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导论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彼得前书
导论
作者
作者自言是「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一1),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五1)。他是在西拉的帮助下,在一个称为「巴比伦」的地方写成此信,而他的「儿子」马可也陪伴在侧(五12-13)。除了这些证据直接指出使徒彼得是本书作者之外,书信内容亦经常提到耶稣的生平和教训(见下文)。卓思(F.H. Chase)亦认为「没有其它书信能如此多方面地捕捉耶稣的神韵」(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 J. Hastings, vol. III, p.780)。
许多早期作者都提及和引用这卷书信,但近年来,却有人提出5点重要的理由来否定使徒彼得是本书信的真正作者。
首先,在使徒行传四章13节,彼得被形容为「没有学问的小民」,但本书信所采用的优秀希腊文文体,很难想象是出于一名加利利渔夫的手笔。而且,信中的旧约经文是引自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而非希伯来圣经。
事实上,本书信的文体并非真如某些人所言的那么「炼净」,当中有些地方更似一般人的常用语。有证据指出,在彼得的时代,居住在加利利的人都通晓希腊文和亚兰文;因此,彼得虽是渔夫,但他住在迦百农这个重要的贸易通道上,必然经常用希腊文交谈。他兄弟的名字──安得烈──其实就是一个希腊名字,这正显示出彼得自幼便接触这种语言。经过30多年的宣教工作和在外邦信徒日渐增多的教会中施行教导,彼得在运用希腊文的能力上愈见流利成熟,足以引用七十士译本为他的「权威版本」。我们不相信西拉(五12)是彼得的「撰写员」(意即由彼得口述,西拉执笔书写此书信)。若果是真的,那么西拉属于罗马公民的背景(徒十六37),或多或少总会在本书信的文体风格和用语上反映出来。
第二,有人认为从四章14至16节来看,写这卷书信的时期,应当正值信奉基督教被列为罪行之时;但从历史得知,彼得死后很久才出现这种局面。
然而,彼得在第二至第四章其实是要教导信徒过诚实无亏的生活,以致他们被人诬告时,所捏造的指控将毫无根据可言。使徒行传的记载(例如徒十三50,十四5、十四19,十六19-24,十七5、十七13,十八12-13,十九23-29)已清楚展示出,从基督教发展的初期起,便因着人们对福音的误解、偏见和排斥,导致基督徒「因主的名」而遭受逼迫。所以,四章14至16节应该跟马太福音十章22节和使徒行传五章41节等类似的经文作同样的理解,而不应进一步推测它有其它含义。事实上,彼得在二章13至14节论及国民的责任,正显示出他并未预期信徒会遭受来自国家的逼迫。书信论及教会与执政者的关系,基本上是与使徒行传的教导相同。
第三,有些人提出反对的原因,是基于本书信的内容出现与保罗书信类似的观念,尤其是以弗所书所传达的理念。除非有证据支持彼得和保罗这两位使徒一直意见不合,并无法协调彼此的分歧,这个论点才得以成立。初期教会的基本教导其实相当一致,书信的内容若没有近似之处才算为怪。我们若接受彼得和保罗两人适逢在本书信书写之前都住在罗马(参以下有关写作地点的讨论),那么他们曾经谈论过信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容置疑的(参加一18)。
第四,根据加拉太书二章9节的记载,彼得与保罗同意彼此在不同的区域工作,但彼得前书所寄发的目的地,应是保罗推行福音工作的地区。
加拉太书所提及的安排,至少是在本书信写成的10年前达成,在这些年间,犹太人和外邦人教会的划分已没有那么渭泾分明。本书一章12节表明彼得没有将福音传给受书者,而使徒行传十六章6至7节则指出保罗亦未曾到过当中的每一处地方。
最后,有人认为这卷书信的内容缺乏作者对耶稣的亲身忆述,因此很难令人相信作者是与耶稣有亲密关系的彼得。
可是,读者可以翻看一章8、13节,二章21至25节,三章14节,四章14节,五章1至2节和以下注释部分所提到的数据,然后再自行判断以上的反对理由是否成立。
从各方面的证据来看,上述的各点异议都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大部分的内证和外证均倾向支持传统看法,认为本书信确实是由使徒彼得所写的。
写作地点和年代
作者在五章13节表示自己「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这句话似乎指向位于巴比伦的地方教会,然而,彼得却似乎不可能到过这个昔日在尼布甲尼撒王统治下的国都。到了彼得的时代,它已经成了一个人口稀疏的废墟(应验了赛十四23)。在启示录十六章19节和十七章五节,「巴比伦」这名称成了罗马的代号,而歌罗西书四章10节和腓利门书24节(极可能写于罗马)均指出马可和保罗都在罗马。
提摩太后书四章11节提到马可正在小亚细亚,保罗想叫他来到自己身边,他那时极可能是在罗马。至于彼得和保罗在寄自罗马的书信中,没有连同对方的名字一同从罗马向信徒发出问候,这只能表明他们两人在写信的时候并未在一起。这些论点均支持彼得是在罗马写这卷书信。特土良(Against Heresies, 36)和优西比乌(Ecclesiastical History, 2.25.8;2.15.2和3.1.2-3)所列的证据亦认同此看法。
至于信中谈及信徒遭受逼迫的情况,视为在尼罗统治期间(主后54至68年)所发生的事,似乎最为恰当。由于彼得没有提及保罗的殉道(按一般推测,保罗是在主后64年罗马对基督徒展开大逼迫期间殉道),本书信应该是在这之前写成(亦参二13)。在与其它书信比对下,一般认为这卷书信是写于主后60年后。我们从各方证据的显示,推断本书信大概是写于主后63至64年间。
写作对象
彼得在一章1节回答了这个问题。当中所指的地区是托鲁斯山脉以北,位于小亚细亚(即现代土耳其)的罗马省份。由于这些地名可以同时指为古代的帝国和当代罗马的省份,而两者未必拥有相同的边界,所以要准确知道这些地名是指哪些地区,是十分困难的。这里的地图mp1428是基于希缦的推论〔Colin Hemer, Expository Times 89(1978), pp. 239-243, “The Address of 1 Peter”〕所描绘出来的,它指出送信者前往这些地区中的主要教会最可能的路线,各地方教会可能复写书信,再分发到较小规模的信徒聚会点(参西四16)。
受书者的社会阶层大概反映了当时大部分教会的社群典型。当中包括有夫妇(三1、7)、仆人(二18,却没有像弗六5-9;西三22至四1那样提到主人)、年轻人(五5)和负责牧养关顾的长老(五1-4)。有些妇女的生活似乎相当舒适(三3)。信中描述到信徒信主之前的生活(四3-4),暗示当中有些人曾经从事涉及异教的生意。彼得称他们为「在世寄居的」(一1;参一17,二11),而这个术语促使艾略特(John E. Elliott)在其著作《无家者之家》(A Home for the Homeless, SCM, 1982)中,推论他们是「寄居的客旅」。然而,如今已无法考证实际的情况,这句话可以是比喻的用法,反映出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是与周围信奉异教的邻舍有很大的距离。它亦蕴含了旧约时代,戴维和所罗门从永恒的角度来审视今世的生活时,所采用的文字表达(参诗三十九12;代上二十九15)。
受书者似乎包括来自犹太人和外邦人的两种宗教背景。我们从使徒行传二章9节知道有犹太人从小亚细亚来到耶路撒冷过五旬节,当时决志信主的人可能将福音信息带回自己的家乡。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和以哥念信主的人,来自会堂(徒十三43,十四1),路加更特别提到以哥念的教会是由犹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组成的。彼得的书信同样反映出信徒是有不同的背景。他引用旧约来证明他的论点(一24-25,二6、7-8、22-24,三10-12,四18,五5),又采用犹太读者明白的其它典故〔例如在一1的「分散」(希腊文是diaspora)是一个专门术语,指以色列以外的犹太人社群;亦参二4-10和三20〕。他另外提出的某些教导,则对外邦读者较为贴切(例如一18「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二10「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四3「因为往日随从外邦人的心意……拜偶像的事,时候已经够了」)。
无论受书者是犹太抑或是外邦信徒,彼得都能说服他们相信自己是「新以色列人」。基督教会继承了神在旧约赐予祂选民的一切应许(参一1,二5、9-10)。
它是否一卷完整的书信?
那些认为彼得前书并非一卷完整书信的人,主要提出3点异议:
1. 有人认为一章1节和五章12至14节是在书信完成后再补上去的。但我们却没有任何抄本的证据支持这种看法,而且还有五章1节的证明。
2.有些人提出书信最初是在四章11节完结,余下的部分是在后期补上。他们的论点是三章17节所提到的受苦,发生的可能性不高,但在四章12节却已经历到苦难的来临。然而,一章6节也像四章12节那样指到同一个处境。一个似乎较可能的推测是,彼得从教会整体经历苦难,转而思想到个别信徒面对苦难。将三章17节应用到每位读者身上,似乎不太可能。所有教会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遭受逼迫,因此所有信徒都要彼此承担苦难(林前十二26),但只有少数信徒是蒙召去承受每次逼迫浪潮所带来的痛苦。四章11节的赞颂未必一定是结语。罗马书十一章33至36节、十五章33节,以及以弗所书三章20至21节都是一些例子,显示出作者深受自己讲述的真理所震撼,以致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美。
3.另一些人将这卷书信视作一本供洗礼用的礼仪手册,当中收集了一些讲章、给初信者的教导,或初期诗歌的节录。彼得很可能引用各种材料来写成此书信(或有人引用他的书信!),却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接受他在五章12节的话。
我们要将彼得前书视为一卷完整的书信来读,并借着这卷书信来劝勉信徒,尤其是初信者,向他们宣讲神恩典的真理和真实性,使他们可以满有信心地站立得稳。
写作目的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本书信的写作目的亦引来很多不同的意见。读者可从彼得前书的其它注释书中找到更详尽的探讨。彼得在五章12节所说的话,便足以说明书信的写作目的。
彼得眼见基督徒正面对遭受逼迫的危险(一6),却没有为此而作好准备(四12)。因此,他期望自己能藉此书信,劝勉他们,又证明神的真恩惠(五12),并力劝受书者能在这恩惠上站立得住。彼得借着宣讲神在基督身上所显的奇妙作为,以及透过圣灵的传扬和作中介,来向信徒提出劝勉。我们可以列出信中的一些劝勉:
神旨意的范畴和目标(一3-9)
先知充满兴奋和天使满心渴望地要明白这奇妙的计划(一10-12)
救赎我们的代价(一18-21)
神的应许永不改变(一22-25)
属神子民的特权(二4-10)
耶稣的榜样(二22-25)
耶稣为我们成就的事(三18-22)我们对造物主应有的信心和祂的信实(四17-19)
确信神至终必得胜,属祂的人也能分享这胜利(五10-11;参一7)
这些劝勉和信中对神恩典的详述,亦能带给生活于二十一世纪的信徒同样稳固的立足点,帮助他们迎向前面不可知的未来。
彼得前书与其它新约书卷相似吗?
作者表现出很熟悉旧约圣经,随时可以引用旧约的经文──尤其是以赛亚书和诗篇──来支持他的教训(参一18-20、24-25,二6-8、22及以下各节:三10-12,四17-18)。彼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福音书,但他经常采用一些令我们联想到与福音书有关之事件和教训的词句。我们会在注释部分特别留意这些情况。
本书信的内容亦与使徒行传记述彼得的演辞有近似之处,例如:徒二23/彼前一20;徒二31/彼前一11;徒二34-35/彼前三22;徒四11/彼前二7;徒四12/彼前三21;徒十34/彼前一17;徒十39/彼前二24。这里所列的是意念相同的主要经文,当我们详细研读全卷书信,便会发现更多雷同的词句。
彼得亦采用了许多出现于罗马书和希伯来书的重要字词。这3卷书信的作者可说是「呼吸同样的属灵空气」。到了彼得写他的书信时,某些字词和词组已经变成了可接纳来描述属灵经验的语言。此外,本书信的主旨亦跟以弗所书和雅各布书有非常近似之处。这些发现都极其有趣,我们将会在注释部分探讨更多的细节,不过,若要在这些近似之处建立任何理论,却是极不明智的。
主题
正如我们从以上的论述中认识到,彼得是怀着一个实际的目的来写这卷书信,若有人问及书信的神学内容,会不禁令人感到诧异。彼得写此书信的目的,并非要提出一套神学(即如保罗在罗马书和歌罗西书所作的),他只是以牧者的身分,凭着他对神属性的认识,来向信徒提出道德上的教训。因此,本书信所提供的,都是激励信徒活出基督徒生命的教义。
神论
彼得在一章1至2节清楚指出三位一体神的3个位格之关系。神是掌管万有的,所以值得人信靠(四19)。祂是圣洁的,所以我们要学效祂(一15-16)。祂是我们的父,所以祂儿女的生活必定不可有辱父名(一17);而祂救赎祂子民的事实,成为我们信心的基础(一18-21)。
基督论
基督毫无罪污、存心顺服,并且甘愿受苦至死。这是我们应该学效的榜样(二21-24)。祂死而复活,因此我们必须向罪死,并靠祂复活的大能而活(二24,四1)。祂所成就的工作包括施行救赎(一18-19)、使神与人复和、成为赎罪祭和代替不义(三18),而祂这样作,是父神的慈爱所命定的(一20-21)。祂亦是教会的根基、信心与盼望的基础,激励人成为圣洁和实践爱
心(二16,一21-22)。
圣灵论
圣灵被视为促进信徒成圣者(一2)、圣经的作者(一11)、推动基督徒事奉者(一12)和信徒受逼迫时的安慰者(四14)。
圣经论
彼得经常引用旧约圣经来支持他的教导(例如一24-25,二6-8,三10-12,四18),此举足以强调圣经的权威。彼得视圣经的由来,是借着圣灵引导不同的作者写成(一11;参彼后一21),他更引用了以赛亚书四十章6至8节(一23-25)来强调圣经那永远长存的本质。圣经亦被形容为一粒种籽,当人对所听闻的福音作出回应,它就会在人的生命中萌芽成长为新的生命(参一23、25),圣经也成了基督徒成长的途径(若将二2翻为「灵奶」)。
教会论
彼得非常重视个别信徒在得救重生时,所进入属神子民之群体的本质(二2-5,参一22-23)。教会是神的灵宫,建立在基督的根基上(二4-8),因此,她便是神所应许赐给以色列人之恩福的继承者(二9-10)。她具有向神敬拜和向人作见证的双重功能(二5、9)。早在彼得的时期,教会已设立长老团,并被委以重任和神圣的职务(五1-4),但同时亦鼓励每位信徒培养和运用本身的属灵恩赐(四10-11)。
末世论
彼得的书信表现出他对末世显现的期待,他用了源自希腊文字根apocalyp──「显现」或「启示」这个词,来形容基督的再来。因此,他提醒受书者那看不见的基督绝非离他们很远,要他们想到基督显现时,将会分享的荣耀。他们将会获得完全的救恩,而他们亦会得着完全的产业(一5)。他们的信心最终会获得称赞(一7,四13),神的恩典将完全地展现(一13)。信徒将分享基督的荣耀(五1),忠心事奉的必得奖赏(五4)。期待基督再来的心,便成为信徒现今过圣洁的生活和作谨慎的管家最有力的支持(四7-11、17-18)。
最初的收信人原是那些迷失真道、身处险境的基督徒。他们刚接受信仰,便受到从未信主的亲戚和邻舍而来的攻击,他们的信心也因着所遭受的苦难而面临考验。这种处境大概是他们最初听闻福音的时候始料不及的,而自此以后,每个世代的信徒都面对着同样的考验。
彼得帮助他们重拾对福音的信心。圣父、圣子和圣灵一起工作,带给我们新的生命(一3-5,二2,四1-6),我们过往的罪因而得赦免(二24,三18),现今的生活得蒙保守(一5)和引导(四2),将来亦得到确据(一4、7)。信徒要以实际的行动(一13-16)和在每天的人际关系中(二16,三1、7),活出这种生活方式。它装备那些跟从耶稣的信徒,在此时此地的现实世界中生活(四1-4),以及为耶稣此刻正预备我们进入的另一个有着永荣耀的世界而活(五10)。
故此,彼得对苦难问题的响应,乃是认为它是信仰历程的一部分。它试验我们作门徒的认真程度(一7)、将我们与其它肢体连结一起(五9),以及在审判的日子证明我们清白(四16-19)。虽然信徒是在世上「寄居」的人(一1),他们却是属神的朝圣者(二5、9),向着父神的家前进(一4)。他们盼望等候耶稣再来的那一天(一7,二12,五4)。这些真理激励今天的信徒为神的荣耀而活,正如最初读彼得书信的读者所受的激励一样。
彼得的内心,怀着昔日在提比哩亚海边被主所点燃的爱火,来写出此信(参约二十一1、15-19,及彼前一8)。信中充满了耶稣基督的跟随者个人的忆述,景象跃然纸上。
请参阅「书信的研读」专文。
应用纲要
信徒在面对压力和试炼时,不是抗拒或逃避,而是以顺服、忍耐、谦卑的态度去接受,效法基督的榜样,忍受苦难而得胜世界,并且坚稳站立。而神一直带领保守,更予人克胜苦难的力量。
彼得前书大纲
一1-2 问安
一3-9 神的救赎计划满足我们一切需要
一10-12 我们如何认识救恩
一13至五7救恩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一13-21 活像耶稣
一22-25 爱其它信徒
二1-3 渴慕成长
二4-10 属神的子民
二11至三12向人展示耶稣的榜样
三13至四6在逼迫中为基督而活
四12-19 为基督受苦
五1-4 作领袖
五5-7 作跟随者
五8-11 凭信心胜过逼迫
五12-14 个人的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