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希米记简介-《灵修版圣经注释》
尼希米记简介-《灵修版圣经注释》
尼希米记简介
重要资料
要 旨:
本书是旧约圣经中最后一卷历史书,记载了第三批以色列人被掳归回耶路撒冷,重建城墙和信仰复兴的历史。
作 者:
本书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故作者可能是尼希米,而以斯拉可能是编纂者。
写作时间:
约公元前445-432年
背 景:
公元前538年,所罗巴伯带领第一批以色列民返回耶路撒冷;八十年后,以斯拉率领第二批百姓回归;尼希米则在公元前445年同第三批以色列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城墙。
钥 节:
以禄月二十五日,城墙修完了,共修了五十二天。我们一切仇敌,四围的外邦人,听见了便惧怕,愁眉不展。因为见这工作完成,是出乎我们的神。(6:15-16)
主要人物:
尼希米、以斯拉、参巴拉、多比雅
主要地方:
耶路撒冷
特 色:
此书显示撒迦利亚和但以理关于耶路撒冷城墙重建的预言应验了。
概 说:
“我们的教会很需要……”“我们怎能信任这种政府,如果是我执政,我一定会……”“学校里凡事都看不顺眼,为何无人出来做点事!”这个世界实在充满了怨天尤人、挑剔指责、好发议论的人。分析探究问题并不难,但空谈何用?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去干的人。
尼希米为问题而痛心,但他没有抱怨、愁烦、自怜和悲叹,只是积极行动解决问题。他明白神要他动员犹太人去重建耶路撒冷城墙,也知道神会使用他的才能,使工作顺利完成。当尼希米得悉耶路撒冷的城墙和城门破败失修时悲痛不已,决心要重建城墙。他抓紧适当时机,请求亚达薛西王批准他返耶路撒冷重建城垣,王一口允准了他。于是他辞去波斯政府中的要职,手持谕旨回归耶路撒冷,去完成神的托付。
他一抵达耶路撒冷,所有人就都知道他是负责人。他组织、管理、监督、激励百姓,把他们分成小队,分派他们负责城墙各个部分(3章)。重建工程并非毫无阻力。参巴拉、多比雅还有其他敌党用羞辱、讥笑、恐吓和破坏的手段,企图阻止工程进行,百姓因此胆怯消沉。但尼希米每次都靠着祷告、鼓励、防卫和巩固等策略,挫败了敌人(4章)。外忧解决了,内患却更棘手。一班财雄势大的犹太人压榨工人,尼希米就当面怒斥他们(5章)。城垣重建工程即将完工时,参巴拉、多比雅和他们的同党还想做最后一搏,不过,尼希米态度坚定,城墙终于在短短五十二日内建成。这座城墙见证着神的慈爱和信实,不论敌友,无一不知神帮助以色列人(6章)。
城垣建成后,尼希米继续组织以色列民,委任守门的、利未人和各种官员(7章)。以斯拉带领全民敬拜神并宣读律法书(8-9章)。以色列人立志忠心事奉神,信仰得到复兴(10-11章)。
本书最后以一列支派领袖名单、城垣告成和扫清罪恶作结束(12-13章)。阅读此书,仔细察看尼希米的行动,学习他,立志作个让神使用和信赖的人。
大纲
一.重建城墙(1:1-7:73)
1. 尼希米返回耶路撒冷
2. 尼希米管治以色列民
尼希米的一生是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典范,他放弃在波斯的舒适富裕生活,返回破落的祖国,并招集群众重建城墙。面对阻挠时,他以智慧保护人民,使工程得以继续。我们要效法尼希米,恒切祷告,以勇毅和牺牲的精神,为神的国度做更多奉献。
二.更新人民(8:1-13:31)
1. 以斯拉重新立约
2. 尼希米订定政策
重建城墙后,以斯拉向以色列人宣读律法,叫以色列人认罪悔改。虽然尼希米和以斯拉的个性迥异,但神同样使用他们带领子民。请记着,即使你与众不同,你仍可为神效力,神会出乎意外地使用任何一个人,来成就祂的旨意。
重要主题
主题
解释
重点
异象
虽然犹太人在公元前516年重建圣殿,但城墙在其后的七十年仍然破败失修。城墙代表着权力、防护和耶路撒冷的荣美。以色列人亟需要城墙来保护圣殿免受攻击,确保对神的敬拜不受干扰。神感动尼希米,给他重建城墙的异象。
神有没有给我们异象?今天有“城墙”需要建造吗?神希望祂的子民团结受训练,为祂工作。当我们感觉到这世界的需要时,神便已给我们异象,使我们有事奉的心。我们也要激发其他人一起祷告,制订出工作的计划。
祈祷
尼希米和以斯拉用祈祷来回应所遇到的困难。尼希米一开始工作,便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他立刻祷告,着手对付问题。
今天祷告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祷告和行动要相辅相成,通过祷告,神指导我们的预备工作、群体作业和努力方向,以完成祂的旨意。
领导
尼希米活出领袖的典范。他随时聆听神的呼召,构思计划,协调工作,解决问题,并有勇气完成工作。他有极大的信心,从不逃避作一个好领袖需要付出的额外劳苦。
作神指派的领袖不是要赢得赞赏、拥有高位,颐指气使,而是要计划周详、努力工作、有勇气并坚毅不屈。乐观的空想不能代替辛劳的工作,我们需要听从神的指引,方能领导他人。
问题
一开始重建城墙,尼希米就对外要面对仇敌的讥讽、毁谤和恐吓,对内要应付工人的恐惧、矛盾和沮丧。问题虽然棘手严重,却没有阻止尼希米完成建筑城墙的决心。
问题一来,人会变得矛盾沮丧,但我们要知道风浪是迈向成功的必经阶段。既然问题来到,我们便要泰然面对,并坚持把神的工作进行到底。
悔改与复兴
虽然神叫以色列人重建城墙,但一直无法完成,直到他们的灵命复兴。以斯拉用神的话语教导以色列民,使他们知道自己被罪捆绑,他们便认罪悔改,脱离罪恶。
知道和承认罪行还不够,复兴是出于改革更新,否则只是空有热情。神不喜欢人冷淡被动,我们除了驱走心中的恶念,还要主动邀请神住进我们心里。
人物介绍
尼希米
神通过祂的子民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工作。在不知不觉间,祂预备了各人,为各人塑造不同的性格,给予不同的训练和经历。神预备尼希米,叫他完成圣经记载中看似不可能的工作之一。
尼希米虽是一个普通人,却身居要职,他是波斯王亚达薛西身边可靠而出色的酒政,虽没有实质权力,却有重大影响力,因他受王的信任。尼希米也是神的仆人,非常关心耶路撒冷的命运。
七十年前,所罗巴伯完成圣殿重建,之后以斯拉返回耶路撒冷,复兴以色列人的灵命。十三年后,尼希米被神呼召回归。当时耶路撒冷城垣损毁失修,尼希米闻悉后哀伤悲痛。他向神祷告时,心里面已筹算着自己可为城墙作何贡献。他甘愿放弃在波斯安稳的家和工作,跟随神承担那“不可能”的使命。
由始至终,尼希米都不住地求神帮助和记念他,尼希米记就是在“我的神啊,求你记念我,施恩与我。”中结束。在整个“不可能\cs
或许你认为自己没有尼希米的特殊才能,且地位卑微难成大事,但透过两种方法,你可成为神有用的人。首先,要恒久祷告,让神进入你的心,与祂分享你的感受、顾虑和梦想。第二,要与神同行,将祂的教诲付诸行动。或者,神也会将“不可能”的任务交托给你。
优点与成就:
.他的个性独特、坚毅不屈、恒切祷告
.他是出色的计划者、组织者和策动者
.在他领导下,耶路撒冷城垣在五十二日内竣工
.身为政治领袖,尼希米带领国民进行宗教改革和灵命复兴
.面对仇敌时,他能处变不惊
.他开诚布公地面对犯罪的子民
榜样与鉴戒:
.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祷告
.有神引领," 不可能 " 的工作也可成就
.真正事奉神就是向祂祷告,与祂同行
重要资料:
.地方:波斯、耶路撒冷
.职业:王的酒政、建城者、犹大的省长
.亲属:父亲──哈迦利亚
.同期人物:以斯拉、亚达薛西、多比雅、参巴拉
钥节:
我告诉他们我神施恩的手怎样帮助我,并王对我们所说的话。他们就说:“我们起来建造罢!”于是他们奋勇做这善工。(尼2:18)
尼希米记记载了尼希米的事迹。
附表
尼希米如何使用祷告
参考经文
环境
祷告内容
已实现的祷告
我们的祈祷
1:4-11
听到耶路撒冷城墙破败失修的消息
赞美神圣的神,认罪、求神垂听祷告,帮助与王交涉。
预备尼希米的心,让神参与计划和工作。
你有否将心献给神?你有否向祂作明确的要求?
2:4
与王对话
“神!请在这里帮我。”
将你希望得到的结果交到神手中。
在事情发生前相信神要做的事,可增加我们的信心。
4:4,5
被参巴拉和多比雅辱骂讽刺
“神!他们在嘲弄你,请你断定如何处置他们。”
尼希米向神表示愤怒,但他没有对事情自作主张。
我们常喜欢自作主张,不向神倾吐感受。
4:9
仇敌恐吓要攻击他们
“神,我们委身与你,我们常手握兵器,随时听你的差遣。”
在保持戒备时,仍然信靠神。
信靠神不等于不要行动,有行动也不代表不信靠神。
6:9
回应恐吓
“神啊!求你刚强我。”
尼希米依靠神来保持情绪和精神稳定。
面对压力时,你经常求神帮助吗?
13:29
回想敌人的行为
求神对付仇敌和他们的诡计。
不要存复仇的心,要相信神的公义。
你已放弃了报仇,把事情交神处理吗?
5:19;13:14,22,31
反省为神作出的努力
“神啊!请记念我。”
尼希米行事有鲜明清晰的动机。
今天你所做的事,有多少是为讨神喜悦而做?
回归:以色列人的两次重大旅程
旅程
出埃及
从被掳之地回耶路撒冷
地点
埃及(四百三十年)
巴比伦(七十年)
人数
约一百万
六万
旅程需时
四十年及两度尝试
一百年及三次归回
领袖名称
摩西、亚伦、约书亚
所罗巴伯、以斯拉、尼希米
旅程的目的
得到应许之地
重建圣殿和耶路撒冷城墙
困难
红海、沙漠、仇敌
废墟、资料不足、仇敌
失败
埋怨、叛逆、退缩──把几星期的旅程变成四十年的苦难
恐惧丧胆、气馁、冷漠──把原来只需数月完成的工程,耽误了一个世纪。
成就
最后进入应许之地
最终完成圣殿和城墙的重建
教训
神会建立祂的国度,祂信实和公义,定会完成伟大的事工,实现祂的应许。
神会保护祂的国,延续祂拣选的民族,替他们建立家园,并计划为人类献出自己。
地图
尼希米返回耶路撒冷
尼希米在书珊工作,替玛代波斯帝国的王当私人助理。他听到重建耶路撒冷的进展缓慢,便请求王准他返回祖国,帮助重建城墙的工作。王答允他后,尼希米便立即起行,大致沿以斯拉走过的路线返回耶路撒冷。
修建城墙
尼希米带我们从羊门开始,以反时钟方向环绕了耶路撒冷一周。他向我们介绍了城墙的每一段、每一个门、每一座城楼,和所派负责重建的人。──《灵修版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