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十六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箴言第十六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16:1-33 劝勉人要将万事交托耶和华。
16:1-9 除了第8节之外,每节经文都使用了“耶和华”这一名称,信仰色彩浓厚,特别强调了圣徒的生命主体是神。生命的诞生与成长,宇宙的起源与维持等,这世界充满神秘,人的力量实在是不足挂齿。纵观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知道从出生到死去,有很多事情都是事与愿违。因此圣经将圣徒的生活比作管家,而对管家而言,最重要的是顺服家主(太20:8;路12:42;多1:7;彼前4:10)。
16:2 在自己眼中看为清洁:对人而言,最危险的陷阱,莫过于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判断一切事情,就是怎么也不承认绝对永恒的真理,而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或立场,判断或决定一切。人类这样的骄傲意志,起源于亚当与夏娃违背神的命令之时(创3:6)。神不仅察看人的外在生活与行为,并且察看内心的动机与意愿,甚至看穿人所不知的隐而未现的罪恶(来4:12)。因此,若有人说自己无罪,实在是自欺,且证明真理不在他的心中(约壹1:8)。
16:3 你所作的,要交托耶和华:?“交托”意味着完全依赖。意指要尊神为生命的主人,并与神相交,将一切忧虑与未来之事,均交托给神并信靠祂 (诗37:5;彼前5:7)。
16:4 耶和华所造的,各适其用:若不是神的旨意,连一只鸟都不会落在地上,与此同时,一切被造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太10:29)。甚至连那些敌挡神的恶人,也为神的万事互相效力的计划而存在(罗8:28)。但圣经并不认为神制造恶。整个人类历史可以说是关于救赎的大型电视剧。圣经教导我们,神终极的计划与关心就是拯救其子民,神为了救赎计划而忍耐那些被比喻为“稗子”(太13:29)或“震怒的器皿”(罗9:22)的邪恶势力,直到审判的日子。
16:8 少有财利,行事公义:虽然财利不多较为贫穷,只要行公义,就胜过那些多有财富的人。凡世上的财宝,根本上都是服务于人,惟有将财宝使用在彼此造就或当用之处时,才有真正的价值与意义。但是,许多人都已沦为钱财的奴隶,把别人视为剥削的对象,最后还没有享受财富所带来之喜悦,就黯然死去。这是现代社会主次颠倒的代表性实例,也是人类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传 绪论,圣徒对金钱的态度>。
16:12 统治者的第一德性或统治原理就是公义。作为神的代理人,统治者行事应公正无私。惟有以公义治理国家时,国家才会欣欣向荣,统治者也会得到百姓的信赖,国位才会坚立。
16:15 王的脸光……好像春云时雨:本节与14节相关,七十士译本译为“蒙王喜悦者好像春云时雨”。在古代专制君主国家,处处可见因王不合情理的怒气,致使许多人横遭惨祸的事例。故有智慧地辅佐君王并使之施行仁政的人,可使王面带喜色,施恩于举国之民。他们可比作秋收时期,使农作物成熟的秋雨(珥2:23)。
16:16 将智慧:将智慧比作金子,将聪明比作银子,暗示若定意要辩出价值的轻重,智慧略胜一筹。若说聪明超越单纯的知识(Know-how)而近于理性,智慧则可以说是洞察事物终极真相的能力,尤其是指认识神的知识(1:7)。
16:18 骄傲在败坏以先:这句话以隐喻法加添了文学风韵。本书主要是从人与神的关系上,谈论了骄傲(11:2;18:12)。与骄傲相反的是谦卑,谦卑并不是指盲目低头,内中包含着因基督而享有的无限自豪与自负(腓3:3;雅1:10)<耶43:2,谦卑与骄傲>。
16:21 加增人的学问:俗话讲“玉不琢,不成器”,纵使拥有卓越的才华,若不能有效地使用就是徒然。耶稣比喻圣徒是照亮世界的灯(太5:15)。保罗将教会比作基督的身体,强调从圣善的知识到物质财富,圣徒都当彼此分享(林前10:17;12:12)。
16:26 劳力人的胃口使他劳力:? “胃口”含有“灵魂”、“呼息”、“欲望”等意思。本节译为“胃口”,其意义深远。因为欲望可以说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弗罗伊得(1856-1939)曾说,人完全被生物学层次的欲望所支配。但圣经特别强调了,人的原动力应该是对神与圣灵的饥渴(加5:17)。倘若有像饥渴的鹿切慕溪水般思慕神的恩典、渴求属灵的粮食,生命之粮耶稣必充充满满地赐予他(诗42:1;约6:58)。
16:30 为了图谋恶事而紧闭眼目或嘴唇的,无异于行了那恶事。这与耶稣所说,看见妇女动淫念的就等于犯了奸淫的话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太5:28)。因此,比起修饰外表,圣徒当努力使内心诚实。
16:32 不轻易发怒的:这里的“怒”不是指义愤,而是指神经质的激动。本书将这种怒气和愚昧视为同等(22:24;29:8,11;30:33)。怒气只会麻痹判断力,助长恶性循环,除此之外全无益处。治服己心的:这种人不易受到喜怒哀乐的影响,他的灵魂不会为贪婪与世上的风浪所左右,他的判断力更不会被世事所混淆,只是心里平稳安静。本节教导我们,幸福并不是肉眼所能见的数量问题,乃是肉眼所不能见之灵魂的质量问题,作事不可鼠目寸光,乃要高瞻远瞩,诚实完工才是智举。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