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第二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哥林多后书第二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哥林多后书第二章
2:1 本节不是说他决定不再去哥林多教会,免得大家不愉快;而是说他已去过了一次,也就是13:2所记的再访哥林多。此次不愉快的旅行可能在《哥林多前书》发出之后,因为《前书》未提及此事。参1:15注。
2:2 保罗的责任是帮助他们快乐(1:24),他没有理由反而去叫他们痛苦;何况他们是能叫保罗快乐的人呢!
2:3-4保罗写了一封信替代亲自访问,希望这封信能够发生效力,令他再去看他们时,会是一次愉快的访问。
这里提到的“心里难过痛苦,多多流泪”的信,传统认为便是《哥林多前书》,但《前书》里头看不出他有任何灵性忧伤的迹象,所写多为劝勉与责备,实事求是;反而在别的书信中,保罗有流泪陈词的话(参腓3:18),《前书》中连暗示心里难过痛苦的话都没有。所以圣经学者趋向于相信此处所提到的信是在《哥林多前书》和《后书》之间写的。信写的语重心长,责备诚恳,是流着眼泪写成(2:4,9;7:8,12);但此信已散佚。有人说,《林后》10-13章可能就是那封信的部分内容,不过并无确实证据。请参本书前的《参考资料》。
2:5-9 “有叫人忧愁的”指教会中一位信徒,可能就是令保罗要赶去哥林多,回来后又流着眼泪写那封信的问题人物。那人犯了很大的错误,以致保罗要求教会惩治他。此人或在搞小圈子,敌对保罗,制造分裂;不只叫保罗忧愁,也让整个教会忧愁。保罗要求惩治,目的在考验他们是否顺服他使徒的权柄(9节),无意对付那人到底。如今,此人已悔改,保罗因此要求教会重新接纳他,用宽容、爱心和忍耐来对待他。传统解释,认为此人即《林前》5:5说到的那个犯奸淫罪的人。保罗建议的处分是“交给撒旦,败坏他的肉体”,是一种长期性的严厉惩治,与对此人的从宽态度不同,更不像是对奸淫罪得态度。故有的解释,认为当为另一人,是反对保罗最突出的一个人物。
“沉沦”非指灭亡,而是说责备过分,使犯罪的人深深陷于痛苦中不能自拔。
2:10 此事需要保罗个人的宽恕,说明他可能受到伤害。但他说这算不得什么,此人对哥林多教会造成的损害一定大过保罗所受的;他们若肯宽恕,他也可以,因为在基督里大家都同蒙赦免。
2:11 要是过分责罚,时间一长,难免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加深教会内的分歧,这就中了撒但的诡计。下节他提到从前在特罗亚的经验(参12节注),撒但曾因他对哥林多教会担心,使他不能安心传扬福音,可作这种“诡计”的好说明。
2:12-13 保罗第二次布道之旅到过特罗亚(徒16:8),是个位于小亚细亚西北端的海港,在爱琴海畔,越海可到欧洲的马其顿和亚该亚等省。保罗在此见异象,才往马其顿去的。那是他第一次访问欧洲。
这是保罗第二次去特罗亚,是他在大亚底米庙骚乱事件后离开以弗所去马其顿,路经特罗亚(徒20:1-6)。动身前曾要提多把这封流泪写的信带给哥林多教会(7:5-16),并约定在特罗亚相会。但在特罗亚却等不到提多。特罗亚虽有很好的传福音的机会,但保罗急于知道哥林多教会对他去信的反应(“心里不安”),于是渡海往马其顿,希望遇到从哥林多回来的提多。他终于在那里遇见了提多,得到哥林多教会危机已渡过的消息,令他大得安慰(7:5-8)。
保罗为他的行程作的辩解到13节中断,然后从7:5才继续下去。之间插入的2:14至7:4一大段,不应看作保罗另一封信的内容,而是他欢喜之余,不由自主写出的感恩之词。
2:14 保罗现在忧愁尽驱,快乐逾恒,而能说:“感谢神!”他欢天喜地参与主帅凯旋行列,同沾胜利的光彩;不象押解在行列后的战俘,虽也在游行队伍中,等待他们的却是死亡。夹道欢呼的群众焚香庆祝,香气洋溢空气中。基督徒在主基督率领下参与属灵的战争,与胜利的主一同凯旋。认识神的“香气”藉着使徒福音的传扬和信徒的见证,也能到处散布。
2:15-16 福音的馨香之气既藉着信徒的见证散布开去,世上的人虽同在这香气中,有的接受了福音,成了得救的人;有的却不肯相信,成了灭亡的人。洋溢凯旋大道空气中馨香的烟雾,增加了一同凯旋之人的欢乐;但对行列中就要面对死亡的战俘来说,这就成了“死的香气”。因此不是播散香气的福音信息叫有些人死亡,而是不信的人拒绝了神赐生命的恩典,虽在活的香气中,却走在死亡的道上。福音对接受的人是得救的盼望和喜乐,对拒绝的人便成了定罪的根据。
使徒不是凭自己的能力有此馨香之气,而是因为他们见证、传扬基督的“香气”,才能带有这香气。若无神特别的恩典,谁能当得起此事呢?因为能承担此事乃是出于神(3:5)。
2:17 交托给保罗和他同工的传福音的工作是神圣的职事,他们不会象那些假教师,如同叫卖的小贩(原文kapeleuontes)唯利是图,把假货混进真货里,谬讲神的道理。保罗是神的仆人,首要条件是真诚,才能把神交托的得救之道,照他从神所领受的,象站在神面前一样,忠忠实实地传讲。
—《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