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结书第十七章-《圣经背景注释》
以西结书第十七章-《圣经背景注释》
以西结书第十七章
十七1~24
鹰和葡萄树
十七1 古代世界的寓言和比喻 说故事时使用寓言和比喻,是古代常用的修词手法。其功用是证明论点,或创造一个听众能够理解或感受的意象。于古代的智慧文学和先知文献,这一点尤其真确。例如在主前二十世纪埃及之《人和他「巴」的争论》中,这个意气消沉者的灵魂对他讲了一个比喻,描述死亡及其无可测度之处。另一篇名叫《安肖桑基的教诲》(主前八世纪)的埃及文献,则以空屋和未婚女子作为有关浪费之寓言的主题。《埃及情歌》(主前十三世纪)里面充斥了寓言,将美丽的女子形容为茂盛的沼泽、睡莲蓓蕾、曼陀罗花。埃及哲人奈费尔蒂的异象(主前二十世纪)预言埃及被侵略,并且说沼泽中一只「怪鸟」的巢,和沙漠兽群出现在尼罗河边饮水,就是其记号。这些短篇故事和双关语取悦听者,又能充分表达讲者的论点。
十七3 以动物和树木为题的寓言 动物会说话(见:民二十二28~31的注释),或树木会交谈、行事(见:士九8的注释)是最常见的一类寓言。古代近东文学中有好几个例子。例如:亚述《阿希卡尔的言词》(主前八世纪)记载了一个荆棘和石榴树之间的对话,争论彼此的可取之处。在主前十三世纪埃及《两兄弟的故事》中,弟弟亚奴比斯的牛只警告他说,他嫉妒的哥哥巴他计划把他杀死。
十七4 贸易之地 有关上文以「贸易之地」形容巴比伦的讨论,请参看:以西结书十六29的注释。这寓言中之「尽尖的嫩枝」大概是指约雅斤王。他和他的王室在主前五九七年被掳。按照巴比伦的食物配给名单,他们被软禁在尼普尔城。
十七4 买卖城 腓尼基人与贸易的关系虽然比较闻名,他们所扮演的其实主要是「中间人」的角色。提供本钱和货物供他们运输的人都是以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为根据地(见:赛二十三8)。吸收了各种生意,置诸控制之下的,其实主要是藉君王战绩扩张的迦勒底商业帝国。很多美索不达米亚年表共有的主题,都是君王远征「至海」,争取了「利巴嫩的香柏树」的控制权。
十七6~7 葡萄树的比喻 请参看:以西结书十五2~7的注释。园丁料理这棵葡萄树的工夫,如把它栽在有充足水源、土地肥沃的地方等,似乎得到了茂盛的成果。但第二只鹰出现之后,葡萄树以乎拒绝了园丁的照料,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它向第二只鹰伸出卷须,似乎是要找另一个不必要之水源的样子。这个反应与预期不符的现象,与以赛亚书五1~7的「葡萄园之歌」相似。
十七12 将其中的君王和首领掳去 鹰和葡萄树之比喻的解释,就是约雅斤及其王室于主前五九七年耶路撒冷陷落后,被尼布甲尼撒掳为人质之事(王下二十四6~17)。约雅斤和受栽培的葡萄树一样备受尊重。尼布甲尼撒的官方记录证明他得到充足的供应。若是按照但以理及其三友的模式,巴比伦似乎很可能计划同化约雅斤和他的臣子,然后将他们送回耶路撒冷复位,作为巴比伦王的忠心行政官员(但一3~5)。
十七13 宗室中取一人 《巴比伦年鉴》记载说,尼布甲尼撒于主前五九七年攻取耶路撒冷之后,将约雅敬王之子约雅斤掳去为质。尼布甲尼撒接着将约雅斤的叔父,约西亚王的第三子玛探雅立为犹大王。巴比伦王将他改名为西底家,来强调他的藩属身分(王下二十四17)。
十七15 西底家的叛乱和与埃及结盟 尽管受过主前五九七年和约雅斤被掳的教训,西底家依然妄想背叛巴比伦人。他于在位初期曾与以东、摩押、亚扪、推罗和西顿的使节会面(耶二十七3),并且显然又和法老森美忒库二世达成协议(见:耶三十四21的注释)。有关埃及人军队调动的讨论,可参看:杰里迈亚书三十七5~8的注释。西底家求助之时,法老阿普里斯至少作出了短暂的回应,但他并不能阻止耶路撒冷陷落。
十七17 筑垒造台 虽然《巴比伦年鉴》的现存部分并没有记载耶路撒冷被围攻(见:王下二十五1),亚述王西拿基立的年表却记载了主前七○一年的类似战事。可以假定所作的计划是长期围攻,因为他们投资了极多的人力和时间建筑攻城坡道和塔架。有关攻城科技的讨论,可参看:杰里迈亚书六6;以西结书四2的注释。
十七18 誓言和盟约 西底家的厄运被归咎于他没有遵守誓言,履行条约。国与国之间的条约通常都包括一系列的咒诅,加诸叛盟团体之上。这些条约是双方各向自己的神宣誓签署的。这样一来,条约若遭违犯,惩罚背誓者的责任就落在本国的神祇身上。
十七22 栽种香柏树梢的嫩枝 第4节的鹰怎样折去香柏树顶的嫩枝,如今耶和华亦同样把一个幼嫩的小枝栽于高山。循这思路,大卫家将会在约雅斤一系得以延续。有关大卫家复兴与此相似的园艺象喻,可见于以赛亚书十一1;杰里迈亚书二十三5。
十七23 供百兽栖身的宇宙树 宇宙树或「天地惟一之树」,是很多民族和传统共有的概念。这树是美和丰饶的代表。从地的众水汲取滋养,为它荫下栖身的所有动物提供荫庇和食物。在古代近东史料中,这树的对称和稳定对死亡有抑制作用,并且构成继续存在的应许。同样,在亚述艺术中有一棵典型的生命树,可能代表君王看顾百姓的角色(见:但四10~12的注释)。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