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士师记-《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十1-5陀拉、睚珥
陀拉和睚珥秉政期间,没有外敌入侵。作者记载陀拉「拯救」以色列人,按上下文,以色列人所受的苦,应指亚比米勒统治后,民不聊生、前途黯淡。陀拉开创稳定的时期(比较底波拉,四4-5),「拯救」以色列人。同样,第4节记载睚珥有30个儿子,旨在指出当时国泰民安,士师能够享受繁荣和威望。这也表示基列人没有预备迎接将会在他们中间发生的灾难。当亚扪人入侵,睚珥娇生惯养的儿子毫无招架之力(十7)!基列人四出物色一位战士(十18)。他们最后找到被他们赶逐的耶弗他,他的遭遇较坎坷,令他刚强坚毅,适合承担这任务(十一1-3)。
附注
第1节「以萨迦」是以色列北面的支派(参四4的注释。「沙密」应该即是撒玛利亚,位于以色列中部,以萨迦南面的边界。以萨迦支派的部分成员必是迁徙到这里。第3节「基列」,参七章3节注释。第4节「哈倭特睚珥」意即「睚珥的定居地」。第5节「加们」位于睚珥家的边界,约但河以东15哩(24千米)左右。
十6至十二7耶弗他
耶弗他的故事共分5幕,人物对话在每幕都举足轻重。第一幕(十6-16)交代以色列人再次背道及其后果。这幕为其余几幕提供背景资料。这第一幕对话的形式是,耶和华跟以色列人对质(十10-16)。第二幕由十章17节至十一章11节,交代基列长老邀请耶弗他领导基列人,去跟亚扪人争战。这幕是基列长老跟耶弗他对话(十一5-11)。第三幕(十一12-28)完全记载耶弗他的使者跟亚扪王的外交(长途)对话。但这次外交谈判失败,以致无可避免地引发第四幕的高潮(十一29-38)。第四幕记载战事爆发,但因为耶弗他起誓及其结果,令这幕剧情复杂,而且耶弗他起誓一事更成为真正焦点所在。这幕的中心是耶弗他跟女儿在第34至38节的对话。第五幕也是最后一幕(十二1-7),记载耶弗他跟以法莲人对质,以致爆发内战。这幕的对话记在第1至4节上。
当然,从一个层面来说,耶弗他的故事不过解释耶和华如何使用耶弗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亚扪人。但是这故事的对话指向更深层的意思。故事每幕的对话实质上都是谈判,即使在第一幕──以色列人悔改,以及在极重要的第四幕──耶弗他起誓,都是如此。耶弗他的故事最深层的意义是教训读者,当宗教堕落到人跟神要讨价还价,后果就很悲惨。它显示耶弗他时代的以色列人,包括耶弗他,如何严重地扭曲了他们跟神的关系。其实,只因神的怜悯,以色列人才得以逃脱他们应得的报应(哀三22)。
十6-16以色列向耶和华哀求
耶弗他故事的第一幕有3次冲突。首先及最明显的,是以色列人跟亚扪人的冲突。在神的许可下(虽然以色列人没有察觉),亚扪人把犯罪的以色列逼得走投无路(十9)。以色列人穷途末路时,求神拯救他们。这冲突引入这幕第二次冲突的开始,即以色列人跟神的冲突。因为神的响应,就是以他们多次背道的羞耻纪录来跟他们对质,并且断然拒绝他们的哀求。神看出他们悔改之心肤浅,因而愤怒。神不会再被他们利用(13-14节)。这刻情况紧张,以色列的将来再次安危未定。这次对质叫我们想起在六章7至10节较早的那次对质,但这次预示了更大的灾祸。现在是耶和华自己跟以色列人对质,而且祂是既直接又明显地拒绝他们的哀求。但是这幕最后的两节(15-16节)带出盼望,为我们敞开一扇窗,看见神在自己里面继续有的冲突。无论神怎样动义怒,祂不能再漠视以色列人受苦。神回心转意,并非由于以色列人放弃偶像,因为他们早前已多次放弃过偶像,结果只是再作冯妇(16节;比较11-14节)。也不是由于以色列人悔改,叫神不能视而不见;而只是由于神不想他们再受苦。在以色列人和彻底毁灭之间,只有神的怜悯。以色列人本应被弃绝,但是(由于神的怜悯)神不能放弃他们(比较二18;何十一8-9)。这就是神在自己的心怀和理智的冲突,也是解决其余两者的关键。故事的其余部分会交代神的工作。
附注
第6节「巴力和亚斯他录」,参二章11、13节的注释。「亚兰」是叙利亚的古名(参三8及其注)。「西顿」参三章3节;「摩押」及「亚扪」参三章12节;「非利士」参三章3节。第8节「基列」参七章3节。「亚摩利人」(参一34)在基列定居,也有在迦南定居(民二十一21)。第9节只有「亚扪人」在耶弗他的故事出现,非利士人则在第十三至十六章参孙的故事中出现。这章带出亚扪人及预告非利士人的出现。第11节「脱离埃及人」指的是摩西时代。「亚摩利人」可能指记在民数记二十一章21至31节的以色列人战胜亚摩利王西宏。「亚玛力人」参三章13节。第12节「西顿人」(参三3)可能是迦南联盟的一员,该联盟由耶宾和西西拉领导(五19)。「马云人」数据不详,可能是指米甸人(参新国际译本旁注,及六1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