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导论-《精读本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导论-《精读本圣经注释》
新约里的信息——新约导论
一、新约时代的背景
主前六百年左右,全以色列被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国所亡。
巴比伦是当时最强的国家,亚、欧边界上的世界,都在他的统治下。但不久,波斯兴起,代替了巴比伦的势力。
主前三百多年的时候,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腓力发奋图强,没多久便征服了整个希腊。
腓力死后,儿子亚历山大带领大军进一步征服了波斯及北非等地,马其顿帝国统治着当时的世界。马其顿军队所到之处,希腊殖民地城邑,纷纷建立,希腊语言和文化随之到处流传,希腊文也成了那一带地方的共用语言。
亚历山大死时,正当盛年,才三十三岁;后继无人,帝国因而分裂,日趋式微。此时,罗马帝国崛起,日益强盛。罗马是在主前750年左右由意大利半鸟上的一些村落联合组成的;主前509年,已有了稳定的政府;到了主前250年左右,已统治了整个半岛。
再过百年,罗马征服了整个南欧与北欧。到主前一百年左右,罗马已陆续征服了希腊、小亚细亚。余下的土地在主前三十年已完全收入罗马版图,成为横跨欧亚的一个大国。
此后的几十年,罗马帝国励精图治,一方面致力巩固内部,改进政治体系,一方面设立开明公正的法律制度,建设遍布全国的交通道路网。人民的生活日形安定。
罗马人虽然用自己的拉丁文,但希腊文可说全国通用。这一切都成了以后传播福音的极大帮助;特别是保罗时代,他可以自由到各地传福音。
犹大国被巴比伦灭亡,很多犹大百姓被掳到了巴比伦。后来波斯国兴起,准许百姓归回以色列地。最初由设巴萨带领,重建圣殿,后来由先知撒迦利亚、哈该等继续,约于主前516年完工(参看《以斯拉记》)。
又过了七十多年,省长尼希米及文士以斯拉先后带领了一些人回到耶路撒冷,重筑城墙,并且教导百姓明白律法。
百姓被掳在巴比伦居住的时候,没有机会学习旧约律例,后来有一些“教师”或称“律法师”的,召集百姓,予以教导,带领敬拜神。这样的聚会形成了被掳在外的犹太人的“会堂”。
现在圣殿重建,百姓又可以在圣殿里献祭敬拜神了。
马其顿帝国分裂后,亚历山大的一个部下所建的叙利亚国,在主前第二世纪兴起了一个颇有魄力的王,他的弟弟安提阿哥(Antiochus Epiphanes)继他登位。此人能干却狂傲,肆意横行,曾命令人用猪在圣殿中献给他的太阳神,因此引起了由犹太人祭司领导的反抗。请参附录〈两约之间—旧约与新约中间的四百年“沉默时代”〉。
犹太人打败了安提阿哥,在主前165年收复耶路撒冷,夺回圣殿,重新洁净,再奉献给神。就这样开始了犹太历史中辉煌的马加比时代;犹大国成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只可惜为时不久。
在主前63年,罗马征服了耶路撒冷,军队掳去无数的犹太人,从此犹太人失掉了国家的地位,直到本世纪(1948年)才复国。
自巴比伦归回耶路撒冷以后,犹太人对旧约的律法变得极其热心。到马加比时代,此种热心有增无减;因此被掳归回后犹太人的生活,对主耶稣时代犹太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以斯拉回到耶路撒冷以后,教导百姓守神的律法。他教导的方法,是按着字面的意义去解释旧约,使人非常看重圣经的话,于是百姓中渐渐兴起来了一些人,专门教导人明白旧约,遵行旧约。他们的生活都严格按着圣经字面的意思去行。这些人就成了“法利赛党”的起源。参附录〈新约时代的犹太教派〉。
“法利赛”一名,基本意思是“分离”。法利赛人是“分离者”。他们要与世俗分离,过分别为圣的生活。后来他们却变成一批只重外表仪式却忽略内心属灵真实的人。主耶稣常责备他们假冒为善。
当时,犹太百姓中另外有一个很有势力的教派兴起,称为“撒都该党”。撒督是大卫时代的大祭司,撒督的众子可以说是当时的祭司团(参代下3:10)。很可能此名称一直流传到主耶稣时代,撒都该党也从此得名。
此派人的势力很大。在相当于今天政府议会的犹太公会中占有很多席位,而且公会主席一定是撒都该人。
在神学思想上,他们倾向自由。他们所注重的是政治势力。
新约圣经里还提到一个“奋锐党”。严格来说,奋锐党不是一个教派,而是一个狂热的政治党派。虽然他们也相信旧约,等候以色列人的弥赛亚降临,但他们的主要目标却是复兴以色列国。
二、新约圣经写作时期
全本新约二十七卷,按内容性质来说,大概可以分成三部。
这二十七本的头五本从《马太福音》至《使徒行传》是历史。第二部分,从《罗马书》到《犹大书》共二十一本都是书信,讲到教会的信仰和生活问题。最后的一本是有关未来的启示,称为《启示录》。
按内容来说,历史事迹发生在先,然后才有真理的教导;《启示录》所讲的内容到最末才会发生。但是这些书卷写作的次序,却不完全按着所讲事情发生的先后。
历史部分的前四本称为福音书,记述耶稣基督如何在地上完成救赎人类的计划,一切事件的选择,次序的安排,都是按此目的来决定。这四本福音书的前三本,记述的内容和次序的安排很相似,只是重点和写作的对象有分别。《马太福音》是向犹太人解释耶稣基督是旧约所应许的犹太人的君王;《马可福音》是向罗马人讲明耶稣基督是神的仆人,来完成神的救赎计划;《路加福音》是向希腊人证明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道成肉身成为人,来拯救罪人。这三本书都是在主后六十年代以前写成的。《约翰福音》是在主后九十多年写成,目的是要向全人类证明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人类的救主。《使徒行传》则记述教会在地上的成立和发展,也是在主后六十年代写成的。
书信部分的次序不是按写作时期的先后,而是按内容的性质来编排。出于同一作者的书信都排列在一起。保罗的十三封书信排在最前,以《罗马书》领先。《罗马书》是讲救恩真理最重要的一本书。其他书信则多少都牵涉到一些教会生活问题。
保罗的书信多半是在主后五十年代写成。《以弗所》、《腓立比》、《歌罗西》及《腓利门》等书是保罗在罗马坐监时写成的。《提摩太》前、后书及《提多书》是保罗离世以前不久写成的,时间都在六十年代的早期。
从《希伯来书》到《犹大书》的八卷称为“普通书信”,因为大体说来,这些书信的对象不是某一个教会,而是当时一般的教会。《雅各书》可能是在五十年代写成的,其他的书信都是六十年代写的。只有出于约翰的三封书信,则是在九十年代写成的。
约翰是使徒中最后离开世界的一位。晚年时,他居住在以弗所,牧养那一带地方的教会。大概在主后96年到98年间写成《约翰福音》、三封书信及《启示录》。虽然这几本书写作的次序不大确定,但说圣经上最末一本书,在时间上也是最末写成 的,大概没有问题。
三、新约时用的语文
中东地方有几种语言都相当接近;其中有两种特别接近。一种是以色列人一向用的希伯来文,另一种是叙利亚及巴比伦地方人用的亚兰文。
以色列人被掳以后,留在巴勒斯坦的百姓,因与迁来的亚兰人混居,渐渐都用亚兰文;而被掳去巴比伦的人归回后,当然也讲亚兰语。所以在主耶稣时代,犹太人通用的都是亚兰语文。
但在另一方面,自从亚历山大建立了马其顿帝国,统治当日欧亚世界以后,希腊文也成了那一带地方的通用语言。当时巴勒斯坦的居民,也同样通晓希腊文。主耶稣在世时和门徒的谈话,或向当地人的讲道,很可能都是用亚兰话。福音是为全人类的,新约的书卷如果用的是亚兰文,当时世界上一定有许多人看不懂,而且也可能不会十分被人看重;因此在很多思想的表达上,希腊文的构造比较精密准确,所以写新约圣经时,在圣灵的带领下,就选用了希腊文。
全本新约都是用希腊文写的,但新约的体裁和当时一些其他著作的体裁似乎很不同。因此有人认为新约希腊文是特别为写新约所创作出来的一种文字,甚至有人用讥讽口吻称之为“圣灵的希腊文”。这种文体的分别曾使许多人觉得困扰。
但在最近一百年来,神给教会有了许多新的亮光,特别是最近发现了许多当时无意保存、却意外地保存下来的文件,例如一些普通收据、便条等。这些文件上用的希腊文,和新约圣经所用的希腊文一样。
当时文字著作所用希腊文,文体比较典雅,用字也有所不同;但这些便条类的文件,用字和文体都比较通俗。文学著作如伯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所用的都属于古典希腊文;而便条文件所用的,则是当时一般人通用的希腊文。粗略地比较来说,前者有同中文的“文言文”,后者有同通用的“白话文”。新约圣经就是用当时通用的希腊文写成,而不是用学者所用的古典希腊文。不过,新约圣经在用字及达意方面上,有时仍有些比较特别的地方。
犹太人自从被掳时代开始,就往外地移民,到主前三、四百年左右,这种现象更为显著。亚历山大时代,曾将许多犹太人移到他所建立的希腊殖民地城邑去,被移居非洲北部的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特别多。这些犹太人完全在希腊文化里长大,不懂希伯来文,所以完全不认识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犹太人的领袖很关心这件事,请求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来帮助他们。据传统说,在主前两百多年间,耶路撒冷差派了七十二个学者(每支派六个)来到亚历山大城,得到埃及王的支持,将全部旧约译成了希腊文,普通称之为《七十士译本》(简写作LXX )。这些犹太学者虽然精通希腊文,但到底《七十士译本》是翻译的书,而且有些旧约的思想不是太容易表达,所以有些表达方法比较特别。
在主耶稣时代,很多犹太人都熟悉这个译本,新约的作者也不例外。他们既然熟悉《七十士译本》的希腊文体裁,而且与他们自己所写的在神学思想上类似,所以新约圣经有时带上《七十士译本》体裁的特色,自是意料中事。这是为什么新约的希腊文有时出现受希伯来文影响的语句。但实际上,这种特别色彩的地方并不太多。
新约圣经是由将近十位不同的作者写成的。他们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个性和教育背景,因此这二十七卷书虽然都是以通用希腊文来写,各卷的文体却很不相同。《希伯来书》和《彼得前书》的体裁文雅,最接近古典希腊文;《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文体典雅,极富文学价值;约翰的著作简洁、生动,特别是《启示录》,受希伯来文体的影响很深。保罗的著作纯朴有力,虽不刻意修辞,但在语句构造及用字方面,极其谨慎,在教义的阐释上特别精确。
四、新约成经的过程。
新约共有二十七卷书,称为“正经”(canon),或译“正典”。
“正经”(正典)的意思是教会接纳为正式经典的书,内容绝对可靠,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标准。(参附录〈旁经—没有收入我们圣经中的一些著作〉一文。)教会初成立的时候,新约的书卷尚未成形;后来出现时,又不只这二十七本。从许多书卷中选了这二十七本,定为正式经典。
为什么要定这些书为正式经典呢?用什么标准,又由谁来定呢?
教会最初觉得需要定出一个“正经”的规范来,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在主耶稣时代,已清楚的有了旧约的正经。主耶稣所接纳的是今天旧约的三十九卷书,按希伯来文圣经的编排法,为二十四卷。这就成了教会的好榜样,想到自己也需要一个正经的范围。
另一方面,当时有些人传讲一些错误的教训,教会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这些教训的对与错呢?同时,还有一些人按自己的意思,随便定出书目,说这些书是圣经。教会也需要一个标准来决定到底什么书才是圣经。
再一方面,福音传的广了,信主的人多了,教会要教导、栽培这些信徒,也需要一些根据,好用来教导。教会因此感觉到,一个正经的范围是需要的。
至于定这二十七卷为正经的经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从消极和积极的方面来思想一下这个过程:首先,从消极方面,我们要看看正经“不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一本书的作者是否使徒,不是决定为正经的条件。如果要使徒作的书才能成为正经,那么《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犹大书》等就都不应该在圣经里面了。
第二,任何一本书是否成为正经,不是由教会定的。如果教会能订定新约的正经,那么新约书卷的权威是从教会来的,教会的权威便大过神的话的权威了。教会没有这样的权柄,而且在教会历史中,从来没有过订定新约正经的行动。
第三,新约正经也不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定的。同样的理由,没有人或由人组成的团体能将作为神话语的权威加在一本书上,不论是教皇或者什么会议,都不能如此订定。
第四,圣经的正经不是慢慢形成的。有人以为教会使用一些圣经的书卷,感觉到这些书有价值了,于是便接纳这些书为正经。事实上不是如此。许多经卷写好了,即刻被教会接纳为圣经。保罗在《提摩太前书》5:18,将《路加福音》当为圣经;彼得在《彼得后书》3:16称保罗的书信为圣经。当然,有些书卷在有些地方比较晚才接纳为正经,但在别的地方却很早就接纳了。
在积极方面,我们看看圣经是如何成为正经的。
首先,一本书属于正经的唯一条件,是神的默示。新约的书卷列在圣经之内,因为这些书是神的话。神要将祂的旨意、真理,启示给人,祂就预备了一些人,或是拣选了祂预备好的人,按着神的意思,将神的启示忠实地写下来。这些书虽然用的是作者自己的笔法、文字,但所写出的都是神的话。圣经不是使徒的话,也不是由使徒记录下来神启示的话,而是真正、完全的神的话语。
另一方面,这些书写好以后,被教会接纳成为正式经典。虽然新约每卷书都是神所默示的,但这些书卷是经过好几十年的时间,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写成的;而且最初不是每个教会都有全部二十七卷书。多数教会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后来经过抄写、传阅,教会渐渐才拥有这些书卷。同时,也有一些不应属于正经的书卷流传于教会中。这时,教会觉得有需要确定什么书是圣经,什么书不是,因为当时在教会流通的不单是这二十七卷书。
最初教会一定接纳使用所有的书卷。但是渐渐的,在圣灵带领下,教会认定了某些书卷比别的书更加有权威。当各地的教会来到一起的时候,谈到他们对圣经书卷的看法,一个地方的教会接纳一部分书卷,另外一个地方的教会也接纳这些书,慢慢的发现第三、第四、第五等等地方的教会都接纳同一些书。到主后397年,在非洲北部迦太基召开的教会大公会议时,就决定接纳这二十七卷为新约的正式经典。
大公会议并没有决定什么书为正经,只是决定接纳各地教会的见证;所以实际上接纳那些书为正经,乃是圣灵在各地感动教会而作的决定。
当然,因着教会的背景、各书卷流传的次序,及各书的内容性质,有的教会较早接纳一些书卷,却较迟接纳另一些书卷。有的书卷早被教会接纳了,有些书卷则较迟才接纳。例如保罗书信较早接纳,“普通书信”和《启示录》较迟接纳。但大体来说,新约的二十七卷在主后三百多年时,已被当时所有的教会接纳了。
圣经的中心是耶稣基督,新约是祂来到世间和复活后祂的门徒工作的纪录。
这个自称为“人子”的耶稣,出生在很少为人知的小村落,母亲是个农家女。祂在另外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在父亲的木匠店里工作。三十岁后开始旅行布道,先后三年之久。
祂没有写过一本书,也没有担任过什么职务,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屋,更没有自己的小家。祂从没有进过大学,也不曾涉足大的城市。足迹所到的地方,离祂出生地最远不逾两百公里。一切和伟大的人物的伟大有密切关系的东西,祂全没有;祂连一张证书也没有,有的只是祂自己。
这世界没有给祂丝毫,除了祂的身体。年纪很轻的时候,大家就看不起祂,反对祂。祂的朋友抛弃祂,其中还有一个出卖了祂。祂被交在敌人手中,受审判,为人戏笑、嘲弄。
祂被钉在一个木头的十字架上,钉在两个强盗当中。祂在世上拥有的唯一的一件外衣,被执刑的士兵拈阄来分。祂死后被人从十架上取下来,埋葬在一个借来的坟墓里。这个坟墓是祂的一个朋友让出来的。可是死亡没有胜过祂,祂的复活给一切信祂的人带来了无比的希望和力量,祂的爱的福音从祂生活的小城开始,逐渐传遍全地球,改变了千万人的生命。
今天,祂已成为人类的中心,世界进步的动力。我们敢说,把全世界所有的陆军、海军,所有议会的议员,所有统治过人类的帝皇,通通加起来,对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影响力,远远不及这个谦冲的人子。
马太福音导论
《马太》和以后三本福音书所写的,是发生在中东一块长不到二百四十公里的土地上的故事,但影响到今天广大世界的每个角落;在时间上所占不过公元纪元前后三十多年,却深入到人类历史的今天和明天。
这个故事不只创造也改变了历史,为人类历史重定方向。
这是一个关乎今天每一个人的生活和生命的故事,因为所讲的是耶稣基督的一生。
马太写这本福音书,要我们知道神拯救世界的一个大计划,神希望用这个计划把地球这颗叛逆的行星从死亡的边缘挽救回来。耶稣是神应许赐给全人类的拯救者,祂的一言一行处处应验旧约圣经的预言。祂的教训在精神上与神指导人行为的律法是一贯的。
谦冲的人子耶稣降生在马槽中,长大于木匠家,在约旦河里受洗,在旷野受试探。祂生活在穷人与罪人当中,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把天国的道理教导人。祂后来被钉在十字架上,葬在借来的坟墓中;最后战胜了死亡,成为世人复活的主。
《马太福音》讲耶稣的一生虽以《马可福音》为参考,但作者提供了许多《马可》没有的材料,诸如耶稣的降生,关于教会的教训,以及耶稣的家谱等等。
全书用的是传记体,但作者没有严格依时间的先后来写,而是用主题为经,材料为纬,编织在一道作报导。耶稣五篇相当长的讲道就是用这方法写的,其中一篇是著名的“登山宝训”。
本书郑重地介绍了天国,这是神要在人间建立的国度,主基督会亲自来治理;世界那时会有真正的公正与和平。
·大纲·
耶稣基督的降生与同年 1:1-2:23
耶稣开始传道 3:1-4:11
耶稣的牧养工作 4:12-25:46
耶稣受难 26:1-27:66
主耶稣的复活和显现 28:1-28:20
版头:五饼二鱼
·参考资料·
一、本书作者
初期教会的作家,引用此书次数之多,远远超过其他三卷福音书,可见本书的重要性。
在圣经原稿上,四本福音书都没有注明作者。早期历史资料,证明本书是马太所作,他是迦百农城的税吏,也是耶稣十二使徒中的一位。
马太原名利未(可2:14),为罗马税吏;因为要替罗马政府向同胞征税,这职业为一般人所蔑视;何况作税吏的人,通常不免压榨欺骗(路19:8)。马太认罪悔改,尽改前非,反能以他速记的知识和精确的数字头脑,写成了《马太福音》;其中详尽记下了耶稣的多次讲道。
二、写作时期
《马太福音》的写成一定早于主后70年。因为书中所讲有关耶路撒冷城被毁的事(主后70年),是以预言方式说的,可见当时尚未发生。
一般学者都相信,马太写他的福音书时,由马可执笔的《马可福音》已经面世,所以,马太极可能参考过《马可》,但也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写成这一部特色独具的福音书。
成书约在主后60至70年间。
三、本书特色
作者引用了很多旧约预言,证明耶稣基督就是神所应许要来临世上的救主弥赛亚。四卷福音书中引用的旧约经文,以本书为最多,计有93次。在《马可》书中,只有49次;在《路加》书中,有80次;在《约翰》书中,只33次。本书最常见到的一句话是:“这就应验了主藉先知所说的”。
除了引用旧约很多外,有关犹太文化背景的叙述,也分外详尽;说明本书写作时是以犹太读者为对象,他们大多数是初归信的基督徒。
本书除了记载耶稣在世上的生活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详尽记录了耶稣的重要讲道和教训。
这些讲道记录一共分为五组:1,登山宝训(5-7章);2,给十二使徒的宣教训勉(10章);3,天国的比喻(13章);4,教会的生活和纪律(18章);5,末世(24-25章)。在每组之前或后,编入了耶稣一些生活和工作的片段记载。
马太特别说明耶稣是大卫王的后裔,是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在第一章中就列出祂的家谱和世系。当时人对弥赛亚常用的称呼:“大卫的子孙”,多次使用在耶稣的身上。
《马太福音》列在新约卷首,是最合适不过的,因为本书不但信息重要,而且内容和旧约密切关连,正好成为旧约与新约之间的桥梁。
四、耶稣时代的希腊、罗马世界
看过了有关本书作者的一些资料,也许我们还想知道一些耶稣时代的情形。
主前七世纪,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巴比伦帝国亡于波斯后,部分以色列人民在宽大的波斯政权下,得以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家园。
主前四世纪,位于今天欧洲希腊以北的马其顿国兴起,推翻波斯王朝,在主前334年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希腊帝国。在亚历山大大帝统率下,希腊军队南征北讨,远及印度边境。亚历山大在主前323年去世,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他虽早逝,希腊文明却在帝国境内广泛传布,影响深远,直到罗马时代仍未衰微。希腊的哲学、语文和生活方式,深入到巴勒斯坦及以外地区的犹太文化中。
这时,希腊文成为帝国内普遍使用的语言,有点象英语在今天世界上所取得的国际语言的地位,使用范围超越了它的国界。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将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称为《七十士译本》。这个译本,在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中普遍使用;耶稣和新约圣经的作者,引用旧约时,大都使用这个译本。新约圣经,绝大部分的原文都是用希腊文写成。希腊文在犹太社会中所发生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有关详细资料,可参看附录专文:〈两约之间—旧约与新约中间的四百年“沉默时代”〉。
五、巴勒斯坦人的生活
希腊文明的影响力也渗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日常生活中。加利利海东南面的低加波利(大约有十个城镇),是耶稣和门徒常到的地方。这是一个受希腊文明影响的典型地区;外邦人集居,庙宇林立。甚至在耶稣故乡拿撒勒城附近,今天也发现有希腊文明的遗迹。看见了希腊文明在巴勒斯坦的影响,我们不难想象耶稣传道时面对的问题是多么复杂而微妙。耶稣教导门徒出去传道时,须“灵巧象蛇,驯良象鸽子”,是针对现实而说的。
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只面对文化上的外来冲激,也经历了政治上的转变。
两约中间时期,在主前一世纪,马加比家族革命失败后,罗马政府为了防止同样事件发生,派军队驻扎巴勒斯坦各重要城镇。在福音书中,我们看见罗马兵丁、军官(百夫长、千夫长等)、官员等出入民间,和犹太百姓往来;而且与犹太人一起听施洗约翰和耶稣讲道。更有不少弃罪悔改,归向了真神。
地中海一带地方属罗马帝国版图。当时罗马政府虽管辖犹太地,但给予犹太人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力。罗马皇帝为犹太人立了一个半属犹太血统的王,就是以东人(以土买人)希律大王。他就是耶稣降生时屠杀伯利恒城婴孩的暴君。他效忠罗马,管治犹太人。又大兴土木,为他们建造圣殿,以牢笼犹太爱国分子。他在主前4年去世(耶稣降生年份的计算方法,参看2:1注),他的众子分别承受了他的封地。
一般百姓心中,并不接受罗马政权,也不尊敬希律。在民间发生真正影响力的反倒是圣殿里的祭司。大祭司是人民的精神领袖。罗马政府需要他们的支持,否则便难管治百姓。
六、犹太人的信仰
在上层,犹太人有公会管理宗教和民间事务。公会的成员是祭司和民间的长老,大部分是撒都该人。他们信仰僵化,墨守仪文,不信天使、复活、鬼魂等事。当时另有一个宗教派别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分庭抗礼,在信仰解释上走不同道路;可是他们拘泥传统,死守仪文,缺乏生气。这些人都常与耶稣接触,和耶稣辩论真理。当中且有一些人暗暗作了耶稣的门徒。参看附录专文:〈新约时代的犹太教派〉。
犹太人流行一个观念,在旧约圣经中,神曾应许的弥赛亚,会在他们那个时代来临;所以敬虔的犹太人对这位民族的救星都存着热切的盼望。但是,犹太人因为长期受着外族压迫,所以在宗教上,弥赛亚观念多少带有政治性。他们想望中的弥赛亚是个大英雄;会带领犹太民族推翻罗马政府,建立犹太本色的大卫王朝。当然,这些都不是神所定的计划。基督耶稣这位真正的弥赛亚,降生在宁静小城伯利恒的卑微马槽里,如果不是东方的博士前来朝拜,报告大喜讯,热闹京城耶路撒冷的权贵和领袖,根本不会知道这件划时代的历史大事已经在静寂之中发生了。而本书,正是这位要在人世间建立属灵国度的耶稣基督的一生行述。
—《启导本圣经注释》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