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导论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导论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彼得前书相关章:

 

彼得前书

导论

作者

作者自言是「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一1),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五1)。他是在西拉的帮助下,在一个称为「巴比伦」的地方写成此信,而他的「儿子」马可也陪伴在侧(五12-13)。除了这些证据直接指出使徒彼得是本书作者之外,书信内容亦经常提到耶稣的生平和教训(见下文)。卓思(F.H. Chase)亦认为「没有其它书信能如此多方面地捕捉耶稣的神韵」(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 J. Hastings, vol. III, p.780)。

许多早期作者都提及和引用这卷书信,但近年来,却有人提出5点重要的理由来否定使徒彼得是本书信的真正作者。

首先,在使徒行传四章13节,彼得被形容为「没有学问的小民」,但本书信所采用的优秀希腊文文体,很难想象是出于一名加利利渔夫的手笔。而且,信中的旧约经文是引自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而非希伯来圣经。

事实上,本书信的文体并非真如某些人所言的那么「炼净」,当中有些地方更似一般人的常用语。有证据指出,在彼得的时代,居住在加利利的人都通晓希腊文和亚兰文;因此,彼得虽是渔夫,但他住在迦百农这个重要的贸易通道上,必然经常用希腊文交谈。他兄弟的名字──安得烈──其实就是一个希腊名字,这正显示出彼得自幼便接触这种语言。经过30多年的宣教工作和在外邦信徒日渐增多的教会中施行教导,彼得在运用希腊文的能力上愈见流利成熟,足以引用七十士译本为他的「权威版本」。我们不相信西拉(五12)是彼得的「撰写员」(意即由彼得口述,西拉执笔书写此书信)。若果是真的,那么西拉属于罗马公民的背景(徒十六37),或多或少总会在本书信的文体风格和用语上反映出来。

第二,有人认为从四章14至16节来看,写这卷书信的时期,应当正值信奉基督教被列为罪行之时;但从历史得知,彼得死后很久才出现这种局面。

然而,彼得在第二至第四章其实是要教导信徒过诚实无亏的生活,以致他们被人诬告时,所捏造的指控将毫无根据可言。使徒行传的记载(例如徒十三50,十四5、十四19,十六19-24,十七5、十七13,十八12-13,十九23-29)已清楚展示出,从基督教发展的初期起,便因着人们对福音的误解、偏见和排斥,导致基督徒「因主的名」而遭受逼迫。所以,四章14至16节应该跟马太福音十章22节和使徒行传五章41节等类似的经文作同样的理解,而不应进一步推测它有其它含义。事实上,彼得在二章13至14节论及国民的责任,正显示出他并未预期信徒会遭受来自国家的逼迫。书信论及教会与执政者的关系,基本上是与使徒行传的教导相同。

第三,有些人提出反对的原因,是基于本书信的内容出现与保罗书信类似的观念,尤其是以弗所书所传达的理念。除非有证据支持彼得和保罗这两位使徒一直意见不合,并无法协调彼此的分歧,这个论点才得以成立。初期教会的基本教导其实相当一致,书信的内容若没有近似之处才算为怪。我们若接受彼得和保罗两人适逢在本书信书写之前都住在罗马(参以下有关写作地点的讨论),那么他们曾经谈论过信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容置疑的(参加一18)。

第四,根据加拉太书二章9节的记载,彼得与保罗同意彼此在不同的区域工作,但彼得前书所寄发的目的地,应是保罗推行福音工作的地区。

加拉太书所提及的安排,至少是在本书信写成的10年前达成,在这些年间,犹太人和外邦人教会的划分已没有那么渭泾分明。本书一章12节表明彼得没有将福音传给受书者,而使徒行传十六章6至7节则指出保罗亦未曾到过当中的每一处地方。

最后,有人认为这卷书信的内容缺乏作者对耶稣的亲身忆述,因此很难令人相信作者是与耶稣有亲密关系的彼得。

可是,读者可以翻看一章8、13节,二章21至25节,三章14节,四章14节,五章1至2节和以下注释部分所提到的数据,然后再自行判断以上的反对理由是否成立。

从各方面的证据来看,上述的各点异议都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大部分的内证和外证均倾向支持传统看法,认为本书信确实是由使徒彼得所写的。

写作地点和年代

作者在五章13节表示自己「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这句话似乎指向位于巴比伦的地方教会,然而,彼得却似乎不可能到过这个昔日在尼布甲尼撒王统治下的国都。到了彼得的时代,它已经成了一个人口稀疏的废墟(应验了赛十四23)。在启示录十六章19节和十七章五节,「巴比伦」这名称成了罗马的代号,而歌罗西书四章10节和腓利门书24节(极可能写于罗马)均指出马可和保罗都在罗马。

提摩太后书四章11节提到马可正在小亚细亚,保罗想叫他来到自己身边,他那时极可能是在罗马。至于彼得和保罗在寄自罗马的书信中,没有连同对方的名字一同从罗马向信徒发出问候,这只能表明他们两人在写信的时候并未在一起。这些论点均支持彼得是在罗马写这卷书信。特土良(Against Heresies, 36)和优西比乌(Ecclesiastical History, 2.25.8;2.15.2和3.1.2-3)所列的证据亦认同此看法。

至于信中谈及信徒遭受逼迫的情况,视为在尼罗统治期间(主后54至68年)所发生的事,似乎最为恰当。由于彼得没有提及保罗的殉道(按一般推测,保罗是在主后64年罗马对基督徒展开大逼迫期间殉道),本书信应该是在这之前写成(亦参二13)。在与其它书信比对下,一般认为这卷书信是写于主后60年后。我们从各方证据的显示,推断本书信大概是写于主后63至64年间。

写作对象

彼得在一章1节回答了这个问题。当中所指的地区是托鲁斯山脉以北,位于小亚细亚(即现代土耳其)的罗马省份。由于这些地名可以同时指为古代的帝国和当代罗马的省份,而两者未必拥有相同的边界,所以要准确知道这些地名是指哪些地区,是十分困难的。这里的地图mp1428是基于希缦的推论〔Colin Hemer, Expository Times 89(1978), pp. 239-243, “The Address of 1 Peter”〕所描绘出来的,它指出送信者前往这些地区中的主要教会最可能的路线,各地方教会可能复写书信,再分发到较小规模的信徒聚会点(参西四16)。

受书者的社会阶层大概反映了当时大部分教会的社群典型。当中包括有夫妇(三1、7)、仆人(二18,却没有像弗六5-9;西三22至四1那样提到主人)、年轻人(五5)和负责牧养关顾的长老(五1-4)。有些妇女的生活似乎相当舒适(三3)。信中描述到信徒信主之前的生活(四3-4),暗示当中有些人曾经从事涉及异教的生意。彼得称他们为「在世寄居的」(一1;参一17,二11),而这个术语促使艾略特(John E. Elliott)在其著作《无家者之家》(A Home for the Homeless, SCM, 1982)中,推论他们是「寄居的客旅」。然而,如今已无法考证实际的情况,这句话可以是比喻的用法,反映出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是与周围信奉异教的邻舍有很大的距离。它亦蕴含了旧约时代,戴维和所罗门从永恒的角度来审视今世的生活时,所采用的文字表达(参诗三十九12;代上二十九15)。

受书者似乎包括来自犹太人和外邦人的两种宗教背景。我们从使徒行传二章9节知道有犹太人从小亚细亚来到耶路撒冷过五旬节,当时决志信主的人可能将福音信息带回自己的家乡。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和以哥念信主的人,来自会堂(徒十三43,十四1),路加更特别提到以哥念的教会是由犹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组成的。彼得的书信同样反映出信徒是有不同的背景。他引用旧约来证明他的论点(一24-25,二6、7-8、22-24,三10-12,四18,五5),又采用犹太读者明白的其它典故〔例如在一1的「分散」(希腊文是diaspora)是一个专门术语,指以色列以外的犹太人社群;亦参二4-10和三20〕。他另外提出的某些教导,则对外邦读者较为贴切(例如一18「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二10「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四3「因为往日随从外邦人的心意……拜偶像的事,时候已经够了」)。

无论受书者是犹太抑或是外邦信徒,彼得都能说服他们相信自己是「新以色列人」。基督教会继承了神在旧约赐予祂选民的一切应许(参一1,二5、9-10)。

它是否一卷完整的书信?

那些认为彼得前书并非一卷完整书信的人,主要提出3点异议:

1. 有人认为一章1节和五章12至14节是在书信完成后再补上去的。但我们却没有任何抄本的证据支持这种看法,而且还有五章1节的证明。

2.有些人提出书信最初是在四章11节完结,余下的部分是在后期补上。他们的论点是三章17节所提到的受苦,发生的可能性不高,但在四章12节却已经历到苦难的来临。然而,一章6节也像四章12节那样指到同一个处境。一个似乎较可能的推测是,彼得从教会整体经历苦难,转而思想到个别信徒面对苦难。将三章17节应用到每位读者身上,似乎不太可能。所有教会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遭受逼迫,因此所有信徒都要彼此承担苦难(林前十二26),但只有少数信徒是蒙召去承受每次逼迫浪潮所带来的痛苦。四章11节的赞颂未必一定是结语。罗马书十一章33至36节、十五章33节,以及以弗所书三章20至21节都是一些例子,显示出作者深受自己讲述的真理所震撼,以致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美。

3.另一些人将这卷书信视作一本供洗礼用的礼仪手册,当中收集了一些讲章、给初信者的教导,或初期诗歌的节录。彼得很可能引用各种材料来写成此书信(或有人引用他的书信!),却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接受他在五章12节的话。

我们要将彼得前书视为一卷完整的书信来读,并借着这卷书信来劝勉信徒,尤其是初信者,向他们宣讲神恩典的真理和真实性,使他们可以满有信心地站立得稳。

写作目的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本书信的写作目的亦引来很多不同的意见。读者可从彼得前书的其它注释书中找到更详尽的探讨。彼得在五章12节所说的话,便足以说明书信的写作目的。

彼得眼见基督徒正面对遭受逼迫的危险(一6),却没有为此而作好准备(四12)。因此,他期望自己能藉此书信,劝勉他们,又证明神的真恩惠(五12),并力劝受书者能在这恩惠上站立得住。彼得借着宣讲神在基督身上所显的奇妙作为,以及透过圣灵的传扬和作中介,来向信徒提出劝勉。我们可以列出信中的一些劝勉:

神旨意的范畴和目标(一3-9)

先知充满兴奋和天使满心渴望地要明白这奇妙的计划(一10-12)

救赎我们的代价(一18-21)

神的应许永不改变(一22-25)

属神子民的特权(二4-10)

耶稣的榜样(二22-25)

耶稣为我们成就的事(三18-22)我们对造物主应有的信心和祂的信实(四17-19)

确信神至终必得胜,属祂的人也能分享这胜利(五10-11;参一7)

这些劝勉和信中对神恩典的详述,亦能带给生活于二十一世纪的信徒同样稳固的立足点,帮助他们迎向前面不可知的未来。

彼得前书与其它新约书卷相似吗?

作者表现出很熟悉旧约圣经,随时可以引用旧约的经文──尤其是以赛亚书和诗篇──来支持他的教训(参一18-20、24-25,二6-8、22及以下各节:三10-12,四17-18)。彼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福音书,但他经常采用一些令我们联想到与福音书有关之事件和教训的词句。我们会在注释部分特别留意这些情况。

本书信的内容亦与使徒行传记述彼得的演辞有近似之处,例如:徒二23/彼前一20;徒二31/彼前一11;徒二34-35/彼前三22;徒四11/彼前二7;徒四12/彼前三21;徒十34/彼前一17;徒十39/彼前二24。这里所列的是意念相同的主要经文,当我们详细研读全卷书信,便会发现更多雷同的词句。

彼得亦采用了许多出现于罗马书和希伯来书的重要字词。这3卷书信的作者可说是「呼吸同样的属灵空气」。到了彼得写他的书信时,某些字词和词组已经变成了可接纳来描述属灵经验的语言。此外,本书信的主旨亦跟以弗所书和雅各布书有非常近似之处。这些发现都极其有趣,我们将会在注释部分探讨更多的细节,不过,若要在这些近似之处建立任何理论,却是极不明智的。

主题

正如我们从以上的论述中认识到,彼得是怀着一个实际的目的来写这卷书信,若有人问及书信的神学内容,会不禁令人感到诧异。彼得写此书信的目的,并非要提出一套神学(即如保罗在罗马书和歌罗西书所作的),他只是以牧者的身分,凭着他对神属性的认识,来向信徒提出道德上的教训。因此,本书信所提供的,都是激励信徒活出基督徒生命的教义。

神论

彼得在一章1至2节清楚指出三位一体神的3个位格之关系。神是掌管万有的,所以值得人信靠(四19)。祂是圣洁的,所以我们要学效祂(一15-16)。祂是我们的父,所以祂儿女的生活必定不可有辱父名(一17);而祂救赎祂子民的事实,成为我们信心的基础(一18-21)。

基督论

基督毫无罪污、存心顺服,并且甘愿受苦至死。这是我们应该学效的榜样(二21-24)。祂死而复活,因此我们必须向罪死,并靠祂复活的大能而活(二24,四1)。祂所成就的工作包括施行救赎(一18-19)、使神与人复和、成为赎罪祭和代替不义(三18),而祂这样作,是父神的慈爱所命定的(一20-21)。祂亦是教会的根基、信心与盼望的基础,激励人成为圣洁和实践爱

心(二16,一21-22)。

圣灵论

圣灵被视为促进信徒成圣者(一2)、圣经的作者(一11)、推动基督徒事奉者(一12)和信徒受逼迫时的安慰者(四14)。

圣经论

彼得经常引用旧约圣经来支持他的教导(例如一24-25,二6-8,三10-12,四18),此举足以强调圣经的权威。彼得视圣经的由来,是借着圣灵引导不同的作者写成(一11;参彼后一21),他更引用了以赛亚书四十章6至8节(一23-25)来强调圣经那永远长存的本质。圣经亦被形容为一粒种籽,当人对所听闻的福音作出回应,它就会在人的生命中萌芽成长为新的生命(参一23、25),圣经也成了基督徒成长的途径(若将二2翻为「灵奶」)。

教会论

彼得非常重视个别信徒在得救重生时,所进入属神子民之群体的本质(二2-5,参一22-23)。教会是神的灵宫,建立在基督的根基上(二4-8),因此,她便是神所应许赐给以色列人之恩福的继承者(二9-10)。她具有向神敬拜和向人作见证的双重功能(二5、9)。早在彼得的时期,教会已设立长老团,并被委以重任和神圣的职务(五1-4),但同时亦鼓励每位信徒培养和运用本身的属灵恩赐(四10-11)。

末世论

彼得的书信表现出他对末世显现的期待,他用了源自希腊文字根apocalyp──「显现」或「启示」这个词,来形容基督的再来。因此,他提醒受书者那看不见的基督绝非离他们很远,要他们想到基督显现时,将会分享的荣耀。他们将会获得完全的救恩,而他们亦会得着完全的产业(一5)。他们的信心最终会获得称赞(一7,四13),神的恩典将完全地展现(一13)。信徒将分享基督的荣耀(五1),忠心事奉的必得奖赏(五4)。期待基督再来的心,便成为信徒现今过圣洁的生活和作谨慎的管家最有力的支持(四7-11、17-18)。

最初的收信人原是那些迷失真道、身处险境的基督徒。他们刚接受信仰,便受到从未信主的亲戚和邻舍而来的攻击,他们的信心也因着所遭受的苦难而面临考验。这种处境大概是他们最初听闻福音的时候始料不及的,而自此以后,每个世代的信徒都面对着同样的考验。

彼得帮助他们重拾对福音的信心。圣父、圣子和圣灵一起工作,带给我们新的生命(一3-5,二2,四1-6),我们过往的罪因而得赦免(二24,三18),现今的生活得蒙保守(一5)和引导(四2),将来亦得到确据(一4、7)。信徒要以实际的行动(一13-16)和在每天的人际关系中(二16,三1、7),活出这种生活方式。它装备那些跟从耶稣的信徒,在此时此地的现实世界中生活(四1-4),以及为耶稣此刻正预备我们进入的另一个有着永荣耀的世界而活(五10)。

故此,彼得对苦难问题的响应,乃是认为它是信仰历程的一部分。它试验我们作门徒的认真程度(一7)、将我们与其它肢体连结一起(五9),以及在审判的日子证明我们清白(四16-19)。虽然信徒是在世上「寄居」的人(一1),他们却是属神的朝圣者(二5、9),向着父神的家前进(一4)。他们盼望等候耶稣再来的那一天(一7,二12,五4)。这些真理激励今天的信徒为神的荣耀而活,正如最初读彼得书信的读者所受的激励一样。

彼得的内心,怀着昔日在提比哩亚海边被主所点燃的爱火,来写出此信(参约二十一1、15-19,及彼前一8)。信中充满了耶稣基督的跟随者个人的忆述,景象跃然纸上。

请参阅「书信的研读」专文。

应用纲要

信徒在面对压力和试炼时,不是抗拒或逃避,而是以顺服、忍耐、谦卑的态度去接受,效法基督的榜样,忍受苦难而得胜世界,并且坚稳站立。而神一直带领保守,更予人克胜苦难的力量。

彼得前书大纲

一1-2 问安

一3-9 神的救赎计划满足我们一切需要

一10-12 我们如何认识救恩

一13至五7救恩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一13-21 活像耶稣

一22-25 爱其它信徒

二1-3 渴慕成长

二4-10 属神的子民

二11至三12向人展示耶稣的榜样

三13至四6在逼迫中为基督而活

四12-19 为基督受苦

五1-4 作领袖

五5-7 作跟随者

五8-11 凭信心胜过逼迫

五12-14 个人的问安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彼得   注释   圣经   导论   书简   基督徒   概论   文摘   道尔   唐纳   彼得   基督   罗马   基督徒   的人   保罗   本书   希腊文   书信   教会   信徒   耶稣   使徒   经文   圣经   巴比伦   注释   犹太   顺服   新约   福音   书简   作者   不信   旧约   读者   约翰   天使   是在   方舟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