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第一章-《圣经背景注释》
哥林多后书第一章-《圣经背景注释》
哥林多后书第一章
一1~7
开头的问安
一1~2 保罗一开头是采用标准的书信格式;参:新约书信的导论,和罗马书一1~7。
一3 古代若所写的信较长,通常会有一段祈祷词,或向某位神祇献上感谢(保罗的长信几乎皆是如此)。犹太人的祷告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便是以「颂赞归于神,祂……」之类的祝祷或赞美为开头,这是因神的作为而归荣耀给祂的作法。一般 * 会堂的祷告称神为「怜悯的父」(如 TEV 此处的翻译),意思便是「发怜悯的父(和合本:发慈悲)」(参:「富同情心的父」,NIV)。
一4 神最后是藉 * 弥赛亚的临到来安慰祂的百姓(如:赛四十1,四十九13),不过当他们在今世遇到艰难时,神也会安慰他们(如:诗九十四19)。患难能教导人如何对待别人,这项原则根源于 * 旧约(出二十三9)。保罗在这一节里所得到特别的安慰,是看见提多安好,并带来哥林多人的好消息(林后七4、6~7、13;参二2~3)。
一5 有些犹太人讲到「弥赛亚的产难」,是指末世之前神的子民将经历的一段苦难,注释家自然会以这样的观点来解读「我们有份于基督的许多患难」(TEV)(保罗在八22~23似乎也是指这个意思)。但是这里的含义不只如此。犹太人也相信,他们全体同尝了从前之人的经历。他们在亚伯拉罕里面同蒙拣选,与他们的祖先在出埃及时一同蒙救赎……等。保罗相信,跟随耶稣的人在祂的十字架里有份,而且关系更为亲密,因祂的 * 灵住在他们里面。
希腊哲学家常教导说,人要漠视痛苦;保罗则教导,痛苦乃是让人更加信赖神的帮助。
一6~7 在希腊罗马的传统中,圣徒忍受从神而来的苦难,他们的德行就能成为榜样,帮助别人。保罗认为,在神托付给他和其他基督见证人的工作上,哥林多人也有份;他们是借着祈祷(一11)来分尝保罗的苦难与得胜。这种合为一体的经历,或许可以找到其他的例子,但是非常罕见;而实际上,哥林多人对保罗工作的支持程度,或许及不上他的期望(十~十三章)。古代书信的一种标准模式是「安慰信」;保罗或许希望在本信中表达安慰(二7),因为他曾经写过一封令他们难过的信(二4,七7~13)。
一8~11
保罗的患难
演说与书信常会有一段简短的 * 叙事段落(一8~二13),一般是在前言之后,解释该次演说或书信的前因后果。
一8 「亚西亚」是罗马的一省,现今的西土耳其,首府为以弗所,保罗这个时期的宣教以该城为总部(林前十六8)。有些学者认为,保罗这时候是被关在以弗所的监狱中,不过他可能只是指在那里长期遭到的反对,而其高潮则为使徒行传十九23~41所记载的暴动。
一9~10 「带着死罪」或「我们内心判断必死无疑」(NASB)可能是象征性的说法,指一个判死刑的人,在赴十架刑场时,身上带着死刑的罪名;至少这是指保罗已经接受了殉道的呼召,这是耶稣对所有跟随者发出的要求(可八34~38)。犹太人每天在祷告中都颂赞神的能力,说祂「有大能使死人复活」。保罗不单有殉道的心志,也预尝了* 复活的能力,因他曾在死亡边缘得以逃脱;早期基督徒都读* 旧约,故自然会有这类预期式的想法,因知道神从前在历史上曾施行拯救,而其高峰便是耶稣的救赎。
一11 哥林多基督徒的祈祷能够影响保罗的工作,而透过他的事工,神的荣耀至终会得着彰显,这乃是他的目标,而这目标的前提,便是绝对相信神正在世界上工作。古代许多异教徒试图以献祭和祭物来交换恩惠,这里却与此无关。保罗的信心与委身的深度,按照犹太人的标准可算是非常敬虔。
一12~22
保罗不去的理由
古代接待旅客十分重要,而若能招待有名的上宾,更是荣幸。保罗没有前去,看来好像未遵照诺言──如此便有损他的名声和正直,同时似乎也藐视了他们接待的心意。* 修辞学家(受过训的演说家)建议,在提出较严肃的指责(十至十三章)之前,必须要先自我辩护,以除去听众对自己可能怀有的负面态度。
一12~14 古代许多信件是以称赞或责备为要点;道德学家一方面会责备学生,一方面也会鼓励他们。在讲演或书信的开头先说赞誉的话也很常见,这能帮助听众更愿接纳演说或书信的内容。古代作者有时会很委婉的赞许自己(如,* 蒲鲁他克的「如何自我称赞而不惹起反感」),但是保罗所夸的(一12a,NIV)乃是他的门徒。在当时,无论是否遭人攻击,道德学家一般都会为自己的动机辩护,因为有太多人口是心非;但如果第十至十三章是哥林多后书的一部分(参导论),那么保罗在此便已经是在向反对他的人提出辩护。
一15 这一节的意思是,保罗曾经去过哥林多一次,而他曾经想要再回去,在灵性上帮助他们。富有的施主把礼物分赐给缺乏的人,会受到极大的赞扬;而保罗确信,他可以分赐他们属灵的好处,这是实言,并非夸口。不过他不像属世的施主(或第十至十三章中的反对者),他一点都不会要求人的吹捧(一24)。
一16 从亚西亚的特罗亚(一8),可以搭船到马其顿,然后再由陆路到哥林多,保罗从前曾这样走过(徒十六11~12),他也打算再走这条路(林前十六5),最后他终于这样做了(徒二十1~3)。
一17 保罗不能兑现他曾经表达过的意愿。而如他在一章23节所说,他决定不在哥林多停留,是要「宽容」他们;而他差派提多送去一封严厉的信(一23~二11,七7~12)。后来提多没有照原先的约定,到特罗亚与他们会合,保罗便为他十分担心(因为古时旅行相当危险),于是往马其顿而去(二12~13)。在那里,保罗终于与提多会面,从他得知了哥林多人的好消息(七5~16)。
一18~20 * 离题是古代写作时常见的事,保罗在此离题(一18~22),向他们保证,他不去,是有很好的理由;他乃是神的代表,一定会信守诺言,而他所传的 * 福音也同样是诚信的。「阿们」乃是祷告结束时正面的肯定语,而基督成为那真正诚信之神在圣经里所有应许的「阿们」与「是的」。
一21 译为「站立得稳」(NIV)或「建立」(NASB、NRSV)或「确认」(和合本:坚固)的字,是商业用语,确认一宗买卖;因此它与第22节的「付头款」有关(「付订金」,NIV;和合本:作凭据)。
在* 旧约里,「膏」是将橄榄油倒在人的头上,证实神已经将那人分别出来,作祂的工(作君王、祭司等);保罗在此是用来作比喻。一章21节和一章22节都显示,神可为保罗的正直作证。
一22 文件和商品的瓶子都会用蜡封住,表明外人不能去动。文件卷成捆,绑着的绳子浇上热蜡,作见证人的印章盖在其上,干后即成封蜡。保罗的意思是,神可为他与他的同工所做的事工作见证(参三2~3)。犹太教一般会将 * 圣灵与末世相连(如:结三十九28~29;珥二28);保罗说,他们目前已有圣灵作为「头款」(「凭据」,NASB;「订金」,NIV;「第一笔分期付款」,NRSV),先尝到来世的滋味。
一23~二13
保罗迟去是为宽容他们
保罗改变心意,自己不去,只派提多带一封信去,是为了让他们不致受到他严厉的对待(林前四21)。
一23~24 社会上地位较高的人常对属下很高傲,并期待他们阿谀奉承,甚至摇尾乞怜。保罗和世上权贵(以及十至十三章反对他之人)的模式截然不同,他视所带领信主的人为他的同工。——《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