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导论-《圣经背景注释》
马可福音导论-《圣经背景注释》
马可福音导论
导论
作者 早期教会认为约翰.马可(徒十五37;西四10;彼前五13)是这卷福音书的作者,据说他的资料来自彼得。此外,福音书的卷名──就是以作者为名──很早就在罗马世界流传;虽然这些卷名并不是出于神的默示,但是既然流传广远,表明其传统的由来甚早。马可很可能就是本书的作者,因为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
日期、背景与目的 一般的建议为,马可写这卷福音书是为了罗马的基督徒,大约在主后六十四年,正值罗马大兴逼迫的时候(详细的说明参彼得前书)。
写作地点 对马可执笔的地点,有好些看法:加利利、亚历山太,及最常见的罗马。马可的读者可能不住在巴勒斯坦,大部分不是犹太人;这些建议中以罗马的可能性最大(有些早期传统如此主张),不过无法确定。
风格 参本注释书的福音书导论。
马可写作的原因 当年在教会里听人诵读马可福音的人,是敬拜耶稣为主的信徒,他们已经知道许多有关祂的故事。马可把这些故事串成耶稣的传记模式,他采用希腊悲剧情节的一些架构,不过结局却是圆满的,就像犹太人传统的故事,最后总是强调神的信实。古代的传记常会藉英雄来作道德典范,马可也是如此,他想让基督徒明白,基督的呼召不单让人有权柄与 * 撒但的权势争战,也要为此受苦。
因此,马可写作的对象正需要回想:神会听祷告,会透过他们的见证和信心来工作;他们也需要再度正视:在面对逼迫时,他们可能因而失丧生命。最后,藉马可所记载 * 门徒的失败,他们也可重新明了:如果他们还活不出彻底改变的生活,达不到主话语的要求,祂会继续耐心地在他们身上工作,帮助他们能全然委身。早期教会最符合马可写作的情况,是罗马基督徒于主后六十四年在尼罗的逼迫中受苦的光景。
马可的信息 马可福音中有些主题特别鲜明。譬如所谓的「弥赛亚秘密」:耶稣在大众面前尽量隐藏祂的弥赛亚身分。这样的隐藏可能出于几种原因。第一,基督,或 * 弥赛亚,是戴维家的王,只在登基的时候才正式使用这个头衔。因此,在马可福音中,耶稣最后乃是在十字架上「加冕」。第二──这个原因或许更重要,当时流行从政治的角度解释弥赛亚,但耶稣的使命与此完全不同;所以,所谓的「弥赛亚」观对祂并不适用,而最后祂乃是以自己的使命将其重新定义。祂的使命只能从祂所完成的事──即祂的死与 * 复活(九9)──倒回来了解。耶稣想尽量保持隐密的作法,也与 * 旧约一些先知类似,这些先知常在暗中工作,不求自己的荣耀,只求完成使命(如:王上十一29,十三8~9,二十一18;王下九1~10);他们经常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门徒当中,训练他们(撒上十九20;王下四38,六1~3)。
马可福音还有一个次要的主题,就是门徒的失败。古代的作品常会矮化配角,以衬托出主角的英勇;也会以人物的盲点来强化悲剧的效果。在马可福音中,从耶稣的使命和门徒自己的使命来看,门徒显然都大幅落后,在属灵的能力上如此(行神迹──四40,九18~19、28~29),在受苦方面尤然。在故事中,他们的鲁钝与耶稣屡次要他们全然委身的呼召,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几乎可说,他们在故事中带有制造笑料的作用。这个主题分布各处,甚至全书的结尾都见其余音(十六7~8)。
注释书 对本注释书的读者最有用的一些参考书如下:William L. Lan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NIC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4); D. E. Nineham, Saint Mark, Pelica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London: SCM, 1977);而 Hugh Anderson, The Gospel of Mark, NCB *1976; repri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1) 也有一些文化方面的数据很不错。——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