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启示录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启示录
注释
一1-8序言
正如约翰福音的序言是该书的前奏一样:宣告主题,预备读者了解耶稣的生平,启示录的序言也具同样的作用。既宣告了主题,序言为读者准备了有利于了解以后所写各异象的立脚点。
「启示」可以是指开启的行动,也可以是指所开启的事物;因此这本「耶稣基督的启示」可以是指主展示历史的过程,又或者是指所揭开的真理。后者的意思较重,但也不要忽略前者。这是「神」交给耶稣的启示,正如在福音书中,人子只传讲父所授于祂的真道一样(约三34,八26)。「使者」的介入是先知书和次经中的异象一贯的风格(结八;但十)。基督、神、天使的宣告成为启示的来源。如此提升了这卷书内教训的权威。
这观念在第2节中进一步说明:启示录是约翰为「神的道和耶稣基督的见证」;也就是说:是从神而来的信息,并由基督所作的见证。
第3节是本书中7个祝福的第一个(参十四13,十六15,十九9,二十6,二十二7、14)。凡把启示念给人听,以及那些听见又遵守信息的人,都是蒙福的(「有福的」这字词在希伯来文中含有「噢,何等快乐!」的意思)。
启示录是写给「亚西亚的七个教会」(4节)。本书的书信性质反映在向众教会的祝福上(4-5节)。这是求「恩惠平安」的祷告。恩惠是新时代领受的特殊福分,平安是属于旧约时代的祝福。两者调和在一起,就形成神国的救恩。这祝福有三一论的意味,但如同启示录的其它经文,这儿具有复杂的背景。向摩西启示的神之名首先出现(出三14),但按当代犹太人的了解来解释。旧约亚兰文译本(他尔根)对申命记三十二章29节作延伸的注释,把「我是自有永有的」扩展为「我是今在,昔在,以后永在的」,于是以这位神为万世之主。我们的经文确是含义深远:神不单是万世之主,按祂本性,祂将要来(「以后永在」)成就祂的目标。借着耶稣,神确会如此(强烈暗示这位主要在末世降临)。这样看来,「宝座前的七灵」一定是指圣灵,这里暗指撒迦利亚书四章6、10节(参启五6);圣灵既为7个教会的灵,也就是全教会的灵(参启二7)。第5节对耶稣的描述是针对当代的受信人。耶稣是神至高无上的「见证」人,祂也是为这见证而死(参可十四62-63;提前六13;这个字词是从希腊文的「见证」而来的)。「从死里首先复活」(新国际译本:「死人中的首生者」)说明了耶稣的复活,使祂在神国度中居首位(首生者即承继人),而使国度之门为全人类大开。「为世上君王元首」指着祂是远超过世上敌对的元首,他们的反抗并不能拦阻祂国度的胜利。
第5-6节的三一颂反映出启示录的基本主题,那就是把救赎看作第二次出埃及。第一次出埃及是将以色列民从埃及的奴役之下释放出来,以致成为在西乃山下与神立约之民,又成为应许之地属神的自由百姓。他们的盼望是相信「第一位救赎主」(摩西)的作为,将为「第二位救赎主」(弥赛亚)所重演。神借着耶稣的死而复活,已经启动这个盼望,并因祂将再来而得以完成。这位救赎主「爱我们」,又「使我们〔永远地〕脱离罪恶」,「使我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就是服侍神的君王和祭司,以致在西乃旷野向以色列民的呼召得以应验(参出十九6;启五10,二十二5)。耶稣敬拜、敬爱、信靠、顺服「他父神」,每个基督徒都该学效祂。但有一件事颇奇怪:在启示录中,从没有称神为信徒的父亲。父子的关系单为耶稣所拥有,藉此加重了祂与神之间的独特关系。
第7节称为启示录的座右铭。开始第一句就是但以理书七章3节的回响,其余是从撒迦利亚书十二章10节引来的;马太福音二十四章32节(但非可十四62)也有相同的连系。撒迦利亚书特别论到以色列各支派的悲哀(境内一家一家都必悲哀),又极其愁苦,如丧长子。为这缘故,一个泉源出现,洗去罪恶与污秽(亚十二10至十三1)。「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哀哭」也是真实的,因他们的罪有份把基督钉死。这里的问题是:究竟全人类因自己的罪使基督受害而悲哀,是意味着悔改而获得神接纳,还是后悔已太迟了?这点尚不太肯定。从十五章3至4节来看,前者的解释比较可能。
宣告神是「阿拉法」也是「俄梅戛」(8节)是以图象的方式来肯定神是历世历代至高无上的主宰。「阿拉法」是希腊文的第一个字母。「俄梅戛」是最后一个,相当于英文:我是A也是Z。这是犹太人的惯用语。例如拉比会说亚当「从A到Z」地犯了律法。而亚伯拉罕则「从A到Z」地守住律法。这样,「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的意思,是指:「我是历史的开始,也是历史的终结,我也是其中一切的主宰」。同样地,「主神……全能者」,乃是支持祂在时间的开始到末了,都掌管着世界,即使这世上各种权势拒绝祂的旨意,祂仍要再来,「以后永在」(新国际译本:「要再来」),完成祂为这世界所定的美好旨意(注意:A到Z的比喻也用在耶稣身上;二十二3)。
一9-20呼召约翰写下预言
这个异象叫人注意旧约先知蒙召说预言的经验。不过约翰似乎不是在这里才开始他先知的职事。他所以被放逐到拔摩海岛上,是因他「为神的道,并为给耶稣基督作的见证」。这个异象只是他接受呼召写启示录的特殊场合。他自称「是你们的弟兄,和你们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一同有份」(9节)。这其实正是第一世纪普遍基督徒的遭遇(参约十六33)。而且约翰认为,将来所遭受的患难会变本加厉,要求的忍耐会更大(参十一至十三章)。苦难和国度乃是表彰弥赛亚的两方面(路二十四26)。所以「在耶稣」里,现在也必要经历这两方面。惟有这样,将来就得享这国度的荣耀。
「当主日」,约翰是「被圣灵感动」(10节),进入魂游象外的境界。他并不是被带去观看「主的日子」所发生的事,而是在「属于主的日子」(例如林前十一20「主的晚餐」)领受异象。这个「主日」的模式,相当于当时所称的「该撒日」。该撒日是沿用以前埃及多利买王朝尤雅基提(Euergetes)称每月的25日为「帝王日」,以纪念他在底浩月(Dios)的25日加冕登基的尊荣。一般认为某些地区的居民每周都庆祝该撒日。很明显的,必定有一位基督徒采用「主日」为特别日子,庆贺神亲自差派到世上来,又从死里复活,与神同坐为王的耶稣。
7个教会的名称(11节)是按照她们地理位置排列的。从「以弗所」向北,经过「士每拿」到「别迦摩」;以后又向南经过「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和「老底嘉」。希缦(C. Hemer)认为,这行程自保罗时代就已有了。他也同意兰赛爵士(Sir William Ramsay)的看法:「这7个城市已形成教会在该地区的重要组成及分布中心〔The Letters to the Seven Churches of Asia, JSNT Supp. 11 (1986), p.15〕。这些城市是邮政及行政管理的中心。有证据显示这个地区在约翰的时代,是全世界基督徒最集中的地方。约翰向这些教会所说的话,不但能达到小亚细亚其它地点,也能影响散布世界各地的教会。
「七个金灯台」的形象(12节)使人想起耶路撒冷圣殿中7盏灯的灯台(出二十五31;亚四2)。但这里7个灯台是代表一群神的子民,有复活的主站在他们中间。因此,每一个地方教会代表了整个教会,而且他们都是与救赎主相交的。
在第13-16节内,对复活主的描述令人想起但以理书七章9节的「亘古常在者」,以及该书十章5至6节大能的使者。目的是要显示这位主拥有天上的荣耀,也具有神的形象。「一位好像人子」的称谓是直接引述但以理书七章13节的记载,而并非福音书中的人子」。世界的政权要归于祂;祂代表神,同时也代表神的子民。祂「身穿长衣直垂到脚」可能说明祂具有祭司的身分(以色列的大祭司穿这样的长袍;出二十八4);不过,这样的长袍也是当时掌权者的服饰,所以不必太过强调祭司的解释。「他的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又再直接引述但以理书七章9节对神的描述。神的属性应用在基督身上,是启示录的特色。「眼目如同火焰」(参但十6),能看透人心的深处,有利于审判世界。「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是以西结书四十三章2节中,神威严声音的描述。「一把两刃的利剑」从祂口中出来,就再次说明祂是审判世人的主;祂话语的权能是不能抗拒的。这样的一位主「右手拿着七星」,就是教会;祂不但有能力审判罪恶,也能维护凡属祂的人(参20节)。
在异象中见到这位尊荣的王,约翰的感受与凡经历过这种异象的人相似(参赛六5;结一28;但七28)。「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又是那存活的」,清晰地解释了第8节中阿拉法和俄梅戛的意思(参赛四十四6,四十八12)。但更直指基督的死与复活。那位「首先的、末后的」降生、受死、复活,且成为「存活的」,胜过死亡及死亡的权势,为世人打开了永生国度的大门。
「你要把所看见的,和现在的事,并将来必成的事,都写出来」(19节),一般认为是指启示录的分段。那么「你所看见的」就是指刚才见到的异象;「现在的事」是指写给众教会书信的内容,即第二至三章;「将来必成的事」是包括第四至二十二章所有的异象。这样解释是可信的,但不能应用在第四至五章里有关现在、过去和将来所发生的事(第十二章亦然)。更稳妥的解释是以第19节为一个命令,要约翰写出整部启示录,而不必视它为这卷书的分段。
「那七星就是七个教会的使者」比较难解。若从字面上了解「使者」(新国际译本:「天使」)这名词,会引起疑问:为甚么要约翰写信给天使?无论如何,那些信是写给教会和其中的信徒的。那么,「使者」会不会是指教会的领袖,例如监督或被差使的人(天使原文可指「使者」,不论是天上的或地上的)?这是可能的。不过在启示文学中,以天使来象征人是很罕有的。况且信是写给教会,不只是写给领袖的。最合宜的看法是以「教会的使者」来突显教会与至高的主的关系。虽然他们是住在地上,但他们确实是存活「在耶稣」里(9节),以祭司君王的身分与基督同在。教会的天上使者身分反映信徒在地上领悟属天的呼召。这7封信的目的就是帮助信徒如此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