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十九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使徒行传第十九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19:1-41 在第三次布道旅行中,保罗在以弗所地区特别热心地牧会第二次布道旅行归途中,保罗在以弗所的短暂停留得到友好的回应,约定下次相见(18:21)。以弗所位于小亚细亚西部(卡斯特)峡谷入口,是港口城市,交通和贸易关口。曾因繁荣被冠以“亚细亚宝库”之名。此地也是外邦迷信的中心(19节),人们相信随身携带“以弗所咒文”就会万事享通。蔓延各种迷信、外邦宗教(24节)以及许多社会病态,保罗经过3年(53-56年)时间,使以弗所教会更加成熟,并得以扩展。在以弗所停留期间,保罗曾给哥林多写信,警告他们关于淫乱的事(林前5:9,10)。不久收到哥林多教会的回信,恳请保罗多多教导(林前7:1)。保罗也从别处或传言得知哥林多教会的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写了第二封信,这就是哥林多后书。
19:1-7 受亚波罗的影响,以弗所许多人只知道约翰的洗礼(18:24,25)。亚波罗在明确理解福音真理后去了哥林多,但之前受过他教导的人仍留在以弗所。保罗了解到这些情况,“奉耶稣的名”为他们施洗,开始了以弗所的事工。保罗本来想教导他们的是“圣灵的洗礼”,但考虑到如果先强调圣灵的洗礼可能会冲击信徒,所以先奉耶稣的名给他们施洗,然后再联系到圣灵的洗礼。保罗的这种作法是明智的,不会使未听闻福音的地方事工过于异常,使那里的人感到不安或惧怕。即使是事工目标正确的也不能盲目,当采取明智的方法。
19:3 约翰的洗礼:指约翰的施洗(太3:11;可1:8;路3:16;徒1:5)。简略回顾水洗的历史背景、意义、效力等。旧约时代的三大事件,挪亚洪水(彼前3:20,22)、红海事件(林前10:2)及割礼仪式(西2:11,12)是洗礼的背景。尽管古代东方世界和犹太教通过洗礼仪式,象征新生、加入立约团体、与神的神秘合一,但洗礼的背景还是旧约三大事件。洗礼的意义首先是赦免和联合。洗净过去的罪,与基督联合,立志过见证耶稣的生活。如果说人愿意用水洗强调人许愿的行为,那么圣灵的洗礼和火的洗礼就是强调基督和信徒内在联合的实际性洗礼<绪论,圣灵的洗礼>。总之,洗礼的意义是洗净过去的罪,联合或进入新生活、新团体,在圣经中象征赦免过去的罪,属灵上与基督联合,形成属灵合一的生命共同体(罗6:3-6)。水洗是告白内在信仰的形象化的象征性行为。在积极方面,水洗是向邻舍和自己公布信仰,自我决断 ;在消极方面,只是单纯的象征性行为,其本身不是得救的条件或证明。旧约时代,先知强调心灵的割礼,而不是形式上的割礼(创17:9-14)。
19:8-20 友善者给保罗提供犹太人的会堂,他就在那里见证福音三个月(18:19)。但由于非难的人逐渐增多,保罗转到推喇奴的学房,利用两年时间继续开展事工(9节)。没有关于推喇奴学房的介绍,据说名叫推喇奴的富豪为讲演者提供的讲演场所,也可能是著名哲学家、或修辞学者教哲学的场所。根据西方抄本(Westen Text),保罗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四时在此讲道,这时间大概是人们躲避炎热休息的时间。如果西方抄本的记录属实,保罗一边作工以解决生计,一边利用余暇时间见证福音。他在推喇奴学房“每天”都讲道。通过长期的工作,以弗所把福音扩张到周边的城市,结出丰盛的果子(西1:7;2:1;4:16;启2,3章)。
19:13 我奉保罗所传的耶稣:他们想试探耶稣的名字本身有何能力。他们认为基督教也是一种萨满教,耶稣是众多偶像之一,这是极其邪恶的罪。他们对神迹的掌管者或神迹的目的毫不关心,只为满足自己的情欲和好奇心,而叫耶稣的名字。
19:14-16 士基瓦七个儿子的故事,生动地表明以弗所教会陷于迷信中。现代人习惯于自然科学的思考方式,不相信巫术。但当时许多人相信疾病、被鬼附,都是巫鬼的侵袭,巫术属于正常的职业。他们相信巫术家叫出更强的鬼的名字,就能把已附的弱鬼驱逐。士基瓦七个儿子因擅自使用耶稣的名而受到惩罚的消息传遍了全以弗所(17节)。听到这消息,消极的人惧怕耶稣的名,明白不可滥用其名;积极的人焚烧各种巫术书籍,悔改后接待耶稣为救主。
19:19 五万块钱:相当于约800万元,从这个数字也能估计到以弗所的迷信或巫术多么猖獗。在公众面前焚烧书籍,是公开表明排斥书中内容的行为(耶36:23)。神的道得胜兴旺,人们从巫术中得到释放。
19:21-22 起到使徒行传余剩内容的序论作用。保罗在他的书信中提到这里的计划和计划的延期(林后1:15-17,23)。许多书信中也提到派遣提摩太和以拉都的事(林前4:17;提后4:20)。保罗访问耶路撒冷的目的,是在于帮助贫穷的耶路撒冷教会,将在外邦教会筹到的救济金(林前16:1-4;罗15:25,26)和弟兄之爱传达给他们。保罗为了把福音传到世界各地,在危难的旋涡中,也时刻顾念教会的合一和交通(林前10:17)。
19:23-41 在以弗所,保罗与因偶像崇拜得利的群体发生冲突。商业团体具有联盟性质,是为了商业而联合的机构,也起到社会联合机构的作用。当时形成了许多比家庭稍大、比国家小的机构。底米丢等银匠攻击保罗的动机,表面上似乎热衷于崇拜“亚底米”女神,其实是为了钱。这些银匠制造亚底米神像或相关记念品,卖给敬拜亚底米的人。基督教的传播危胁到他们的职业,于是底米丢激发群众(32节),试图除掉保罗。根据保罗书信推测,保罗在以弗所受到的苦难远比本文的记录更加深重(林前15:32;林后1:8-11)。
19:24 亚底米:神像的形象很奇怪,是有许多乳房的妖女。以弗所人认为女神像是在天上被造,然后下到地上(35节)。可能原来它是一块陨石,模样象有许多乳房的女子,被当作掌管生育的女神来敬拜。亚底米神庙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无数崇拜者和旅客访问此庙。周围许多商人出售食品和记念品,提供住宿,由此聚敛钱财。制造亚底米银龛的:从事制造亚底米神像或放置偶像匣子的人。
19:29 戏园:露天剧场,主要用作公众聚会,或公开审判的场所。
19:31 亚细亚的首领主要是从有钱有势的家庭中选出,他们的责任是拥护对罗马帝国和罗马皇帝的崇拜,以此强化罗马对世界的统治。这些首领中有些与保罗友好,这暗示罗马帝国的政策起初不是反基督教的。路加关注基督的福音和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尤其详细讲述了罗马官员友好的反应(35-41节)。
19:32 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聚集:路加用希腊的讽刺性幽默,生动地描述无主见的人随声附和的随众心理。使人联想到狂呼“把他(耶稣)钉十字架”的群众(太27:22)。
19:35 书记:本地出身的官吏,职责是举办市里的聚会、记录结果、向总督报告。根据罗马法律,书记不能轻率地根据底米丢的投诉立案审讯,所以解散了群众(40节)。审判权在总督手中,书记无权干涉,却要对市内的骚乱负责,所以不能放任闹事的群众。
19:38 放告的日子:因罗马总督偶尔出差,地方官担当审判官。
19:39 聚集:由市议员和评议员组成,一个月定期聚集三次,自行解决市内发生的事件,讨论一切行政事务(chrysotom,Homiles,42:2)。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