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第十二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罗马书第十二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12:1-13 结束9-11章论述以色列得救的问题,重新回到罗马书原来的主题。按照绪论,本文集中谈论在法律上得称为义的圣徒所当行的实践伦理。正如1-8章说明,人因着信被称为义,神的义则引领人进入崭新的生命秩序中。基督教伦理的基本提问应当体现在基督徒所有最具体、实际的生活层面上,那就是“作为置身这新生命秩序中的一员,应当如何行在这地上?”。然而,保罗并不纯粹是人文主义道德家。对他而言,伦理就是积极顺服圣灵引导,发自灵魂深处的内在诚实。这诚实不仅包括个人伦理层面,也包括了共同体伦理,即在社会和国家层面,顺服基督之灵、效法基督。
12:1-10 12-15章讲述得救者的实践伦理,本文是总序和扼要。没有列举基督徒如何在流动性的,不完全的现实中生活的详细条款,而是勾勒出以永恒的神话语为标准常常反省自己的态度。
12:1 所以……劝你们:保罗并不只是教导读者,还劝勉他们。保罗选用“劝”这一词的理由很明确,它具有命令与恳求的中性意义,兼具“命令”强烈表达的权威和“恳求”所表达的呼召。身体:并不是纯粹的躯体,而是指与身躯相关的生活或在这地上的整个生活。若考虑到当时盛行于罗马社会的异教徒不洁净的献祭方法,就更能明确认识到基督徒的身体是当献给神的“基督的肢体”(林前12:27)、“圣灵的殿”(林前6:19)之深意。活祭:与旧约的死祭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以属灵的行动来敬拜。保罗欲藉着这句话来表达,敬拜并不是外在的仪式,而应该是发自人的内心深处。若从对神的赞美和事奉的角度考虑,真正的敬拜就是在基督徒的整个生命领域中不断执行的根本性义务。
12:2 具体论及如何在生活中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使徒保罗警告读者,不可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效法这世代虚假无常的风俗。因为这世代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容易侵害神的话语。心意更新而变化:我们的心应当常常更新而变化。心意的更新始于在基督里面,存于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并要达到神的荣耀。基督徒不能安于现实,乃要常常仰望神的国度,不断改变自身与社会,因此作为新人要拥有更新的心意,且要过崭新的生活。察验:对变化万千而堕落的“这世代”和永不更改且良善的“神旨意”善加分辨。察验的原文意指“用火炼净金银,除去渣滓”。
12:3 不要看……所当看的:指以正确的自我认识为根基的谦卑态度。每个人各有其软弱的一面,且受环境的影响,是身心皆软弱的存在。神按照各人的需要,赐下不同的恩赐,圣徒应该认清这一点,以谦卑的心,努力达到和谐。特别是在12:3-11所强调的教会共同体内更要如此。并且,这一点亦与圣徒的自足(提前6:6)相关。信心的大小:是指信心的份量,根据各人所领受的职分、恩赐的界限与特点有所不同,并非指信心的多寡(林前12:2-31)。
12:5 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为了防止圣徒个人主义的危险,保罗论及有机结合体——人的身体。保罗藉着这个比喻指出身体的“统一性”,肢体的“多样性”及“相关性”,使圣徒认识到健全的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健全的社会意识与基于信仰的历史意识,是圣经所强调的。
12:6-8 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林前 绪论,有关圣灵恩赐的比较与研究>。
12:10 彼此推让: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总是始于享受在前,吃苦在后的思维模式。
12:11-13 11节论及与主的垂直关系中的热心,12节谈到个人敬虔生活中的热情,13节论到与人的水平关系中的热诚。
12:12 得享真信仰福乐的人就是藉着实践本节的劝勉而获得灵性与身体和平的人。对敬虔生活的这一精短的劝勉,浓缩传达了信仰的喜乐和平安(帖前5:16;雅5:13)。
12:13 帮补:罗马帝国没收了殖民地的土地,课以繁重税金,因此,除了少数贵族,多数人都极其窘困。在这种情况下,圣徒还要承受逼迫的痛苦。然而,无论置身何等的痛苦与逼迫,圣徒都不能被自己的难处困住。自己穷乏时还甘愿给予,只有这种时候,与人分享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在家里与人分享,称作“款待客人”。希腊语的含义非常清楚,就是施爱给陌生的人。
12:14-21 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这种矛盾时,圣徒容易失去理性与情感的控制,伤及信心的德行。因此,要小心胜过这样的危险。并且,圣徒要以善胜恶,持守信仰的节制与智慧,获得神的祝福及胜过罪恶。
12:15 要同乐……要同哭:信仰告白是个人向神的单独行为,但信仰生活却必须在共同体中实行。现代人的心灵因个人主义而枯干,认识形成共同体的必要性,并肝胆相照地一同承担彼此的痛苦,对现代人而言是尤为迫切的问题。
12:21 以善胜恶:神的善藉着胜过人的恶而证明祂的能力与大爱,圣徒也当体现出拥有可以胜过世界之恶的善。那时,世界便会为他的爱而感动(太5:13-16)。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