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十五章-《中文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十五章-《中文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十五章
十二 耶稣在彼拉多前受审 十五1~15
耶稣在未被钉十字架前,曾在彼拉多面前受审这一件事的历史性,是不容否认的。但是,正如其他一些重要的事件一样,四部福音书的记载,在细节上并不完全一致。这事实也许是反映了他们个别资料的来源。整体的来说,马太与马可两者的见证比较接近。
十五1
符类福音书并没有清楚在此说明犹太人的全公会把耶稣交给彼拉多的目的。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当犹太人把耶稣带去见彼拉多的时候,他原本是不想处理这件事的。因为他认为,犹太人的公会可以按他们自己的律法来审判耶稣。但是,犹太人却回答说:“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约十八31)。可见犹太人是想利用罗马的律法置耶稣于死地。马可在此不像马太那样,并没有声明彼拉多做巡抚的身分。他可能认为这是读者们熟悉的一件事。彼拉多任犹太巡抚的日期是从公元二十五(或二十六)至三十六年之间。他在任期间,并不受犹太人的欢迎。他最后可说是被该撒革了职。在逾越节期间,彼拉多很可能是住在希律王的宫殿或是在圣殿对面的安东尼亚堡。
十五2
彼拉多在开始公审耶稣时所问的,很可能是基于犹太人的公会所交给他的控状,而不是他自己主动发出的问题。这其实是很自然的。因为耶稣较早时已经在大祭司面前公开地承认他自己是基督。犹太人在这个时候,一般上都相信基督也就是那一位要复兴以色列国的王。符类福音都一致见证耶稣在此很直接的给彼拉多回答。但是,约翰福音却记载耶稣在未回答彼拉多之前,反而先问巡抚一句话说:“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十八34)。耶稣这句反问的话,似乎意味彼拉多的问题是根据公会的控状而发的。按照约翰福音的记述,耶稣最终并没有直接回答彼拉多的问题。耶稣只是很简单地回答他说:“你说我是王”(十八37)。
十五3~5
许多的事 经文并没有解释祭司长在彼拉多面前控告耶稣许多的事究竟是什么?这些事很可能与较早时在公会面前作见证那些类似。另一方面,这许多的事也可能是一些与犹太人的王特别有关的事。无论如何,耶稣都没有对任何控诉作出反应。也许他认为任何的申辩都是没有意义的。耶稣所保持的沉默令彼拉多觉得希奇。这沉默可能也是表示耶稣自己已经在这个时候完全接受了那一位“受苦的仆人”的身分。为了要真正应验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赛五十三7)。
马可和马太只是记载彼拉多对耶稣的沉默感到希奇而已。路加和约翰却见证彼拉多三次公开宣告耶稣无罪(路二十三5、14、22;约十八38,十九4、6)。
十五6~8
常例 有关巡抚在逾越节期间给犹太人释放一个囚犯的常例,在福音书以外并不易找到。但是,四部福音书既然都一致记载这件事,它应该是有所根据的。
巴拉巴 囚犯巴拉巴等人作乱的事,似乎也是众人所熟悉的一件事。在一些马太福音的古卷中(太二十七16)巴拉巴的全名叫做“耶稣巴拉巴\cs8”。这里只有两个可能性。一、这些古卷本身不可靠。这囚犯只叫巴拉巴而已。二、“耶稣巴拉巴”是这囚犯真正的名字。福音书的作者将耶稣这个名除掉,以免将拿撒勒人耶稣和这囚犯的名字混淆在一起。也有学者认为是初期教会将囚犯耶稣这个名除掉的。初期教会倘若真是这样做的话,动机也许是为了表示他们对主的尊敬。
十五9~10
彼拉多的问话,在这里可能是反映了某一些误会。倘若犹太人所要释放的囚犯,是跟耶稣同名的话,这个误会是可能产生的。因为当犹太人上前来要求释放人的时候,彼拉多可能误会,以为他们要求释放拿撒勒人耶稣。这样一来,彼拉多可说真是莫名其妙了。因为彼拉多原晓得祭司长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的,现在又怎会要求释放耶稣呢?另一方面,假设彼拉多的问话不是出于误会的话,则表示了他虚伪的态度以及有存心讥笑犹太人的意图。他既然原晓得犹太人的目的,是要除灭耶稣,又何必再问他们是否要释放耶稣呢?可见彼拉多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十五11
祭司长这个时候的反应,完全跟他们要除灭耶稣的意图一致。倘若耶稣在这个时候真是被释放的话,他们一切的图谋将会全功尽废了。
宁可解放巴拉巴 犹太人宁可释放巴拉巴。这其中也可能有其他的因素。一、倘若巴拉巴是为了反抗罗马政权而使用暴力,则犹太人要求释放他很显然是对他的犹太民族主义表示同情。这些犹太人也可能因为耶稣并不是一位动用暴力的极端民族主义者而对他感到失望。结果拒绝承认耶稣是他们的救主弥赛亚。二、如果巴拉巴只是一位恐怖的杀人犯,而犹太人宁可要求释放他而不是耶稣,则清楚表示在他们的心目中,耶稣连一位罪犯都不如了,这样的人,当然应该承受十字架的刑罚了。十字架原是罗马人为最坏的罪犯而预备的酷刑。
十五12
表面上看起来,彼拉多的问话,似乎是表示他对耶稣有一分同情心。因为耶稣既然没有在罗马的律法下犯了任何该死的罪,他就该得应有的待遇才合理。有些学者认为彼拉多可能有意为耶稣找出一条出路。另一方面,彼拉多的问话也许只是说明了他在尝试寻找一个恰当处理耶稣的办法,以便满足犹太人的心愿,好藉此讨好他们。像彼拉多这样一位狡猾的政客,这种做法并非是不可能的。
你们所称为犹太人的王 这句话可说是彼拉多对事实有意曲解。因为犹太人根本就没有称耶稣为犹太人的王!彼拉多在此可能是故意乘机讥讽犹太人或耶稣。
十五13
钉十字架 根据罗马的律法,钉十字架的刑罚以及把人钉在十字架上的判决,并不是犹太人应该有的权柄。可是,当犹太人高声喊,要求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这些人无形中是在试图利用暴民的压力来行使罗马政权的判决。耶稣当日被公审时的政治气氛,就是那么的黑暗和可怕!
十五14
彼拉多这次的问话,其实是意味他正在公开地宣告耶稣是无罪的。因此,他对犹太人不断坚持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要求感到格外的惊讶。当然,身为罗马人的彼拉多,是不会真正了解祭司长要除灭耶稣的宗教内涵和意义的。看情形,这群暴民非要达到他们的目的不可。于是喊叫声继续不断地在彼拉多面前发出。这些可怕的声音在要求彼拉多作出最后的判决。
十五15
释放巴拉巴 彼拉多最后释放巴拉巴这一个决定,不仅表示他最终向暴民低头,也是再一次地显露了彼拉多那个政客以及机会主义者的丑陋面目。
鞭打 这一个字的希腊原文是从拉丁字借用过来的。根据约瑟夫等历史家的记录,死囚在被钉十字架前受鞭打原是惯常的一件事。
十三 兵丁戏弄耶稣 十五16~20
马可,马太以及约翰都有见证罗马兵丁在钉耶稣于十字架上以前戏弄他的这一幕。这一种故意加给死囚的痛苦,可说是极不人道。然而,受苦的仆人耶稣都耐心和坚忍地承担了这一切。
十五16
当彼拉多决定将耶稣交给人钉十字架以后,兵丁们怎样去处理耶稣恐怕已经不是巡抚所关注的问题了。
衙门 在希腊文是从拉丁文直接借用过来的。这原是指罗马巡抚所住的官邸。
全营 在罗马军队的制度中,人数从二百到六百不等。在此也许只是指一群军人而已。
十五17~18
对残暴的罗马兵丁来说,这一种戏弄死囚的行动,恐怕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了。所不同的是,他们现在所戏弄的对象是一位被人称为犹太人的王。
紫袍 是当时罗马皇帝该撒习惯穿的。兵丁给耶稣穿上当然不是真正的王袍,而是军人所披上的外套之类的衣物而已。兵丁所要表演的,很显然是“加冕”的一幕,为的是要讥讽耶稣。他们绝对想不到被戏弄的这一位不仅是真正犹太人的王,也是万王之王。他们的行动最终可说是“假戏真做”了!
十五19~20
打他的头和屈膝拜他 是两个很自相矛盾的动作。这一种不合常理的矛盾只能使到整个场面更可悲和更戏剧化。这一些人生舞台上的矛盾可说是到处都有的。耶稣在他的受苦中也承担了这一些人生的矛盾。这一些矛盾最终只能在十字架上得到解除。
十四 十字架上的一幕 十五21~41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一幕的资料,似乎是取自多方面的。整体来说,马可与马太的记述比较相似。
十五21
古利奈人西门 这人的背景,圣经并没有提供其他的资料。马可只提及他两个儿子的名字而没有加以其他解释,似乎意味他们是初期教会所熟悉的人物。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将要被钉的死囚,是要自己背负十字架到行刑的地方去的。他们要勉强西门来背耶稣的十字架,也许表示耶稣本人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力量再背负十字架了。这一点实际上也不应该令人感到意外。因为自从被捕到如今,耶稣不断地受到各种的拷问、公审、鞭打以及戏弄,任何正常的人都会在这个时候感到疲乏。而耶稣的确也是一个“正常”的人,福音书的作者无意把他虚构成为一位“超人”的英雄豪杰。
十五22~23
各各他 这个名字是直接从亚兰文音译而来的。髑髅地意味这是人被钉十字架或受其他极刑的地方。经文并没有说明各各他是在山上,虽然这种假设在现今教会传统中是很普遍的。
经文也没有清楚解释拿没药调和的酒给耶稣的人究竟是谁。倘若是罗马兵丁的话,却会令人感到意外,因为较早时他们曾经用很不人道的方法去戏弄耶稣。如果他们是犹太人的话,这种做法倒是有旧约的传统。箴言三十一6~
十五24
按照一般的习惯,死囚都是赤身露体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他所有的衣服将归于执行者。四部福音书都一致见证执行者要拈阄分耶稣那件内衣的事,因为只有一件,而且是“上下一片织成的”。约翰还把这件事看作是直接应验了旧约诗篇二十二18的预言:“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参阅约十九24)。
十五25
巳初 犹太人的巳初大约是上午九时左右。约翰的记录是“约有午正”(约十九14)。一般上学者认为这一点时间上的少许差别,实际上是反映了约翰的一些神学上特殊的观点。约翰似乎有意在强调耶稣是逾越节的“羔羊”,为世人的罪而牺牲的代罪者(参阅约一29)。按照犹太人当时的惯例,逾越节的羔羊是“午正”的时候开始被宰杀的。倘若耶稣是在“午正”开始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话,对约翰来说,它的神学意义就会更加明显了。事实上,不论约翰是否有这样的神学动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间性并不是一个基要性的问题。
十五26
罪状 尽管罗马的巡抚彼拉多在耶稣身上查不出什么罪来,罗马人在习惯上都会将死囚的罪状,在行刑以前公开列出来的。
犹太人的王 这竟成了耶稣“莫须有”的罪状!诚然是一件既可笑又可悲的事。对罗马人来说,犹太人的王这个罪状可能有两个很不同的意义。一、是一个对耶稣以及犹太人的大讽刺。二、这个罪状是有很深的政治涵义的,它在宣告耶稣“造反”的罪。诬告他以犹太人的王自居,图谋推翻罗马的政权。另一方面,对犹太人来说,这一个罪状的意义是宗教性的。虽然耶稣在公会面前没有直接的以犹太人的王自居,但是,当他在大祭司面前公开承认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基督的时候(十四61~62),王的含意可说是已经很明显了。无论如何,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却是很直接地接受犹太人的王这个身分(十五2)。但是,彼拉多当时并没有把这个当作是罪状来下判决。不然的话,他就不会在众人面前公开宣告耶稣无罪了(十五8~14)。
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当时所写上的“名号”是“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并且是用“希伯来,罗马,希利尼三种文字写的”(十九19~20)。不但如此,约翰也记载祭司长曾经针对这点向彼拉多提出抗议说:“不要写犹太人的王。要写他自己说我是犹太人的王”(十九21)。彼拉多却回答说:“我所写的,我已经写上了”(十九22)。彼拉多的回答,从基督徒信仰的角度来看真是意义深长。因为他所写的,固然是“已经写上了”──不能再改了──同时也很恰巧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印证了一个历史上极大的真理:耶稣的确是犹太人的王。更重要的是:这位犹太人的王最终也是上帝的儿子,世人的救主基督。
十五27
四部福音书都一致记载这件事。有些古卷还写说:“这就应了经上的话语:他被列在罪犯之中”。这些古卷很清楚的是要证明两个强盗与耶稣同钉十字架这件事,是应验了旧约以赛亚书五十三12有关受苦的仆人与罪犯同死的预言。
十五29~30
从整段的经文来看,耶稣被钉的地点距离城市似乎不太远。虽然耶稣的门徒,这个时候都为了自身的安全而远离了他,其他来看热闹的人倒是不少的,包括这些辱骂耶稣的人。正好在十四58已经说明清楚了,有关耶稣要拆毁圣殿的事,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误会。耶稣所指的“是以他的身体为殿”(约二19~22)。当时耶稣是在预言他死后三日将要复活的事。至于耶稣是否可以救自己的挑战,倘若耶稣要接受的话是可以的,他的确有能力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他最终从死里复活证明他有这种能力。但是,这样的做法就表示耶稣拒绝了上帝的“苦杯”(十四35~36),陷入魔鬼的圈套,最终放弃了献身代罪的使命。从这点来看,这些路人的挑战,在本质上是跟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所面对的是一样的。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沉默实际上就是一个胜利。然而,这个胜利是经过心灵最深处一种极痛苦的挣扎之后才获得的。
十五31
祭司长等人戏弄耶稣的话可说是是非参半。是,因为耶稣的确曾经救了别人──治病、赶鬼、叫死人复活,使人因信福音而得救等具体的见证;非,因为耶稣不是不能救自己,而是他在这个时刻要为世人成为代罪的羔羊,因此决定不救自己。倘若他以自己的性命为念要救自己的话,他就不能救别人了。这是基督教整个救赎论中,最微妙以及最深奥的一部分。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思想似乎是一个大矛盾,实际上是一个伟大无比的两极论的真理。
十五32
以色列的王基督 彼拉多给耶稣的“罪状”或名号原本是犹太人的王。祭司长这些人却以以色列的王基督这个名号来讥讽耶稣。虽然他们的动机是戏弄性质的,但是从旧约的背景来说,以色列的王这个名号是比较正确的。
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 这个挑战跟较早时那些路人所发出的是一样的。耶稣照样以沉默作回应。
看见,就信了 那些人要求以看见作为信的凭证。这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很合理的要求,事实不然。倘若他们真是要求看见然后才信的话,耶稣这三年来所做的一切,包括神迹在内,应该早就可以满足他们的看见。他们其实看是看够了,只是刚硬的心不肯信而已。上帝对这些人最终的审判可以说是公义的。
马可与马太都同样记载那两个同钉的人讥笑耶稣的事。路加却说明一个强盗讥笑而已。另一个责备讥笑的同伴,并且最终得到耶稣的应许进入天国(路二十三39~43)。
十五33
申初 是下午三时。
遍地黑暗 学者对这三小时内遍地黑暗的情景一般上作三种可能的解释。一、这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巧合。二、这是一个神迹,表示天地与人同悲。三、这里所指的黑暗只是一种寓意式或属灵性的描写,主要是表达当时罪恶势力的可怕以及耶稣受苦的意义。
十五34
耶稣这个时刻在十字架上的呼喊并非从肉身的痛苦而来的,虽然肉身的痛苦是很真实的。这个呼喊所要表达的是耶稣心灵深处一种至深的被弃感和孤立感。这种感受可说是由世人的罪所造成的,是耶稣身上所承担的世人的罪,造成他与上帝之间的一种至深的隔离,使他深深地感到上帝在抛弃他,掩面不看他一样。人必须以这种感受领受耶稣受苦的深度和意义。
十五35
以利亚 因为在亚兰文中以罗伊(我的上帝)和以利亚是很接近的,别人以为他在呼叫先知以利亚。这个误会是很自然的。
十五36
那个跑去把醋送给耶稣的人,可能是一位兵丁,也可能是其中一位观众。目的似乎是要帮助他解渴或使他清醒,好让他们有机会看以利亚来不来把他取下。最后这一点更进一步地说明众人对耶稣的误会,以为他刚才在十字架上呼叫先知以利亚来拯救他。
十五37~38
幔子 可能是指圣殿圣所进口处的幕,也可能是圣所与“至圣所”之间的幕(出二十六31~35;民三26;来六19,十20)。学者们对幔子在耶稣死的那一刻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这件事,一般上有两个不同的看法。一、这只是寓意式的一种描写,目的是在表示耶稣在十字架上代罪的死将人与上帝之间的隔膜(幔子)打开了,使到人可以藉耶稣代罪的工作直接进入上帝的圣所,重新与上帝和好。二、幔子是真正裂为两半的。这是一件很不寻常的现象,甚至可说是一件神迹。支持后者的学者们还认为可以从犹太历史家约瑟夫以及罗马历史家达史特斯的著作中找到一些资料。无论如何,这个事件的神学意义都是一样明显的。作者马可似乎有意在说明它的神迹性。马太(二十七51)以及路加(二十三45)都有同样的见证。
十五39
这人真是上帝的儿子 百夫长这句话的意思并不完全清楚。因为罗马人一般上是不会明白犹太教里面上帝的儿子这个名号的意义何在的。但是,倘若他是像另外一位百夫长哥尼流(徒十22)这么敬虔,甚至对犹太教的信仰有深一层的认识的话,这个反应可说是近乎一种信仰的告白了。这一点对马可福音是很重要的。因为正如其他福音一样,马可最终的目的也是在宣告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这个福音。马太进一步的记载这是百夫长以及其他同伴的反应(二十七54)。路加却从另外一个观点上去见证这件事(二十三47~48)。
十五40~41
经文中所提及的人物应该是初期教会所熟悉的人物。马可似乎有意在强调这些妇女们作为见证人的身分。这些妇女们在现场的出现,以及那十一位门徒在这个时候的“隐藏”(除了约翰福音十九26所记载那位耶稣“所爱的门徒”以外),正好成了一个很强烈的对照。所有福音书都一致见证妇女们在耶稣的死以及复活这两件事上所扮演的显著角色。
十五 耶稣的安葬 十五42~47
这一段见证的可靠性是很少学者怀疑的,虽然它在一些小的细节上与马太和路加不完全相同。
十五42~43
预备日 耶稣被钉死的时间是在星期五,也就是预备日的下午。倘若没有人尽快地将他埋葬的话,到了安息日开始的时候便很不方便了。
亚利马太的约瑟 亚利马太是犹太的一个乡镇。有些学者认为是旧约撒母耳记上一1所记载的拉玛琐非。若是这样,它是在耶路撒冷城西北部大约二十哩的地方。四部福音书都一致见证来自亚利马太城的约瑟是埋葬耶稣的犹太人。
议士 实际上就是犹太人公会的成员。路加(二十三51)还附加说明约瑟不同意其他公会成员谋害耶稣的事。马可与路加只是说他是等候上帝国的一位虔诚者。马太(二十七57)和约翰(十九38)进一步的声明他是耶稣的一位门徒。有些假定马太和约翰是两部比较迟写的福音,认为纵使约瑟在埋葬耶稣的时候还不是一位真正的门徒,到了后来毫无疑问一定是了。无论如何,他在这里的行为是很清楚地表现了他那公义和勇敢的态度。
十五44~45
诧异 彼拉多诧异耶稣这么快就死去,是因为被钉的人一般上是比较慢才死去的。百夫长自己恐怕也有这种感受(十五39)。彼拉多在肯定耶稣已经死了的实情以后,才让约瑟把尸体领去,倒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十五46
约瑟这种葬耶稣的方法是当时犹太人一般上的习惯。马太(二十七60)进一步地说明这个坟是新的,原是约瑟为自己预备的。若是这样的话,约瑟可说是慷慨极了。葬礼完后将大块石头阻住墓口也可说是一个平常的习惯。
十五47
三部符类福音都一致说明,跟从耶稣的妇女们亲眼看见坟墓的所在地。这一点对她们见证耶稣复活的可靠性非常重要。因为那些怀疑或否认耶稣复活的人曾经提出一点说:这些妇人们后来错认了一个空洞的坟墓,结果以为耶稣真是复活了。──《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