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下第29章查经资料
历代志下第廿九章
历代志下第廿九章
iii. 希西家的改革(代下二十九1~三十一33)
「耶和华殿中的事务俱都齐备了。」(二十九35)
「因为王和众首领并全会众已经商议要在二月内守逾越节。」(三十2)
「因为耶和华赐福与祂的民,所剩下的才这样丰盛。」(三十一10)
二十九1~2,参:王下十八1b~3
三十一
三十一20~21,参:王下十八5~7a
在亚哈斯统治的最低点之后,希西家的登基宣告一个新改革黎明的来临。事实上,希西家对于历代志作者重要到要用四章篇幅记载他的事迹,除了大卫和所罗门之外,超过其他所有的国王(二十九~三十二章)。这种呈现与列王纪下十分不同,后者只有介绍(王下十八1~7;参:代下二十九1~2,三十一1、20~21)和结论(王下二十20~21;参:代下三十二32~33),与历代志下三十二章主要部分的事件在此重复出现。历代志作者虽然一定会同意列王纪中正面的观点,但是他所选择的希西家的信心典范非常不同。在这里希西家主要是敬拜的改革者(二十九~三十一),还有他军事的成功和国际名声(三十二),是国家与神有新的关系所带来的结果。
对于历代志作者,没有比敬拜神更重要的资讯。圣殿是神在地上的居所,因此必须除掉一切的不洁净,而且重新奉献(二十九章),才能够重新建立逾越节(三十章)和正规的敬拜(三十一章)。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以色列方能够有任何的信心前瞻神的祝福。
这实际上与圣经更广泛的资讯是一致的,亦即全人类的首要之务就是体认神的价值标准。举例来说,十诫就是如此开始制定的(出二十3~6),是耶稣顺服至死在十字架上的理由,并且也是天上群体的主要特性(启四1~五14,二十二1~9)。因此,当希西家统治的第一个行动是预备合宜的敬拜时,他乃是遵守圣经的基本原则,而不只是沈溺在古老的庆典仪式。他的作为也提醒今天的信徒,敬拜的模式应该总是要表达他们全心对神的委身(参:林前十二~十四;启二14~16、20~23)。诚然,对于新约圣经,牺牲的敬拜是献上人的整个生命(罗十二1)。
洁净圣殿不是等闲之事,包括希西家三个不同的行动: (a) 呼吁众人洁净自己(二十九3~11); (b) 洁净圣殿的建筑(二十九12~19); (c) 在献祭和诗歌中敬拜(二十九20~35)。
这些实在是构成悔改行动的要素,经常会带来属灵的更新。这次的悔改阐明了历代志下七14的原则,并凸显了三个特色。首先,悔改经常伴随着集体的行动和个人内心的改变。第二,集体的悔改是在乎有智慧、敬虔的人领导(参在3~5、20、31节君王的角色)。希西家顺服神的要求,并且知道任何的成功都是因为神的缘故(36节)。第三,悔改除去神的愤怒(参二十八25),并且带来全国的喜乐(36节)。
第二十九章以三个不同的模式表达其中强调的重点。首先,希西家的统治复兴了大卫和所罗门综合的纪元。特别有两处经文(25~27、30节),以及利未人的角色在第3~19节与历代志上十五章之间的呼应,令人联想到大卫的统治。希西家在重新奉献的坛前敬拜(20~35节)以及守逾越节(三十),则与所罗门奉献圣殿(代下七)相对应。与大卫的关连在本章特别强烈,表明希西家不仅仅是所罗门第二而已(相对于Williamson的看法),这个观点大多是建立在三十章1~12节。第二个模式将希西家与其他两个国王作对比,就是耶罗波安一世(如亚比雅在代下十三8~12所形容的)和亚哈斯(代下二十八22~24;王下十六10~18)。这不只是让希西家的统治成为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也确定以西结书十八章的资讯,就是以色列人并不是非要受过去的束缚不可(参二十七~二十八)。第三个模式也被称作是一个「节庆的计画」,建立在奉献圣殿的基础上(代下七8~10)。包括四个方面:日期(1、17节)、辨明(和洁净)参与者的身分(参4~20节)、庆典的详情(参21~35节),和欢乐的庆祝(参36节)。180这些曾在亚撒(代下十五9~15)和约西亚(代下三十五1~19)的统治中重现,也出现在希西家的统治中两次(也参三十13~27),这一切都确定希西家渴望参与一个有生命力的圣殿敬拜传统。
a. 呼吁洁净圣殿(代下二十九1~11)
1. 前言(二十九1~2)。除了依惯例省略的同步年代以外(王下十八1),这是本章惟一借助于列王纪的段落(王下十八1 b~3),与其来源亦步亦趋。然而我们不应该仅仅视之为惯例。希西家是第一位完全与大卫比较的国王(参十七3),并且第2节也将他与前一任国王作对比(参二十八1)。诚然,第2节借着在本章预示几个与大卫的直接类比设置了主题。希西家的日期,与大多数主前第八世纪的国王一样,仍然是不确定的。贝格利治推论是在七二五至六九七年,而费毅荣则推论是七一五至六八六年。
2. 圣别的呼吁(二十九3~11)。希西家作王的第一天,就开始修补亚哈斯留下的破损处(3、17节,参二十八22~24)。虽然元年正月可能指他正式的年分,而不是实际上开始统治的第一个月分,但是他在整个计画中展现的迅速,表明他委身的深度(参17、20、36节)。年历上的第一个月分是(举行)逾越节的合适时候(参三十2),也最可能是每个执政年的开始。改革的第一个行动是开了圣殿的门(3节),那是亚哈斯已经关闭的(二十八24)。是属于主要建筑物,而不是院子的大门(参7节),因为亚哈斯仍然继续要求有通道,通到他在院子中建的新坛(王下十六10~18)。
如同有智慧的国王惯于所行的,希西家首先聚集那些会照他心意运行任务的人(4节;参20、23、28、31、32节;代下五2~3,二十八14,三十四29)。他们是祭司和利未人,他们的前辈曾受大卫托付搬运约柜(参:代上十五4,参二十三2)。历代志作者所认可的领导楷模,总是合作,而绝不是独裁的领袖。东边的宽阔处(4节)有可能是在圣殿的前面(参:拉十9),在那里所聚集的利未人能够亲眼看见圣殿的不洁净,不过另外一个宽阔处是圣殿管辖区外面靠近城门之地(尼八1、3)。
本章的主题是在王的通谕中设置(5~11节)。明显只有对利未人说的,但是提到烧香(11节),表明祭司也包括在内。如此的一个谈话,历代志里经常是在关键的时刻出现。这里的主题是当对圣殿忠心,作为以色列王国于主前七二二年灭亡之后,敬拜神的新机会(参三十6~9)。这篇讲论与亚比央的讲论有几个类似之处(十三4~12),这对于南方新的犹大王国确认敬拜的模式,同样有重要意义。
希西家提出三个重点,首先是呼召祭司和利未人洁净自己和圣殿(5节,参10~11节)。这是恢复与神关系的第一个步骤(15、34节,三十15、24,三十一18;也见:代上十五11~15的注释),因为只有一个真正的祭司职任才能够献上合适的敬拜(与代下十三9~10反向)。「洁净」的意思是「使之为圣」,那就是为了服事神,分别某人或是某物(参:彼前一15~16)。不过它包括正面对神的委身,也要求除去每一种污秽(5节,NIV、REB;「不洁净的东西」,JB)。后者的辞汇(希伯来文niddâ)是用在被掳时期,后来也用来形容神百姓一般的情况(如:拉九11;哀一8、17;结三十六17),不过在其他地方是指宗教仪式上的不洁净(如:利十五19~33)。历代志的听众有意了解两者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他们也知道神的应许:会有一泉源洗除所有的不洁净(亚十三1)。
第二,百姓不忠实(吕译;「犯了罪」,和合), 背向神,而不是转脸朝向神(6节)。敬拜原是为了要面对面遇见神(出三十三11;诗二十七4~9),但是他们没能认知祂的同在,因而个人拒绝了祂(参:耶十八17)。那也是为什么他们关闭了圣殿(7节,参十三11,二十八24),并且建立了外邦人敬拜的模式(二十八2~4、22~25;王下十六12~16)。这问题并不只回溯到一个世代,而是要回溯到我们的列祖(6节)。这些辞汇的用法诸如不忠实(干犯、得罪,和合;参:代下二十六16、18,二十八19、22,三十六14)和离弃(参:代下十五2,二十四18、20,二十八6),代表对神的态度至终导致被掳的惩罚。
第三,希西家强调弃绝神引起神的忿怒(8、10节)。这个主题提供另外一个与被掳的关联(参:代下三十六16),就如形容耶路撒冷是「惊骸、嗤笑、发嘘声」的对象(8节,参NRSV、RSV)也与被掳有关联,这个片语只有在耶利米书二十九18有所平行(亦请参考个别的辞汇,在耶十五4,十九8,二十四9,二十五9)。被掳掠(9节)是你们亲眼所见的(8节)也可能是指被掳,但主要是提到在第二十八章亚哈斯统治之时,在那里被掳的概念重复了八次(5、8、11、13、14、15、17节)。也是在亚哈斯之下,他们的祖宗死于刀下,他们的儿女和妻子被掳掠(9节,参二十八6、8)。希西家讲论的关键是,惩罚未必自动随着神的忿怒而来(10节)。新约圣经的原则,「因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得救」,在此同样适用(帖前五9;参:罗五9;帖前一10),只要人能真正悔改(代下十二7,十九10,三十二26)。
希西家致力于悔改,藉由他意图与神立约来象征(10节)。经文没有提出立约的细节,甚至没有任何正式表示立约实际发生,不过呼召会众(15节)和随后接续的行动(16~35节),就是有实际行动的强烈证明。有人以希伯来文介系词 le (「与」)的用法建议,这次立约的性质是在神面前单方面的誓言,但是在任何情况之下,立约一般都是借着起誓来确认,所以这个立论并不令人信服。181这个介系词在此处,似乎是「在神面前」的同义词(代下三十四31)。希西家的行动发自他心中(10节,NRSV;有意,REB、NEB、NIV),就是他的心志。这个表达与大卫对圣殿的内里渴望有直接的类似(参:代上二十二7,二十八2;代下六7)。神拣选祭司和利未人(11节),是与大卫进一步的关联,因为利未人的拣选在其他地方,只有出现在历代志上十五2。最后的呼吁可能比不要懈怠更强烈(11节),意思可以是他们不要犯错(参:撒下六7,AV、RV),或是绝不行亵渎(参:但三29,REB、NEB)。182
b. 更新圣殿的敬拜(代下二十九12~36)
1. 洁净圣殿(二十九12~19)。在记述具体的活动之前,历代志典型地列出参与的人名。第12~14节的利未人是洁净工作中的领袖(15~19节),其形式与大卫时代的利未人紧相呼应(代上十五4~10)。在两者的情况下,首先列出的四个团体都一模一样,惟一的不同处其实只有第13b~14节三个歌唱的家庭,取代了历代志上十五9~10的两个团体。两组的领袖是必须为着他们的任务洁净为圣(15、17、19节;参:代上十五12、14),是借着这些利未人除去所有污秽之物做到的(16节)。
工作的本身用了连续两个星期,首先是从院子清洁到殿廊(17节;REB、NEB;「前庭」,NRSV、RSV),然后是圣殿(16节)。所用的时间超过逾越节的合适日期,因此必须作特殊安排(三十章)。整个策画的特性,是关心做到神所要求的每一件事情,尤其王的命令被认为是「耶和华的话语」(15节,NRSV、RSV)。后者这个片语可能意指神原先对大卫关于圣殿的启示(代上二十八12、19),而不是描绘希西家是一位先知,因为历代志有时候以一般的语气说到「耶和华的话语」(参:代上十13,十一2~3)。这小心翼翼的一个例子,是只有祭司洁净圣殿的「内殿」(16节,当代、NRSV、RSV),就是至圣所,因为这是利未人被排除在外的惟一地方(参:代下五7,二十三6)。他们也特别关注圣殿的器皿(18~19节),这在被掳归回后的时期象征活跃的圣殿敬拜(参:拉一7~11;但五2~3、23)。当外邦人的象征物最后以传统的方式,被搬到汲沦溪谷摧毁(16节;参:代下十五15,三十14;王下二十三12),圣殿才能适当地洁净(18节)、分别为圣(19节),在此事奉神。
2. 恢复敬拜(二十九20~36)。希西家立即清早起来(20节,NRSV、RSV),聚集民间和宗教领袖,重启敬拜。183就如先前的情况,圣殿只有在运作的时候才算完全地恢复(参:代下五2~七10,十五8~15,二十四13~14)。重新开始礼拜的每一个段落特色,是其个别的救赎主题(21~24节)、奉献与赞美(25~30节),和感恩(31~35节)。
首先领袖带来祭物,为以色列众人赎罪(24节),或者更准确是为国、为殿、为犹大人(21节)。虽然国家可能是指王室,如此的意思在旧约圣经中是独特的,但历代志意图指神的国度这重要的主题,也不无可能。历代志上二十九11的「国度」恰恰就是这种含义,并且成为另外一个与亚比雅的讲论类似之处(代下十三8)。
燔祭和赎罪祭(24节)提供代赎的牺牲。燔祭似乎是包括公牛、公羊和羊羔(21~22节),其代赎功能在利未记一3~4和约伯记一5有平行记载。这里特别提出赎罪祭(NIV、RSV)。实际上,形容为「洁净祭」(NEB)比较好,因为借着它除去了所有个人和非个人的邪恶和不洁。甚至圣所也被洁净,这个观念也见于赎罪日的仪式(利十六16、20),和以西结异象中的圣殿(结四十五18~20;参四十三18~27)。希西家的仪式全盘除去每一种污秽(参5节),以及神所有的忿怒(参8、10节)。这是为了全以色列(24节),包括北方和南方的百姓,184而且比赎罪日当献的数目更多的动物,也强调完全的含义(21节;参:利十六3、5、24)。希西家事实上似乎以赎罪日的景况为部分典范,因为这是每年惟一所有罪孽皆以牺牲代赎的一天(利十六16、21)。另外一个与赎罪日的关联,是他们就按手在(现中)洁净祭的祭物公山羊身上(23节)。这令人联想到代罪羔羊的仪式,承认以色列人的罪,把这罪归在动物身上,然后将动物驱逐,进一步地象征他们所有的罪都已被消除(利十六21)。这个事件和赎罪日都预示耶稣本身在十字架上的赎罪祭,不只是带走所有的罪,并且也是一次就完成(参:赛五十三10~11;罗八3;林后五21;来十11~12)。
第二个献祭的组合是燔祭(27~28节)伴之以赞美和歌唱(25~30节)。因为燔祭在仪式上出现过不只一次,所以有时候也有学者认为第27~28节的应该与第24节燔祭相同,而第21~24节和第25~30节是同时举行的。事实上,燔祭跟随着仪式当中的每一个阶段,包括各种类型的平安祭(31~35节)和赎罪祭(24节),以及赞美的诗歌。无论如何,燔祭与敬拜中各种类型的态度相关联。在这里燔祭所伴随的活动是敬拜者「献上」自己(31节,NIV;归……为圣,和合、NRSV、RSV),这个表达正常上是用在祭司就任,并且更进一步成为与大卫(代上二十九5)和亚比雅(代下十三9)的平行对照。就如在大卫的年日,全体百姓为了神分别自己为圣,成为祂的祭司献上敬拜(参:出十九6;彼前二4、9~10)。他们的自我奉献,是以动物的祭和口中的赞美祭,生动地表达出来。此处特别提出来,歌唱是与燔祭同时开始(27节)且同时退出(29节),象征不只是在敬拜中物质和属灵层面之间必须存在的和谐,也象征了真正的敬拜模式的恢复,特别是代赎和赞美之间的关系。只有先前的罪被除去,赞美神方有可能(参21~24节),并且只有蒙赦免的人才能够真实地向神唱出赞美(参:诗五十一14~15;启七9~17)。历代志也暗示代赎本身不应被视之为目的,而是赞美和感恩的预备(参25~35节,参三十27)。后面这些才是历代志作者认为正规敬拜的正常活动,借着音乐和牺牲的祭物一起来表达(参:代上十六40~41,二十三30~31;代下八12~14)。
音乐的赞美回到由大卫设置的标准(25~26、30节)。大卫的乐器(26节)和话语(30节,NIV;「诗词」,和合)再次复苏,与他同时期先知的话语也是(25节)。如果大卫和亚萨的话语(30节)与诗篇中那些带有他们名字的篇名相同,那么先知和诗篇就成为希西家赞美的基础。这也是在敬拜中使用圣经的绝佳例证。
第三组的祭物是祭物和感谢祭(31~35节)。虽然是与燔祭有关联,但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祭,藉由一般性辞汇「交通」或是「平安祭」相连(参35节;参:利七11~21)。它们是交流的献祭,就是敬拜者能够一起享受交流联谊,并且常常是用在特殊的感恩场合,而不是在平常时候。此种祭与先前所献的祭(21~30节),分别在于是个人性的,而不是大众性的献祭,是由凡甘心乐意的人所带来的(31节)。这个精简的片语,只有在为摩西的会幕带来礼物有完全相同的用法(出三十五5、22),不过与大卫的关联还是非常浓厚。「乐意」(31节)这个字和「自由献上」来自相同的字根,在历代志上二十九章出现七次,再次与建造圣殿相关。
这里特别记载,祭司洁净自己为圣的动作,比利未人与其他人都要慢(34节)。为什么是祭司,而不是献祭者给动物剥皮,原因不详。这是与利未记一6不同的改变,但是更重要的是利未人帮助祭司(34节)。大卫曾经指派过利未人一个新的角色,作为祭司的助手(代上二十三28、32)。这个事件也凸显出整体而言牺牲动物的丰富(32~35节),和会众诚心的深刻。
于是,圣殿的生活完全地重新恢复了(35b~36节,新译)。本章实际上包括了在敬拜模式中牺牲献祭所有主要的类型和功能:那就是为罪、为赞美,和为交通。本章也综合了外在和内在敬拜的层面,以及对于神和对于人的层面。这些因素都能够在新约圣经里找到,所以圣经中敬拜的所有基本特色也都包括在内。为罪的献祭在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都是为了赞美的祭(西三15~16;来十三15~16)和为了交通或是圣餐(林前十一23~26)的出发点。这些献祭带来两个结果。首先是认知到只有神才能使一切成为可能(36节;林前十二3;弗二18);第二是每一个人都喜乐(36节),与他们刚开始的情况完全反向。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