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以西结书第二十至廿一章-《每日研经丛书》

以西结书第二十至廿一章-《每日研经丛书》

以西结书相关章:

在二十章的开端,再度详细说明日期,自从上次在以西结书八章一节详细说明日期之后,大约有一年的时间。现在是主前五九一年的夏季,在那些被掳的人中,有几位长老再一次的来到这位先知面前,向上帝求问。他们求问的性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位先知说得非常清楚,无论如何,上帝决不会提出答覆(3和31节)。那些长老得到一些出乎他们意料的希望;他们求问得不到回答,却得到根据以色列的历史所作的冗长讨论。

以西结按照过去的历史,开始传讲上帝的圣谕,那些听众很快就明白,这段历史与他们过去所熟悉的并不一样。‘事实’虽是一样,观点却是十分不同的。这个故事(其中摩西五经广泛的叙述已作彻底的浓缩)是从在埃及地开始,上帝拣选以色列,将祂自己的名字向他们显明。祂应许要释放祂自己的百姓,脱离埃及为奴之家,带领他们进入丰美之地,就是‘流奶与蜜之地’。这个应许只附带一个简单的条件,那就是百姓要接受耶和华为他们的上帝,完全脱离埃及拜偶像的宗教。

从概括的轮廓来说,直到这个时刻,一般人都很熟悉这个故事,但在第八节里面,出现一种新的转变。以色列人在埃及地,轻视上帝大有恩典的呼召,不愿放弃他们虚假的宗教。这种美妙的出埃及的故事,已经出现一个乖戾的旋律──以色列人尚未离埃及!因此,这位先知想重新讲述,他们非常喜爱的故事,并作彻底的改编,藉以震撼那些长老的感官。这种改写的古代历史,实际上是根据过去的爱情故事而加以增减的,列在以下的几节经文中。然而在观察这段新的历史如何展开之前,对于那些听众来说,仔细思考这个圣谕所发生的影响,实在很有价值。

历史的意义时常是希伯来人宗教最本质的部分。从很久以前,一直到现在的这个世纪,出埃及的故事,一再为人所讲述。然而,任何历史性的回顾,不论是国家的历史或是个人的传记,都要加上人为的修改和润饰。这是一种自然的趋势。许多失败都被遗忘,得胜便被大书特书,直到最后,故事竟与原来的事实并无多大的关系。就以色列而论,有一个双重的历史,即因立约关系而成的历史,上帝对于祂自己百姓良善的历史,和以色列人回应上帝的历史。第一种历史是上帝恩典的延续,第二种历史是继续不断的失败,但是在以色列人重讲的故事里,总有一种倾向一边,却忘记了另一边。回想好的事情,可以使人感到安慰;回想坏的事情,却使人觉得不大舒服。但是忘记人类失败的历史,实在危险,因为忘记造成一种症疾,最后必使上帝美善的历史终止。

因此,先知以西结好像对记忆力,施行一个必要的手术。因为那些被掳的人,耗费许多时间,回忆荣耀的过去,的确非常危险;那样做绝对无法使他们意识到他们为何被掳。只有他们清楚看见他们历史上黑暗的一面时,才会使他们感觉羞愧,并且催逼他们采取悔改的行动。也只有藉这种方法,上帝美善的历史,才可以延续。

这真理对于那些被掳之人怎样真实,对于基督的教会和信基督的人,也是同样真实。记住得胜是从第一个复活节开始,一直延伸至今日,这是对的;但是除非我们也去回想教会失败的历史,否则我们将永远没有前途。正如那些被掳的人一样,我们将要得意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去回想过去的神迹奇事;但在未来的岁月中,要永远记住过去的失败。

对个人,正如对社团一样,必须清楚的回顾过去,除去浪漫的幻想。最近我遇见一个人,二十五年以前,我曾和他一同在军中服务。谈到过去那些奇妙的时光,都很高兴,但是我们只是自欺;那些日子其实都是悲惨的岁月。在信仰的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同样的倾向;忘记过去的失败,我们并没有从失败中学到功课,为了将来丰满的装备,我们要再次回想它们。

失败与赦免的历史(二十8-21上)

以西结传讲上帝的谕旨,毫不留情的继续重述以色列人的历史。以色列人本当留在埃及地,但上帝为祂自己名的缘故,终于拯救他们。祂赐给他们律法,叫他们遵行;并赐给他们安息日,叫他们休息,但是他们竟拒绝律法,再一次干犯安息日,上帝打算将这个毫不感恩的难民团体,撇弃在旷野荒废之地,可是祂又宽容他们,上帝将他们祖宗的失败,警戒一个新的时代,并将立约的条件说得特别清楚。然而这新生的一代,并不比上一代强,他们拒绝上帝的诫命,并且不以安息日为圣;的确,他们比他们的先人更坏,因为他们从历史中所学习的失败,竟然结合到他们自己的罪恶中。

以西结向那些被掳长老所传的这个信息,变得更加有力。在埃及为奴仆不顺从上帝;在旷野中飘泊不遵守祂的律法;至于在旷野中新生的一代,就是古时的应许已重新坚立的,却使上帝失望!一般人听见这一段历史,绝不能对它毫无反应。首先的反应,必然是充满后见之明,并且想到,那些百姓该是何等的悖逆!难道他们从未得到教训吗?对于那些不太盲目和狂傲的人来说,第二个反应乃是要质问:我们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呢?我这一代也是过被掳的生活,并与应许之地隔绝,究竟与过去顽梗的一代,有什么不一样呢?

以西结重新讲古代历史的用意,并不是学术性的,乃是属灵的。人类的历史有一种重演的特质,并有循环作用。不仅是命运的决定,从某方面来说,也不是自然的循环。历史的重演,只因历史是人类行为的故事,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在道德和灵性方面,人类继续不断的表现同样的失败。很久以前的失败,即以西结所讲故事的内容,造成当时的情势,以西结和那些长老都因此作俘虏。可见当历史向前推进的时候,事实便更加清楚,现在绝对不能只谴责家族历史轮子的旋转,因前一个时代的失败所推动。历史的车轮确因每一新时代,加深个别的动力。解释过去的事情,历史往往没有多大价值;历史的价值在于指示未来的方向。了解我们为什么会落到今日的光景是一回事,知道我们应当怎样行,才能进入一个新的方向,并创造一种新的历史,乃是另外一回事。有时以西结好像是用冗长的篇幅,强迫灌输历史的教训,是因他们是那么刚硬,不愿去学习。他们只能用头脑去了解,但若要变成一种塑造未来的力量,那就太困难了。

一段恐怖的历史(二十21-31

这种恐怖的历史继续延伸;尽管已向新生的一代提出各种警戒,但有许多事情并未见好转。在旷野中任性的那一代,已被带领进入应许之地,但当他们还停留在旷野的时候,他们曾经受过警戒,这种罪恶的行为,将使他们飘流至从未到达之地!以西结说,选民被带领进入应许之地的唯一理由,乃是为上帝名声的缘故;他们决不是应得的,也不是一种赏赐,甚至从开始,他们就不配得进入应许之地。

然后,接而来的,就是不同寻常的一段,先知讲出上帝的行为,说明上帝任由祂的子民谨守不能使人存活的恶规。这恶规乃是使他们的儿女经火(25-26节,);它是迦南人所用的礼仪(例如王下三27),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中,也有一些为人所熟知的例子(王下十六3;廿一6;廿三10)。在以西结所重述的历史中,最显著的,就是他用上帝的诫命,直接鉴别这种邪恶的习俗。

以西结对于诫命的看法,一部分是按照上帝的旨意来解释的;在神圣的旨意下,其中也不能没有一点奥秘。但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却更有上帝隐含的奥秘。以西结暗示,有一条上帝的诫命被以色列人解释为献儿子为燔祭。他可能是指出埃及记廿二章廿九节:‘你要将头生的儿子归给我。’按照上下文的意思,这节经文并不是命令要献儿子为祭,但是对于那些曲解的头脑来说,已经受到外邦宗教强有力的影响,这个诫命出现不同的解释。因此,一幅可怕的画像出现了,许多热诚崇拜者戏子为祭,他们在信仰方面欺骗自己,以为这是实践上帝的律法。

如果说献子为祭还不够坏的话,那些移民当他们定居在流奶与蜜之地后,发展一些更污秽的习俗。当他们看见山冈、青翠树、和茂密的树林,他们不称赞新家园的美好;反而决定要建造一个庙坛,使他们虚假的信仰能维持得更为长久。他们在那里鴥祭,并焚烧馨香的祭牲(28节)。但是这等习俗更加激怒那位曾带领他们离开严酷、毫无盼望的旷野,进入这个可爱之地的上帝。

当历史进一步展开时,某些属灵的见解便呈现在聚集求问先知的被掳长老面前:

(一)以色列人的历史,是一部任意妄为的记录;就某种意义而论,乃是一种意志争战的故事。上帝为祂自己百姓所作的决定是良善的;他们要良善,但他们想出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达成这个目的,而与上帝的旨意完全相反。所以他们决定要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拯救;他们为自己造成一种苦境,那些被掳的人都知道,它和流奶与蜜之地,该是何等的不同。上帝的旨意总是为了人的好处,然而寻得那种好处,在于适当运用我们自己的意志。有了意志,并且加以运用,乃是人之常情;使自己的意志与上帝的意志合一,才能发现人生的意义。以西结所述说扭曲的历史,充分提供证明,人类的意志并不容易与上帝的意志合一。

(二)进一步看见人类心智的任性。以色列人在他们一生任性妄为的过程中,不但在献子为祭的实行中堕落,而且甚至将那种献祭视为神圣的律法。心智竟变成那么扭曲,以致没有了解真理和意义的能力;他们只能从上下文中,找出一些词语,作牵强附会的曲解,使之转向相反的意图。在这一方面来说,以色列人并非独一无二的。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一位基督徒历史学家描述回教徒在圣城被屠杀,竟表现出津津有味的样子:尸体在圣地各处堆积得很高,鲜血往阴沟里直流。这位基督徒历史学家在作结论时说,这是基督教历史中一个最奇妙的日子;他引用圣经,来证实他的看法。藉上帝的话,想使回教徒被屠杀得到‘辩正’,但是上帝的慈爱竟被遗忘;而在那个可怕的日子里,信心已被割除。

在古代,以色列人的献子为祭,和耶路撒冷城中的大屠杀,是我们心态倾向的两个例子。我们盲目到完全无知的程度,以致我们把所作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可以凭圣经证明为合理。但这绝不是引往生命的道路。以西结再度面向听众,并对他们讲话。和三十一节的话;‘我岂被你们所求问么?’互相平行,上帝对那些长老说:‘我必不被你们求问,’这就是人类任性和顽梗的历史的高。

叛逆或施恩?(二十32-44

历史的重述现在已经告一段落,但是这位先知向以色列长者所宣告的圣谕,尚未完结。他返回到初接近那些长老的问题,问他们要向上帝提出的问题;他没有明白的指出问题,可是他的确清楚的指示,在那些长老脑海中所存更深一层,和难以言宣的思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正像世界上所有人一样,需要有他们自己适合的崇拜地方(32节);他们不能在几百英哩之外的耶路撒冷的圣殿中敬拜上帝,所以他们在被掳之地,需要一个崇拜的地方。要想得到这么一个正式崇拜的地方,必然违反上帝的律法;但是那种律法,无法达到他们的愿望!因此,那些被掳、与他们的家乡和圣殿已经隔绝的长老,由于他们无力作合宜的敬拜,致使他们的分离感更加恶化。

这位先知所作的回应,分为两部分。第一,他豫料将来必有一个结束性的审判,乃是作洁净和预备的工作(33-39节)。第二,他豫料选民必要回归应许之地,恢复与上帝之间的关系(40-44节)。后面的一段经文,常被解释为被掳的后期,就是在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后,但是这件事情无法确定。这位先知是那么确信灾祸即将来临,致使他的心智渗透远方,和更长久的未来。

这位先知豫料旷野中的经验,按照道理来说,并不是一个愉快的经验;那是一个为人所知上帝的烈怒和审判时期。但是经验不是积极的,目的才是积极的;这是一个中间阶段,造成属灵的真空地带,准备最后恢复应许之地。在应许之地,合宜的敬拜上帝,必须由圣洁的百姓来实施。信仰将要再一次的开花,最后上帝的慈爱和忍耐一定会达成他们的目标。当以西结看见未来异象的时候,使那些长老明白,在遥远的未来,将要发生何事,同时他也回答他们没有提出的问题。在外国的巴比伦的土地上,不可建造坛或殿,将来有一天,必在一个适当的地方,再度举行合宜的敬拜。

因此以西结向那些长老传讲两个相当重要的原则,(不论那些长老有什么缺点)他们在那些被掳之人的社中,必须处理现实的问题。

(一)具有危险性的妥协。任何人都可以了解,他们为何认为,在提勒亚毕若有一个圣殿,对于民心必然大有益处。但是长远来看,这将是一种灾祸。因为妥协不能增加希望,到头来希望将要破灭。如果他们在巴比伦境内,对于许多事情太习惯了,被掳的感觉必定减少;他们在外国的土地上,就不再像是被掳的人,乃是在一个新的国家内作移民。

对于所有与上帝隔绝的人来说,对于孤单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是去适应隔离的环境,或距离遥远的感觉;虽然那样可以除去隔离感。所有不舒适,所有的隔离感,必须予以保留,因为只有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得到完全的恢复,然后才可以寻得一个解决的方法。

(二)要有一些盼望的成分。以西结对于他的朋友,很少说安慰的话,他向他们所重述的历史,并没有多大盼望。但是如果真正没有盼望,到了最后,一个民族定必灭亡。因此以西结给他们一种盼望;只是盼望的实现,乃在遥远的未来,远超过那些听众的有生之年所能见。然而那些遥远的一线盼望,却提供人生的目标,提供一个远景。这种盼望虽不那么多,却非常值得保守,因为这种盼望赐给人一种见解,上帝的烈怒只是暂时性的,不论以色列人如何悖逆,最后上帝的施恩,必为所有的百姓所知晓。因为被掳和审判的各种经验,都可以发现一种增强的盼望,在上帝最后所说的话语中,总是一种恩典。

南方的刀(二十45-廿一7

以西结再一次把比喻,转向他本国的百姓,传讲审判将临的神圣信息。他宣告审判的豫言攻击南方,尤其是‘田野的树林’,说,有一种火必要燃起,烧灭路上的一切树,所有的树都必烧焦,青的和枯干的无一幸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熄灭南方树林中的火,甚至那些惊恐旁观的人,也必被火焰烧焦,所有看见这场毁灭性大火的人,都必知道火源非常明显;点燃这次大火的,乃是上帝!

当以西结宣讲这个比喻的时候,他对于这件事情非常清楚,只是那些听众,并不了解其中的意义。他们发怨言说,这位先知是‘说比喻的’。他们虽然不是具有特殊观察力的听众,这个比喻却无不带奥秘。讲论纳吉(Negeb)树林中的野火,是疯狂的;很多人都知道,纳吉是在犹大的南方,为一大片广阔无树的土地。纳吉树林中发生大火,实在是不可能的,正如一场大风沙不可能临到‘黑林’(德国西南部的森林地区)一样。因此,以西结凭上帝的许可,开始解释这个比喻。

这个比喻所讲论的,乃是耶路撒冷;纳吉这个名字,只是指南方(由巴比伦经犹大的那条道路,到达耶路撒冷,再从北方通往南方)。树林中的大火,乃是耶和华报复的刀,已经拔出,在审判中要攻击南方的城市。当树林中发生大火的时候,一切青树和枯树都必烧毁。所以在耶路撒冷的审判中,义人和恶人也都要消灭。城中的罪恶好像夏天干燥的树林,星星之火即可引发骇人听闻的大破坏。

这个比喻和解释,进一步说明这位先知多愁善感的性情,和他那种错综复杂的先知使命。

(一)以西结非常关切他本国的同胞,是否了解上帝的信息。上帝命令他去宣告一个比喻,所以他立即采取行动,迅速的传讲,只是他本国的同胞无法了解。因此他得到准许之后,就去解释比喻的意义。从某种意义来说,他已经完成他讲述比喻的职责,但是他还有更深一层的使命,就是叫他本国的同胞完全了解。因此他又向前迈进一步,开始走第二哩。

上帝的托付,其中含有责任的完成。但是紧紧抓住更深一层内涵不放的人,必不满足于责任。只要能帮助百姓了解上帝的旨意,不论如何努力都不会过分的。

(二)这位先知的事奉工作,不仅要求他去走第二哩路,而且迫使他筋疲力竭,在情绪方面敲起丧钟。以西结的使命令人心碎;他从不说愉快的话语,而他忠心地工作只带来悲伤和叹息。在以西结所传的信息中,他公然的悲伤,有一部分是可以看见的;但那并不是戏剧性的,只用动作表演,内心却不悲伤。他知道他所宣告的信息,就是毁坏必要应验,而且为此深感悲伤,好像亲眼看见一样。以西结的经历,也正是上帝许多仆人的经历。因为没有任何圣工,是冷淡而不动感情的。使命本身即带来悲伤和发出叹息,必使一个人看见世人的需要,时常感觉失望,无法将它处理妥当。

磨快的刀(廿一8-17

是廿一章的重要主题;将各种不同的豫言,因为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刀’,搜集在这一章里面,并在不同的时间传讲,这是可能的。在前面几节里中,这位先知曾经说到审判的刀将临到,攻击圣城的居民。在下面的几节经文中内,他提到巴比伦王的刀(18节)和拔出来的刀,攻击亚扪人(28节)。但在这段简短的经文里,可以看出编辑所做的润饰工夫;就全体而论,形成本章的焦点。其中所强调的,并不在于刀将扮演的审判,也不在于将刀紧紧握在手中的人;此处所说刀的本身,便呈现出生命和力量。其目的是使人注意审判的工具,并不是审判本身,因此使整章具有连贯性。

这一段简短经文的细节,要作确切的解释,实非易事;所存留下来的原文,可能不是完整的形式。但有许多话语和动作与刀有关,按照这几节经文的意义而论,这可能是一个用行动扮演的豫言。第一,先有一首‘刀歌’(9-10节可能是其中经节的一部分)。其次,还有几种动作;就是实际的将刀磨快和擦亮(11节),哀号(12节),拍掌(14节),并且拿刀,表演各种戏剧性的动作(12,14,16节)。

以西结已经向他本国的百姓,显示土地用行动表演的能力,特别富有戏剧性,具有豫言性的内容,现在地更向前迈进一步。他利用一种‘刀舞’(究竟是希伯来人或是巴比伦人的刀舞?无法确知),带吟唱的字句,和刀光横扫的行动等,去说明刀剑破坏的力量,表明这是上帝审判的工具。这种形像化的手法非常有力,紧紧扣住人的视力和听力。起初是追忆古时以色列人所相信的,主耶和华为战士(参阅出十五3,诗廿四8);就古时敬拜的语言说,耶和华是以色列人争战的;这里祂的刀已经拔出,要在审判中攻击以色列人。

本章的信息,虽是我们非常熟悉审判将临的主题,但在这里,在本质上有两个特殊的方面,十分有力。

(一)只读这些话语,简直无法表达出,紧紧抓住那些被掳听众视听的力量。他们看见这位不严肃说豫言的传道人;以西结在他们面前跳舞,好像一个疯狂的苦修曾一样,高唱好战的词语,刀光左右闪烁,表演刀舞的礼仪。任何人必然想像,也许是苏格兰的一位圣职人员,紧紧握高地舞所用的两把刀;为提高表演所发生的影响,使两把刀围绕他的头旋转。或是像从前美国西部的一位牧师一样,指头挂六支枪,然后宣告上帝的话。这种表演一定会令人激动,可是这位先知的本性,并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他只是利用各种方法,吸引人的注意。他的信息一定被人听从;而且未来全倚靠它。假如他以怪异的行为传讲信息,他必使自己成为取笑的对象,他深知,他已将信息的精义传扬出去。

(二)以西结第二次表演刀舞的戏剧范围,是他倒转希伯来人所熟悉的比喻,藉以加强他的观点。他本国所有的百姓都知道,耶和华是战士;但那种说法总是意味耶和华必为祂的选民争战,攻击以色列的仇敌。现在他们觉悟,这位战士的烈怒已经反转过来,攻击他们。根据过去的经验,他们知道这位战士是无敌的,所以他们有理由惧怕。

然而,我们必须当心古时的形像,它固然可以使我们得到舒适,但因为我们的行为邪恶和拒绝上帝,我们可能将使人得到安慰的形像变为可怕的幽灵。我们也许一再的歌唱,那首古老的‘上帝进行曲’(Battle Hymnof the Republic普天颂赞修订本三○二首第一节),思想诗中所含真正的意义,那是基督徒的一首盼望之歌。

我的眼已经看见,主降临的大荣光,
祂在踏尽含忿怒的一切不良葡萄种,
祂已抽出祂的怒剑发出雷电声隆隆,

我们若留心倾听以西结所说的豫言,必然晓得上帝‘可怕的快刀’,并不总是希望的基础。以西结叫我们先察验内心,然后悔改归向上帝,并且寻求赦免。

巴比伦王的刀(廿一18-27

这是第三次关于刀的豫言,同样难以详细解释;几乎可以确定,这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有关。主前五八九年间,土地面积狭小的犹大国,与亚扪订立联盟条约;他们希望藉联合,设法抵挡巴比伦帝国的威胁。对于那些被掳的人来说,这个新联盟的消息,必为他们造成一种希望的感觉,使他们对当时实际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无法清楚的了解。以西结所说的豫言,是向那些听到这个消息的人说的,指出他们再度培育虚幻的盼望。

这段经文难解,事实上是因为这位先知又将动作与言语结合在一起;而对于扮演豫言的叙述是那么精简,所以在结构方面不易改变,因为所有动作和言语的解释,都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这位先知奉命去‘定出两条路’(19节);他作这件事情,可以藉画在一块砖上(正如从前所作的那样;参四1),或画在地上。事实上他是画出一条路的地图,一条单独引导离开巴比伦的路;这条单独的路,在一个Y形的交叉点上要分开,有一条路通往亚扪人的拉巴城(现今约但的安曼城),另外的一条路通往耶路撒冷,就是犹大的京城。巴比伦王站在两条路的交叉点,手中拿拔的刀,试图决定要走的路。两条路的目的地,都写在路标上,绘制在以西结的图画中。直到这个时刻,这位先知的动作和晓谕,可能是描述当时的情形。耶路撒冷的居民,与那些被掳的百姓一样,都非常希望巴比伦王会选择那条通往亚扪的路。

这次豫言的第二部分,是藉继续绘画,或是只用言语传讲,无法确定。不论是那种情形之下,以西结的叙述都非常详尽,巴比伦王为要决定一条正确的路,他利用各种占卜的方法,这种事情(在古时的近东地区)在军事情报部,是非常重要的。将记号画在箭头上,装入箭袋中混合,然后抽出一支(如同抽筹一样),作为适当的选择,提供若干指示。那种将线画在被杀之羊的肝脏上,然后再仔细检查其中的指示(这是一种古代的‘科学’,和掌相的不一样)。藉各种不同的方法,巴比伦王非常慎重的作出决定,在他看来,这就是众神明的意志。

记号是很清楚的;这位王要走的乃是通往耶路撒冷的那条路:那个不洁之城的居民,在绝望的时候,他们必定会说,这个巴比伦大敌,是被虚假的占卜所引导。但是他们所发的怨言,必然是徒劳无益,不论占卜的真假,巴比伦王决定,启程前往耶路撒冷。他的手上带一把刀,对于耶路撒冷的居民来说,那是仇敌的刀;但是以西结非常明白,那也是耶和华的刀。因此耶路撒冷和其中的‘王’(25节;指西底家王),怀惊恐的心情,等候将临的毁坏;这种事情的发生,并非历史上的不幸,乃是上帝的审判,作为历史上的罪恶的报应。

这段经文实在不容易解释,就这个异教徒国王的‘虔诚’,与被掳之选民的盲目无知,先知作了一个显明的对比。

(一)这个异教徒巴比伦的王,从任何严格的观点而论,他并不是真正的虔诚,他的行为只是上帝施行审判的一种工具。但就某种意义来说,他的‘虔诚’显示,他虽然是一个异教徒,然而根据他自己所信的宗教教导,他寻求神圣的意旨非常严谨。他那种小心翼翼的行动,虽为以色列的宗教所禁止,却是虔诚人的行为。因此以西结的豫言发出,不只是对比,而且是讽刺。只要选民在信仰方面,有这位王一半的审慎,他们决不会陷入这么可怕的困境之中。在这方面来说,他们与现今的世代,并无多大的差异,有些人非常热烈的畅谈‘无神的共产党徒’等等,却不意识到他们自己里面的缺点。对那些光已显明而他们尚未行在光明中者,他们信仰甚至好像是盲目的,而这就成为他们遭受审判的根源。

(二)然而以西结对于他的朋友,和耶路撒冷居民心中所存的假盼望,也表示关切。他被迫做这种工作,并非不仁慈,只因他了解他的同胞都是真的盲目无知。在爱尔金(Elgin)大教堂里面,有一个墓碑上刻:

此处躺下来的是我,马丁.爱尔金勃罗,
垂怜我魂,主上帝!
若我是主上帝,我将这样做;
但你是,马丁.爱尔金勃罗。

我不知道这位先贤是否为虔诚人,但是根据他的话语,可作一种臆测。假如他是上帝,他就确知当怎样行。同样的道理,如果那些被掳的人站在上帝的地位,他们就确知,当巴比伦王站在两条路的交叉点,沉思要走那一条路的时候,如同去引导他。他们必把他送往亚扪,这是人类自然的反应。然而那是一种盲目的行动。他们无法了解,一个异教徒的国王,竟能成为上帝施行审判的一种工具,完全因他们还不了解,他们自己罪恶的本质,和招致审判的原因。

因此,这位先知为他同胞所定的目标,永远都是适当的。他设法袪除他们的盲目无知,不论是藉一位虔诚的异教徒,或是藉打破他们的假盼望,这种假盼望藉道德上的瞎眼而增强。称义之路的选择对任何人都没有多大的盼望,倘若他们的无知,竟到达这种程度,以致无法阅读路标上的文字。以西结宣告上帝的话,对于他本国的百姓来说,如同一个路标一样。

攻击亚扪人的刀(廿一28-32

这几节经文,将与刀有关的圣言作一结束。虽然这些话是指亚扪人说的,与前段经文所论到的事情,在时间方面似乎十分不同,故实在很难解释。前面一段经文说,亚扪人可以避免的灾祸,将临到耶路撒冷;然而现在却豫言亚扪人要受到审判。基于这种原因,这一段经文可能是以西结在稍后的时间所讲的,不然就是他的门徒增补的,为要将这个消息,传给以后的读者。

这位先知奉命去说豫言,但是这次他说的话,不是指向选民,乃是论到他们的邻国和盟邦,就是亚扪人。他看见一把审判的刀,为行杀戮已经拔出,他们的罪恶与犹大的情形一样,所以他们交账的时间即将来临。在廿九节里面也有一个暗示,亚扪人有一部分的罪恶,是在于他们的误解、轻信以色列人的谎诈和虚假的异象,并公开宣布一个满有盼望的前途。后来的读者对于本章所论之刀,必然相当清楚,犹大虽先受到巴比伦王的刑罚,她那邪恶的盟邦亚扪也必不能逃脱;只是刑罚的时间稍为迟延而已。最后的几节经文(30-32节)极不容易了解。很可能,藉描述对于刀本身,就是巴比伦王和他军队所施的刑罚,他们使这个审判的豫言,得到一个完全圆满的结论。刀是上帝施行杀戮的工具,当审判工作完成的时候,刀也必被毁坏。

以西结(或是他的门徒)传讲审判圣谕的时候,很少用安慰的方法,但审判的内容,在另外的一个时代,或另外的一个地方,却是一种喜乐的泉源。总之,这一段圣经宣告上帝在个人和国家中的主权。祂的主权的执行,不根据自己的偏爱,乃是依照公平的原则。如果上帝的子民犯罪,祂必向他们施行审判,甚至利用一个异教的民族,来达成这个目的。但那位执行者,也必被传唤,为他自己所犯的罪恶,接受判决。

许多世纪以前,当希伯来人在埃及地受欺压为奴仆时,上帝审判的主权和能力,乃是喜乐的泉源;由于那种大能,祂曾使他们出埃及得自由。但在他们不知感恩的经历中,选民已经忘记他们凭公义而活,或者为他们行为的后果负责。在这些经历中,并不是上帝改变了,慈爱的微笑已变为忌恨的皱眉。上帝仍然是一样;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只是祂的百姓已经改娈:地们竟弃绝救赎他们的那一位,并且加入以前迫害他们之人的行列。

上帝的恩惠绝对不能保证,永远都有光普照的日子和无忧无虑的人生。上帝的子民体验祂的恩惠,只有在他们与祂之间,维持正常的关系的时候。所以一切遭受上帝主权审判的人,也都是如此。在另一个时代和另一个地方,那种主权可能成为盼望的泉源;但当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一旦消失时,那同一的主权所提供的,不再是欢欣喜乐的事情即将发生,正如在巴比伦境内,上帝藉一位被掳的先知,所宣告毁灭的豫言那样。──《每日研经丛书》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十章   注释   圣经   耶路撒冷   犹大   基督徒   文摘   唐纳   结书贰   以色列   埃及   耶和华   先知   巴比伦   安息日   旷野   他们的   耶路撒冷   的人   以色列人   这是   偶像   二十   书简   上帝   历史   迦南   自己的   犹大   之地   长老   圣经   律例   刑罚   百姓   是指   摩西   都是   点此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