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希伯来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希伯来书
注释
四1-2
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已经在福音里向我们传达了。我们与在旷野时的以色列人相似,所以作者说我们也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他们领受了进入应许之地的应许(如出三7-10,三十四10-14),而且也蒙呼召,因信按着神昔日向他们传讲的那番话而活。至此,福音已向他们传开了、福音已经临及他们了(2节;参加三8-9)。因此,只要应许还为我们存留,我们就当畏惧,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就如摩西带领的以色列人中,有些不能承受产业,在成群的信徒中,也一直有人基于相同的原因未能进入所应许之安息中。「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新国际译本的旁注提供可靠古卷的不同译法:「因为他们缺少了像那些顺从之人的信心」(译按:中文新译本旁注作「没有用信心与听从这道的人打成一片」)。这可能是指大部分人来到进入迦南地的起点,却没有分享乔舒亚和迦勒那般的信心(民十四)。两种译法都指出,用信心聆听那信息,是得蒙救赎的关键(参罗十四14)。
第3-5节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诗篇九十五篇11节所说的安息。戴维写这诗篇时,以色列人已经定居迦南,故有关失去神安息的警告,必然另有所指,即超越他们在物质上所拥有的。创世记二章2节用过相关的动词「安息」,当作释义的钥匙。诗篇里所应许的安息,是指在神创造后,神自己安息的「安息日」中有份(看下文四9-11的注释)。希伯来书指出,神的安息相等于「天上的家乡」(十一6)、「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不能震动的国」(十二28),和其它关乎基督徒承受产业的描述。从某方面而言,那安息已经为我们存留在天上,而且如今我们可以借着信心「进入」那安息(3节,十二22)。自从造天地以来,那安息就已经存在了。另一方面,我们正在朝圣的旅途中,即朝往「那将来的城」去(十三14),而且我们等待蒙引领进入「将来的世界」(二5)。希伯来书呈现出与新约别的记述相同的「既济」(already)与「未济」(not yet)之间的张力。耶稣使我们能在现今就享受某些福祉,这是我们的保证,未来我们必能得着一切所应许给我们的(参弗一13-14)。
第6-8节以色列人在乔舒亚时期所经历的安息,是在地上预尝那终极且属天的安息。希伯来书继续指出,承受那终极基业的方法,已经由主耶稣基督成就了(例如六19-20,九15,十19-22)。征服迦南之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诗篇九十五篇指定另一天为听神的话和进入神的安息的一天(「今日」)。这证明戴维心中的安息,超越在以色列地的生活。旧约的基本应许已经在基督里以不同的方法成就了。
第9-11节神有意要百姓于祂安息日的安息中有份。这包括现今赋予我们工作的安息(参启十四13),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作一样。然而,我们不该认为神的安息是静止的安息。圣经清楚的指出,神完成创造之后,神继续掌权、指导,并维持祂的受造物(例如一3;诗一○四;约五17)。这一幅图画是这样的:人得自由脱离劳苦和挣扎,与神同享因创造和拯救的工作而来的满足与完全。换句话说,我们必得释放,脱离今生所有的灾难和压力,更能毫无拦阻的事奉神,永远与神生活在一起(参启七13-17)。因此,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既然信心是我们进入神安息的凭借(3节),作者清楚重申警告,免得我们心不信刚硬。他并非说我们是靠着好行为赢取救恩。不过信心若是纯正,顺服便能彰显出信心的能力。所以我们当留心,免得有人跌倒,也不要效法那不顺从之以色列人的样子,正如诗篇九十五篇7至11节所强调的。
第12-13节本段以两件事作结:反省「神的道」(原文是ho logos tou Theou),并思想它们所能成就的大事。上下文并没有任何根据说这道就是约翰福音一章1至14节所提及拟人化之神的道。很明显的,这个说法指向福音,即第2节所描述为「所听见的道」(希腊文ho logos tēs akouēs)。福音带来了拯救的应许,同时也带来了审判的警告(参二1-4)。然而,诗篇九十五篇明显的被看作神的声音,呼召我们来获得信心,且警告我们勿硬着心。这经典是神独一无二的道,是希伯来书作者在第三、四章里,要其读者留心聆听的。所以第12、13节所说的,不只是指那被传讲的道,也可以是指神写在圣经里的话。用以赛亚书五十五章11节的字眼,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它能成就神说话所要达到的目的。然而,希伯来书并非认为凡听见神道的,便自动相信,并进入神的安息。两刃的剑这比喻,是描绘一幅比其本相还要可怕的图画。神的道刺入剖开人的最深处,揭开、辨明我们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那是一种「鉴定」(希腊文kritikos),一切都因此受审判。的确,面对神的话语,其实就是面对神自己,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祂面前不是显然的。当作者说万物在主的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时候,寓意是一只动物的头被拉往后仰,脖子显露出来,准备受宰杀!简言之,我们不能在那与我们有关者(新国际译本:「我们必须交账的那位」)面前隐藏自己。如果神的道在我们现今的生命中发挥解剖和揭发的功效,我们便不至受罪的欺骗而硬心,也不会毫无准备地在交账的日子来到祂面前。最后,本段经文作出最后的分析,让我们看到:神的道那审判的效用,有助我们在信心旅途上的追求。
四14至五10基督的慈悲
大祭司一词,将四章14节的论点连于前段(三1;参二17),引进新的一段。这字词也是四章14节至五章10节特别的用语,特别以基督这位慈悲的大祭司作为焦点。耶稣被高升和进入天上,是呼召我们持定所承认的道的基础(14节)。祂成为人,有人的经历,使祂有资格体恤怜悯那些借着祂来到施恩宝座前的人(14-15节)。作者在五章1节给旧约时期大祭司的角色下定义。然后他指出成为大祭司,体谅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是何等重要(2-3节),作者强调人必须蒙神所召,方能出任该职(4节)。然后,从相反的步骤,作者将同样的准则应用到耶稣身上,强调祂大祭司之职的异同。耶稣蒙神呼召,是要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的(6节)。在苦难之中祂学习信任和顺服神(8节),祂能明白我们的光景,并且有怜悯,使祂成为完全的大祭司(7-8节;参四15-16)。以一般的讲法,耶稣成了顺从祂的人永远得救之源的大祭司(9节)。
读者需要记着,提及教义部分(1-10节),是为支持和加强前一段的劝勉(四14-16)。再者,很值得注意的是,希伯来书很长的中心段落(七1至十18)也以同样的劝勉作结(十19-23)。这证明作者教导有关耶稣为大祭司的职分,主要目的是勉励信徒,在面对罪和不信的挣扎时,要坚持到底。这些经文驱策我们,去支取我们在基督里可寻得的一切属灵好处。
第14节最能激励人持定所承认的道的,就是得知耶稣为神的儿子,也是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祂成为神的儿子,是神终极的启示,是神藉祂完成普世的计划。成为终极的大祭司,祂面对苦难和试探,对神忠心,忍受死亡,好「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二17)。祂的高升是经过高天(和合本:「进入」;新国际译本:「经过」),并来到神的面前,成为我们的代表,「为我们显在神面前」(九24)。在昔日的赎罪日里(利十六),犹太大祭司在会幕或圣殿外献祭,然后进入内幕或圣所,基于百姓们所献上的为他们祷告。在许多不同的经文中,希伯来书认为耶稣的死、高升进入天上,并祂在神右边代祷的工作,正成就了这事(参七25-28,九11-12)。
第15节前一节或许令人觉得耶稣离祂在地上挣扎的百姓很远。但我们属天的大祭司能够体恤我们的软弱,因为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希腊文的完成时态(pepeirasmenon;「已经被试探」),意味着被神高升到天上的基督,祂在地上经历过对罪的抗拒,祂也深知被试探的滋味,就如我们一样。但耶稣得知我们的软弱,并非来自祂真正犯过罪(参九14;约八46;林后五21;约壹三5)。祂成为在「凡事」(二17;原文是kata panta)上与我们相同,且与我们一样在「凡事」(四15;原文是kata panta)上被试探。然而,受试探不等于犯罪。耶稣就像未背叛神之前的亚当:祂从没有犯罪,且有不犯罪的自由。这样的经历,并没有丝毫损害祂作为人的特性!的确,因祂曾竭尽心力的抗拒试探,所以也就深知罪恶引诱的压力何其沉重!耶稣每一次面对困难,都挣扎苦斗,为了遵行神的旨意(五7-8,十二12),表明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人,惟有祂可以救我们脱离罪的权势和审判。
第16节作者挑战人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因为耶稣能体恤我们软弱,这是进前来的根据。祂与神同坐宝座,成为天上的掌权者,祂的宝座是以施恩为特色。「来到」或「挨近」神的观念,在希伯来书中是相当突出的(七19、25,十1、22,十一6,十二18、22)。旧约透过在会幕或圣殿的献祭体系,使人能稍微亲近神。但耶稣的大祭司职分能引进「更美的指望」,我们可以「进到神面前」(七19)。借着耶稣能在神面前,是指以信心接受祂为我们成就的救恩(七25,十二22-24)。不断的接近(proserchōmetha是现在时态,十22亦然),表明在新约时代,人与神的关系能在祷告中直接建立,为过去的失败寻求怜悯,并寻求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在往后的基督徒生活中,虽然我们的罪触目可见,为了得帮助,但我们可(坦然无惧的心希腊文metaporresia;参三6,十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