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撒母耳记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十二1-15撒母耳的发言
我们不能确定这段发言是属与第十一章末同一处境,即在吉甲的集合,还是较后期,在撒母耳生命快要终结时国民的集会中。在某方面,这篇演辞像一个道别,但第1节那简单的引言却没有这种提示。无论如何,这篇演辞是合时的。圣经作者把它放在这里,好让读者在王国故事开始前,有机会思想撒母耳这番话。第十一章以喜悦和兴奋作结,因为当时以色列人正庆祝一次胜利,并有信心地展望未来与非利士人争战胜利。他们现在有一个王了,而且他已证明自己是一个骁勇的战士。因此,他们感到十分安稳。然而,撒母耳在演辞中分析了现在的处境,并探讨过去,好为将来提供指引。他的讲话清楚指出,未来并不是靠赖一个王,或他的能力,而是在于神的旨意。而神的旨意又在乎众民对祂的忠心。
首先,撒母耳要求众民对他的管理作出评价,而现在他要放下作政治领袖的任务了(1-5节)。他的听众只能同意,多年来,他在各方面都是一位杰出的领袖(没有提到他们较早前在八章1至5节对他两个儿子的控诉;但本段第2节提及他的儿子,可能暗示他已解除他们在别是巴的职务,带他们返回家乡去了)。这里强调撒母耳并没有不合法地从任何人获取利益。此处对撒母耳的描述,跟他在八章11至18对王的描述,形成强烈的对比,因为王总是从臣民身上取去一件又一件的东西。圣经作者欲表达一个更广阔的透视图。这篇演辞把过去的士师跟现在和未来的君王加以对比。过去的领袖都是神个别地拣选的,因而提供了良好的管治;但现在以色列人开始拣选自己的领袖,而那是很危险的做法。不错,神拣选了扫罗,而跟着也会拣选大卫,但在所罗门死后的北国里,许多王都是由人民选出来的。
第8-11节叫以色列人想起过往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第一,神一直照顾他们的需要,把他们从许多仇敌手中拯救出来。第二,神为他们拣选和提供不同的人作领袖,使他们在作战中得胜。第三,他们的战败是由于他们自己的罪,因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离弃神去敬拜偶像。第11节列出了一些神赐给他们的、有能力的领袖。撒母耳把自己的名字也包括在内,作为最后一个士师,并非没有可能的,又或许这是圣经作者加上去的;但大概我们应用参孙的名字代替之(参新国际译本旁注)。
第12节又重申八章7至8节的指责,责备以色列人要求立王,是拒绝耶和华作他们的王。这节经文意味拿辖必定是在他攻打基列雅比前,已一直在约但河东困扰着以色列人,此处显出以色列人多么容易在某些处境下作出错误的回应。当拿辖欺负他们时,他们应想到只有他们对神不忠,才会带来这样的境况;但他们却没有(像过往一样)悔改,却把问题接过来自己处理,拒绝耶和华的管治,而要求立一个王。不过,他们最少也是求耶和华为他们拣选一个人作王;也许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耶和华准备在惩罚他们之前,给他们另一个机会。这就全在乎他们和他们的王,是否顺从耶和华。
十二16-25鼓励和警告
撒母耳的听众也许会质疑,他对以色列历史的诠释是否正确。这些疑惑都藉一个从天降下的神迹,一扫而空。在初夏时分,在割麦子的时候,正常来说,雷和雨都不会在以色列地上出现,因此,撒母耳的预言和实时的应验,证明神是借着他来说话。整段文字在字里行间都显示撒母耳是一位先知。他分析过去和现在,也预示未来,他叫以色列人想起神的美善,叫他们离弃偶像,并应许在祷告中为他们祈求,并以善道正路指教他们。
第22节提醒听者和读者,耶和华曾与祂的子民立约:神使以色列作「他的子民」,并起誓不撇弃他们。因此这教训──给撒母耳当时的听众和其后的世代──就是叫他们遵守他们那一方的责任。他们若不守约,尤其是转向敬拜偶像,神就必惩罚他们。最后一节用一句简单的话,指出神会怎样惩罚他们:放逐和王国的陷落,两项都在主前六世纪时发生了。这样,王国才刚开始,读者已想象到它的结束。不过,这里也给那些活在被掳时期的人一点希望。撒母耳的讲话表示,王国的没落会是神的行动和计划的一部分,而即使到了那时候,耶和华也必……不撇弃祂的子民。因此,纵然在被掳的困苦光景里,耶和华的子民也不应转向别的神。若有读者被引诱去这样做,第21节便叫他们留意偶像本是虚妄无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