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二章-《圣经背景注释》
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二章-《圣经背景注释》
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二章
二1~12
使徒来访的本质
演说和书信的开头,常有一段明显的 * 叙事部分,重述导致演说或写作的事件。保罗的写法与其他的道德训勉文字相仿,把合宜与不合宜的生活方式并列,作为对比(「不是……而是……」)。
早期的注释家以为,在这一段里保罗是在响应那些反对他的人,其实并不一定。不过既然 * 帖撒罗尼迦的教会受过逼迫,他极可能会猜想,当他不在的时候,有人会故技重施,来攻击他。游走各地的哲学家常会遭到批评,因此他们发展出一些讲法,是他们经常会强调的题材──无论是否是在为自己辩护;就像保罗在此所用到的题材。马赫伯(Malherbe)曾指出,有一位晚保罗一代的演说家狄奥.屈梭多模,他责备大部分的
* 犬儒派(游行乞讨的哲学家),说他们论调错误、品德不洁、欺哄人(二3)、谄媚人(二5)、沽名钓誉(二6)、贪爱钱财(二5)。另一方面,狄奥.屈梭多模又注意到,真正的哲学家是温和的,有如乳母(二7)。
二1~2 狄奥.屈梭多模批评假哲学家,说他们畏惧受到大众的羞辱,又形容他们的言论空洞无物。他说,真正的哲学家即使遭到人的反对,仍然放胆直言。保罗和他的同伴在来到帖撒罗尼迦之前不久,刚在腓立比受到「羞辱」(NIV、TEV)或「虐待」(NASB、NRSV);这个词汇意味着他们遭到丑化,被人凌辱,还未受审判,就被当众剥衣鞭打(徒十六22~23)。
二3 伪哲学家遭人指责,说他们讲论错误,品德不洁,欺哄别人。此处的「不洁(和合本:污秽)」可能是指一种哲学思想,即一个人应当用理性来净化自己的心思,使它脱离情欲的辖制。在四章7节,它是指性的不洁,可是此处的上下文似乎不是这个意思。有人抱怨犹太教和东方宗教诱骗妇女脱离她们丈夫的宗教,可能在帖撒罗尼迦也有人指控支持埃及、犹太、基督徒宗教团体的人;参:使徒行传十七4。不过此处这个词的含义可能是一般的哲学用法,不需要太过分去揣测。
古代地中海一带有许多以宗教和哲学为名却招摇撞骗的人,因此真正的哲学家必须极力将自己和冒牌货区分出来,否认自己和他们一样。
二4 无论是否真有人用这些指控来反对保罗和他的同伴,这种对比的形式(不是……而是)总是强调重点的常用方式。讨神喜悦而不求人的喜欢,是 * 散居之犹太人的重要伦理观。神的授权与感动是明确的标记,让人知道不是冒牌货;不过并非凡自称有神感动的人都会得着人的信任。
二5 尽管本信的开头(一2~10)讲了许多赞许的话,但保罗否认自己会作不实的谄媚。假哲学家常犯谄媚的毛病,这可使他们在乞讨的时候多得一些钱;煽动群众的政治家也会讨好大众,「向什么人就作什么人」(参:林前九19~23的注释)。但多数哲学家和道德家抱怨说,谄媚对听众没有好处;虽然讲话应当温柔,但真正的教师应该勇敢指出人的错误。因此,对谄媚的轻视乃是古代道德作品最常见的特色(亦参:箴二十八23,二十九5)。
二6 圣人说自己因有智慧而有权管理万有。求自己的荣耀会被人从负面来看。
二7 虽然谄媚是不当行的(二5),但狄奥.屈梭多模等人也瞧不起粗鄙的 * 犬儒派,他们向人乞讨,还咒诅施主;在责备的时候仍应当掺入赞美,让自己的话显得柔和,使听众乐意响应。(现存的保罗书信,没有一封完全是「责备的信」,就是古代 * 修辞学最严厉的责备形式。)
富有的罗马人常有奴隶或自由的乳母来照管小孩,有些低阶层的罗马人也有这种作法,不过为数较少。按照教育水平较高之罗马人的理想,只要他们有能力,会让乳母也受教育,以致她们可以教导小孩;不过,乳母最重要的特点则是温柔。她们常是小孩最爱的对象,等到孩子长大之后,常会把原为奴隶的乳母释放,还她们自由。最严苛的 * 犬儒派批评那些像乳母或老人一般温柔的人;其他哲学家,如狄奥.屈梭多模,则坚称这种温柔是应当培养的品德。
许多道德家,如 * 蒲鲁他克,主张母亲要亲自乳养孩子,而不要交给作奶娘的下人,这无疑是大多数人的作法,因为一般人根本请不起乳母。因此,这个比方可能是指哺乳的母亲,不过保罗所有的读者也都知道乳母的习俗。这个比方──无论指乳母或哺乳的母亲──并不影响保罗的重点:温柔。地中海东岸一带的人很少用乳母,他们常认为母亲比父亲更有爱心(参 * 马喀比四书十五4),不过罗马文化常强调母亲的严格。
二8 狄奥.屈梭多模宣称,真正的哲学家(他说,就像他自己)不会在意个人的安危,只会讲诚实话,为了让听众得益处。热恋中的男女也会说:「我爱你……你就像是我的灵魂一样」(Apuleius Metamorphoses 5.6)。保罗和大部分如此写的作者不同,因他确实证明了他所说的话,他在帖撒罗尼迦的时候,曾为了他们而奋不顾身。
二9 帖撒罗尼迦基督徒都是穷人(参:林后八1~2),不像哥林多人会反对劳力的工作(参:林前九6的注释)。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时候,腓立比人曾给他馈赠(腓四15~16),但他仍然需要做工。他可能在市场摆摊子,因此虽然他在那里的时间很短(徒十七2),但也能可做了一些工作,得着一些顾客。这段时期许多犹太教师在教导之外,都有另一份工作,常常是从他们的父亲学来的。
「晚上与白天」是常用的词组,可能指晚上的一部分时间与白天的一部分时间。用劳力做工的人,日初便开始工作,常一边工作一边和访客谈话;但是,午后不久,保罗便可以更多直接做福音工作。
二10~11 虽然罗马人看重父亲的威严,但古代对父亲的描写(包括罗马人在内)多半仍强调他们对孩子的爱、宽容和关切。真正的哲学家把他们对听众的关切与父亲和乳母(二7)的爱相比,*门徒也常视教师如父亲。
二12 「配得」可能指与所尊崇之人的荣誉或标准相符(参:西一10~11的注释);犹太智慧文献有时讲到义人「配得过神」。帖撒罗尼迦新信主的基督徒不再参与一般人尊崇皇帝的宗教仪式(一9),因此神的「*国」对他们可能具政治意味;他们若承认自己单单效忠于神的国,可能会付出代价(参:徒十七7的注释)。
二13~16
帖撒罗尼迦人接待的本质与代价
有些学者认为本段不是保罗所写,但事实却正相反,这一段能反映出保罗对 * 末世的期待,即以色列快要受到审判。这些学者的解释并不正确,因为保罗在此并未否定余民将得救,也没有否认以色列在末时会归向神(罗十一)。保罗的话反倒十分符合耶稣言论集对末世的说法(即耶稣讲论末世的话语集),这也是他在同一封信的后面所用到的(帖前四13~五11)。*离题是古代书信写作的标准特色。
二13 古代典籍中有许多故事记载,有些人拒绝神的使者,以为他们是骗子;保罗对帖撒罗尼迦人能正视他和他同伴的身分,予以接待,表示感谢。
二14 一般都是以鼓励人效法好榜样来教导品德。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在当地受人迫害,一如犹大人被当地的非基督徒迫害(众人的使徒保罗可以作证;加一16)。保罗的读者与地方上的犹太群体有摩擦,也大有可能(徒十七5~7);犹太人虽然不是反对教会的「主力」(徒十七8),应该就是第15、16节所形容的犹太人的反对势力。
二15 犹太人发扬祖先杀害先知的陋习,比旧约的记载更激烈。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对峙加剧(见:徒二十一20~22注译,描述写这封信的前后十年间是什么状况),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反对那些有心传福音、操希腊语的犹太基督徒也随之加剧。
犹太人因着民族风俗,在不友善的环境下常常团结一致,导致外邦人常常指控犹太人是仇恨的民族。不过,保罗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只是讲到犹太人反对犹太基督徒向外邦人传福音。
二16 「恶贯满盈」(NASB)是 * 旧约的概念(如:创十五16),耶稣也曾使用(太二十三32)。与保罗在别处的教导(罗十一)合并来看,「忿怒临到他们直到终极」(直译)意思可能为「忿怒已经临到他们,直到末时」(参:路二十一9、23),而不是「永远」,也可能只是一种相当于「全然」或「最终」(参:「终于」,NIV、NRSV、TEV)的自然讲法。
旧约的先知说,在经过许多次审判之后,以色列的余民会全心归向神,然后祂将使祂的子民复兴,引进在祂掌管之下的新世代(如:耶二十九11~14;结三十四11~31;何十四4~7;摩九11~15)。
二17~三10
思念朋友
在说服听众的演说中,表达情感亦是很合宜的,何况在给朋友的信中;保罗的信充满感情,而这一段更是最清楚的例子。
二17 友谊的信通常会表示渴想见到对方,并且常提到,他们只是身体分开,心灵并未隔离。今天我们会说:「我的心和你们同在。」保罗越过老套的说法,而抗议道(直译):「我们没有你们,简直孤苦零丁」(参 NRSV);哲学家固然强调温柔,但他们或许也会认为这种说法过分用情了。
二18 古人有时会说,「命运」拦阻了他们。就地理而言,保罗离马其顿很近,这里「*撒但的拦阻」(KJV)必定是指一些具体的障碍,阻挡他回到帖撒罗尼迦──或许是他在二章14~16节所提犹太人的反对,或许是市府官员的反对,以及对他的朋友带来的后果(徒十七8~9)。
二19~20 这段时期犹太和希腊罗马的文学都以冠冕和花环来形容奖赏;不是指皇帝的王冠,而是指得胜者的花冠。冠冕(参:赛二十八5,六十二3)和花环(参:赛六十一3)有时在*旧约和古代犹太教是未来奖赏的象征。然而,只要帖撒罗尼迦人蒙保守,便已是保罗的奖赏(参:约翰三书4节类似的话)。——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