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注释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彼得前书
注释
四1-6
故此,信徒要接受肉身的受苦,因为:这正是耶稣树立、要信徒跟从的榜样;信徒透过苦难与祂的心意联合;苦难驱使受苦的信徒为着神的旨意而活。信徒将类似这段的经文,与近代流行有关信仰能带来「健康与财富」的教训作出仔细的权衡,是十分重要的。圣经没有一处教导我们,基督徒的生命一定能事事顺利、趋吉避凶;反之,耶稣指出相反的情况会更为真实(参路六20-26;约十六1-4)。
彼得在三章21节提到洗礼,可能因此而促使他仿效保罗在罗马书六章所采用的相同论据。洗礼象征信徒进入由基督的受苦和受死所带来的好处。接受洗礼的人被视为奥妙地与基督的受苦和受死有份。根据罗马书六章11节,这种死亡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这正是彼得在这里要指出的,他更将自己昔日所浪费的光阴,与将来事奉神的机会互相对比,藉此加强逼切感。
那些在行为和日常习惯上作出如此改变的人,便成了逼迫的对象。然而,基督徒必须紧记,他们的行事为人只需向神交账。因着神的审判是这样全面(5节),彼得不禁指出,基督徒的死证明了他们趁着尚有生命的时候,向人传福音的价值。虽然他们如今成了死人,要在肉身上接受神对罪的审判,然而他们的灵却要与祂同活。(有关此节的其它解释,可参看以下的注释。)
因此,彼得在这部分是要劝勉正在面对苦难(甚至可能要殉道)的基督徒,他透过基督的榜样来向他们指出,神可以借着苦难来成就祂的计划,而它至终会带来胜利(参一11)。
附注
三14新国际译本的旁注指出,引自以赛亚书八章12至13节的经文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解释:「不要怕他们所怕的」或「不要怕他们的威吓」。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是认为此处的命令和以赛亚书的警言是针对背道的问题──「不要接受他们敬拜的对象」(在路一50,十八2、4;徒十三16、26等经文中,这希腊文动词是含有异端的含义)。第17节「神的旨意若是」的希腊文是「若这应该」。这暗示「因行善受苦」的可能性是相当低的,正如第14节的意思一样。彼得这样说,可能是想缓和读者的恐惧感。第19节这节经文引发了本书信两个最大的难题。耶稣在何时传道给在监狱里的灵听?他们又是何人?有些释经学者按照耶稣死后的时间顺序来解释这节经文,认为祂的灵曾经进入阴间。于是,本节经文连同使徒行传二章31节和以弗所书四章9节,便成为了信条中有关耶稣曾降至阴间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祂可能用以下其中一种方式向死人传道:给予他们得救的第二次机会;宣示祂已经胜过死亡和罪的权势,从而确定祂对不信者的审判和对信徒的拯救;对那些在洪水之前已死及已经悔改的人,宣布免除其炼狱(这是罗马天主教释经家一般采纳的解释)。
以上提出的第一种和最后一种形式的传道,都不能找到圣经的支持,但第二种却获得不少释经学者的认同,认为它吻合上面所列出的新约证据。萧荣〔E.G. Selwyn, The First Epistle of Peter(Macmillan, 1949)〕和其它一些学者将「在监狱里的灵」视为创世记六章1至8节,以及在彼得后书二章4至10节和犹大书6节,还有伪经《以诺一书》所提到的堕落天使。彼得写这段话的目的,是要指出神的计划即使在受苦之时也能进行。因此,我们最好将这里的传道理解为基督得胜的宣示,从而清楚有力地表明「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从了他」(22节)。高登(Grudem, TNTC)在一篇附录中概述了各个观点,同时宣称这里所指的「灵」,是那些与挪亚同时代,却不肯透过挪亚听从基督之灵所传道的人(参彼后二5),如今便在阴间死人的监狱中。法兰西(R.T. France)在其著作《新约诠释》〔New Testament Interpretation, ed. I.H. Marshall(Paternoster Press, 1979), pp. 264-281〕中,对「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18节)解释为复活,以及对「在监狱里的灵」理解为堕落的天使,作出了强而有力的辩证。他宣称无论新约圣经和当代对文字的运用,都支持「灵」(spirits)这个字在单独使用时是作这种理解,而不是应用于那些在耶稣将福音带来之前已死去的人身上。
任何一种观点都有其问题,但这里所运用的动词却暗示稳定而有目标地前进(「去」,19节;和「进入」,22节均出于同一个希腊文poreutheis),表示彼得正重述耶稣在受死和升高期间所完成的事情。
第20节根据以上的解释,「从前……不信从的人」可能是指创世记六章1至4节的事件,或是指那些拒绝听从挪亚传道的人(参彼后二5)。至于在建造方舟的时候,「神容忍等待」(创六13;参彼后三5-9),亦吻合了以上其中一种可能性。「不多……人」是圣经一贯所强调的(参太七14;路十三23-24)。在旧约圣经中,也有「余民」这个相同的观念(赛十20-23;耶二十三3;参罗九27-29)。纵使如此,保罗仍指出因耶稣的死,「众人」也成为义了(罗五19),我们必须以此来激发自己去做布道工作。「借着水」也有两种含义。从地点的角度来看,方舟给挪亚和他的家人带来平安,神却借着水对其他人施行审判。「借着」这个介词亦表示水这种工具,一方面成为毁灭与挪亚同时代之人的途径,另一方面亦成为拯救挪亚及其家人进入一个新开始的媒介。
第21节「表明」的希腊文antitypon,原本是形容印章(typos)留在表面的痕迹,因此便用来描述既已盖章确定的函件。彼得将这幅图画视为与洗礼等同,因为这里的水象征了神对罪的审判,以及进入新生命的拯救。唯一能脱离犯罪背逆神的状况而进入新生命的途径,就是通过审判的水。挪亚和他的家人在方舟里象征性地通过了这一关。耶稣谈到祂将要受死时,视之为洗礼(可十38-39),祂在那一刻代表着我们忍受神愤怒的审判。保罗在罗马书六章3至4节将洗礼视为描绘基督徒进入基督受死和复活的经历。对耶稣来说,祂的死是忍受神对罪的审判,以及作为复活的序幕;对信徒而言,耶稣的死是洁净罪污和进入新生命的途径。彼得为了消除他的读者以为洗礼存有任何魔力的幻想,便清楚指出洗礼的作用并非「除掉肉体的污秽」,而是在于内心对神作出信心的回应。「求」这个字在第一世纪的社会中,是指任何一方在签订合约时所作的严肃承诺(英王钦定本的译法,参新国际译本的旁注)。耶稣基督复活这伟大的事实,成就了洗礼所象征的一切含义,我们亦只有藉此途径而得救(参一3及林前十五1-2、14)。第22节这使彼得再次采用第19节那个动词poreutheis(参上面的批注)。它描述了耶稣得胜的进程,致使祂坐在天上(应验了诗一一○1节)和享有至高权柄的位分。
四1从上下文来看,「这样的心志」(直译是「意向」)是指基督受苦的经历。祂的受苦引致肉身的死亡,却使祂的灵进入新的存在模式。信徒的生命亦应当有此历程。「在肉身受过苦的」未必一定是指向肉体正经历苦难的人,却是包括所有借着洗礼象征的奥妙联合,与基督同受苦难的人。信徒要借着与罪断绝和进入事奉神的新生命,来表明这种联合的真实存在。第2节「情欲」是属于复数式,表示各式各样拉扯人往各个不同方向的兴趣(第3节列举了其中一些)。对比于单数式的「神的旨意」,表明人只有遵从神才能获得正直的品德和完全的人格。第3节有人指出「随从外邦人的心意」是针对受书者的外邦人背景,他们可能曾经参与异教的敬拜礼仪或祭祀的活动。「邪淫」和接着的所有名词都是复数式,用以描述种种的放纵行为。第5节这节经文强调人人都要接受审判。人类若不在死后接受审判,便在今世借着响应基督而预先面对它。三章18至21节已经清楚指出,人借着信心的响应,便透过与基督的联合来处理本身的罪。死亡即变成了通往更丰盛、更自由的属灵生命之大门,那里再毋须接受审判(参耶稣在约五24的说话)。有些释经学者将「死人」解释为灵性上死亡的人。另一些人则引用这节经文来推断人死后还有对福音作出回应的第二次机会。他们将这次传道与三章19节的宣告混为一谈,可惜却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也没有其它经文的支持。第6节「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预期与基督徒为敌的人可能对福音所提出的质疑──「假如你说基督会再来,而且此时此地便拥有永生,为何你们基督徒也像我们一般人那样会死亡?你们肯定像我们一样要接受同样的审判,因为你们说过,罪的工价乃是死。」彼得的回应是:死人「的肉体按着人受审判」,要经历肉身的死亡,但由于「曾有福音传给他们」(他们还在世的时候,已对福音作出响应),「他们的灵性却靠神活着」。「按着人……靠神」是指肉体的审判是人类共同的命运,而灵里的生命则是属乎神的特质。「按着」这个介词可以解释为「依某人看来」。两种翻译在意义上都无多大分别。「靠人」是另一个可能的译法,但却不大通顺,而且也不能够完全吻合「靠神」这个平衡模拟。
四7-11彼此服侍
最后的审判并非一件不大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每个世代的基督徒都必须随时作好准备,迎接基督的再来,结束现今万物的秩序。因此,我们最要紧的是儆醒和祷告(参路二十一36),保持自制,彼此相爱和殷勤地运用神给予我们的恩赐。这种生命便能归荣耀给神(参太五16)。
第7节今世的「结局」(希腊文是telos,亦解作「目标」)不单是它的高潮,更是神一直经营的计划。「谨慎」表示「有审慎的思考」。基督徒置身在恐惧和不明朗当中,必须保持与神的相交。腓力斯的翻译有助我们更深地明白:「要成为一个冷静、自制的祷告者」。
第8节关于「切实」请参看一章22节。「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可能是参照箴言十章12节的教导。有人引用这节经文来论证爱心能赢取赦罪,不单是对那些施予爱心的人而言,接受的那一方亦是如此。这与圣经的其它教训并不一致。这节最可能的解释是真正的爱会不计较别人的过失(参太六14-15;林前十三4-7;雅五20)。它亦可以理解为神的爱遮掩了我们的罪,因此激发我们彼此相爱。
第9节在进行巡回传道和没有教会建筑物的时代,「款待」是十分重要的(参太二十五35;罗十二13,十六3-5上;提前三2;来十三2)。
第10节「各人」表示每个基督徒都有某些服侍人的恩赐。反观耶稣在路加福音十二章42至48节特别对彼得谈及管家的观念,彼得在此谈论这个主题更显意味深长。「百般」这个字词在一章6节也曾使用过。
第11节「讲道」和「服侍」涵盖了教会中的两大类事奉:神话语的执事和在不同的形式上「管理饭食」(参徒六1-6)。两种事奉均是神所赐予的,信徒可以倚靠神供应的力量来尽献所能。「圣言」(希腊文logia)在古时是指神的说话,罗马书三章2节和希伯来书五章12节则是指圣经(至于对神颂赞的意义,可参导论「它是否一卷完整的书信?」)。
四12-19
为基督受苦彼得现在再回到受苦的主题,进一步提出7点理由来鼓励信徒不单要忍受苦难,还要在其中「欢喜」。受苦的经历是:
1.一种试炼(12节;参一6-7),要考验我们的信心,我们亦可以求神加强我们的信心;
2.不要以为奇怪(12节),反要与基督一同受苦;
3.我们得荣耀的途径,正如基督一样(13节;亦参罗八17和西一24);
4.蒙福的机会,进一步经历到圣灵的同在(14节);
5.荣耀神的机会(14节);
6.挑战我们去证明福音的真确性,因为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17节);
7.将自己完全交给神,证明祂信实的机会(19节)。
神的子民可以将生命的各种问题交托给那位生命的赐予者。相对地,不悔改的罪人在神的审判开始进行的时候,对目前或以后都不再有任何盼望。
第12节「火炼的试验」,请翻阅一章6至7节的讨论。
第14节「为基督的名」未必表示成为基督徒便变成了罪犯,因为耶稣已经指出信徒有可能因祂的名受苦(参太十22;约十五21)。想进一步探讨,可参看导论部分。自从耶稣以后的每个时代,努力活像耶稣的基督徒,因着他们的行为受到不信者的挑战或指控,他们便成了诽谤或憎恨的对象。有些人认为「荣耀的灵」(原文中没有「灵」这个字)是指象征神与祂百姓同在的荣光(Shekinah,出四十34-35)。这是有可能的,但依照上下文和句子的结构来看,似乎最好还是将它解释为神的灵(正如新国际译本的译法)。这是荣耀的灵借着基督向祂的百姓显明,将他们改变成祂的形象,来彰显神的荣耀(约十六14;林后三18)。这句话可能是取材自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十一章2节,虽然那里没有提及荣耀或权能(另一个读本)。
第15节这里所列的都是犯罪的行为,除了好管闲事外,这方面的问题却往往因接受福音而得着改善(正如徒十六18,十九27)。
第16节「基督徒」这个名称在新约中只在其它两处地方出现过(徒十一26,二十六28)。两次的出现均是贬低他们的人用来蔑视他们的称呼。不过,当时的人会在两种情况下采用拉丁文的结尾-ianus(英文是-ian),我们可以藉此来了解「基督徒」这个字的意义。跟随希律的人被称为「希律党人」(可三6),因此「基督徒」便可以指为「拥护基督的人」。另一方面,依据罗马的习俗,人若被一个贵族家庭收养,他便可以采用该家庭的姓氏,再加上-ianus的结尾。于是,一个获得收养的人,如那家人姓Domitius,他便可以称自己为Domitianus。安提阿(门徒是由这里开始被称为基督徒──徒十一26)是一个罗马城市,因此,当地的基督徒很可能采用这个称呼来表明自己已被收纳,进入基督的大家庭(罗八15-17)。
第17节有关「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这个观念,可参考杰里迈亚书二十五章29节,以西结书九章6节和玛拉基书三章1至3节。
第18节引自七十士译本的箴言十一章31节强调了前一节的论据,亦使人想到耶稣在路加福音二十三章31节的说话。
第19节倘若基督徒按着第17至18节的提醒,接受了苦难,而在苦难中并没有放弃,便能一心为善。我们学效基督的榜样,将一切后果交托在神的手中。耶稣在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6节亦采用了「交」这个字(引用诗三十一5)。每一个虔诚的犹太人,都会用这句话作为晚上最后的祷文,这亦可能是彼得在这里的想法。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一章12节采用了由此字根而衍生的名词,来表达他对神保守的信心。彼得在此处称神为「造化之主」,大概是要提醒读者思想到神的能力(参一5和保罗在腓一6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