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十三章十三1~17最后的劝勉 训勉(parenesis)是古代*修辞学和文学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将道德训诲
希伯来书第十三章十三1~17最后的劝勉 训勉(parenesis)是古代*修辞学和文学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将道德训诲
希伯来书第十三章
十三1~17
最后的劝勉
训勉(parenesis)是古代 * 修辞学和文学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将道德训诲松散的组合起来,这方式也可以与其他的文学形式共同使用。道德劝勉常跟在论证之后,如保罗的许多书信(如:罗十二~十四;加五~六;弗四~六)。
十三1 参十章25节的注释;参十二章14节。基督徒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会拦阻人背离团体。
十三2 招待客人通常包括提供旅客住宿,并加以照顾;在犹太典籍中,这种美德最伟大的榜样是亚伯拉罕,因他曾接待三位访客(创十八)。由于其中至少有两位原来是天使,该段经文是这则劝勉最自然的数据源。(其他的故事,如早期犹太多比雅书中的故事,或希腊故事讲到神祇变像来探视人,这些只有参考价值,不过可以说明古代读者何等容易接受这个劝勉。)
十三3 到第二世纪,基督徒已有照顾囚犯的美名。有些哲学家认为,探视被囚的人是美德,不过巴勒斯坦犹太教对这个问题却大多保持沉默,相较之下,他们倒强调探视病人,或帮助穷困的人(对被掳的或作异教徒奴隶的犹太人则是例外)。
「被捆绑的人」可能指一些为信仰,或为与信仰有关的行为而入狱的基督徒(如十三23)。罗马法律用监牢作为拘留所,直到受刑为止,而不是以监禁作为一种刑罚;有时囚犯必须靠外面的友人才有饭吃。
十三4 许多古代作者提到要尊重「(婚姻之)」(「」是性交的代称);有一则故事强调童女的贞洁,甚至到一个地步说,没有人曾坐在她的上。希腊罗马社会里,男人的性道德相当败坏,他们接受妓院;在希腊社会,男人达成婚年龄之前,搞幼童恋、同性恋,以及与女奴性交,都十分普遍。少数几位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婚姻是一种麻烦,但性的发泄则有必要。作者不接受希腊通行的价值观,而遵循圣经中神的价值观,亦即当年犹太人所持守的习俗。
十三5 作者特别从申命记三十一6、8和约书亚记一5引出这些话,不过这概念在*旧约里很常见(参:代下十五2;诗三十七28)。摩西用第三人称对以色列全会众讲这番话,但作者既认为圣经是神所默示的话语,便将约书亚记一5(给约书亚的一段保证神谕,属旧约 * 预言的一种形式)改为第一人称。谨防贪爱钱财是当日一般的训勉(道德训诫)常出现的题材,但这里可能特别指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跟随耶稣,经济上会遇到的情况(来十34,十一26)。
十三6 此处作者引用诗篇一一八6;参:诗篇五十六11。作者或许是把这引句加在申命记三十一6、8之后,视为隐伏的串珠(将不同的经文用同样的钥字或钥词相连),因为申命记三十一6、8勉励会众不必惧怕(不过希伯来书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引述那句话)。
十三7 演说者和道德人士常会列举榜样,要人效法,尤其是举作者和读者都熟悉的人为例。此处动词为过去式,暗示其中有些人可能已经过世(但不是殉道,十二4)。「引导」可能指地方的领袖,而不是像保罗之类的人──他可能在此信写成之前几年已经殉道。
十三8 * 斐罗和为数不少的 * 散居之犹太人特别强调* 旧约中神不会改变的描述(诗一○二27;玛三6;参:赛四十六4),因为他们必须向希腊人传讲神的真理,而希腊人认为,只有不改变的才是真理。
十三9 利未记十一章和申命记十四3~20列出「不洁净」的食物,是犹太人要避免的,因此使他们与万民有别。斐罗将这些食物律法寓意化,但辩称仍然应当按字面遵守这些条例;同时,他也证实,有些极端 * 希腊化的犹太人,当日只视这些规定为象征,并不遵行。希伯来书的作者并没有不按字面看待这些律法,而拒绝之;他只是相信,新的时代已经来到,而从前被禁止的食物并没有使禁食的人直接获益,因此这些禁令不再成为必要。
十三10 如今作者讲到旧约中一项特别的食物:祭司在会幕/圣殿里所得的份(参:林前九13的注释)。他说,信徒的事奉是像祭司一样(十三15),只是祭坛的种类不同(参七13)。
十三11 将祭物烧在营外,几种不同的献祭仪式都有(参:利九11;民十九3),但这里是指 * 赎罪日,祭司要带着祭牲的血进入至圣所(利十六27)。这是耶稣完成的祭,献于天上的祭坛,就是希伯来书前面所提到的。
十三12~13 按照律法,洒血是要「圣化」(分别为圣)或「洁净」对象(九22)。耶稣可以用他自己的血洁净,显示他超越 * 旧约的大祭司,他们在献祭后回到营地之前,必须洁净自己(利十六28)。耶稣的钉死、埋葬是在耶路撒冷的城外,符合福音书的记载和犹太人的要求,即死人必须埋在城外,以避免碰到坟墓而仪式上不洁(参如:利二十四14;民十五35~36;申十七5,二十二24)。罗马法也要求钉十字架要在「城门外」。有些注释家注意到,赎罪日的赎罪祭是烧在营外(利十六27),但在圣殿或会幕中也要献(利十六5~19)。离营对这些犹太基督徒而言,可能代表着愿意被他们珍惜尊重的犹太群体驱逐,全心跟随这位犹太教的神(参:来十一13~16)。
十三14 古犹太教对永远的耶路撒冷之盼望,参十一章10节的注释。
十三15~16 *死海古卷常用献祭的词汇讲赞美,另一些古代作者也这样写(参:罗十二1的注释);不过,希伯来书此处可能特别倚仗何西阿书十四2。有关灵里的祭,亦参:诗篇四5,二十七6,四十6,五十7~15,五十一17,五十四6,六十九30~31,一一九108,和箴言二十一3。*法利赛人也强调神接受敬虔为灵祭,这个因素或许使得法利赛主义在主后七十年圣殿被毁后得以延续;在没有圣殿之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各种派别大多销声匿迹,只有少数几个存留下来,如法利赛派的继承人和犹太基督徒。
十三17 作者劝勉读者要顺服现今的领袖,可能要他们像对从前的领袖一样(十三7),他将这些人刻画为「守望者」(见:结三17,三十五7;参:赛二十一8;哈二1)。希腊罗马的道德家长久以来便劝人要顺服官长;这位作者所提的简短劝导,彷佛具「推荐信」的作用,以他自己的权柄为他们的 * 教会领袖撑腰。不过,这位作者并不像其他一些团体(如 * 昆兰社团)一般,完全以领袖为中心;*死海古卷报导,昆兰团体的领袖可以决定成员是否长进,影响成员在社团里的地位,亦即在神面前的地位。
十三18~25
结论
十三18~19 这可能是含冤下狱之人的祷告要求;参十三章23节。
十三20~21 有关耶稣是「牧人」,参:约翰福音十1~18的前言。*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六十三11说,神「将群羊的牧人」(摩西)从海里「带上来」。先知曾预言会有新的出埃及(可能将从海里上来包括在内),而这已在*基督里实现(将海与 * 复活作比较,参:罗十7的注释)。
头一个约是由「立约之血」设立(出二十四8),有时这约称为「永约」(*所罗门诗篇十4;* 死海古卷)。但新约也同样被称为「永远的」(赛五十五3;耶三十二40;结三十七26),而希伯来书作者所指的,乃是这约的血(九11~12)。
十三22 哲学家和道德学家提供「劝勉的信息」。这种传讲的信息也可以写下来,尤其类似希伯来书这类文章式的书信。专业演说家(*修辞学家)常会声称自己说得很简短,或内容很贫乏,而实际却显然相反,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
十三23 倘若提摩太是在尼罗王的时候于罗马被捕(这极有可能),他或许就是在尼罗死时被释放,因为御营军和罗马贵族很早就对尼罗的政策缺乏信心。这个背景将本信的时间设在六十年代末(参导论)。
十三24~25 「从意大利来的人」可能指出于意大利如今住在别处的人,可能是将问安传回意大利;大部分采这观点的注释家都认为,这是指亚居拉和百基拉(徒十八2)。而更可能的看法──尤其从提摩太被囚的可能地点来看(十三23)──是他从意大利的圣徒中发出问候,而这封信乃是在罗马写的。——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