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历代志下第36章查经资料

历代志下第卅六章

历代志下相关章:

历代志下第卅六章

d. 约西亚的死亡(代下三十五20~三十六1)

  一个尖锐的语气改变,作为转接到约西亚最后篇幅的标志,不过历代志作者以这事以后(20节)作为新的关键记号。这是约西亚「修完了圣殿」(NRSV),和十三年后(主前609年)尼哥王的入侵两者之间的对比。富有意义的是,希西家受苦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也几乎以一模一样的方式介绍(参:代下三十二1)。

  历代志作者以三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列王纪中约西亚死亡的基本记载。首先,约西亚对尼哥王入侵的反应是相当地讽刺,因为确实与他先前所主张的冲突。在军事层面上,虽然法老没有与约西亚争吵,并且他的威胁远没有西拿基立严重(三十二1),约西亚却被打败,而希西家蒙拯救(三十二20~22)。属灵上的对比是更为惨重,因为约西亚先前小心听从神的话语(参:代下三十四27,三十五6、12)。现在他却不听从神藉尼哥之口所说的话(22节,NRSV、RSV)。经文没有具体说明约西亚要如何知道是神的引领,不过一个敬虔的常识判断足以成为此处的合宜回应。就像是其他的圣经作者,历代志作者从来没有限制神说话的方式。举例来说,神的口自然而然用在尼哥,就像用在耶利米一样(参三十六12、21、22),并且神常常使用外邦人作为祂话语的代言人(如:代下二11~12,九8,三十六22~23)。不过,尼哥出乎意外坦率地声称,神吩咐我速行(21节),以及神是与我同在(21节,相对于代下十三12,三十二7~8!),他的言语并没有比其他非以色列人的更令人诧异(如:创二十3~7;太二十七19)。215

  这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部分借着圣经之外的来源佐证。尼哥正往叙利亚,与亚述最后一任国王亚述乌巴列一世同盟。前一年(主前610年)亚述乌巴列一世才作出困兽之斗,迁都到迦基米施,企图保全他分崩离析的帝国。216他们希望一起阻挡巴比伦──与我争战之家(21节)──继续得逞。甚至有可能的是,埃及和亚述两者用书信沟通,尼哥需要行经埃及军队驻守的米吉多。217至于约西亚决定拦截埃及人,是出于内部的原因,或是因为巴比伦的压力,仍然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如一些学者的看法,迦萨的百姓预期他会来,后果也是在劫难逃(参:耶四十七1)。

  第二,约西亚死亡的方式,与亚哈过世的情形呼应(22~24节,参:十八29~34),是作者讽刺性的诠释。两者关联十分明显,因为两个国王都改装(22节;十八29),都是弓箭手射中致命的一击(23节;参:十八33),两个国王都承认我受了重伤(23节;参:十八33),并且在死亡之前都是支靠在战车上(24节;参:十八34)。但是最大的讽刺就是尽管约西亚先前的记录优秀,他却和以「恨恶耶和华」出名的人(十九2)相同的方式死亡。

  第三,然而历代志作者强调神的恩惠和信实。约西亚死在耶路撒冷是确实的(有别于「死」在战车),并且他是埋葬在他列祖的坟墓里,而不是他自己的坟墓(24节;参:王下二十三30),并且有极多的人为他悲哀(24b~25节)。218历代志作者根本没有因着户勒大的预言而尴尬,却费心强调,尽管约西亚愚昧,并死于暴力,神却持守了祂关于约西亚安然下葬,以及被掳延缓的应许(参:三十四28)。耶利米为约西亚作的哀歌除此之外不详,因为所写下来的哀歌(25节)与旧约圣经的哀歌书卷是不同的名称。

  「忠诚的作为」(26节,NRSV;行事忠诚,NIV)是一个被掳后的表达方式(参:三十二32;尼十三14),说明约西亚顺服神话语(耶和华律法)的实在和范围。他死亡的不幸情况,并没有妨碍到他的成就被纪念。政治上的真空状态,也没有阻止「这地的百姓」确保约哈斯继位(三十六1,NIV),就如他们曾经对亚哈斯(代下二十二1)、乌西雅(二十六1),和约西亚(三十三25)所做的,不过这一次却是他们必须如此做的最后机会。即使如此,约西亚的过世,挪走了即将来临的大灾难最后的拦阻,而新君王的膏立庆典也似乎不再有描述的价值(参:王下二十三30)。

198更进一步讨论历代志对玛拿西的记载是根据历史传统的观点,参W. M. Schniedewind, "The source citations of Manasseh: King Manassehin history and homily', VT 41, 1991, pp. 450~461.

199参McKenzie, Use, pp. 174~176.有建议说由于这些妇女是以东人或是亚拉伯人,所以可能鼓动异教的习俗,参J. McKay, Religion in Judah(London: SCM Press, 1973), pp. 23~25.

200参 ANET, pp. 291,294.

201对这些各种不同的提议,参如B. Oded in J. H. Hayes and J. M. Miller (eds.), Israelite and JudeanHistory (London: SCM Press, 1977), pp. 454~456; J. M. Miller and J. H. Hayes, A History of Ancient Israeland Judah(London: SCM Press, 1986), pp. 374~376.

202参 KB I, p. 284.

203进一步见A. Mazar, Archaeology of the Land of the Bible (New York: Doubleday,1990), 420~424.

204英译本于第19节末后来采纳「先见」的读法,确定是正确的,如此取代了MT的个人名字「何赛」(和合、JB;=「我的先见」)的读法,不过Barthelemy, CTAT, pp.513~514还是采取后者的解释。

205这基本的另一个选择摘要于Dillard, p. 270。

206如F. M. Cross and D. N. Freedman, 'Josiah's revolt against Assyria',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12, 1953, pp. 56~58.

207「在它们的破坏处」(6节;参NIV、NRSV、RSV;参JB、GNB)是一个传统的尝试,来使得一个非确定的MT有意思,但是最令人信服的解决乃是读成「毁坏他们的庙宇」(I. Seeligmann, 'Indications of editoral alternation and adaptation inthe Massoretic Text and the Septuagint', VT 11, 1961, p. 202, n. 1; 参Williamson, Dillard and 2 Ch. 19:3)。

208见A. Saltman, Stephen Langton's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Chronicles(Ramat-Gan: Bar-Ilan University, 1978), pp. 42~43.

209虽然这些在20、22节的一些名字与王下二十二12、14有所不同,最好了解为经文上的异体。

210如D. L. Petersen, Late Israelite Prophecy, SBLMS 23 (Missoula:Scholars Press, 1980), p. 85.

211REB、NEB不必要地跟随 Curtis 和Madsen、Rudolph 等,假设「便雅悯」是「在这约」的误植(王下二十三3),然而不只「便雅悯」和「约」这两个原文字十分不形似,「约」这个字后来才出现在第32节。

212McConville, p. 262.

213MT没有「血」这个字,也没有说手是哪些人的手。我们或是假设与三十章16节较长的片语的意思相同(参Barthelemy, CTAT,518),或者修改经文(就像是REB、NEB)。

214「烧烤」(NIV、 NRSV)字义是「在火上烹煮」(REB、NEB)而不是「在火中煮沸」(反对如Myers、Williamson)。希伯来文的动词bissel 意思是「煮」,而煮的方式经常藉由一个修饰的字词来表示,就如这里(参KB, p.157,Dillard)。「按着常例」(参GNB、NRSV、JB)比「根据习俗」较好(REB、NEB),虽然 mispot 两种意思兼具,与出十二8~9(和申十六7)直接的相连是决定性的。

215在古代近东有一个广泛的信仰,就是神的旨意能够沟通给人类(参如H. W. F. Saggs, The Encounter with the Divine in Mesopotamia and Israel(London: Athlone Press, 1978), pp. 125~152.

216参D. J. Wiseman, Chronicles of Chaldean Kings (London: British Museum,1956), pp. 18~19, 63; H. W. F. Saggs, TheMight that was Assyria (London: Sidgwick & Jackson, 1984), p. 120; A. Malamat,'Josiah's bid for Armageddon', Journal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ern Society5, 1973, pp. 267~278, 参p. 274.

217参Y. Yadi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Inscription 88 from Arad:a suggestion,' IEJ 26, 1976, pp. 9~14.

218 在王下二十三30希伯来文分词的翻译是「垂死的」,参Gray, p. 680.

H 四位君王和王国的退出(代下三十六2~20)

  本章涵盖犹大最后的四位君王,一个简短被掳的说明,和一个可能归回的宣告。结局的来到非常快速,就像是一只鸟不住盘旋其猎物之上,再忽然俯冲下去。此种表达方式在历代志也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这些材料与列王纪下记载的相同事件有一些类似。最值得注意的特色就是最后四位国王,不是以他们个人来记载,而是全部淹没在被掳的共同经验里。在西底家之下最后的崩溃,仅仅是长久以来无可避免的过程中最后的阶段而已。

  这个安排有其本身的动力,因为被掳的过程能够远溯到亚哈斯(二十八5、8、11、13)、希西家(二十九9,三十9)和玛拿西(三十三11)就已开始。透过本章速度渐快的脚步,犹大被无法控制的山崩吞噬淹没。比较列王纪经节的数目,约哈斯的统治记载缩减了百分之四十,约雅敬缩减了百分之五十五,而约雅斤则是百分之八十,西底家统治的整个篇幅被缩减成单单一节(参17节与王下二十五1~12;18节与王下二十五13~17;及19节与王下二十五9~10)。

  在历代志下十至三十六章,只有这一段的记载比列王纪更简洁地处理相同主题,由此清楚显示出一个特殊的目的。219该目的以三个独特的强调重点来显明。首先就是被掳的责任并不是属于任何个体或是单一世代,乃是牵连到整个国家。整体犯罪的含义非常强烈,并且也在第15~16节说明清楚。第二是被掳无论就其特性和其影响而言,都是全面性的。对于这地、王国和圣殿都无法可救(16节),并且只剩下「余民」(20节,NIV)。未来盼望的惟一基础,就是耶和华仍在各处掌权。第三,也是最令人惊讶的强调重点,就是尽管发生了这一切事,还是有另一个选择。为审判所聚集的乌云从来没有完全遮掩神恩惠的明亮,只不过现在是穿过被掳闪耀,而不是取代被掳(22~23节,参二十八14~15,三十9,三十三12~13)。一个影响是以新的角度来看约西亚的改革(三十四~三十五章):他接受神话语的权威(参三十四26~28),与那些一再拒绝的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三十六15~16)。其中所蕴含的教训很明显,特别是神的话语才是复兴得以开始的媒介(21~22节)。

  因此,本书的退出是停在一个肯定的盼望音符,持续的罪,或是审判的事实都不能胜过。然而我们不应该就此误以为,这表示最后的审判绝对不会来临(如:可十三24~31;帖前五1~7;参:来一10~12)。虽然被掳进一步提供神总是有恩惠和怜悯的证明(参:代下三十9),呼求神怜悯的机会不总是存在的。因此认真接受神的邀请是聪明之举(23节)。

  约哈斯(2~4节)、约雅敬(5~8节)和约雅斤(9~10节)的统治,是以标准的形式来表达。母后的名字和关于他们死亡的详情都被省略,并有三个主题重复出现,亦即这些国王行恶(5、9节)、被掳(4、6、10节),并且圣殿的器皿被带走(7、10节)。这个模式很明显是刻意的,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材料是在列王纪以外加添的(6~7节)。如此作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整体的诠释,阐明国王的被掳毕竟不是分开的事件,乃是相同现象的不同彰显。因为在第12~16节所形容的态度,个人的行为,甚至死亡,都没有三个国王集体经历的被掳来得重要。

i. 约哈斯的败落(代下三十六2~4)

  三十六2,参:王下二十三31a

  三十六3~4,参:王下二十三33~34

  最不符合这整体模式的国王是约哈斯(2~4节;主前609年),他的统治缺乏任何神学的评估(参:王下二十三32),也没有提及圣殿。实际上,历代志固然认定列王纪和耶利米书二十二11~12(在那里他被称作沙龙)所说到关于他的事情,但是我们运用这个模式不应该过于僵硬。他的贡银(3节)来自圣殿(Williamson)这个假设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所知道的是他被迫征收某种所得税(王下二十三35)!

  这个赔款对他并没有任何好处,因为他被废了(3节;NEB、NRSV、RSV;「罢黜」,NIV;参REB),或许因为他是由这地的百姓所设立的(1节),意思是他不够亲埃及。尼哥不愿意对他的哥哥约雅敬采取类似的冒险,所以改变约雅敬的名字作为从属的象征。经文一个轻微的改变,确认约哈斯是被强迫带到埃及:「他来到」(王下二十三34)成为带……到(4节)。

ii. 约雅敬的败落(代下三十六5~8)

  三十六5,参:王下二十三36~37

  三十六6a,参:王下二十四1a

  三十六8,参:王下二十四5~6

  有关约雅敬的事(5~8节;主前609~598年),经文只提到是尼布甲尼撒可能把他掳去,且掳走圣殿中的一些器皿(6~7节)。这两个事件虽然都是本章记载被掳的典型模式,约雅敬的被掳却造成困难,因为在其他的地方没有提及。更进一步的难题,在于约雅敬是否确实到了巴比伦,或是仅被威胁放逐,无法立即厘清。然而用铜链锁着他,要将他带到巴比伦去(RSV),在其他地方只有用在玛拿西和西底家的被掳(请注意在耶三十九7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表达;参:王下二十五7=耶五十二11;代下三十三11),似乎他的确往东边迁移。再者,如果巴比伦抢劫圣殿的器皿,与但以理书一1~2所叙述的相同,第6~7节的背景会大为加强。后者与耶利米向约雅斤发出巴比伦入侵迫在眉睫的警告(耶二十五1,三十六1,四十五1,四十六2,特别在耶二十五1~11),发生在同一年(主前605年),也就是尼布甲尼撒于迦基米施决战胜利之后。220《巴比伦年监》(The Babylonian Chronicle)也陈述在迦基米施之后,「尼布甲尼撒攻克整个赫人地区」,就是整个叙利亚-巴勒斯坦。约雅敬想必一定要立刻接受巴比伦的统治,并且也在接下来的年日,当尼布甲尼撒掳掠亚实基伦,和「所有赫的君王来到他面前,并且他征收他们沉重的纳贡」,依然要臣服于他。221无论是哪一次,约雅敬都有可能被带到巴比伦,不过他显然发现到,接受巴比伦人的统治,比起接受神的权威并没有更容易!

  尼布甲尼撒对圣殿物品的抢夺(7节;器皿,REB、NEB、NRSV、RSV;「用具」,JB)是一个高度象征的行为。对于被掳后的团体(参:拉一7~11;但五2~3、23),这些物品代表与大卫(代上二十八14~18)和所罗门(代下四1~22),并在圣殿敬拜的延续性。它们可能被存放在尼布甲尼撒的神庙中(7节,新译;参:拉一7),不过希伯来文的意思可以指为「宫殿」(REB、NEB等)。

  四位国王中只有约雅敬在本章中有一个结论性的公式(8节)。这也很可能是暗示他死在犹大(参:王下二十四6),不过没有提到他的埋葬,反映了耶利米的预言(耶二十二18~19,三十六30),并且这在历代志里经常是不受尊敬的一个标志(参:代下二十三21,三十三24)。可憎的事(8节;「憎恨的事」,NRSV、RSV)包括耶利米对他的控诉(参:耶二十二13~23,二十五1~二十六24,三十五1~三十六32)。并他一切的行为通常是一个中性的片语,所以或许翻译成「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事」比较好(Myers;参 hannimṣāʾ 在代下三十四30~33,三十五7、18),这是指耶利米的话语应验。

iii. 约雅斤的败落(代下三十六9~10)

  三十六9,参:王下二十四8~9

  约雅斤的记载极为简短(9~10节),以致他的统治除了作为被掳,和圣殿被掠夺的主题更进一步的阐释之外,似乎没什么意义。然而他的被掳在列王纪下二十四10~16,耶利米书二十二24~30,是相当重要的,并且也见于《巴比伦年监》中:「他(尼布甲尼撒王)攻略犹大的城市并且……占领城市和掳掠国王。他在那里选立君王,收取重赋,带到巴比伦。」222

  下一个被记述的国王是约雅斤的「哥哥」(10节,NRSV、RSV),不过因为西底家其实是他「父亲的兄弟」(REB、NEB;参NIV、GNB),「兄弟」最好被理解为亲戚(NIV边注;参JB;就像是代下二十二8)。大部分希伯来文的历代志古抄本提出他是在「八岁」时登基(9节,REB、NEB、NRSV、RSV、JB),不过我们从巴比伦文献得知,五年之后他有五个小孩,所以读成「十八岁」(王下二十四18;P和一些LXX MSS)更可取。历代志对于他三个月统治时间增加额外十天(参:王下二十四8;在主前597年),但这似乎与前面的经文难题无关。

iv. 西底家和王国的败落(代下三十六11~20)

  「耶和华的忿怒如此大,以致无法可救。」(三十六16,NRSV)

  三十六11~13a,参:王下二十四18~20;耶五十二1~3

  西底家(主前597~587年)的记载处理的与列王纪下二十五章更为写实的记载十分不同。他的统治被一个神学性的被掳诠释所主导,与列王纪下十七1~23有些一般的类似,但是这个记载频繁用到历代志作者独特的字汇,并且具有半诗歌体的风格。对这大灾难的情绪化回应,也曾经被形容有「类似犹太人大劫难」(Holocaust-like)的特质(Allen)。

  12-13. 首先形容西底家对这事件的态度,然后是百姓(14~16节)。君王被定罪不是为了任何特殊的行为(在他统治中的事件,在耶二十七1~二十八17,三十二1~三十四22,三十七1~三十八28详细记载),乃是他整体上对神和人的叛逆。这由历代志下七14的两个否定式的表达(不……自卑;也在代下三十三23;不归服),并借着其他典型的片语,表示他与死在旷野世代(强项;参:出三十二9,三十三3、5;申九6;代下三十8)及反抗摩西的法老(硬心;参:出八15、32)类似。这些相同的态度也在新约圣经中指出,是造成不相信耶稣和福音的肇端(徒七51;可六52,八17;来三13)。

  西底家虽然可能意志薄弱(耶三十八14~28),但基本上他是反对耶利米的,因为耶利米「说了来自耶和华口中的话」(NRSV、RSV;参15~16、21~22节)。他先后被耶利米(耶三十七2)和以西结批评,后者是与破坏他对巴比伦国王的誓言相关(参:结十七18~20)。他的骄傲和硬心也与约西亚反向,因为约西亚的心柔软,并且因为神的话语自卑(代下三十四27)。

  14-16. 百姓的态度却是更恶劣。223他们的罪日积月累,大大地不忠(14节,吕译;「犯了大罪」,和合),并且屡次地拒绝先知(15节,吕译)。作者特别提出三个指责:他们不忠(14节)、亵渎圣殿(14节)、嘲笑先知(15~16节)。这三个都是历代志通卷频见的主题,此处就像是总括了历代志整个的资讯。

  不忠实(希伯来文 māʿal)是没能给予神理当归属于祂的,反而归诸自己,224这种情况遍布历代志(如:代上二7,五25,十13;代下十二2,二十八19,三十三17),这是被掳的主要原因之一(参:代上五25~26,九1;代下二十九6,三十7)。此处与历代志上五25~26密切关联,因为在这两处经节,不忠的特点都是拜偶像,而惩罚则是神差派入侵的军队,把百姓带到被掳之地。不忠通常也与不圣洁相关。在这里包括亵渎神所分别为圣的圣殿(14节),西底家的时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在以西结书第八章找到。如此的作为,无疑是引起神发动历代志下七19~22祂所应许的审判,并且毁坏圣殿。

  拒绝先知是在历代志(如:代上十13;代下二十四19)和圣经其他地方(参:尼九26;耶四十四4;太二十三30~31;徒七52)一向就存在的主题。无穷尽的失败感,在这里藉由一连串的分词逐渐加强,而这些希伯来文分词并没有指出具体的时间(16节;参REB、NEB,「从来没有停止嘻笑……藐视……讥诮」)。几个罕见字词的用法,容让历代志作者本身的想法,透过一个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嘻笑(「嘲笑」,JB、GNB)和藐视(「讥笑」,Mason)在旧约圣经中是独特的,而使者是晚期对于先知的一个罕见用字(参:赛四十二19,四十四26;该一13;玛三1)。

  至终,当神的忿怒最后倾倒而出,结局就来到(16节)。自从亚哈斯以来就受到这大灾难的威胁(代下二十八9、13、25,二十九8、10,三十8),曾经只是因为个别领袖的信心和悔改而延迟(参:代下二十九10,三十8~9,三十二25~26,三十三6,三十四21、25),但是现在已经无法可救,这是个字义为「无法医治」,令人颤栗的片语,暗示神取消应许医治祂的土地,因此甚至祷告也将完全没有用处(代下七14,参三十20)。最悲伤的是这一切之所以发生,只是因为他们转离背弃神的爱,既不承认、也不听从神出于「爱惜」(15节,NRSV;「怜恤」,NIV、REB、NEB)所差派的使者。最后,被掳来临不是因为以色列人犯罪,而是他们对神所提供的复和嗤之以鼻(参:申七7~8;何十一1~4)。

  17-20. 最后的事件发生得非常快速。首先,百姓被交在巴比伦人手中,并且因为以色列不想要神任何的怜恤,征服者对待他们也是「没有怜恤」(17节,NRSV、RSV;参15节)。圣殿和宫殿被搜刮掠夺(18节),然后城市被毁(19节)。此处可能特别点出圣殿和城墙(19节),因为它们分别是以斯拉记(一~六章)和尼希米记(一~六章)重建计画的焦点。整体的印象是全盘毁坏。「所有,每一个」(希伯来文kōl,和合本译作「都」)在第17~19节用了五次,与年轻的和年老的(17节,NIV)、无论大小(18节)连在一起,并且最后(字义上)「导致毁坏」(19节),确认没有暂缓,无人幸免于难。

219Japhet, Ideology, pp. 364~365.

220在但一11约雅敬第三年是根据巴比伦年历系统的计算,几乎是普遍所认知的,与由耶利米所用的第四年以巴勒斯坦的系统是相同的。

221D. J. Wiseman, Chronicles ofChalden Kings (London: British Museum, 1956), pp. 25~27, 66~69.

222Ibid., pp. 72~73.

223GNB(参REB、NEB )读成「犹大的领袖,祭司」(14节)与LXX 和以斯拉续篇上卷一47;相对于MT「祭司的领袖」(NIV,参NRSV、RSV)

224参 Johnstone, 'Guilt', p. 118.

I 开始重建神的家(代下三十六21~23)

  三十六22~23,参:拉一1~2a

  看起来似乎是终结,却并不是尽头,因为神在律法和先知书的话语必须要应验(21~23节)。换句话说,以色列未来的存亡,端赖于神已经发出话语的这个事实。虽然以色列已经到了一个死胡同,神的作为一定不是如此。

  就从利未记二十六34~35、43开始,这律法必须应验,就是这地将经历到休息或是安息,以及荒凉(21节)。对于历代志作者复兴的观念来说,很清楚是一个有意义的经节,因为其用字也反映在历代志下七14的核心应许上。

  然后耶和华藉耶利米所说的话(21、22节)找到一个双重的应验。首先,七十年的被掳必定要完成(21节),并且根据耶利米的预言,这个阶段是恢复的(耶二十九10),也是惩罚的(耶二十五11~14)。这个七十年的阶段可能最好从质,而不是从量来理解,作为人类一生的象征(参:诗九十10)。整个世代必须被除去,以免任何人尝试从过去的灰烬中复兴未来,以此窃取神的功劳。有不少数学上的计算,衡量从第一次被掳(主前605年)到古列口谕(主前539年)的时间,或是从第一圣殿的被毁(主前587年)到第二圣殿重新开始(主前516年),但似乎都不令人满意。

  第二,耶利米的预言应验了。神采取行动来开始祂的重建计画,并且以自己的方式,维持出人意外的布局直到末了。这一次祂透过一个外邦君王下诏(22~23节),来应验祂的话语!威廉森(Williamson)正确地看出古列的宣告,是以缩简的方式引用自以斯拉记一2~4,不过他认为历代志作者把它附加在整个作品之后,却是不必要的消极看法。225事实上,这个引自谕旨的摘录,包括重新诠释神起先对大卫在历代志上十七4~14和历代志下七12~21的应许。「为祂建造一个家」(23节,NRSV、RSV、REB、NEB;参:拉一2)是对大卫之约核心应许的刻意呼应(参:代上十七11~12,二十二10,二十八6;代下六9~10)。古列当然只有想到在耶路撒冷的殿宇,但是以历代志作者的想法,这个片语不可避免地与大卫之约的两个家室──王朝以及圣殿──相关联。最后,这退出也是一个新的开始。神的应许继续借着被掳,经过他本身的世代,进入未来。实际的退出是超乎预期地突兀,但是就如马可福音的原始结语一样(可十六8),明显是刻意的。最后的片语,「让他上去」(英译)在希伯来文是一个字,在以斯拉记的口谕版本中间断句。其效应是要强调读者最后对本书所期许的反应,是要在神的应许中运用信心。226虽然对于那些第一批接受这话语的人,是实质地加入归回的旅程(参:代上九2~34),但是这个邀请今日仍然有效,并且在神依然持守建造祂的家这个应许,亦即建造祂的教会之际(参:太十六18;弗二19~22),祂依然在等候任何人发出合宜的回应。今天,就如在历代志作者的时代,只有至终建立在神话语之上的殿宇,才会稳固站立,而其他的终将摇撼、倒塌(参:太七24~27;林前三12~15;来十二25~29)。

225Williamson, IBC, pp. 7~11.

226 「雅巍 / 耶和华」可能原始是用呼吁式的动词,「愿他是」,正如在拉一3(参L. C. Allen, The GreekChronicles - II, SVT 27, Leiden: Brill, 1974, p. 121)。另一建议,译成直述性的「他是/ 将会」(de Vries, p. 9),不必要地打断了神的应许等待被应验的含义。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3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历代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第三十六   文摘   唐纳   志下第卅六章   十七   约哈斯王   历代   巴比伦   犹大   埃及   耶路撒冷   耶和华   西亚   以色列   先知   圣经   的人   简介   作者   点此   约翰   注释   君王   波斯   他们的   福音   儿子   这是   是在   希伯来文   器皿   七十年   二十四   经文   旧约   百姓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