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记导论-《启导本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导论-《启导本圣经注释》
以斯帖记导论
犹太人被掳异国刚获释放,还有几百万人滞留波斯帝国未返的时刻,又面临一次民族尽灭的危机。亚哈随鲁王(即薛西斯,主前486-465年)手下的宠臣哈曼十分憎恨犹太人(有人说因他为亚玛力人之后,所以世世代代与以色列人为仇),献重金给这位好大喜功的帝王,交换准他杀灭犹太人的谕旨。
哈曼用骰子掣签,决定在亚达月十三日行事,全帝国的犹太人(包括已回归耶路撒冷的人在内)突然陷入绝望的黑暗中。可是一位无藉藉名的末底改和被选为后不久的以斯帖(他的堂妹),不愿屈服在这命运下。二人禁食、祷告,经过一番曲折离奇、高潮迭起的奋斗,形势扭转,哈曼和他的党羽反成为自己阴谋的牺牲者。当日掣签(“普珥”一字的意思)所定的“杀人黑色十三日”,成了犹太人欢庆胜利的吉日。犹太人在亚达月(阳历二、三月间)十四、十五两日交换礼物互庆“普珥节”。
全书未提神的名字,也无一字讲到圣殿或耶城,新约中没有引用过书中的话。有人认为本书得成为正典,是因为它讲出了普珥节的来历。其实,这决不是主要的理由,而是因为整个故事过程,无处不见到神全能的手,和祂如何掌管人类前途。以斯帖虽为弱质女子,为神所用,一样可令历史改观(6:1注)。
本书可说是被掳“沉默时期”的声音,借一个娇小俊美的女子十年王宫生活,反映羁留异国的民族奋斗的生涯;要人明白,民族和个人的命运并不操于敌人,凭坚定的信心,公正的神能让“哭号”化为“欢乐”,杀人的普珥日能成为拯救的佳节。
·大纲·
书珊城波斯王选后 1:1-2:23
宠臣哈曼密谋杀灭犹太人 3:1-5:14
犹太人命运扭转得庆更生 6:1-9:15
设立普珥节志念神的拯救 9:16-10:3
版头:一后救全族
·参考资料·
一、本书作者
本书的作者很难稽考。犹太史家约瑟夫说是书中主角之一的末底改所作,但10:2-3的话否定了这个可能性。
不过根据书中记事,可以推断这位作者必为犹太人,有浓烈的民族情怀。他用了不少笔墨写普珥节,叮嘱“不可废掉”(9:28)。他熟悉波斯习俗,记冬宫书珊城了如指掌。书中只字未提耶路撒冷、圣殿、献祭,说明作者长住波斯,能见到玛代和波斯的官方文献(2:23;9:20;10:2)。
二、写作时期
书中记事发生在波斯王亚哈随鲁(即薛西斯)时代(主前486-465年),根据波斯碑文,1章所记大筵席是他远征希腊前的准备。主前480年他率大军与希腊作战;出征前早已废了王后瓦实提(大约为主前483年)。征讨无功而返,始娶以斯帖,时在主前478年(1:3;2:17)。
哈曼灭犹太人的计划失败和犹太人得免被灭命运,是主前470年前后的事。故本书最早的写作时期一定在460年以后。根据3:13和8:12所记年月,以斯拉是在庆祝第一个普珥日(主前473年三月七日)后15年始返抵耶路撒冷。又从9:19,可知此书写时,普珥日已庆祝了不少年。虽有人认为此书写于波斯亡于希腊之后,但由于书中没有一个希腊字,纯属希伯来文写作结构,成书期当在主前331年波斯为希腊所灭前。
三、历史背景
北国以色列为亚述人所灭,其民被掳往北方玛代的城邑(王下17:6)。亚述与巴比伦相继覆亡,波斯王古列在主前539年完成统一大业。原居玛代荒旷城邑的犹太人开始部分东迁,住入波斯中部城邑。主前537年随所罗巴伯返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只有五万(拉2:64-67),但留在近东不愿回去的总有几百万。根据考古学家在南米所波大米尼普尔城发现的主前五世纪的文献,在财富与社会地位上均甚显赫的犹太人,只此一城已近百人,其他城邑情况大致相同。
波斯在古列(居鲁士)王领导下,东征西讨,地图上看得见的近东和欧洲国家,除了希腊和意大利,都已入他的版图。主前500年左右,波斯新统治者大利乌亲率船队,傤了十几万大军,渡过大海到达希腊海岸;打算先攻雅典再取斯巴达。雅典的战士没有等斯巴达的支援,跑到40公里外的马拉松平原抗敌,敌众我寡,居然把波斯大军打败。有个希腊战士一路不停把奏凯的消息报回城中,力竭而死,但著名的“马拉松赛跑”,从此成为一个运动的项目。
亚哈随鲁王(薛西斯)登位后,决雪此恨,亲率百万大军渡赫勒斯滂海峡到达希腊,所向无敌。斯巴达军队顽抗无效,全遭歼灭。希腊人也放弃雅典城,来到海上,在萨拉米斯湾与波斯舰队大战,居然把强敌打败。亚哈随鲁只有带着大部分陆军循原路退回波斯,永远未能征服希腊。这是主前480年的事。后来,150年后,波斯反为希腊的亚历山大帝所灭。希腊语文随他的军队成为被征服地的通用文字。
书珊城在巴比伦东三百公里,为以拦的京城,是波斯王的冬宫,为古列王所建。法人杜拉福在十九世纪末挖掘其地,发现王宫遗址,确定了本书所记的“朝门”(4:2)、“内院”(5:1)、“外院”(6:4)及“御园”(7:7),甚至找到当日掣签用的骰子(即“普珥”,3:7)。
亚哈随鲁战败回国,在主前478年娶以斯帖为后(2:16-17)。波斯历史文献中所记亚哈随鲁王后之名为亚默斯提丝(Amestris)。此后在亚哈随鲁初登位及其子亚达薛西王在位时,颇能影响朝政(参拉7:1,7,11;8:1;尼2:1),死于主前424年左右。
亚达薛西为此后第三子,登位时18岁,故出生时为本书所记的王后瓦实提被打入冷宫之年(主前483年)。据此,也可推知亚达薛西非以斯帖之子。因此亚默斯提丝或为瓦实提的希腊文写法。
亚哈随鲁王统治后期历史资料不多。以斯帖的事除本书所记者外,也极少见。若亚默斯提丝即为瓦实提,则依波斯历史所记,瓦实提后来很可能以母后身份恢复影响朝政;以斯帖那时或已死。
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证实亚哈随鲁王征希腊的大筵席,是他在位第三年举行(1:3,主前483年)。他战败回国娶后是在位第七年。本书因此为极珍贵的史料,犹太人一直奉为正经。
本书记大筵席的举行至普珥日的庆祝(主前473年)共十年的事。此后历16年,以斯拉始携另一批犹太人归国(拉7:9)。故此事发生时间当在《以斯拉记》6与7两章之间。
四、本书信息
本书从头至尾未提到神的名字,也没有提到耶路撒冷、圣殿。新约没有一书引用本书的话,或提到本书。不少人对此和9章犹太人杀戮敌人设筵欢乐的记载,不无微词,奇怪何以本书会收入“正典”中?
全书虽未提神的名,但整个事件的过程却无处不见到神的全能的手,这正是作者写作手法出众之处。假如哈曼杀尽从印度到古实全一百二十七省犹太人的计划得逞,当时已回国的住在耶路撒冷和附近城邑的犹太人也无一能逃此浩劫。所罗巴伯(拉2:1-2;太1:12-13)和他的后代也难幸免,大卫一脉断绝,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基督耶稣的救赎无望。但神藉一弱质女子以斯帖,奇迹般挽救了这个民族,生存繁衍,以迄祂所定的时候,耶稣在伯利恒降生,世界历史随之改观。
本书也让读者看见神的刑罚。哈曼死在他自己为末底改预备的木架上,在神的启示尚未在基督里完全显明的时代,常见于旧约中的仇恨和剪灭仇敌的事,也见于本书。作者只是据实记录。人性为罪所污,读后益感基督当爱仇敌的教训和祂以身赎罪的榜样,实为现代最需要的福音。
本书写成于波斯与希腊政治权力交替之际,犹太人备受迫害,灰心失望如处绝境。本书可以激励读的人,知道民族的命运不操于敌人,而在慈爱且全能的神手中;应相信这位公正的神,是祂预备以斯帖、摩西、但以理,将一个民族从灭亡的边缘救回来。祂过去如此,现在亦然。
书中记有犹太人普珥节的起源,这是一个每年须举行的节期,以志念神拯救之恩。全书未说神,但每年以两天来纪念神恩,正是最有力的见证。
五、历史与文学价值
犹太人被掳前和被掳回国后的事,都有历史书记载(《列王纪》、《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唯独被掳巴比伦的中间约七十年,沉默无声。
其实,本书正是这个时期的“声音”。它生动地描写了居住在异邦犹太人的生活,如何为人敌视,受到压迫,又如何勤劳、机智和团结,能在被掳之地,出人头地。
本书在记述被掳前后历史中的地位,有同《路得记》之于士师时代,和《撒上》25章所记的亚比该的故事之于大卫王朝。《路得记》让读者在士师时代各支派各自为政,争斗不休的环境中,得窥当时农家的宁静生活与民间爱情。亚比该的故事介绍了民间畜牧生活的风貌。本书藉一个娇小俊美的女子十年王宫的生活,反映羁留异国犹太人的奋斗生涯。
本书文笔优美,结构谨严,故事奇峰迭起,二千余年来,吸引不知多少读者,为此充满爱情与亲情、爱国感情和民族深恨交织的真实故事所感动。它不只是传达道德与灵性教训的经书,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著作。
六、亚玛力人、以色列族、普珥节
哈曼此人的来历,在3:1有简单介绍。他父亲哈米大他似为波斯人,但“亚甲族”很可能就是亚玛力王亚甲的后裔(撒上15:20)。
以色列人逃离埃及后,在旷野中最早遇到的敌人便是亚玛力人(出17:8-16),耶和华神曾说:“必世世代代和亚玛力人争战”(出17:16),而且“要将亚玛力的名号,从天下涂抹”(申25:19)。扫罗王(便雅悯族)与亚玛力人作战,生擒了亚甲王,杀了差不多全城的人(撒上15:7-8),后来亚甲王为撒母耳所诛。
五百年后,便雅悯支派的后裔末底改与亚甲族的哈曼相遇,彼此继续为仇。在犹太人已获得波斯王古列下诏释放归国的时候,哈曼也取得波斯王亚哈随鲁的准许,通令全国一百二十七省定期杀尽犹太人,成为旧约时代有计划歼灭犹太人有记录的最后一击。
“普珥”就是掣签的意思,哈曼掣签决定亚达月为杀灭犹太人的吉月(相当于主前473年二月或三月)。哈曼失败被杀,犹太人遂以每年亚达月十四、十五日为普珥节,彼此馈送礼物,设筵欢乐,以庆更生。
—《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