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约伯记第41章查经资料

约伯记第四十一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伯记相关章:

约伯记第四十一章

   四十一 1 ~ 34.  “里外雅堂”是古老神话中七头海龙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在以色列人占据之前的迦南人神话;这个古代文学作品的残屑仍然存留在旧约圣经中,无疑是这里所用之名字的来源。由彭马文( Pope, p.329ff )所提供之大量的证据同意这一点;但它并未证明“里外雅堂”在这首诗中仍然是神话中的怪物。描绘过度的图画非常适合鳄鱼,但也有人提议其他的确认,其中有些涉及将这首诗分成较小的部分, NEB 支持鲸鱼,至少在第 1 ~ 6 是如此,它把这几节移到第卅九章的末了。

  第一次讲论的风格在这里比较突出,因为这段谈话是以一连串问题开始的,目标是在使约伯相信他在这样吓人的造物之前是多么的无助。你怎么能捕捉它呢(第 1 节及下,与第 7 、 8 节是内向性结构的平衡)?而且,就算你能够,你要它作什么呢?以下的提议是愚蠢的:使它作奴仆( 4 节)──它有什么用处呢?当宠物( 5 节)?卖了它( 6 节)?

  用我们已经指出的内向性完成了引言之后,第 9 ~ 11 节停在擒拿它的愚昧上。既然这首诗剩下的部分( 12 ~ 34 节)专注在动物的细部描述上,我们猜想所要表明的重要论点,是要在这个埋藏的材料中去找的。可惜的是原文非常困难。虽然第 11b 节相当清楚地断言神拥有世界上的每一件东西,包括“里外雅堂”,第 11a 节的含义相当困扰我们。( NEB 使它与第 10 节成为一行,作为攻击它之警告的一部分,但这么作却使全部都是指“里外雅堂”,把保留在和合本、 RSV 中提及神的经文改变了。但这个变体的确有抄本与译本的支持。)在这一点上无法确定是很可惜的。假设和合本与 RSV 就一般而言是正确的,那么论据就是如它们所说的。如果连最勇敢的人都不敢如此愚蠢地去 惹 “里外雅堂”,那么任何人怎么能如此有勇无谋地 站立 抵挡神呢,就像约伯所作的一样呢?我们可以感受到以这个作为对不敬畏神之警告的力量。但在对话中,是朋友们经常想要警告约伯放弃他的冒险,提醒他神比他要强壮多少。约伯从未向神挑战,要进行全属力量上的考验,就像一个人猎捕鳄鱼一样。提出神超越的力量为论据,不是要使人灰心,以致不再想要与神有任何交往,而是要宣扬神管理宇宙事物的能力,使人们会信靠祂。

  由于篇幅的关系,不容许我们对于神论及“里外雅堂”的古怪事情全都详加注释:它的 大力 ( 12 节);它的皮,被描写为 双重的铠甲 ( 13 节,吕译、 RSV ;参思高);它的囗,新奇地称为 它脸面的门户 ( 14 节,吕译、 RSV );它的鳞甲,每一片都像是战士的盾牌一样( 15 ~ 17 节;第 15b 节是困难的,它可能是描写像磐石般坚硬,参现中、 TEV );它冒火的 气 ( 18 ~ 21 节) 423 ;它的 颈项 ( 22 节);它那无法穿透的皮肤( 23 节);它结实的 心 ( 24 节);它轻视每一种武器( 26 ~ 29 节);它从水中走过时惊人的景象( 30 ~ 32 节)。这首诗几乎没有一行是不包括一个明喻在内的,许多批评者将这习惯苛责为过度卖弄技巧;想想智慧著作的习俗,我们感觉以色列人依据他们自己的准则一定会认为它是可喜爱的。至于它的长度,也激起现代读者的抱怨;我们认为论及最可怖之动物的最长诗歌是刻意保留到最后,为要提供一个惊人的高潮;“里外雅堂”所引起的恐怖感在第 10 节有所提及,在经过第 25 节时又再提起,在结束的几行更是有力地使人明白( 33 、 34 节)。

420 与这个模式一致的是:神从未对那些掠夺约伯的罪犯作过什么。

421 值得注意的是:后期启示文学作者赞成神话上的理论,因“贝黑默得”与“里外雅堂”这些巨大无比的怪物而大感兴趣,提出各种怪异的主张,涉及它们在世界末日要扮演的角色。

422 很遗憾地, NEB 竟采用了德莱弗对这行的修正,读作“看看兽类之首河马吧”。一旦将此二者等同,整个的译文就能修正得合适。

423 较自然地来解释,这是冰冷的日子,我们呼吸时所看见的水蒸气;若是采神话上的解释,火就被认为是真实的。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2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一章   圣经   注释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约伯记   約伯记   上帝   导论   圣经   一章   点此   注释   约翰   的人   自己的   这是   河马   邪恶   的是   言论   里外   福音   旧约   教训   神话   都是   彼得   译本   混沌   诗篇   经文   但在   迦南   那是   知识   生物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