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第三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约伯记第三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3:1-40 约伯与三个朋友的辩论:本文在结构上相当于展开部分,以诗剧的形态展现了三个朋友各自所作的三次辩论与约伯的反驳。当时,启示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昭然若揭,三个朋友在本文中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希伯来信仰。简而言之就是:①因果报应逻辑,现实中的一切灾难与祝福皆由罪行与善举而来;②视善行是得救的条件,三个朋友仗着自义(self-righteosness)定他人的罪(太7:3)。约伯之友欲以上述逻辑来说明约伯的灾难并力图说服约伯,最终却开始责难 约伯。有人认为约伯的三个朋友各自象征律法,先知书和智慧书。若除去耶稣基督的恩典,整个旧约就无异于定圣徒之罪的网罗(罗5:11)。
3:1-26 当患难达到极限时,人便全身心感到受挫折,心力憔悴,缄默不语。约伯也因骤然而至的极度苦难而掉进深深的沮丧与沉默中。尤其是,连妻子都非难约伯的信仰(2:9),这就使他饱尝极度的孤独。正在此时,约伯迎来了三个朋友的探访,便如同决堤一般向他们倾诉苦楚。开口时,约伯本是希望得到朋友们的抚慰与理解,但是,朋友们肤浅而偏于理论的辩论却无比冷酷。约伯的苦恼就越演越烈,甚至发展到在陈明自己信仰时自以为义的地步(10:1-4)。当时,神的启示尚不明朗,但约伯依然没有犯撒但所希望的咒诅神的罪恶,只是为自己的出生发出叹息且切望死。
3:2-10 分三个阶段,约伯咒诅自己的出生:?1)愿自己未曾出母胎(2-10节);?2)愿自己死在母腹(11-19节);?3)愿自己立时死去(20-26节)。本文属于第一阶段,以各种形式反复咒诅受孕之日,表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想像力。在本文中,日夜形成对偶,4,5节是咒诅落地之日,6-10节则咒诅受孕之夜。
3:7 愿那夜没有生育:意指“不孕的”(barren,RSV)、“坚硬如石块”,15:34则解释为“无生育”。因此,本节是指不能生育的石女。约伯如此埋怨生养自己的母亲,此叹息表露了约伯所遭苦难之巨大。
3:9 叙述了黎明时分的三个阶段。前半节描绘了临近破晓星辰逝去的场景,中间刻画了太阳升起之前的漆黑场面,后半节勾勒了破晓之景。黎明通常被用来比喻希望与生机,然而约伯却一味叹息埋怨。从本节,我们也可以窥视出约伯所遭苦难的严重性。
3:11-26 索弗克勒斯(Sophocles)曾说“不曾出生是至善;倘若已出生,就要归回死亡,这是次善”。从索弗克勒斯到叔本华,以及加缪,有些哲人甚至将自杀合理化(撒上31:3,4,自然与安乐死)。然而,约伯对生活的叹息及对死亡的切望有异于上述主张。约伯承认并信赖生命之主—神,他并非论及人到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只不过是因其痛苦的剧烈而热切盼望死亡。我们可从摩西(民11:10-15),以利亚(王上19章),约拿(拿4:3)等处见到类似的例子。根据本文所揭示约伯的死亡观,死后的世界被描述为沉睡的状态(13节)或接近非存在状态(16节;7:8)<绪论,希伯来人的阴间概念>。
3:14-15 重造荒邱的君王:指那些拥有财富与权力,修建宏大建筑的君王,就像金字塔或多见于中东的巨大岩石墓群一样,这些建筑凄然而荒凉。约伯期待死后能与世上的名仕一同居住,由此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约伯凄苦的孤独感、对人的思念及对死亡的切望,他被顽疾所缠累,感到与神隔绝。
3:17-19 在本文约伯丧失了一切对生命的激情,将坟墓视为释放与自由得以实现的地方。对圣徒而言,死亡意味着进入天国,在那里,所有人都将发现崭新的自我,并且得享真正的“公义、和平与喜乐”(罗14:17)。
3:20 约伯原本埋怨自己的存在本身,如今却将这抱怨的矛头指向造物主。约伯含有怨恨的诘问并不是在问为何使他降生在这世界,而是为何在这难以煎熬的苦难中延长其生命。所有圣徒都会在苦难中向神提出各样的疑问,而琐法正是对这些疑问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你考察,就能测透神么?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么?他的智慧高于天,你还能作什么?处于阴间,你还能知道什么?”(11:7,8)。
3:21 切望死却不得死:死亡具有双重要素。死亡既是有限的人类所不能逾越的绝望之壁,同时也是艰难辛劳的生命最后的终点。不过,这种死亡仅是肉体之死,圣经描绘了比这更加可怕的死亡<林后 绪论,信徒对死亡的态度>。在本节,约伯视死亡为脱离苦难的最后方法;可以说,更加深切地表现出了约伯所受的是何等的痛苦。
3:23 人的道路既然遮隐,神又把他四面围困:在1:10撒但曾以“保护的篱笆”来表达神的保护(hedge),然而在本节约伯则视其为“网罗与障碍”,发出了抱怨的叹息。这就表明了约伯在一定程度上已卷入了撒但的诡计。通过本节,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教训:①若要更加有效地防御撒但的计谋,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混淆不清的情况下,也顺服并依赖神(诗125:1;多3:1);②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少有像失去生命的方向更严重的问题。因此,圣徒要坚守信仰,并时常为实践信仰而努力(林前10:31)。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