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后书第三章-《圣经背景注释》
彼得后书第三章-《圣经背景注释》
彼得后书第三章
三1~7
审判必定临到
这里的假教师贬抑未来的审判,就像许多 * 希腊化的犹太人以及后来的 * 诺斯底派一样,他们引领人去犯罪,就像古时的假先知一样(第二章;参二1的注释)。如今彼得转而直接谈他们恶行的根源;他就像许多犹太教师一样,承认若不期待未来会有审判,通常会导致不道德的行为,甚至产生道德相对论(参:犹3~4节)。有些注释家认为,第三章是另一封信,与第一、二章不同,但这种看法其实并无必要:此处的转接很自然,尤其若他从这里之后不再倚赖犹大书的话。
三1~2 有些哲学家提到「纯净的心」,意思是不被肉体感官所污染的心;彼得则是指不被假教师的看法所污染的心(二20)。有关「题醒」,请参一章12节的注释。此处耶稣的命令,参:马太福音二十四42~44(尤其针对彼后三9)。
三3 在许多犹太文学里,否认来世的人就没有道德根基可言(参如:*法利赛人对 * 撒都该人的指控)。取笑义人一向被视为恶行;*以诺一书讲到有些罪人嘲笑神,否认祂的启示;* 死海古卷抱怨说,有些人嘲弄他们团体的公义教师。
三4 古代的作者对「列祖」(NRSV)或「古人」十分推崇。
* 亚里士多德和附和他的人(逍遥学派)相信,宇宙是永恒的。他的观点甚至散播到逍遥学派之外,以致 * 斐罗不得不谈及。斐罗像 * 柏拉图一样,相信神从先存之物造了这个世界,但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他相信先存之物也是神所造的。
* 以彼古罗派否认神在世界上工作;他们也相信物质是不会毁坏的(按原子的层面),而宇宙则是无限的。* 斯多亚派相信,火是永恒的,而宇宙会周期性地被熔入原始之火(参三7的注释),永恒乃是世代的循环。*散居的犹太教会辩论,物质究竟是由先存于混沌之物所造(这是古代大多数人的想法),还是从无而造(创世记第一章很可能这样主张)。
三5 创世记第一章说,神用祂的话创造了世界(诗三十三6亦然)。有些后期的犹太典籍在第一章数出十道命令,主张它们代表十诫,即 * 律法的话,而神乃是将世界建造于其上。)
三6~7 在挪亚的洪水(创六~九章)之后,神已经应许永不再用洪水灭地(创九15;赛五十四9),但是先知讲,未来会有火来毁灭,同时世界也得着更新(参:赛六十五17,六十六15、22);后期犹太作者在这方面也采用他们的看法(如:*死海古卷、* 希碧尔神谕集)。因此犹太传统宣称,现今的世界不会被水毁灭,而将被火毁灭(如:*约瑟夫、第二世纪的拉比梅尔、亚当生平)。犹太文学有时会用洪水为象征,指未来火的审判。
* 斯多亚派相信,宇宙(甚至包括众神祇)将定期被熔入火中,再重新成形,犹太人的看法却不同,他们期待未来有审判的一天,然后将有新造的世界,存到永远(彼后三10、12~13)。他们的数据源是圣经,但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看法更接近 * 柏拉图,他认为世界会有一次被洪水所灭,有一次被烈火所灭。
三8~13
最后审判的时间
迟延并不表示耶稣从此不再回来(三4;参:结十二27~28;哈二3)。现代许多学者认为,彼得后书是在谈第二世纪的人对早期基督徒启示性盼望之困惑,他们质问 * 基督再来为何迟延,因五旬节以及启示录都提到这事(虽然这一点还有争论),而当时正逢第一世纪末,大家对启示性的说法兴致正浓。*死海古卷也证实,尽管日期不断延后,* 爱色尼人却对神的日子仍存盼望,并提出相似的劝勉,要人坚忍到底。
三8 彼得引用诗篇九十4来证明他的论点,就像当日许多其他犹太作者一样(他们常认为「一日如千年」当按字面解释,并应用于创造之日)。有些启示文学作者感叹道,神对时间的看法和人不同,因此他们勉励人要坚持到底。
三9 * 旧约强调,神延迟审判,是要让恶人有机会 * 悔改(参:王下十四25~27;结十八23、32,三十三11)。祂对世界末日的耐心,在后期的一些犹太典籍也提到,如 * 以斯拉四书;犹太典籍说,一旦审判之日临到,人就再也无法悔改了。有些希腊罗马作者也因神明的忿怒延迟发作,而称颂神或神祇的怜悯。
三10 主的日子是众所周知的旧约意象,指神最终的审判之日,那时祂将开庭判决世上一切不公之事(如:赛二12;珥一15;摩五18~20)。那日「要像贼来到一样」是用到耶稣的话(存于现今的马太福音二十四43)。
古代不同的思想家列出不同的元素 * 斯多亚派相信世界会熔入火中,他们列出四种元素:土、水、气、火,大部分作者也相同,但是彼得的重点为,所有的东西都将毁灭。*启示文学的作品也常提到天与地的毁灭,或洁净而更新。
三11 彼得对未来的讨论总是务实的,同时会告诉人现今当怎样活,和 * 新约其他部分一致。有一些 * 启示文学的作者也以此重点作为写作动机,但是大半这类作者则不然,他们对未来既好奇又缺乏耐心。凡是在这个世代受苦的人,对启示性的盼望特别欢迎,因为他们从中能得到力量,面对今世似乎无法克服的试炼,能够坚持到底。
三12 这世代的结束是神已经定了时间,还是会因以色列的 * 悔改顺服而加速来到,* 拉比的看法不同。按这里的情境,基督徒的差传事工与传福音可以加速末日的临到(参:太二十四14),因为这是让人得救的途径,而神乃是因他们的缘故才将末日延迟(彼后三9、15)。
三13 这个盼望来自以赛亚书六十五17和六十六22,后期犹太文学中不断重提。旧约和犹太教都同意,义将是未来世界的特征(如:赛九7,三十二16~17,六十二1~2;耶三十二40)。
三14~18
预备面对最后的审判
三14 彼得在此劝勉读者不要像假教师一样(二13)。参三章11节的注释。
三15~16 神的忍耐使人可以得救,祂就是为他们而延迟;参:彼得前书三20对创世记六3的说明,这里回到以洪水为审判的意象(彼后三5~7)。
说某位作者的书「难明白」,在古代并不是一种侮蔑(和今天不同);意思可能指内容复杂,才华横溢。
犹太教师说,圣经会因胡乱解释而遭「扭曲」。第二世纪的 * 诺斯底派和许多第一世纪的犹太人,可能也包括基督徒团体,都已在扭曲圣经,有些甚至轻视未来审判的道理(也许将它寓意化)。
到第一世纪末,另一位早期基督徒作家(革利免一书)肯定保罗书信是出于圣灵的感动;在彼得去世之前,保罗最早的著作可能尚未收集完全,但彼得在众教会之间旅行的时候,必然知晓其中的一些。虽然 * 约瑟夫和其他的作者证实,犹太教的 * 正典是封闭定型的,但某些犹太团体(如 * 昆兰团体和 * 散居的团体,使用各种不同的 *七十士译本修订本)对于哪些是圣典,哪些只是教诲性著作,似乎概念很模糊。
有些学者根据这句肯定保罗的作品是圣经的话,主张彼得后书写于彼得死后,这固然有些道理,但是彼得本人视保罗的作品为圣经,并非没有可能,既然他接受保罗使徒的地位,必可能认为他的一些作品是受到 * 先知之灵的感动。不过有许多受先知之灵感动的作品并未纳入圣经中(参:词汇解释中的「正典」)。假如这些话是彼得所写,就当日而言,这乃是一项极大的亮光。
三17~18 彼得的读者必须在*基督里成长,才能抵挡假教师。 ——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