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新约彼得前书简介-《圣经串珠注释》
圣经新约彼得前书简介-《圣经串珠注释》
彼得前书简介
写作背景
本书的作者彼得 (1:1) 原名西门,本为渔夫,后来蒙主呼召作得人的渔夫(路5:8-11),并获赐新名,希伯来文为“矶法”,翻为希腊文即“彼得”,就是“磐石”的意思 (参太16:18) 。 在十二使徒中,彼得是最接近主的三个使徒之一(参太26:37; 可5:37; 9:2)。 当耶稣被捕受审时,彼得曾三次不认主,但在耶稣复活升天、圣灵降临之后,彼得成为教会的领袖、“受割礼之人的使徒” (参加2:7-8)。据教会传说,使徒彼得在尼禄皇帝逼害教会时,与保罗同于罗马殉道。
本书写给散居在小亚细亚北部罗马各省分的基督徒(1:1); 彼得当时是在“巴比伦”(5:13)。所谓“巴比伦”可能是彼得给罗马城的代号(参启14:8; 18:2) , 以避免来自当政者的麻烦。与他同在一起的还有西拉和马可(5:12-13),时间大约是主后六十年代初期。
从本书的内容看来,这些教会正在经历一些逼害,且面对尚要来临的试炼(参1:6; 4:12-19; 5:9-10)。根据史载,在豆米仙皇帝(主后八十一至九十六年在位)之前,罗马帝国对教会还未展开普遍性的逼害,主后六十四年尼禄皇帝对罗马信徒的逼害,也未扩散至小亚细亚的这些省分,所以本书所言及的苦难,是指信徒在充满敌意的外邦社会中,须经常面对的毁谤和逼迫(参2:12, 3:16)。彼得撰写此信正是履行主所托付他的任务(参路22:31-32),在黑暗的时代坚固神的教会。
主题特色
本书旨在劝勉信徒在患难中持守信心,站立不移(5:11-12)。书中提及“受苦”不下十六次,其中七次记述基督的受苦(1:11;2:21, 23-24; 3:18; 4:1, 13; 5:1),藉此提醒读者:苦难是在所不免的事,信徒当效法主的榜样,忍受冤屈,专心仰望神。书中另一主题是“盼望”:耶稣经过苦难后得着荣耀,同样,信徒虽处身苦难中,仍可有盼望,知道当主再来时可与基督同享永远荣耀(1:3, 7, 21; 4:13; 5:1, 4, 10)。由于这盼望不是源出信徒本身,本书又强调神的“真恩”(5:12),以此形容基督徒信仰的特质(1:10, 13; 3:7; 5:5, 12)。
全书充满作者的嘱咐,勉励读者存敬畏神的心,品行端正,一心为善。书中有几段难解的经文,如3:18-21; 4:1, 6等。
本书大纲
Ⅰ 卷首问安(1:1-2)
Ⅱ 基督徒的救恩和盼望(1:3-12)
Ⅲ 基督徒应有的新生活(1:13-2:10)
1圣洁的生活(1:13-21)
2弟兄相爱的生活(1:22-25)
3长进和事奉的生活(2:1-10)
Ⅳ 基督徒与人相处应有的表现(2:11-3:12)
1好行为的重要性(2:11-12)
2当作好公民(2:13-17)
3当作好仆人、效主受苦(2:18-25)
4当作好妻子、好丈夫(3:1-7)
5与人相处之道(3:8-12)
Ⅴ 基督徒的受苦(3:13-4:19)
1为义受苦的表现和榜样(3:13-4:6)
2信徒当相爱、互相服事(4:7-11)
3不耻为作基督徒而受苦(4:12-19)
Ⅵ 教会内长幼之责与抵受苦难之法(5:1-11)
Ⅶ 结语(5:12-14)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