并没有直截了当的回答问题,反而藉此机会阐明有关基督的事迹。约翰用水施洗和耶稣用圣灵施洗的分别(33节),突显了基督的尊贵。约翰的谦卑与耶稣的尊贵正是本段的中心。约翰施洗的地方,在约但河外的伯大尼和十一章1节的伯大尼是不同的地方。

作者在第29节连续提到数个「次日」,似乎是与耶稣的事奉末期互相照,因为耶稣事奉末期也是记载了连续的次日。施洗约翰称耶稣为「神的羔羊」,是使人惊讶的,因为对当时的听众来说,必定联想到献祭的羔羊。若不用犹太人熟悉的这个观念,相信他们很难了解「神的羔羊」的概念。其实,要犹太人将羔羊的观念转移到人身上才是真正的困难。很难想象当代的人会联想到以赛亚书五十三章,但我们不排除施洗约翰有这个联想。此外,他很可能不明白「除去世人罪孽」的真正意义,或许他所想到的是审判,而非牺牲。即或如此,我们却没有理由怀疑耶稣确实体会这句话的意义,就是按着出埃及记二十九章38至46节及以赛亚书五十三章4至12节的意义来体会。当然,作者本身必定完全领会羔羊牺牲的意义。有些人对「除去」的意思有争议。如果用以赛亚书五十三章作为经文背景,那么代赎的意思是呼之欲出的。不过,反对的人却认为由于逾越节的羔羊不是赎罪祭,因此不可能有除去罪恶的意思。然而,我们不用严格地按着逾越节的意义去了解约翰的声言。就作者来说,耶稣的羔羊身份是祂事奉的关键,因为在本福音书中,耶稣的事奉是由此开始的。此时,虽本书没有记载,耶稣已经接受了约翰的洗礼(参32节)。施洗约翰在此的声明宣告了耶稣事奉的普世意义。

由于施洗约翰后来表示怀疑耶稣弥赛亚的身分,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约翰不可能说出第29节那段话。他们认为把耶稣比喻作神的羔羊是作者本身对耶稣的体验,及至后来将这意思写进耶稣的生平。不过,本福音书的内容确实让读者发现基督为人成就了许多事情。至于施洗约翰后来对耶稣的疑惑,并不足以表示约翰当时已经十分肯定耶稣的身分,况且约翰对耶稣的肯定也不影响羔羊的比喻。

第30节复述第15节,目的在于联系序言及再次强调耶稣的超越性。当约翰称说他不认识耶稣,那必然是指他不晓得耶稣就是那位「以后要来」的。在本福音书中,「犹太人」和「以色列人」是清楚区别的,提及后者多是语带友善的。

第32节「看见」有「确信」的意思。这里有关圣灵降临在耶稣身上的记载与符类福音是不同的;约翰亲眼看见圣灵仿佛鸽子降下,而符类福音所记载看见圣灵的只有耶稣一人。鸽子可能代表了温良的性情,或是证明圣灵降临的具体形象。圣灵降临在耶稣身上与在五旬节显现的情景,有显著的分别(参徒二2-3)。显而易见的是,这两次的降临都是特别为了见证耶稣的使命。约翰曾经领受了特别的启示(33节),能够认定耶稣就是「用圣灵施洗的」。圣灵的洗礼和水的洗礼是不同的,且具更崇高的价值。第34节呼应了序言所说的,耶稣就是神的儿子,这也正是本福音书的写作目的:「要叫你们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参二十31)。

一35-51呼召门徒第36节

约翰在第36节再次提及「神的羔羊」,意味着那两个选择跟随耶稣的门徒,实在是领会了约翰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约翰说这话并不是鼓励门徒离开他,但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约翰了解自己作为耶稣先锋的任务和使命。两位门徒中,我们只知道其中一位的名字,相信另外一位就是使徒约翰。

第37节「跟从」原是中性的用法,到后来才有完全委身奉献作门徒的意思。门徒对耶稣的回答及「拉比」的称呼显示他们是认真跟随耶稣的。「拉比」的称呼表示门徒对耶稣的敬重,而非指耶稣曾经接受过拉比学校的训练。

在第39节提及「申正」,使人觉得十分奇怪。若约翰按着犹太人普遍使用的算法,那时应已是傍晚时分,意味门徒与耶稣同住直到这日的结束。

安得烈跟随耶稣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找来他的兄弟西门彼得,这表示他已经把握了跟随耶稣的宝贵意义。除此之外,我们也在另外两处经文看见有关安得烈的记述(参六8,十二22)。

第40节为了方便非犹太读者理解其意义,约翰将弥赛亚的翻译写出来。希伯来文的「弥赛亚」和希腊文的「基督」,它们字根的意思是「受膏者」。在旧约时代,只有在膏立君王时才使用此词的意思;在新约圣经有更广阔的含义,是指耶稣被膏立为先知、祭司和君王。由于符类福音记载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才宣认耶稣是基督,因此有人认为这里的宣告和符类福音的记载有矛盾的地方。其实门徒此时只有最笼统的弥赛亚观念。

第42节的记述其实已经强调了耶稣师徒3人的关系。同时,在时间上的描述也显出二者的不同。在本书西门是在开始事奉的时候称为彼得,而在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则在彼得宣认耶稣是基督后,才肯定的。值得留意的是,耶稣在约翰的记载中是使用将来时态来称呼彼得,很可能便是预指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事件。彼得和矶法都是「盘石」的意思,可能意味耶稣要为西门塑造盘石般的性格。

据经文记载,至少已有3位门徒跟随了耶稣。约翰在开始论及耶稣的事奉时,首先提及另外两位门徒。耶稣主动呼召腓力,后来又有数处提到有关腓力的事情(六5,十二21,十四8),腓力似乎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虽然腓力、安得烈和彼得都是伯赛大人,他们却来到迦百农定居(可一21、29)。当腓力见到拿但业的时候,立刻向他作见证并带他到耶稣面前。既然本福音书的主题之一是见证,因此彼得和拿但业信主的经历很值得我们留意。个人的见证在带领人成为耶稣的门徒,实在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腓力和安得烈见证耶稣的话是不相同的,安德烈没有提及「弥赛亚」的身分,却说是「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其实两者均是一样的。当拿但业听说耶稣是拿撒勒人的时候,他的态度轻蔑起来。当时,拿撒勒的声名不是太好,而拿撒勒人拒绝耶稣(路四14-30)的态度也是一个证明。

耶稣和拿但业的对话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第一,耶稣对拿但业有很高的评价(47节)。当耶稣说「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的时候,极可能他正想到雅各布的故事,这可从51节得知一二。第二,便是拿但业好发问的性格,「你从哪里知道我呢?」,拿但业感到疑惑,因为他从未见过耶稣。第三,我们发现耶稣有预知的能力,以致拿但业对祂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无从知道究竟拿但业在无花果树下做了甚么,但拿但业已意识到耶稣那非比寻常的能力。拿但业的响应也非常有意义,他不单认识耶稣是「拉比」,祂也是「神的儿子」以及「以色列的王」。虽然拿但业对耶稣只有初步的认识,他却已经把握了耶稣是神的儿子这真理。约翰再次重申序言,强调耶稣是神的儿子,进而带出耶稣事奉的核心。

第50节「更大的事」是指属灵异象的显明(51节)。神的使者上去下来使人想起雅各布梦中所见的异象(创二十八12)。这话的含义在于天国已经为世人敞开了,天国的代表耶稣以人子的称号来到人间。值得我们留意的,是「人子」的称号取代了拿但业所说「神的儿子」,由此可见,耶稣的人性和神性是同等重要。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约翰   福音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约翰   耶稣   福音   基督   的人   上帝   恩典   生命   犹太   先知   见证   耶稣基督   门徒   肉身   荣耀   摩西   真理   犹太人   自己的   福音书   世界   彼得   圣灵   旧约   儿子   这是   弥赛亚   羔羊   原文   是指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