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十三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三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13:1-52 马太福音五大讲道(dicoourse)中的第三个,可以称为天国比喻集。这里共出现7个关于天国的比喻,综合性地囊括了从天国的现时性到天国的未来性。即对天国与耶稣的诞生一同降临到这世界,最终在新天地得以成就,把这个过程分成了几个比喻。首先,用:①撒种的第一个比喻(3-9节)提示了天国福音的传播阶段;其结果形成了在世上的教会中神的百姓和属世界的人一同生活的局面,这一点是通过;②稗子的比喻(24-30节)说明的;③以芥菜种的比喻和(31,32节);④面酵的比喻(32节)则各自显明了逐渐扩张的天国(教会)的外在侧面和内在侧面;⑤在地里藏宝比喻(44节)和寻珠的比喻(45,46节)则描绘了将真正的天国珍藏于心中的人的喜乐;⑥最后撒网的比喻(47-50节)则暗示了在世界的末了将发生的彻底区分真圣徒和属世之人的大事件。在天国比喻集里我们当注意到以下两点:第一,共有七个比喻。对犹太人来说七是象征完美和圣洁的数字<启 绪论,圣经中数字的象征意义>,由此可知,马太之所以用七个比喻组成天国比喻集是为了显出天国的绝对性和完美性。第二,比喻天国的素材由三个农耕生活、两个商业、一个打鱼和一个普通家务组成,这是强有力地暗示天国与日常生活一样,人们将过着实实在在的日子。从这部分的文章结构来看,七个比喻之间,之间两次提示了比喻目的(10-17节;34,35节),并由解释撒种的比喻的部分(8,23节)和解释稗子的比喻(36,43节)的部分、导论(1,2节)和结语(51,52节)组成。
13:1-2 上船坐下:是1-35节比喻的情景。相对于马太5-7章的登山宝训,即山上的福音,这部分被称为海滨的福音。耶稣坐在一般的捕鱼船上,向沿着海滨而立的众人平静而有力地宣讲天国的奥秘,其形象犹如一幅风景画。
13:3-9 撒种的比喻里的详细内容都与以色列的农耕法有直接联系。在巴勒斯坦大部分都是用手播撒小麦和大麦,因此有些种子随风落在田地的路旁,第四节正是根据这一点而讲的。在平原较少的巴勒斯坦,许多田地都是由石头地开荒而成的,第五节则由此而来的。从撒种的比喻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个教训:①撒种的指耶稣,但也提示圣徒从耶稣那里领受神话语的种子,之后肩负撒种的传道使命。②在这世界务农时,有好种子也有坏种子,根据种子的不同其产量也不一样。但耶稣每次都撒同样的种子,即神之道的种子。由此可知,产量差异的原因不在于种子,乃在于田地,即人之心田。③即使是落在好土里,所结出的也不一样,或百倍、或六十倍、或三十倍。这就显示了圣徒都会被得救,但其信仰生活所结的果子会各自有所不同。因此,圣徒们当尽心尽意去过信仰生活(可12:30)。
13:10-17 说明了比喻的双重目的,即对愿意聆听而顺服的人则亲切易懂地宣讲天国的奥秘;对起初就要抵挡福音真理的人则隐藏一切奥秘,使他们看不到也听不到。总而言之,比喻是显露的同时又是隐藏的。比起其他的符类福音的作者(可4:10-12;路8:9,10;10:23,24),马太更详细地记录了比喻。这是因为对他而言,福音和犹太人的关系尤为重要。
13:12 “有的”和“没有的”之间的两极分化是通过信仰和顺服表现出的属灵智慧的问题,并非说神故意制造这种两极分化。这世界的两极分化在于一无所有的人连改善和发展的机会也被剥夺,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但在属灵真理的问题上,神的福音公平地启示给两者。两极分化的格言警告我们:通过信仰而谦卑的灵魂会更多地接受智慧之言,并成为富有的;而拒绝信仰的骄傲心灵会奔向毁灭之地,一直重复恶性循环(25:29)。
13:13-16 属灵瞎子和聋子比一般瞎子和聋子更是永恒残疾。因为属灵残疾人对真理一点也感觉不到,所以,我们当时常努力培养对真理的敏锐性(约叁1:3;诗119:72,162)。
13:13 说明了用比喻讲话的理由。显然,即使真理被宣告,他们也会故意无视和污辱真理,因此采用比喻,只向有耳可听的和有目可见的人传达真理(10-17节)。
13:14-15 引用了赛6:9,10,多次见于新约(可4:12;约12:40;徒28:26,27)。用疾病和医治隐喻了罪和赦免。神恐怕罪人悔改的经文用悖论式的方式表现神的强烈意志,他会毫无顾虑地丢弃那些故意排斥神之真理者(帖后2:11)。从这里我们应该领悟:神虽然恒久忍耐并以慈爱劝勉我们,但最终会以公义审判我们。神的慈爱并不是只有公义而没有能力的苍白无力的爱;神的公义也不会没有爱的、冷酷的、铁的准则。
13:17 指新约时代,在救赎史上圣徒蒙祝福的状态。即旧约时代,得救的福音还只是模型和预表;而新约时代的圣徒,则受到救赎的实体——基督的直接启示(11:11;来11:1-13)。
13:18-23 是耶稣对撒种比喻的解释。撒种的是一个人;所撒的种子也是一种,所以理解的重点应当放在接受那种子的四种不同的土壤。
13:19 路旁:指丝毫也没有谦卑地接受真理的心,被磨得毫无廉耻的心田。
13:20 石头地:正如字面意义,土浅的田指浅薄的心。即不能慎重地接受真理,严肃地、彻底地跟随真理,是软弱而懒惰的心田。
13:22 荆棘地:指土壤虽肥沃,但没有好好锄草,即自我分裂的心。这种地特指那些似乎过着信仰生活,但又没有真正过信仰生活的决心,最终被世界掳去的人。我们要注意,折磨这种人的就是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迷惑。因此圣徒不应该一边渴慕天国,一边因对世事的思虑而威胁到信仰,也不应该因世上的虚妄福乐丢掉天国的永恒喜乐(6:31-34)。
13:23 好地:指听道并且顺服的谦卑之心。但地本身不能结实,只有当种子撒在地上,并且有适量的雨和适宜的阳光时,地才能结出果实。因此我们当明白,即使相信福音而得救并结出相应的信仰之果,这也不是靠着自己的意志和努力而得到的,乃是本乎神的恩典(林前3:7;弗2:8)。
13:24-30 稗子:比喻有以下三个核心:①撒好种子的主人有仇敌,这仇敌就是敌对神和其百姓的撒但(24:24)。因此真圣徒作为好种与撒但及其所撒的稗子处于敌对关系。②如今,在这世上的天国田地里,有好种和稗子一同生长,即教会里参杂着真圣徒和假圣徒。因此,地上的教会不能成为完全称义的教会。另一方面,要仔细区分未成熟的圣徒和假圣徒。③虽然现在尚允许好种和稗子一同生长,但其末世的命运则完全不同,而且已被决定。圣徒不要因稗子的逞威和强暴失望或丧胆,而要恐惧主无误的审判,并且谦卑地思慕它,努力栽培自己的种子(3:10;21:43;启20:7-15)。
13:27 稗子:生长在巴勒斯坦附近的小麦或大麦田里的稗子,毒性甚大,倘若吃错了就引发腹泻,甚至可能威胁生命。稗子有以下三个特征:①伪装性:乍一看,外表极像种子;②潜伏性:平时隐藏在种子中间,到了开始成熟之时,才能与种子相区分。这意味着稗子平时隐藏自己,待到决定性时刻才会显露其魔角;③毒害性:稗子给人体带来很大的伤害。
13:31-32 芥菜种的比喻 : <可4:30-32>。
13:33 “酵”的比喻与芥菜种的比喻一样,表明天国的开端是极微小的,但其结果却是甚为昌大的。若说其差异就是芥菜种的比喻突出外在的成长;酵的比喻注重内在的变化。酵虽然不生长,但它渗透到人类历史中去带来很大的变化。当考虑到酵虽极少也能引起如此大的变化的果效和生命力时,我们不禁想起耶稣在5:13中所说的话。这个比喻表明一个事实,即天国并不只是存在于预言意义上,而是比喻已经如胎动般安静而微弱<可1:15,天国的概念>活动了。另一方面酵的蔓延属性,可知教会的地区性扩张。
13:34-35 这段经文是把1-52节分成两个部分的分水岭。即以这两节为准,前一部分是在海边的比喻,后一部分是在家里的比喻。
13:34 若不用比喻,就不……:这并非指耶稣所说的一切话都是比喻,而是说只是在这一部分的教训上使用了比喻。
13:35 发明:若说13节强调了比喻的双重目的中的否定性侧面,即主要强调封闭恶人,那么这部分则强调了对信徒的公开性肯定侧面<徒7:6,对救赎史的理解;西 绪论,启示的渐进性>。
13:36-43 解释了24-30节的稗子的比喻。之前的比喻将重点放在稗子和种子混在一起的现实状况;这部分则把焦点集中在种子和稗子全然不同的末世状况。
13:38 田地:就是世界:①从广义上,将田地称为世界而不是以色列,表明耶稣传播福音的对象是全世界。②如果与撒种的比喻相联系,就可以知道这里的田地是结果实的好田地,即教会。这比喻的要点是撒但偷偷地把稗子放进教会里。
13:42-43 鲜明地对照了恶人在陷阱中痛苦呻吟、后悔和绝望而怒吼的命运和像荣耀地照耀大地的太阳一般安享丰盛与喜乐的圣徒的命运(8:12;24:51;但12:3)。
13:43 在教训的结尾,马太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马可说所听的要留心(可4:24);路加则说,应当小心怎样听(路8:18)。如此,各人以不同的方式记述了耶稣丰富的比喻。
13:44-46 藏宝于田和寻珠的比喻虽然很精简,但其内容却含有深奥的意义:①首先当明白天国是优先于这世上一切的,是绝对唯一的幸福之源。但是若不明白其价值,即使知道天国的奥秘也会失去得到它的机会。②找天国之宝的路有两种情况。一是偶然发现,二是竭尽全力寻找而终于发现。但仅仅发现是不够的,关健是拥有它。③若知道并发现天国的价值就应努力去拥有他,即使是“变卖一切所有的”。因为天国是幸福本身,不是幸福与喜乐的一部分。因此要作好准备奉献一切天国所需之物。
13:47-50 虽然善与恶同时并存于这个世界,但等待他们的审判却不同。从这个角度上看,撒网的比喻和稗子的比喻很相似。可是它们之间也有差别,稗子的比喻指出在教会这个局限的范围内存在着撒但的势力;撒网的比喻则警告世界末日将会有审判,分别义人和恶人。
13:50 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凡世人都是罪人(诗14:3;53:1-3;罗3:10)。尽管如此,尚不领悟或否认这一点,在这世上不痛悔,将来必在那世界里饱受痛苦。
13:51-52 从第一节开始的天国比喻的结语,说明了领悟这一切真理的人当行之事。即心里明白天国福音的人,不应仅止于自己,当向世界见证福音。信仰的领悟必会伴随着行动。
13:53-58 家乡人对耶稣的不信和排斥(可6:1-6)。
13:53 第四记事部分<绪论>。第四记事部分主要论述了耶稣的公开事工已进入最活泼的时期,犹太领袖对耶稣的反感开始趋向白热化。同时,表明与犹太领袖的反感不同,普通犹太百姓对福音的误解也逐渐加深。通过整个福音书我们看到,耶稣作为罪人的代罪羔羊来到这个世界,却遭到罪人的无视和排斥<9:1-34;12:1-50>。
《精读本圣经注释》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