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彼得后书第一章-《马唐纳注释》

彼得后书第一章-《马唐纳注释》

彼得前书相关章:

彼得后书第一章

壹.问候(一12

  1 西门彼得形容自己是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再一次,他朴实又谦卑的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自愿选择成为仆人,并由神选召成为\cs9使徒。他没有用任何浮夸的称号,或用什么来突显自己的地位。他只是满心感激地强调他事奉复活救主的责任。

  我们对收信人的唯一认识,就是他们与彼得和他的同工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这可能暗指彼得正写书信给外邦的信徒,他们与一切信主的犹太人接受相同的信心;这信心是毫无缺欠的。所有蒙神恩典拯救的人,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是男是女,奴隶或自由人,在神面前都一同得接纳。

  信心是指当他们信奉基督信仰时所接受的一切。他进一步解释,这信心是因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之义而有的。他的意思是,神是公义的,将这信心同样地赐给一切相信主耶稣的人。基督的受死、埋葬、复活,预备了一个公义的基础,让神可以因信向罪人施恩。罪价已还清,现在神可以称一切相信衪儿子的罪人为义了。

  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这称谓,表明主耶稣绝对的神性,这在新约圣经中屡见不鲜。如果衪根本不是神,那么这些话就毫无意义了。

  2 彼得为读者作了个高超的祷告,就是愿恩惠、平安,因他们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多多的加给他们。他希望他们能够在每一日的生活中,因神坚固和赐能力的恩惠(恩典),可以得这认识。他希望他们的心,能蒙神那超乎一切理解的平安所保守。然而,他所冀盼的不是他们一点一点地得!他希望这些恩典能多多的加给他们,而不是一点一点地赐与。

  这些恩典如何能多多的加增呢?就是透过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我们认识神愈深,就愈能够经历恩惠、平安。住在至高者的隐密处,远胜于偶尔朝见神。能体会神恩惠、平安之奥秘的,是住在神圣所中的人,而不是住在外围的人。

贰.呼召信徒培养坚强的基督徒品格(一321

  3 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对这段经文产生莫大的兴趣,因为经文告诉我们可以怎样保守自己在今生不致跌倒,并确保能凯旋地进入永生。

  首先,彼得向我们保证,神已经将一切所需的赐下,好叫我们能过圣洁的生活。这赐予是衪权能的明证: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衪的能力首先把我们拯救过来;自此,衪的神能也不断使我们有能力过圣洁的生活。这里的次序是──先是生命,继而是虔敬的事。褔音是神的大能,要拯救罪人脱离罪的惩罚和权势,叫人不致灭亡,不再被玷污。

  所谓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包括基督那大祭司的工作、圣灵的工作、天使代表我们所行的事奉、我们信主时所得到的新生命,以及神的道的指引。

  过圣洁生活的能力,来自认识那……召我们的主。神的神能是圣洁的源头,认识衪就是得圣洁的途径。认识衪就是永生(约一七3);而在认识衪上成长,就是在圣洁上成长。我们愈认识祂,就会跟衪愈相似。

  一个彼得经常提起的主题,就是关于我们的呼召。他提醒我们:(1)我们乃是蒙呼召离开黑暗,进入衪的奇妙光明中(彼前二9);(2)我们是蒙召跟从基督受苦的脚踪(彼前二21);(3)我们是蒙召以祝褔回敬辱骂(彼前三9);(4)我们蒙召进入衪永远的荣耀里(彼前五10);(5)我们是蒙衪的荣耀和美德所召(彼后一3)。最后一点的意思,是指衪藉向我们揭示自己的荣美来召我们。大数的扫罗是在往大马色的路上看见神的荣耀而蒙召的。一位较后期的门徒作见证说:“我瞻仰衪的脸,其后我便对一切与衪不相似的事物失去兴趣。”他是蒙衪的荣耀和卓越的美德所呼召。

  4 神透过自己的大能,赐给我们叫我们能过圣洁生活的“一切……的事”,包括衪圣言中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据占计,圣经中最少有三万个应许。本仁约翰曾说:“生命的路途上委实撒满了神的应许,以致我们每走一步都踏在神的应许上。”

  彼得在他的两封书信中提到七种宝贵的东西,最后一种就是神的应许。我们的信心比金子更宝贵(彼前一7)。基督所流的血是宝贵的(彼前一19)。基督这活石,在神的眼中是宝贵的(彼前二4)。基督作为房角石,也是宝贵的(彼前二6)。对一切相信的人来说,衪是宝贵的(彼前二7)。那不会毁坏的装饰,就是温柔安静的心,在神眼中是极宝贵的(彼前三4)。最后,神的应许是宝贵的(彼后一4)。

  让我们来想一想那些关乎圣洁生活的应许:(1)脱离罪的辖制(罗六14);(2)够用的恩典(林后一二9);(3)遵行命令的能力(腓四13);(4)胜过魔鬼(雅四7);(5)受试探时有出路(林前一○13);(6)只要认罪就可得赦免(约壹一9)──而且,罪孽不会被记念(耶三一34);(7)我们求告神就蒙搭救(诗五○15)。

  难怪彼得说神的应许是又宝贵又极大的了!这些应许能够令信徒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我们抵挡试探所需的一切,神已应许要完全赐给我们了。当强烈的欲望袭来,我们可以按应许向神求助。这些应许使我们能脱离世上的败坏──在性方面的罪、醉酒、污秽、苦恼、背信和争竞。

  积极的一方面就是,凭这些应许,我们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基本上,在我们信主的时候,这就成为了事实。然后,当我们在生活中实际地享受神的应许时,我们便愈来愈与神相似。例如,衪应许说我们愈多想衪,就与衪愈相似(林后三18)。只要我们研读圣经,从圣经的启示下研读认识基督,并学效跟随衪,我们便使这应许成为事实。在这过程中,圣灵模造我们有衪的样式,叫我们荣上加荣。

  5 第3至4节显示,过圣洁生活所需的一切,神早已赐给我们了。衪既已这样做,我们便必须努力培养运用。神不会勉强我们,或单方面地使我们成为圣洁。我们必须渴望并立志成圣,并且克己不懈。

  论到基督徒的品格时,彼得认为信心是必然已有的。毕竟,他的对象是基督徒,是那些已经因对主耶稣投以信心而得救的人。因此,他并没有叫他们要培养信心;他假定他们都已经拥有信心。

  所需要的,是在这信心上再加七种圣洁的要素,并不是逐一加上去,而是在每一时刻都全面地表现这些美德。

  奥尔信的父亲过去常用以下的演绎方式,将这段经文念给他的儿子们听: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大卫的勇毅;有了大卫的勇毅,又要加上所罗门的知识;有了所罗门的知识,又要加上约伯的忍耐;有了约伯的忍耐,又要加上但以理的虔敬;有了但以理的虔敬,又要加上约拿单爱弟兄的心;有了约拿单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约翰的爱心1。

  蓝斯基则这样说:

  这七种德行,是用来与假先知(二1)及他们的假信仰生活作对照的。他们所有的不是德行而是耻辱;不是知识而是鲁莽无知;不是节制而是放荡淫乱;不是在善事上忍耐而是在恶事上坚持;不是虔敬而是不虔;不是爱弟兄的而是憎恨神的儿女;不是真正的爱心而是令人心寒的冷漠2。

  第一种品格是德行。这可以是指虔诚的行为,生活上的善行,或高尚的道德操守;然而,这一切似乎都给其后的“虔敬”所涵盖了。这里所说的德行,也可以指在敌对的世人面前表现属灵的勇气,坚守公义正直的力量。

  在这里,我们想到殉道者的勇气。大主教克蓝麦被勒令签署放弃信仰声明,否则便会被烧死。起初他拒绝签署,然而在巨大的压力下,他用右手签署了放弃信仰声明。后来,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于是便叫负责行刑的人把火点起来。应他的要求,他的双手并没有给绑起来。于是他将他的右手伸入火焰之中,并说:“这就是签了名的手,因此应先受刑罚。这只手犯了罪!灭亡吧,卑贱的右手!3”

  有了勇气,必须加上知识,尤其是对属灵真理的知识。这里所强调的,是研读神的话和行其中律例典章的重要。

  藉圣经更认识耶稣,

  与我主灵里相通。

  一言一字都闻主声,

  每句每行我承认。

~侯丽莎

  透过对圣经教导的体验,我们就能够建立一套欧德曼所说的“实践基督信仰内容的技巧”。

  6 神呼召每一个基督徒过有节制的生活。有人将节制形容为在圣灵的策动下,用意志去控制的能力。我们在祷告、读经、时间运用、控制肉体,以及奉献自己等各方面,都必须要有纪律。

  保罗是实践节制的人。“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褔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九26,27)

  杰出的鸟类学家奥杜邦为了要更认识世上各种雀鸟,不惜长时间处于令人难受的环境中。李罗伯这样形容他:

  当与工作的成果相比时,身体上的难受在他眼中完全算不得什么。他会在黑暗及烟雾中,动也不动地蹲伏上不知多少时间;只要能够对某一种雀鸟有多一点认识,那么多个星期的苦候,对他来说是完全值得的。他会站在水深及颈的死水中,屏息静气地等候;而在他不动声息地守候之时,有无数的毒蛇和鳄鱼在他面前游来游去。

  他喜形于色地说:“这当然不好受。但那又何妨呢?我已清楚看见那雀鸟的一动一静了!”为了取得资料绘下雀鸟图片,他是什么也在所不计的4。

  由于有别人作榜样,由于这个快将灭亡的世界有刻不容缓的需要,由于有失见证的危险,我们应自我克制,以致能将最好的献给基督。

  有了节制便应该加上忍耐,即是在逼迫与逆境中坚持恒忍。我们不可忘记,基督徒的人生就是一个挑战,我们必须锲而不舍。只在开始之时一鼓作气是不足够的;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必须坚持到底。有人以为相信基督,就会不断经历身处颠峰的兴奋;这是不切实际的。基督徒需要面对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不足挂齿的杂务,差强人意的处境,刻骨铭心的忧伤,以及无可补救的失败。忍耐就是当一切都似乎对我们不利时,仍然撑持下去,奋勇向前。

  下一种美德就是虔敬。我们的生命应当效法神,在实际的生活上表现出圣洁来。我们的品行应有超凡脱俗的素质,令人能察觉到我们确是天父的儿女;作为神家里的人,我们应该都有神的形象。保罗提醒我们:“……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提前四8)

  7 爱弟兄的心使世人认出我们是基督的门徒:“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一三35)

  爱弟兄的心带来爱所有人的心。这基本上并非情感方面的事,而是意志方面的事。这并不是我们要去经历情感上的亢奋,而是我们要去遵守的诫命。从新约圣经的角度看,爱是超自然的。非信徒根本不能够按神的吩咐去爱别人,因为他没有神的生命。只有神的生命才足以使一个人去爱他的仇敌,并会为处决他的人祝祷。爱的表现,在于付出。例如:“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约三16)“……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五25)我们可以为别人付出时间、才干、财宝和生命,以表示我们的爱。

  麦艾特是五名在厄瓜多尔被奥卡印第安人杀死的青年宣教士之一、麦库里是他的父亲。一天晚上,当我们跪下来一起祷告时,他这样说:“主啊,让我可以活下去,亲眼看见那些杀害我孩子的人信主,让我可以拥抱他们,告诉他们我爱他们,因为他们爱我的基督。”当你能够这样为那些杀害你的亲生儿子的人祷告,你所拥有的就是基督徒的爱。

  这七种美德,圆满地包涵了基督徒应有的品格。

  8 在作门徒的道路上,信徒不可能停留在原有位置,因为不进则退。前进的可以得力量,得蒙保守;后退的会遇上危险,遭遇失败。

  没有坚持在基督徒品格上追求长进发展,就会引致闲懒、不结果子、眼瞎、短视和善忘。

  闲懒。与神有相交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果效的生命。在圣灵的引导下,信徒会放下没有益处的活动,确保生命收到最大的益处。否则,我们就只是在打空拳,徒劳无功。

  不结果子。纵使对我们主耶稣基督有很多的认识,但仍可能在这认识上不结果子。知而不行,必然的结果就是闲懒无用。死海之所以是死海,正是因为只有汇入而没有流出;在属灵的范畴里,这样的情况也扼杀了结果子的能力。

  9 短视。有些程度上的视力受损,可被称为眼瞎。这里特别提到眼瞎的一种,就是短视;短视的人只为眼前而活,并不顾念将来。他只专注于物质的事,却忽略了属灵的事。

  眼瞎。没有第5至7节所说七种特质的人,都是眼瞎的。他看不见在生命中什么是主要的,不懂得分辨什么是有真正属灵价值的,只活在膝黑一片的世界里。

  善忘。最后,缺少那七种德行的人,是忘了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他已蒙救赎这一事实,对他已失去了影响力。他又回到曾被救赎离开的境地去。神以自己的儿子来为他赎罪,现在他却视这些罪为儿戏等闲。

  10 因此,彼得劝勉他的读者,要对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这是神救赎计划的两方面。拣选是指衪对人个别地拣选,那是带权能和永恒的拣选,使这些人成为属乎衪自己的。恩召是指他在特定的时空采取行动,实践衪的拣选。在神创造世界之先,我们已蒙拣选;在我们信主之时,我们是蒙了恩召。在时间次序上来说,是先有拣选,然后才有恩召。但从我们的经验上看,我们是先认识衪的恩召,然后才知道原来基督早在永恒之初拣选了我们。

  我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本身已是坚定不移的了;神永恒的计划是不会打折扣的。然而,我们却可以透过更多效法我们的主,使这恩召和拣选得到确定。藉结出圣灵的果子,我们可以无可置疑地证明自己确实是属乎衪的。圣洁的生活,证明我们确实是蒙恩得救的人。

  致力过圣洁的生活,可以保守自己不至于失脚。当然,我们永不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基督所作成的工,已经将我们从这境况中拯救出来。这里所指的,是陷在罪恶、羞耻和无用之中。如果我们没有在神的事上长进,便会陷在危险之中,生命有受严重损害之虞。但如果我们保守自己在圣灵中行,我们便不会失去服侍主的资格。神保守一切为主奋力向前的基督徒。属灵上的闲懒与眼瞎,是危险之所在。

  11 在灵里不断长进的,不但得享安全,还蒙应许得以丰丰富富的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彼得在这里所讨论的,不是我们能否进入神的国,而是如何进去。得以进入神天上的国的唯一凭据,是对主耶稣基督的信心。然而,有部分信徒会以更丰盛的姿态进入这天上的国。信徒各自所得的奖赏,会有程度上的差别。根据这里所说,所得的奖赏会视乎信徒效法救主的程度而定。

  12 当彼得想到这些事在今生和永恒的意义时,他便决意要不断提醒信徒关乎培养基督徒品格的重要。纵使信徒在这方面已有所认识,他们仍需常常接受提醒。我们也一样。虽然我们在已有的真道上坚固,但总会有注意力被分散或忘怀的时候。故此,我们有必要经常重提这真理。

  13 彼得不单希望,并且认为有责任趁他还在世的时候,透过不断的提醒来激发圣徒。他既快将辞世,便感到是时候唤醒信徒以免他们在灵里昏睡了。

  14 主已经指示彼得他将离世,也已说明了离世的方式(约二一18,19)。这已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位年迈的使徒知道,随事情的发展,他是快将离世的了。这使他更坚决地认定,要用他尚余的时间,关心神子民在属灵方面的褔祉。

  他形容自己的死亡为放下在世上的居所,或脱离身体或帐棚。四处周游的人,以帐棚为临时居所;同样地,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在世上寄居时的居所。当我们死亡时,这帐棚便要拆掉。在被提时,信徒身体要复活并改变。圣经将这永恒和荣耀的身体形容为房屋(林后五1)。

  虽然彼得获指示他快将离世,但这并不否定基督快将回来接衪的圣徒的真理。真正属神的教会,一直以来都准备基督会随时回来。彼得从主得了特别的启示,才知道当主再来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15 彼得不但决意要提醒圣徒灵命长进的重要,自己也采取行动,将这些提醒笔录下来,使后世可以时常记念。信徒可以凭他所写下来的,随时提醒自己。结果,彼得的书信成为男女信徒灵程上的亮光,迄今已近二十世纪;这果效还要持续下去,直到救主再来。此外,根据可靠的古老传说,马可又将他属灵的师傅使徒彼得的亲眼见证笔录下来,这样就写成马可褔音。

  文字工作的重要性于此清晰可见。文字记录可以传之久远。透过文字记录,一个人纵使已经化为黄土,他的工作仍然产生果效。

  彼得在原文里用来谈到他去世的字,演变而成今日英文的 exodus(大批地离开)一字。路加福音九章31节形容基督离世,所用的也是这个字。所以,死亡并非不再存在,而是离开某处,到别一处去。

  这几节经文对我们来说有特别的价值,因为经文揭示,对一个属于神而又快将离世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这几样和这些事\cs8共出现了四次,即第8、9、12和15节。站在永恒世界的边境来看基督信仰,会发觉其中那些伟大而又基要的真理,确有无比的价值。

  16 本章结尾的几节经文,论到基督在荣耀中再来的确实性。彼得首先辩明使徒的见证是确实的,继而辩明预言必定成就。彼得在这里好像把新旧两约连系起来,并告诉他的读者要掌握这合而为一的见证。

  他强调,众使徒的见证是根据事实而不是神话。他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读者时,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或神话。

  他特别提到的事件,就是基督在山上变像一事。有三位使徒目睹这事,他们就是彼得、雅各和约翰。大能和降临是表达“在大能中降临”或“有能力的降临”的文学手法5。基督在山上变像,是衪在大能\cs8中降临,统管全地的预演。马太对这事的记录,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马太褔音十六章28节,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紧接的经节记述了登山变像的事。在山上,彼得、雅各和约翰看见主耶稣的荣耀,即将来衪在地上作王一千年时的荣耀。这三位使徒在他们有生之年看见了人子在衪国里降临的荣耀。这样,主在马太褔音十六章28节所说的话,在十七章1至8节已实现了。

  彼得在这里强调,使徒对登山变像的记述,并不是基于虚言(在希腊文中,这字解作神话)。这正是部分现代神学家用来攻击圣经的字眼。他们建议应将圣经“非神话化”。布特曼提出新约圣经中有“神话虚构的成分”。洛滨孙则呼吁基督徒要承认圣经中有很多篇幅都含有神话的成分: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我们踏出了痛苦但果断的一步,就是承认圣经中的确包含了“神话”,这是宗教真理的其中一种重要形式。除了极端的基要派之外,所有人都逐渐承认,创世记中关于创造及人类堕落的故事,只是虚构的神话而不是历史记载,目的是要表述关于人类和宇宙的最深真理;毕竟就因这目的,所以虚构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如果要捍卫基督教的真理,就必须承认、强调这些故事并非历史事实;这样就可以避免人类学和宇宙哲学所提供的另类解释的挑战。 没有作出这样分辨的人,是将自己置于赫胥黎及其一派的入股掌之中,任由鱼肉6。

  为驳斥虚构神话的指控,彼得为登山变像提供了三个证据,亲眼看见的见证;亲耳听见的见证;以及亲身经历的见证。

  首先关于亲眼看见方面,使徒们亲眼见过主的威荣。约翰作见证说:“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一14)

  17 然后是亲耳听见的见证。使徒们听见神的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这个听得见的、对主耶稣的推崇,从极大荣光之中临到衪;这极大荣光就是荣光闪耀的云彩,称为舍吉拿(Shekinah),标志神的同在。

  18 彼得在提到雅各、约翰和他自己的时候,强调当他们同主在圣山的时候,清楚听见神的声音。这是三个人一同作的见证,根据马太褔音十八章16节,这种见证是真实可靠的。

  最后,彼得还加上亲身经历的见证。我们同他在圣山。这是真实生活上的事,所以是无可置疑的。

  到底登山变像是在哪个山上发生,我们并不知道。如果这山为人所知道,可能现在山上已建满了神坛祠庙了。7这山被称为圣山,不是因为山本身是神圣的,而是因为神拣选这山作为神圣事件的场地。

  19 我们并有先知史确的豫言。旧约的先知早已预言,基督要在能力和极大的荣耀中降临。登山变像时所发生的一切,确定了这些预言。使徒们所看见的,并没有推翻旧约先知的预言,也没有使预言更肯定,只是证明预言都是真确的。在这里,神让使徒们有机会预先窥见基督将来国度的荣耀。

  格连特对本节余下部分的翻译,有助我们了解经文的意思:

  “……你们心里留意这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留意格连特在这里用了加插句的句式。按照他的翻译,你们心里应与留意连接。换句话说,我们应在心中加以留意。中文圣经和合本及很多其他的译本作: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这译法在释经上构成实际的困难。

  先知的预言就是照耀的灯。暗处就是这个世界。天发亮代表现今教会时代的结束(罗一三12)。晨星的出现,代表基督再来接衪的圣徒。所以,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常将先知的……豫言放在面前,心里珍而重之,因为这些预言在这黑暗的世界中如同明灯照耀,直至这个时代结束,基督在云彩中降临,将等候衪回来的子民接回天家。

  20 在本章的最后两节,彼得强调圣经中的预言乃是源自神,并不是出于人意;这些预言是神的启示。

  经上所有的豫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或作“没有出于私意的”)。这句话引来各种各样的诠释。有一些是荒谬的,例如认为诠释圣经是教会的专利,信徒个人不应研读圣经!

  另外有些解释本身所说的或许是对的,却并不是这段经文的意思。例如,没有一节圣经可以单独抽出来加以诠释,而是必须按上文下理及其他经文来理解。

  然而,彼得所针对的是预言的来源,不是神发出预言后人怎样去解释。他所指出的就是当先知坐下来写预言的时候,并不是随私意解说事件或将自己的结论记下来。换句话说,解说8并不是指读圣经的人如何解释圣经的字句;而是指圣经的内容是怎样得来的。杨庭道说:

  因此,按正确的解释来说,这节经文……坚称圣经其实并不是源于人的。圣经的内容,是神的见解,并非人的见解。我们经常听见有人说,某段经文代表了大卫的观点,或是保罗或彼得的观点。其实,严格说来,这些经文都并非人的观点,而全都是神对事物的见解。没有任何一段圣经预言是某人的个人见解,他们只是在圣灵的感动下说话而已9。

  因此,将解说译成“来源”是颇正确的,而从上文下理来看,相信这是更为适合的。

  21 本节确认在第20节所作的解释。因为豫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正如有人说:“他们(圣经作者)并非将自己的见解编录成文,经文也不是以人的幻想、洞察,或猜测而写成的。”

  事实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10出神的话来。神运用我们不能完全明白的方法,指示这些人写出每一个字,却没有减损这些作者的个人特色或风格。这是讨论神默示的其中一节主要经文。今天多数人拒绝圣经权威,我们有必要坚持圣经是完全逐字的默示,是无谬误的圣言。

  所谓逐字默示,是指由四十多位作者所写的圣言,全都是神呼气而成的(参看林前二13)。神并不是只提供一个大纲或一些基本观念,然后让作者随意成文。他们所写的一字一句,都是来自圣灵的。

  所谓完全默示,就是指整本圣经,由创世记至启示录,全都是来自神的,都是神的话语(参看提后三16)。至于无谬误的意思,是指神话语的整体,其原文无论在义理方面,或是在历史、科学、事件发生的年代次序,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完全没有谬误的。──《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彼得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彼得   基督   的人   圣经   耶稣   基督徒   信徒   使徒   信心   先知   自己的   经文   生命   虔敬   荣耀   耶稣基督   这是   知识   上帝   再来   恩典   旧约   德行   圣灵   原文   美德   福音   是指   在此   主耶稣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