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撒罗尼迦前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帖撒罗尼迦前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帖撒罗尼迦前书
注释
三1-2
保罗不能亲自前去,惟有留在雅典(离开帖撒罗尼迦约500千米或300哩),而差遣一位同工前去(「独自留下」大概暗示西拉这时也离开了他)。提摩太代替保罗探望教会,正如他时常去其它教会一样。也许是要再次对付那些批评者,与批评者辩论,保罗强调提摩太是他的「兄弟」和同工,他各方面都证明是可靠的。更描述他是「与神同工的(小字)」,就是在福音的事工上是神的同工(参林前三9)。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有些人把经文改为「神的仆人」(新国际译本译成这个意思)。保罗的意思是神「在基督福音上」与基督徒一起作工,包括传福音和培育教会。提摩太的探访加强了教会的力量,使他们更坚固地抵挡试探和压逼(注意在第13节主也带来同样的效果)。「劝慰」(也有译作「劝戒」)的意思是激励人采取行动,同时安慰人。
第3-4节预先知道一些将会遇到的困难,可能帮助我们更有力去面对它们。读者明白从外面而来的压力,是他们必须面对的,因为保罗已经反复地说明了这一点。保罗提到的,毫无疑问是他自己和犹太教会的经验(二14)。
第5节保罗已差遣提摩太到他们那里,迫切的要知道他们是否仍然持守着「信心」。撒但可能试探他们到一个地步,把教会摧毁了,一切的辛劳变成徒然。虽然没有试探是大过人所能担当的(林前十13),但信徒往往不能成功地抵挡得住。保罗相信神的能力可以保守祂的百姓,却仍不免关心信徒和为他们祷告。
第6-8节提摩太带来的「好消息」(别处作「传福音」)除去了保罗的忧虑。保罗因此大大的欢喜,就在提摩太回来后,立刻写这封信给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基督徒的两个基本特质「信心」和「爱心」,活现在帖撒罗尼迦信徒的身上(而且继续成长,帖后一3)。教会很想见到保罗,表示他们没有离开福音,并且他们的确是蒙神拣选的百姓(一4)。他们「靠主站立得稳」,因此能够面对一切敌对势力(参弗六10)。提摩太回来报告时,保罗正面对困难的环境,这种压力使他未能完全的「活」着。宣教士的工作是要鼓励人(2节),但保罗却因教会的消息而得到鼓励和更新。
第9节保罗以「在神面前」表达他写这封信时的「喜乐」心情,正如以色列人在主面前庆祝节期一样(申十二12、18)。对我们来说,喜乐可能仅仅是表达自己欢喜的感受,但对保罗而言,喜乐是向神感恩的时刻,因为神是喜乐的源头。
第10节保罗仍然「切切的」(希腊文特别强烈的用词)祈祷,盼望能再度探访教会。他这个想望很是人性化,要与他们在一起,并帮助他们克服信心的软弱。虽然他们信心坚固,但他们对基督的认识和行为还未完全,保罗写这封信,尝试以书信的方式提供他未能亲自给予的帮助。这样,写信只能解决他渴望探访教会的第二个原因。因此,写这封信时,他仍然渴望并祈求有机会去探访他们。他的祷告最终也蒙神应允了(徒二十1)。
第11-12节保罗先是告诉读者他要祈祷,继而实际地祷告。他没有用第二人称来称呼神,如「神啊,为我们打开前往帖撒罗尼迦的路」,反而以第三人称来称呼神:「愿神我们的父和我们的主耶稣,一直引领我们到你们那里去……」(参民六24-26;诗二十1-5)。这个祷告将父神与主耶稣基督放在一起(比较一1;帖后二16,次序相反)。保罗第一个请求是再访教会,第二个则是他们在爱心与圣洁上成长──祷告之后,保罗就带出这个教训(四1-12)。他们的爱心必须超越教会的范围而包括「众人」(比较加六10,次序相反)。保罗以自己为例(参一6;帖后三7-9;徒二十35),并不是为神提供数据,而是因为这个祷告也带有教导的功能,教导读者如何祷告及如何生活。
第13节保罗希望读者在主耶稣的审判来临时能「无可责备」及「圣洁」地见主面。他并不是祈求他们将会成长和发展,以致将来主再临时可以无可指责,而是他相信主很快就要来临(不是即刻,而是很肯定的,如帖后二所指出的),因此他祈求神现在就巩固他们在这些品格上的心志,并持守直到主再来。主再临审判时(二19;参一10),他们不需要惧怕神的愤怒(一10),但那是一个评估的时刻,信徒或得奖赏或遭丢弃。主耶稣「同他众圣徒来」的描述,强调那是个庄严的场合。那时主和已死的信徒同来,与未死的信徒相遇(四16-17),天使在神(亚十四5)或人子(可八38)最后降临时同来加添祂的荣耀(帖后一7支持第二个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