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马可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马可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马可福音相关章:

马可福音

注释

四1-34神国的比喻

这部分让我们看见耶稣教导人时所经常采用的方式。耶稣喜欢大量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作比喻,生动地说明属灵的真理。那些在第三世界中传福音的人,都深知这方法的价值。比喻能够引起和保持一般听众的兴趣,假如他们肯用心去思想,它便可以引发他们去明白属灵的真理。不然,他们就只会听得津津有味,畅快地笑笑,转身便忘掉了;这正是在耶稣时代经常出现的情况。

四1-20撒种的比喻(参太十三1-23;路八1-15)

耶稣再一次为了避开拥挤的群众而上了一条泊在近岸海边的船。耶稣并不是第一次采用比喻,第二章17、19和21节都是同一类的简短比喻。不过,耶稣在此处首次讲了一个较长的比喻,而且还加以详细解释。这个农人撒种的比喻,正生动地描述了传福音的情况。它说明结果之差别全在乎听福音者内心的本质。我们必须紧记,比喻并非与寓言等同(圣经几乎没有采用寓言)。寓言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某些属灵的意义,但比喻的大部分细节却可能并不重要,它是透过整个故事来传达某个信息。

耶稣说比喻时,未必真有一位农夫在加利利的山头撒种:如果真有其人,这个例子就显得更为生动了。然而,耶稣用这个比喻教训众人时,真正的重点在于祂正在播种祂的话语,听众就如祂所描述的土壤那样,以不同的形式作出回应;他们各人均是比喻中的一部分。

比喻中的4种土壤,只有一种能结出果实,但是,如某些过分偏激的释经学者那样指责播种的农夫,却有欠公平(「他应该先将泥土翻好」,「他应该只在好土上撒种」)。农夫必然知道田地中有某些部分土质较佳,但他却要给整块田地均等的机会;他可能只有这块地。只有当收割的时候,农作物的收成才会显示出那片是好土,因为它能结果累累。据了解,巴勒斯坦的土地若有十倍的收成已经很理想了,但此处的好土竟有一百倍的收成。我们由此可以明白,这个例子最终所强调的是积极而并非消极的,它是一个令我们

鼓舞的应许,而不单是一个郑重提醒我们的警告。

今天我们可能很奇怪为何十二门徒竟完全不明白比喻的含义(留意马可经常让读者看到门徒这方面的反应),但不要忘记,我们现在早已知道门徒在发出疑问后所得到的解释。耶稣经常在事后才私下向门徒解释个中道理。对那些完全不费心去思考的人解释比喻的含义,实在是徒劳无功。十二门徒询问耶稣比喻的意义,表明他们内心渴望获得解释。正因如此,耶稣提醒听众要留心听(9节)。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比喻是开启其它所有比喻的吁匙,因为耶稣在所有比喻中都传讲或「播种」了祂的话语。

第12节引自以赛亚书的话,并非表示神蓄意隐藏真理,使我们不能晓得;假如这是事实,比喻还有甚么意义?耶稣在这里所指的「用比喻的目的」,其实是归纳了比喻所带来的实际效应。尽管亲眼看见和亲耳听见,但当中有些人却不能真正看见或明白;否则,他们理应会寻求神的赦免。以赛亚所描写的是一群硬心的人,他们不肯归向神,再三拒绝听从神。这正是许多听道的人的写照──即使今天也没有例外。

但是,纵使某些人愿意听从,肤浅的响应也是一种危险。那些没有用心听道,只听了表面意思的人,不能在信仰上扎根;同样,那些对生活充满挂虑或过于追求享乐的人(有时是同样危险的),亦不能结果实。唯有那些用心听道、认真接受而按照真道而行的人,才会结出果实。很多时候,这个比喻都被视为教导人要在属灵的道路上坚持到底,但其实它也应许了人获得属灵上的回报。如果我们遵守属灵成长的法则,那么总必会有收成。

四21-25灯和灯台(参路八16-18;太五14-16)

这部分所讨论的问题,是关乎神的国是否一直要成为一个奥秘,只向少数人揭示,却向大部分人隐藏。(今天我们当中某些人可能仍抱有这种看法?)耶稣指出,终有一天,神的国将要在所有人的眼前显明。灯的功用是要发光照亮四周,而不是要收藏起来。同样地,比喻的最终目的是要显明真理,而不是隐藏真理。然而,在某段时间,用比喻来显示真理是最佳的途径,因为此法可以「过滤」听众,正如我们会用一块细密的布来过滤液体,使之净化一样。门徒必须先吸收耶稣透过比喻来教导的真理,以后才能吸收更多的真理。耶稣就如任何一位好老师,只按照我们能够理解和愿意回应的程度来施教。在属灵生命上并没有静止这回事;如果停止成长,就只会后退。这句话可以成为一个应许,但亦可以成为一个警告,全在乎我们对属灵生命的态度。

四26-34长大的比喻(参太十三31-35;路十三18-19)

这是两个关乎灵命成长的更生动的比喻。第一个让我们觉察到,神的国已在我们的心中默默地不断生长(我们几乎可以说是「无可避免」地生长)。我们不用操心和烦恼:种子自然会结出果实。我们对自然生长的过程所知有限,更难以明白属灵成长的过程,但我们无须先明白它才能参与其中。种子只需要适当的环境便能生长。收成是一个应许,但它亦可能暗示神的审判,这正是圣经中所常见的。

第二个比喻亦是描述不动声色,几乎是毫不察觉下的生长,却有着使人惊异的成果。芥菜种很细小,但它却可以随着时间生长成近东其中一种最大的植物。同样地,神的国会从微不足道开始,扩展至最终的胜利。对属于少数群体、遭受鄙弃,甚或逼迫的基督徒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我们满怀信心地作工,等候神的应许应验。耶稣在世上的事工也是一样;它似乎微不足道,如今却扩展为庞大的普世基督教会,而且还不断增长。末段的几节指出这些只是众多例子中的样本,它们显出耶稣所采用的分等级方法(按照他们所能够明白的程度),来向愿意听从的人施教和解释。倘若其余的人也准备好去听从,他们也必然能明白,随之而获得更多教导。在神的国中没有不公平和偏爱;只要我们肯去接受,每一个人在属灵的成长上都会获得均等的机会。

四35至八26神国的权能

由这部分开始,我们将看到一连串的神迹,显示耶稣在各方面的能力。新约清楚指出耶稣能够行神迹;即使与耶稣对敌的人也承认这点,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说耶稣是借着魔鬼而并非神的能力来行神迹。正如上文所述,耶稣已经轻易地推翻了这个指控。我们并不知道耶稣如何行神迹,或许也无须知道。祂既是神的儿子,当然不会像我们那样有局限。然而,最大的神迹却在于祂能够呼召充满缺点的人来作祂的门徒,有份参与祂的使命。我们必须再次记着,神迹不是没有意义的魔术,它是要向我们显明耶稣的身分。正因如此,纵使马可福音搜罗了大量神迹,它们都收录在开首的几章内。当彼得宣认耶稣是弥赛亚之后,内容便随之而改变。耶稣从公开教导群众,转而为单单教导门徒,于是,耶稣无须再行更多神迹来向门徒揭示自己的身分。

今天在传扬福音时,是否仍需要神迹?综观教会历史,这个问题一直引起分歧的意见,在灵恩更新和复兴的时刻,争论尤见激烈。有些人确信当新约全部写成之后,便不再有任何神迹;另一些人则认为「权能布道」需要不断有神迹来支持传讲的信息;还有些人则指出,神可以运用祂至高无上的旨意来决定是否行神迹。无论我们持哪一种信念,重要的是我们并不是将神迹视为一种破坏自然律的行径,而是神在一切事物中和以一切的方式──不论我们视之为「正常」或「不寻常」──来施行祂的作为。

四35-41控制大自然的能力(参太八23-27;路八22-25)

连串神迹中的第一个,是有关「超自然」的神迹。耶稣已经显明自己是胜过污鬼和疾病的主,如今更显明自己是掌管自然的主。事件的记述充满了见证者亲眼看见的生动细节(例如第38节说耶稣枕着枕头睡觉)。我们几乎可以看见湖上所刮起的风暴,和门徒惊惶失措的神情(这是否也是罗马教会遭受逼迫、或今天我们所处环境的写照?)。门徒在恐慌中间接责备耶稣(38节),而耶稣却直接地斥责风和浪,风和浪都听从了祂的命令(39节)。这件事除了创造者之外,任何人都不能办得到。在旧约圣经中,惟独神能够兴起和平静风浪。门徒只能够领悟到一半的真理,却怕得不敢直说出来(41节)。这个神迹对我们最重要的教训,是在于耶稣斥责门徒对祂缺乏信心。我们必须学习完完全全地信靠祂,纵使我们因着听从祂而步进风暴之中──不论是来自逼迫或其它东西。(提议渡到湖那边的是耶稣而并非门徒;风浪的出现并非出于耶稣的旨意。)有些时候,我们会假定风浪的出现是表示我们违背了神的心意,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

有些人可能说,以上的解说是将这个实际上是平静风浪的神迹「属灵化」了。他们认为,当我们出远门时,要信靠耶稣有能力平静真正的风浪,救我们脱离险境。当然,神可以按照祂的旨意去做任何一件事,不过,祂却没有为保罗平静风浪(徒二十七),虽然保罗是一个大有信心的人。反观门徒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得非常小信,因此,平静风浪似乎并不在于人的信心,而在于神的旨意。神在默然中巩固保罗的信心,使他能够有忍受风浪的能力。神有时会救我们脱离危难;有时又会在危难中保守我们;祂有时会救我们脱离死亡;有时又会借着我们的死来荣耀祂的名。我们是否应该期望自己像耶稣一样,拥有斥责风浪的能力?从福音书所见,只有耶稣能行「超自然」的神迹(因为只有耶稣是神),当中完全没有任何地方暗示祂会将此能力给予祂的门徒。惟有神才能做神的工作。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第四章   福音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马可   福音   耶稣   的人   比喻   门徒   真理   自己的   教训   圣经   种子   都是   芥菜   上帝   属灵   生长   字义   导论   奥秘   生命   之光   放在   他们的   注解   基督徒   神迹   原文   收成   结实   教会   经文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