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八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八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8:1-10 与6:35-44类似的记录。此外,6:45-7:36与8:11-26之间亦有非常相似的内容(6:45-56,8:10;坐船往海那边去;7:1-23,8:11-13;与法利赛人的冲突;7:24-30,8:14-21,关于饼的对话;7:31-36,8:22-26,医治的奇迹)。马可如此重复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耶稣所行神迹与权柄的圣善意义。为了纠正他们如此顽梗无知的心灵,耶稣不得不重复类似的教训。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段经文与6:35-44是对同一件事情的重复记录,但根据以下几点可排除这样的主张:①第一节出现希腊语p?lin 意指“又”,证明不是同一事件;②耶稣借两次神迹提醒众人(19-20节);③口头传承的特点是,不同事件变为同一事件多于同一事件传为不同的事件;尤其是由目击者亲自陈述;④细节上也有差异。
8:2 我怜悯这众人: ①表现主对饥寒交迫并饱受疾苦之人充满怜悯与慈爱;②在终极意义上,表现神对倍受属灵饥饿煎熬之人的怜恤;③体现“拣选的原则”。耶稣并没有医治以色列所有的病人,或使一切饥饿者得以饱足。与以利沙时代一样(王下4:1-7;5:1-4),虽有许多寡妇与麻风病人,神只选了几个人蒙恩惠(路4:26,27)。
8:4 门徒没有领悟五饼二鱼的神迹,也没有从这件神迹学到什么(21节)。今天许多圣徒回避见证福音,最主要的理由为:①报怨环境条件,坐等环境好转。不借着所拥有的一切,努力服事别人;②埋怨自己的无能。没有人无能到不能履行基督徒的义务,虽然凭着自己做不到,但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主,凡事都能作(腓4:13)。
8:8 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主是万有之主(代上29:11),能丰丰富富地供应我们一切所需(路6:38),不仅极为充满(约1:16;林前10:26;弗3:19;西1:19),而且预先就知道我们的需要(太6:32)。尽管如此,每当身处患难与穷乏,我们常常苦恼,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却不信靠神。
8:11-13 法利赛人求耶稣显神迹,遭到耶稣断然拒绝,原因如下:①他们求神迹是设法试探耶稣,是耶稣在旷野受撒但试探的延续;②他们已有错误的弥赛亚观,即使有人从死里复活,他们也不相信耶稣(路6:31)。
8:14-21 执迷不悟的门徒与竭尽全力教导的耶稣基督形成鲜明的对比。历代有不少圣徒因追求世界、淡漠属灵事物而丢掉祝福。当时刻警醒,“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太6:33)。圣经用“酵”象征改变世界的天国的扩张(太13:33;路13:21),也用于形容恶的侵蚀(林前5:6),善或恶都可用“酵”比喻,此处显然指后者。①法利赛人的酵:指“假冒为善”,他们披着信仰、善行的外衣,但因里面已开始腐烂,所以难以医治。②希律的酵:暗示世俗权势的逼迫,广义上指直至主再来,在世上猖獗的世俗浪潮。总之,不只是在耶稣的时代,在约二千年的教会史中,都可看到世界的权势与虚假宗教巧妙地苟合撒但的威协与诱惑一直存在。
8:16 这是因为……没有:希腊原文有表示理由的接续词??i (之所以……是因为)。是直接引用门徒的话,直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没有饼。”
8:17 就议论呢:平行经文太16:8有“彼此”,经文的含义更明显。当门徒遇到担忧或疑惑的事,不是首先信靠主,而是彼此窃窃私语,失去了经历神的机会。信徒之间的交通在信仰生活中是必不可缺的,但一不小心也会将人带到不信的境地。在这样的境况中,我们应当好好预备,即使是独自一人,也有勇气与智慧为真理站出来(箴4:27)。
8:21 还不明白吗:与他们同船的是耶稣,他用几块饼喂饱数千人还有剩余(1-10节)。当极其饥饿时,他们应当首先思索主不赐食物的善良用意。可他们的思维依然集中在食物之上,这表明:①人对永恒的超自然的属灵存在如此迟钝。②耶稣为了教导、训练门徒(来11:38),恒久忍耐。也可理解为耶稣向体验过他的大恩,仍被世界绊倒的人发出焦急的呼喊。
8:22-26 耶稣医治过许多盲人(约9:1-7等),这个神迹只记录在马可福音中。①给门徒属灵教训。门徒执迷于肉身的需求,无异于属灵的盲人。②耶稣不求虚妄的声誉和无益的传闻。正如医治耳聋舌结的人(7:33),耶稣将盲人带到僻静的地方。这对极力夸大名望的牧者是一个好的警戒。对盲人的医治是渐进的,这里内含象征性的真理。接受耶稣基督得到新生命,并不意味成为成熟的基督徒。圣徒应不断努力,直到达到长成的身量(弗4:13)。
8:24 好象树木,并且行走:盲人虽然脱离黑暗恢复了光明,但尚未恢复识别事物的完好视力。得救的圣徒也相仿,很难按真理树立新的世界观,常常被世界的潮流左右。要完全恢复属灵的视力,当象盲人一样:①需要主的持续细致的帮助。②需要恳切爱慕主的恩典与真理的心(彼前2:2)。
8:27 彼得的信仰告白(8:27-29),耶稣第一次预言受难(8:30-9:1)。从此耶稣的事奉达到一个新高潮,参看太16:13-28;路9:18-27注释。这里重点谈论“弥赛亚思想的展开”。“弥赛亚”意指“受膏者”,可指君王(撒上12:3,5;24:5以下;王上1:39)、大祭司(利8:30)、先知(约6:14)。两约期间指独一的救主或理想的君王,当时大多数犹太人翘首企盼政治性的弥赛亚,希望他打败逼迫、剥削以色列的势力,带来自由与和平。以色列的历史上,独一弥赛亚的概念,发源于大卫时代,兴盛于两约期间,旧约圣经丰富地启示了这种思想。①大卫时代之前:藉女人的后裔(创3:15)、亚伯拉罕的后裔(创22:18)、雅各的后裔(民24:17)启示。②耶路撒冷攻陷之前:进入王国时代,虽然扫罗受膏即位,却不是合适的神政王国统治者。因此神拣选了大卫,让他代替自己统治。神与大卫立了永恒的约,借着大卫的后裔启示永恒的君王弥赛亚(撒下7:16)。另外先知书展示了更加崭新的君王弥赛亚思想,赛7:10-17“以马内利”的预言;赛9:6弥赛亚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和平之君”;耶23:5,6“公义的苗裔”;结34:23,24;37:22,24“牧人”;但7:13“人子”。赛53:1-9精彩地描述“受难的弥赛亚”。③耶稣时代:耶路撒冷沦陷之后,以色列处于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列强的压迫下,饱受外邦欺压的煎熬,出现了两种弥赛亚思想。一是超越痛苦、惟盼望天上的国度早日到来;另一是扫除外邦人的酷政,在世界建立理想王国。两种思想有许多不同,但同样期待弥赛亚拥有神性权柄,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者。无法想象弥赛亚会被钉十字架。④新约时期:真正的弥赛亚观通过拿撒勒人耶稣的生命和教导,受死与复活被确立,新约多样化地表现作为弥赛亚的耶稣:i.人子<路5:24,人子的概念>;ii.神的儿子<附录教义词典,基督的名称>,独生子和三位一体神(约3:16;10:36);iii.主,万物的统治者,教会的元首(罗8:34;西2:10);iv.救主(Savior),与基督的救赎事工直接相关的称呼(徒5:31;约壹4:14)。耶稣完成了旧约先知、大祭司、君王的使命(来5:1-10)<附录教义词典,基督的职分>。
8:27 该撒利亚腓立比:?(太16:13)。
8:28 迫切盼望弥赛亚的犹太人,竟将耶稣视为施洗约翰、以利亚、先知中的一位,实在具有讽刺意味。
8:29 你们说我是谁:不仅向门徒提问,更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最根本问题。是否承认耶稣就是圣经应许的弥赛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你是基督:参看太16:16,17注释。耶稣听到彼得的信仰告白,应许以这样的告白为基石建立教会(太16:18)。但天主教理解为耶稣应许在彼得个人之上建立教会,与太16:19相联,主张教皇是继承彼得权柄的人,没有教皇就没有教会,唯有教皇统治的教会才是真正的教会。这是未能正确理解耶稣话语而出现的错误:①“磐石”(太16:18)非指彼得,是指彼得所作的信仰告白。彼得是男性名词,磐石(希腊语,p?ra)为阴性名词,这是强有力的证据。②作为圣徒的代表,彼得作了信仰告白,接着受到耶稣的责备(33节)。如此有限的人不能成为永恒教会的根基,惟有耶稣基督是教会的根基。③使徒的职分为传扬福音,具有特殊的时代性,但并不具特殊的权柄,神可任意将职分传给他人<徒6:6,关于使徒的职分>。彼得的使徒职分与教权阶级制度全然没有关系,教皇制度纯粹是天主教教会史的产物(彼前2:3)。耶稣说建立教会不是建立地上的政治王国,显明了耶稣救赎事工的本质,不是犹太人所想的民族性的、地上的政治性拯救,而是宇宙性的、对人类的永恒拯救(太8:11-13)。天主教也误会了耶稣所说“要将天国的钥匙给彼得”(太16:19),认为天国和地上教会的权柄在彼得和其继承人手中。耶稣所说的天国不是指天上的永恒国度,是指将在这地上建立起来的神的教会。当时的文化背景,给钥匙代表委任权柄。不支持天主教的观点,应理解为:i.作为对彼得的应许,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后他是开始传福音的人。<徒 绪论,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意义>;ii.对以彼得为首的、将要建立的教会的真工人,耶稣赐他们权柄按主的旨意治理教会。但要铭记的是,使徒的权柄与教会领袖的权力有质的区别。十二使徒直接代理耶稣的权柄,教会领袖的权柄是传讲并应用圣经中耶稣的真理和使徒的教训。用钥匙捆绑和释放是当时的惯用语,意指禁止和许可(太16:19)。暗示使徒有权柄管理圣徒的生活。
8:31 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太16:21-28)。
8:33 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不久之前,彼得伟大的信仰告白受到耶稣的赞许(太16:17),现在却受到耶稣极为严厉的责备。一方面责备门徒试图以世界的荣誉来败坏神的工作(太4:8-10),同时也是对门徒强烈的警告。经文的意义:①得救的圣徒,也可能违背圣灵,陷入撒但邪恶的诱惑里(罗6:15-23);②显出了人的软弱与愚昧。
8:34 就当舍己:?(太16:24)。
8:35 不仅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真理。为了现实利益走向抵挡真理的道路,这与迈入死亡的门槛无异。因为以这种方式维持生命,从属灵的眼光来看与死相差无几。为真理而活的人,死亡不再有权势(林前5:5)。他们不再生活在罪恶中,而在基督里。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