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第七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撒母耳记上第七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7:1-2 约柜最终的归宿定为离示罗相近的基列耶琳。据记录约柜在此地的“亚比拿达”家中存放了20年。事实上,直到大卫将约柜运至大卫城(耶路撒冷)之前(撒下6:3,12,17),约柜在此停放约40年。
7:3-17 本文的主题是“恢复”,撒母耳已成为32岁成人(3:1),作为名副其实的领袖,开始治理以色列。本文说明撒母耳的统治主要是藉着执行他所兼任的职份(先知、祭司、士师)来进行:①作为先知,撒母耳教导律法将百姓引向悔改和更新的道路(3,4节);②作为祭司,他藉着祈祷和献祭,重新确立了神与以色列之间的立约关系(5,6,9节);③作为士师,他率军打败非利士军队,拯救陷入困境的以色列人(7-14节)。由此撒母耳主导了以色列的更新运动,藉着悔改与神建立崭新的关系,预表了彻底释放人类的基督。
7:3 撒母耳的宗教改革有三个纲领:①除掉偶像:要除去不义、错谬、拜偶像作为(创35:2);②专心归向耶和华:指全人的身心灵均与神相交,恢复良心,更新意识,顺服真理等;③单单事奉耶和华:指毫不犹豫地跟从真理,不事奉两个主人(太6:24),单单顺服神旨意(书22:5;耶30:9)。这三个纲领今天依然可以作个人与社会信仰更新的旗帜。
7:5-6 在宗教改革上取得成功的撒母耳,召开了在以色列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会议——米斯巴圣会,从而加速了神本主义统治。米斯巴圣会的特点是:①领导者为了代祷而召开圣会(5节);②百姓以禁食和悔改回应领袖(6节)。它的意义在于:①更新和改革堕落而颓废的以色列,使她合乎神的选民这一身份;②恢复了神与以色列之间的立约关系;③奠定了君主专政的根基。米斯巴悔改大会是以色列的宗教改革,也是以色列回归神的转折点。
7:7-11 又名以便以谢之战:以色列与仇敌非利士的第二次交锋(4:1)。以色列通过米斯巴会议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在这次战役中,他们同领袖撒母耳与耶和华并肩作战,从而获取胜利,可谓意义深远。他们的凯旋是信仰的胜利,即:①百姓请求撒母耳祷告(8节,出于信仰的对策);②撒母耳的祷告(9节);③神的应允(10节)。
7:7 非利士……攻击以色列人:非利士人看到以色列在撒母耳的领导下凝聚成一体,就认为那是巨大的危险势力,为了先发制人而入侵以色列。面对非利士的强兵利器,以色列(4:3)满有信心的信靠神与先知撒母耳的代祷(8节)。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属灵真理,即邪恶势力的挑战必然伴随着更新和改革。因此,我们需要在神面前不断地悔改和更新。
7:9 吃奶的羊羔:生下未满7天的羔羊。 全体的燔祭:具有完全燃烧祭物之意,意指“纯全的燔祭”(a wholly burnt)。这表明向神绝对的委身,暗示与世俗完全决裂而新生的以色列,从此要作被神使用的贵重器皿。我们既蒙召作圣洁国度的百姓,就应绝对地委身于神(彼前2:1-10)。
7:10 大发雷声:在圣经多处记载,神甚至藉着天灾来垂听、应允选民的祷告(12:18;王上18:36-38;王下19:20-35)。以色列人不可能击败手握铁器的非利士军队(13:22),但是,神却击溃非利士人,显明神用超越人理性和历史一般法则的特殊护理掌管历史。
7:12 以便以谢:是撒母耳所立的记念碑,具有“帮助石”之意。这是一种信仰告白,表明以色列的胜利完全来自神的帮助,当我们以信仰来面对面临的试验和挑战的时候(8,9节),就要像撒母耳那样建立信心的记念碑。
7:13-17 在撒母耳的带领下,以色列人收复了被非利士人抢占的领土,且与亚摩利人结盟抵制非利士的势力,迎来了和平年代。他们遵撒母耳的教导,事奉耶和华,逐渐恢复以色列的建国精神(出19:5,6)。然而,“撒母耳作士师的时候”这一附言使人预感到以后要经历的坎坷。总而言之,以色列的和平并非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而是神主权性的旨意(诗127:1,2)。
7:13 撒母耳作士师的时候:撒母耳把统治权移交给扫罗以后,约80岁时离开了人世。从米斯巴战争后约15-20年左右,非利士的势力再次抬头(13:19-23),但被扫罗打败,后来大卫的征服事工又大大削弱了非利士的势力(撒下8:1)。
7:15-17 撒母耳巡回治理的四大城邑如下。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