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希伯来书第四章-《每日研经丛书》

希伯来书第四章-《每日研经丛书》

希伯来书相关章:

希伯来书第四章

我们不敢失去安息(四1-10)

这是一段非常繁复的经文,我们必须先了解它的大意,然后再看它的细节。作者所用的安息(Katapausis)是有三重意义的。(一)上帝的平安──能进入上帝的平安当然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二)应许之他,像希伯来书三章十二节里的意思一样。曾在旷野飘流的以色列人能得‘安息’,就是进入应许之地了。(三)上帝自己的安息,这是上帝创世经过六天大功告成之后,在第七天自己憩息下来。这样把一个字作多方面阐释应用和穷究字义的不同解释,可以说是当时学者写文章时所喜欢尝试的工夫,而希伯来书作者亦不会例外的。

现在我们逐一看看作者辩论的步骤。

(一)上帝应许祂的子民可以得到安息,这应许至今仍然为人们保留;但是我们却没有成功地到达这个‘安息’。

(二)以色列民昔日未能够进入上帝的安息。这个安息是指应许之地而言,它的内容记载在民数记十三和十四章里面。它描写以色列民到了应许之地的边境,派了探子去视察实情。在十二个探子中,有十个回来报告那地虽然肥美,但他们不能克服困难而进去,但迦勒和约书亚则持相反意见,认为倚靠上帝的力量,可以进入应许之地。可是以色列民却听从懦弱的意见,他们这一代被惩罚不能进入安息,就是不能够享受‘应许之地’所赐的平安了。他们没有倚靠上帝去克服前面的困难;因此他们永远没有享受应得的安息。

(三)现在作者把安息的字义转移到另一个解释。他们虽然昔日坐失机会,未能进入安息,但‘安息仍然为他们保留’。作者的辩论方法和昔日的拉比习惯是一模一样的。上帝在第七日当一切创世事工完毕后,完全安息下来。在创世记第一个和第二个的创世故事里有一个奇妙的记述,在首六日当中,每天都说有早晨和晚上,即是说每天都有开始和结束,但在第七息上帝安息时,就没有提及晚上。拉比老师们就解释说,其他六日是有始有终,但上帝的安息是无穷尽的。所以虽然昔日以色列人未能享受上帝的‘安息’,但安息至今仍然存。

(四)作者再一次,把安息当作“应许之地”的解释,经过四十年在旷野生涯之后,以色列民藉约书亚的带领,进入应许之地。这应许之地就是他们所渴望的安息。这样可以解释上帝的应许能够应验了。

(五)可是却没有啊!这个应许没有完全的应验,因为在诗篇九十五篇七至十一节中,大听到上帝的话说:‘倘若他们不是硬心的话,他们可以进入上帝的安息’。这是在约书亚数百年之后所写的,上帝仍然呼吁他们要继续进入祂的安息。所以这个安息比进入‘应许之地’的含义较为广泛了。

(六)最后上帝的呼吁来到了。上帝至今仍然叫人进入祂的安息,而人不要再硬心了。上帝的“今天”仍然存,祂的应许仍然有效;但“今天”却不会永久持续下去的;生命必有终结之时;人们若不再把握机会便会失去这个应许;因此希伯来书作者说:‘要趁今天的时候,凭信心而进入上帝的安息吧!’

在第一节中,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翻译出来:‘要警醒免得你们中间有任何人被判断失去上帝的安息。’,这就是说:‘要警醒,免得你们因为不顺服和缺乏信心,而致被摒弃在外边,不能得到上帝所给予的安息和平安。’

这是一个很好而十分正确的翻译,但我们还可以替它找出另一个有趣的译法:‘要警醒,免得你们以为在历史的过程中,来得太迟,而耽误了永远享受上帝安息的机会。’

这个新的译法是带有严重的警惕含义的。许多时候,人认为宗教的辉煌历史已成过去,不复再来。有一个小孩子听了旧约的故事后,带些懊悔的心情说:‘上帝那时的事真是十分灿烂使人兴奋呢。’教会不是时常憧憬那些过去的黄金日子吗?所以希伯来书作者说:‘不要以为你赶不上历史;不要以为上帝伟大的应许和伟大的作为仍在你的背后,“今天”仍然是属于上帝的。“今天”给你的福气,和昔日给予先贤圣哲们的是没有分别的。“今天”的事奉机会,和昔日殉道者所遭遇的,也是一致的。上帝在“今天”仍然是伟大的上帝,和昔日没有分别的。’

这段还有两个永恒的崇高真理。

(一)一句说话,无论它是如何的宝贵,除非它能在人的生活里面起了作用,否则仍是一句废话。听话的人各有不同的态度──有些是漠不关心的;毫不感兴趣的;有些用挑剔或怀疑或讽刺的态度去听。但至重要的就是,人能热诚的去听,凭信心去相信,并且能够实践出来。上帝的应许不是埋在美丽的文学作品当中,而是要放进人的心坎里,牢牢的记,并能发挥它的作用,控制整个人生活。

(二)希伯来书作者在第一节中要读者当畏惧(phobeisthai)。基督徒的惧怕不是逃避责任的‘怕’,也不是畏首畏尾,不敢作出决定的‘畏’。基督徒从畏惧当中可以产生无比的力量,就是尽自己每一分力量去做,永远不失去任何机会去担负有价值的责任。

使人惊惶的道(四11-13)

本段的主题是:‘当上帝的话语临到人的时候,谁也不可置之不理。’犹太人对话语有特别的见解。当话语离开了人的口,它就会独立的存在,话语不单止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声音,而且是一种力量,能够传达出外和履行任务的。以赛亚听闻上帝说过,从他口中说出来的话必定大有效能的;而且必会照原定的计划去执行事务的。

从历史的事例来看,话语的确有它本身无穷的力量,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不是很好的例证吗?出自伟大人物的文告不是常常对国家和社会带来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影响吗。人的话语尚且如此利害,上帝的话语岂不是更加凌厉的吗?

希伯来书作者用了一连串精警的字句来形容上帝的话语。上帝的话是活泼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世界上有些事物已经腐朽或已不存在了,如毛里求斯岛上的笃笃鸟;人的著述和演辞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的陈迹。虽然柏拉图是个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但今天却很少人把柏拉图的著作当经常研习的读物。但是上帝的话语,历代以来,对于所有的人都是永远活泼的存在生活之中。尽管别的事物如何重要,但假以时日,则会烟消云散;当然有些事物或许附有学术性或考古的价值;但上帝的话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

上帝的话是有功效的。历史告诉我们,当人认真去实践上帝的话时,事物便发生了改革。当英文圣经本面世后,人民都有机会读到圣经的话时,宗教改革运动随即应运而起。当人认真的去听从上帝的话时,人就不止于读经或研经这么简单;人就会接受这话的驱使而去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来。

上帝的话刺透占领整个人──它刺透人的灵与魂。在希腊文的解释中魂(psuche{-soul)是生命的原素。所有活的东酉都有魂,而它是有物质生活的。灵(pneuma-spirit)在希腊文中是人才有的特征,人的灵可以思想领悟和仰望上帝。希伯来书作者这句话好像是说上帝的话用来测验人在地上的生活和灵性的生活。也是说上帝的话能鉴辨每个人的欲望(desires)和动机(intention)。欲望(enthume{sis)是人的情感部门。动机(ennioa)就是人的知识部门,作者想要说的话是:‘人的情感生活和思想生活都逃不过上帝的检查。’

希伯来书作者最后作总结时,指出我们的一切事物,在上帝面前都是赤露敞开的,一切都要让祂看过清楚。作者用了两个很有趣的希腊字来阐明他的意思。一个是赤露(gumnos)──在人面前,我们可以穿带服饰来掩饰自己;但在上帝面前人就无所遁形,必须赤身面对祂了。另一个字是‘强迫望他的眼睛’(tetrache{lismenos),这个字并不常见,而它的意思也不大清楚,但它可以用在三个不同的地方。

(一)摔角者用的术语──用力紧扼对方的喉部以致不能动弹。我们只可以暂时逃避上帝,在最后的一刹那,人必定被祂扼紧,面对面而降服。所以人无法逃过上帝的捉拿。

(二)剥掉动物外皮的过程──当被宰割的动物悬挂,人用刀撕开它的皮,内脏全部都显露出来。人只能观其外表;但上帝却能视察人的肺腑,揭露人深处的任何秘密。

(三)用匕首指向下颔──这是当引带犯人受审或行刑时所用的,当匕首指他的下颔时他的头只能向上望,他不能再低头掩遮自己的羞耻。我们在最终的一刻会见上帝时,要定睛望上帝。我们可以转移视线不见自己的亲友,企图掩遮自己的羞耻,但对上帝就不可以了,我们必须举目望祂。依比(Kermit Eby)在在你里面的上帝(The God in You)一书中指出:‘人必定有一个时候,不知在此时或在彼时,总不能再逃避自己和他的上帝,这可能是因为再没有可走的路让他走啊!’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定了的时间和上帝相遇,那时在祂眼前,一切都是敝开而无所遁形的。

完全的大祭司(四14-16)

现在我们再进一步研究本书信的最大特征──耶稣是那完全的大祭司。祂的主要任务是传达上帝的声音给人,而又把人引导到上帝面前。那大祭司必须同时完全认识人和认识上帝。希伯来书所要证实的就是这点了。

(一)本段开始时即强调了耶稣全然的伟大和绝对的神性。祂的尊荣是靠自己的本性,即完全的神性,而不是人授与的荣誉或藉任何外表的装饰。祂已经升入高天,这里指出两件事来。在新约中,我们知道天有多种解释──指“天空”和“上帝居所”的天也可以的。所以我们解释这句话时,可以这样说,耶稣经过每一层天空之后,直到达上帝的面前。洛瑟迪(Christina Rossetti)解释这句话:‘天也不够容纳祂。’这就是说,耶稣真是何其伟大,天甚至也容不下祂。真的从来没有人像希伯来书作者这样苦心孤诣引述各词句去描述耶稣全然的伟大。

(二)还有另一点,作者强调耶稣的完全与人认同。祂曾尝过人类百般的折磨,不同的只是祂从这苦楚的深处完全没有犯过罪而走出来。在未讨论它的内在含义之前,我们得明白一点。作者说祂无罪,就是指祂能亲历了解一切试探的深度,压力和打击,而这些试探的深度,世人可能根本也未必尝过的。所以耶稣和试探的争战倍感困难,而非一件易事。这个原因很简单,人未试完魔鬼出尽的百般伎俩之前已经跌倒了。我们又怎能知道试探最利害的一招呢?但耶稣却和试探争战;忍受到最后的一刻,让试探尽施其技而终能抵受到底。试想想我们日常所经验的‘痛’。人能忍受的‘痛’原来也有深浅程度之分。到了一个界限,人便失去知觉,他对再加深的‘痛’也不知为何物了。由是观之,在试探未完之前,我们已倒下来,但耶稣却能够超过我们所能忍受的限度,而不致跌倒。我们可以这样说,祂像我们受了百般的试探;但我们却不曾像耶稣受过这么深的试探。

(三)耶稣在这个经验中带来三个后果。

(甲)祂得同情的赏赐。我们先要明白一个相当困难的观念,在基督徒来看,上帝是仁慈的天父。这点是很容易明白的。但这是一个革新的观念,因为犹太人所认识的上帝是圣洁的,而祂的圣洁是与人完全相异的。这就是说,犹太人的上帝是不容易和人类分享共同的生活经验的。

希腊人的思想也是一样。像他们最高深的学派斯多亚哲学(Stoics)就主张上帝是不能感觉任何事物的(apatheia)。他们这见解的理由是人的感觉,如喜怒哀乐,纯粹因为由别人影响而产生的。人会受别人的影响,因为“别人”的影响力比自己更强,但是上帝之所以为上帝,因没有人能影响祂,所以祂对人的情感便无动于中了。另一学派以披古罗(Epicureans)则说诸神生活在完全福乐的世界中(intermundia),就是世界与其他世界的空间地方;而他们对我们的世界根本是毫不知情的。

所以犹太人相信一个与人完全\cs9相异的上帝,斯多亚派信仰一个无知觉的诸神,以彼古罗的诸神是与人间分离。但基督教所相信的上帝跟他们截然不同,上帝渴望和人共同相处,经验人的生活。有一位希腊最虔诚的学者普鲁他克(Plutarch)曾说:‘人若说上帝可以牵涉人的事,就是亵上帝。’但基督教却认为上帝不单止‘牵涉’这么简单。上帝实在和这个受苦的世界有不可分割的认同关系。这个思想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革新的概念。历代以来,人们相信一个不可触摸的上帝,而现在他们发现了这位上帝可以经历人的一切生活,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呢!

(乙)耶稣的经验于是产生两个后果。上帝与人认同而成为一位仁慈的上帝,因为上帝明白了人类的感受。骄生惯养的人不会了解辛酸痛苦生活的滋味;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有些性情暴躁;有些则和蔼可亲,人若没有体验对方的生活时,则根本不知别人的感受为何物,自然不会去了解别人了。但上帝深深认识我们;‘只有知道一切时,才能饶恕一切。’除了上帝之外还有谁可以做得到呢?

霍约翰(John Foster)在他的一本书里,描写他在三十年代的一件事。有一次他从外边走进家中时,发觉自己的女儿坐在收音机旁哭泣,原来她听到电台广播的消息:‘日本人的坦克今天攻陷广州。’事实上当时许多人都会听到这个消息,但他们最多只带一点轻微的惋惜;政府官员听到这个消息后,可能苦笑或体验到一件不祥的预感而已。霍约翰的女儿为何伤心而至流泪呢!这是很简单的,因为她生于广州,对她来说,这个地方相当于她的家乡,褓姆,学校,和朋友。

这个不同之处就是她曾经住过这地方,你曾居住的地方所发生的事情对你就感同身受了。人类所经历的任何一处,都曾是上帝涉足之点。所以当我们有一个凄惨的故事,生活遭受任何重大打击时,我们不会向一个不知情的上帝诉苦;我们要向一个亲身经历过我们的苦难的上帝倾吐我们的遭遇。换句话来说,我们的上帝容易饶怒人啊!

(丙)耶稣的经验使上帝可以帮助我们。祂熟识我们一切的难题,因为祂完全尝过一切痛苦困难的滋味。你若果想旅行某地时,最好是找一位到过这地方的人听取他的经验。上帝真的可以帮助我们,因为祂熟识所有的地方。

从这一切来说,耶稣是一位完全的大祭司,因为祂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祂既然认识我们的生活,所以亦能给予我们最大的同情,怜悯和力量,祂带领上帝到我们中间,也能引导我们到上帝的面前。──《每日研经丛书》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来书   第四章   希伯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来书   希伯   基督   的人   安息日   耶稣   迦南   大祭司   不信   原文   作者   圣经   自己的   摩西   上帝   信徒   信心   福音   这是   导论   是指   软弱   经文   基督徒   以色列   新约   旧约   宝座   字义   注解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