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启示录导论-《圣经背景注释》

启示录导论-《圣经背景注释》

启示录相关章:

启示录导论


导 论
作者 今天许多学者主张,第四福音书和启示录不是同一位作者所写;有些甚至认为,连这两卷书由同一人执笔的可能性都免谈。启示录的文体和第四福音书明显不同,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因此在这些作品写成几个世纪之后,就已经有学者否认它们是出于同一位作者。
  可是若仔细检验,会看出两者的词汇大多相同,只是用法不同;至于文体的差异,大多可以根据这两份作品的 *风格来说明:一为福音书,一为 * 启示文学(启示录的文体大大借重以西结书、但以理书、撒迦利亚书等)。一个团体可以写成并接受福音书(其中强调现今能体验未来的荣耀),同时也写成并接受启示文学,这不是一件难以相信的事;*死海古卷便含有类似差异性极大的文件。一位作者可以写出不同的文体,可能性也同样不低(可参如:* 蒲鲁他克的《生命》(Lives)和他的《摩拉利亚》(Moralia),只不过它们在风格和文体上的差异,不像第四福音书和启示录一样常被人提及)。
  一位作者用同样的词汇,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两份迥然有别的作品,这似乎较为可能(至少作为现代作者的笔者会作类似的事),比起两位作者持不同角度、却讲好用同样词汇,似乎更为合理。神学团体与派别(参:约翰一书的导论)通常在角度上的相仿会超过词汇的相仿,但一名作者在写作时,则会迁就风格而改变文体,并根据所面对的状况来强调所选取的角度,同时又会用从前用过的词汇。
  既然反对作者为同一人的说法无法成为定论,赞同约翰为这两卷书之作者的主张就应当受到更多重视,现在学术圈对它的冷落是不合理的。大部分早期 * 教会文献都认为这两卷书是 * 使徒约翰所写;启示录出于他之手的论点甚强(参一1的注释;有关第四福音书的作者,请参:约翰福音的导论)。

日期 有些学者将启示录的日期定在六十年代末,尼罗死后不久,因为接下来的几位皇帝连续横死(参十七10)。不过,启示录里面皇帝的权力似乎很稳定,这种状况与六十年代的情形并不相符。同样,亚西亚(西土耳其)的皇帝崇拜似乎正在勃兴,直接威胁到本书的读者;这个状况比较符合九十年代的光景。教会亦似乎在亚西亚的各大城里都已根深蒂固;因此,将日期定在第一世纪九十年代多米田作王的时候,似乎最为可能,这是早期教会文献中的记载,大多数学者也仍赞同。

风格 启示录将 * 旧约的 * 预言写法和重量级的 * 启示文学风格(这种文体源出于旧约的预言)掺杂在一起。其中的意象几乎完全可以在圣经的先知书中找到,不过最受到强调的意象,则是当时盛行的犹太启示文学所常用到、攸关末时、为第一世纪末的读者最关心的那些说法。第二至三章是「神谕式书信」,这种信主要出现于旧约(如:耶二十九1~23、29~32),不过一些希腊陶器碎片上也有类似文字。
  这类文件的文学结构可能是后期加上的,不过学者愈来愈留意到,许多犹太神秘主义者和其他古代的预言家相信,他们能看见异象,或有灵魂出窍的经验。约翰最像旧约的先知,他可能真正看见异象,因此不需要把以异象当作文学技巧。启示文学通常是以假名写的,因此很难辨明他们的依据是否为真实的宗教经验。有些犹太神秘主义者记载,他们想凭借异象升上天界(参:林后十二1~4的注释);今天人类学者报导,全世界好些不同的文化都有灵魂出窍的状况,可说相当普遍,由此可见,许多这类经历乃是真实的。早期基督徒一般认为,异教的灵异感动是真实的,只是其来源为魔鬼的作为,而他们自己的灵感则与旧约先知一脉相传。他们认为这世上有许多的灵,不过并非所有的灵都是善的(约壹四1~6)。

结构 在前言(一至三章)之后,本书由三个审判主导(印、号、碗),它们可能同时发生(都是世代之末的高潮),间或出现天上的敬拜(四至十六章),接下来是审判罗马的神谕(十七至十八章),以及对末时的预言(十九至二十二章)。审判的时间可能达一千二百六十天(或许是象征,但亦可能为延后的时间),全书一再以不同的方式提及这个时期(请特别留意十二章6节的注释;若是象征,这段时期可能包括基督第一次来与第二次来的整个历史)。这卷书是按照逻辑的顺序写,而非按时间的顺序;约翰无疑是按照他所见到异象的顺序来写,但是每回他写道「我看见/听见」,就是他在领受一个新的意象。这新的意象一方面与前文衔接,但另一方面并不总是指按时间而言接下来将发生的事。

解释 这卷书的解释可以分为几类:(1) 启示录详细预言了人类历史,直到主再来;(2)启示录反映出历史的一般原则;(3) 启示录只针对约翰当日的状况;(4)启示录只针对末时的状况;(5) 以上各类的综合(如:约翰所讲的是历史原则,所采取的角度是末时已近及它临到的光景,而在提出这些原则时,乃是以他第一世纪末之读者所处的时代为背景)。
  与约翰同时的许多诠释者(尤其 * 死海古卷中的诠释者),将 * 旧约的 * 预言重新解读,视为描述诠释者当代状况的象征,而前一个世纪不少现代预言学者也以同样的方式重新解释启示录。前个世纪每出现新的系列事件,就有预言教师修改相关的预测说法,对这种连续的修正最严肃的复核,参 Dwight Wilson, Armageddon Now!(Grand Rapids, Mich.: Baker Book House, 1977);从更长期的历史来看,而不加细究,可参 Stanley J. Grenz, The Millennial Maze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1992),pp. 27~63。
  有些预言教师会根据报章头条新闻的变化,不断重新解释启示录。但是约翰的意象对最初的读者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本注释书对背景的查考,拟采取与其他 * 新约书卷的解释同样的步骤。故本书将直接针对以上第三类的解释方式来谈,不过其数据也可与第二类解释结合(在讲道时常有此需要),而第四类解释亦会依着注释路径显得愈来愈清楚。

解释的方法 约翰是以希腊文写作,并用到 * 旧约、犹太文学的象征用语和意象,有时也用到希腊罗马的这类说法;他明明说,收信的对象是第一世纪小亚细亚的 * 教会(一4、11),就像保罗明说他是写给第一世纪的教会一样。因此,至少他第一世纪的读者应当明了他的话,尽管其中还可能有些隐意(参一3,二十二10的注释)。古代的读者不像现在有报纸可读,没有解释时事的一般信息基础;但是后世的人则能一方面研究此书,一方面检验旧约和第一世纪的历史。因此,历史的角度使这卷书对所有的世代都适用。
  这个角度不但肯定了启示录和今日的读者仍然有关系,而且肯定其信息与每个世代都有关系,只不过它用的象征是最初的读者所熟悉的。因此,例如:书中会以新尼罗来比方未来反对教会的人,这个人物是原初的读者所熟识的,但现代读者却较不熟。可是历世历代受逼迫的基督徒都能从这个比方受到提醒,即这种人的确存在,而且也可受到鼓励,知道这人的倾覆已在预言中──只要他们能了解这个比方。本注释书将阐明这些象征原来的要点,如此便让现代读者更深入理解本卷书的信息,而能将它应用于今天的情形。

象征主义 约翰大部分的象征用语,意思与 * 旧约先知的用法相同,是激发性的比方,要引人作出特定的响应,而不是对事件详尽的字面图解。深入研读旧约和犹太 * 启示文学的人,很能了解这种解释的方法;有时从前的象征可以重新应用在新的状况中,但意思是唤起同样的回应。有时约翰会说明象征的意义为何(如一20);有时最初的读者能理解,因在书中找到其他的线索,或因文化信息,或因明白古代如何使用这些象征,这是约翰和其读者都明白的。约翰表明他希望读者了解他的意思(一3,二十二10)。

背景:皇帝崇拜 在希腊宗教里,人和神的界线向来有些模糊,因此从罗马第一位皇帝开始,东方的希腊世界便为皇帝盖庙;最早的庙盖在以弗所和士每拿。在罗马,敬拜皇帝被视为效忠罗马政府的举动,而皇帝只在死后才被当作神。可是有几位皇帝活着时就自称为神(卡立古拉、尼罗和多米田),而他们死后不但未被视为神,反遭咒诅。启示录写作的时间,是广被憎恶的多米田时代,他要人在他活的时候就敬拜他。在帝国的东部,到皇帝庙中敬拜皇帝的像可能被视为效忠政府的表态。凡拒绝参与皇帝崇拜的人,会被列为颠覆份子,而罗马对于蕴酿颠覆的宗教则是狠毒无情的。
  多米田镇压贵族,把星相家赶出罗马(恐怕他们预测他倾覆),逼迫他认为不利于他的哲学家和宗教。根据数据显示,他也逼迫犹太教和基督教,不过并没有把他们单独列出。亚西亚敬拜皇帝的宗教证据充足,而第二世纪初,整个亚西亚省全面逼迫基督徒(在他雅努就位之前已经开始,而在他雅努年间持续不断),由此可见,多米田高举自己的作风造成了一种环境,以致小亚西亚爆发了全面对基督徒的逼迫。

背景:不可避免的冲突 犹太人可免参与皇帝敬拜,这是非正式的协定。亚西亚的富有犹太人遭到多米田的压制,又因才发生不久的巴勒斯坦犹太反叛(主后66~70年)备感尴尬,故他们绝不要与任何可能的颠覆团体沾上边。许多亚西亚的 * 会堂因此将犹太基督徒赶出去(二9,三7~9),而这些人的犹太身分若遭质疑,就可能面对罗马的逼迫。
  凡是有先知发言谴责罗马的团体,都会遭到罗马的压迫,可是约翰挺立于 * 旧约的传统,对于压迫人的列国和帝国──尤其是压迫神子民之国──传讲神谕,直言不讳。还有一些犹太作者也向罗马宣告审判(通常用隐名,如:巴比伦、以东或基提),有许多人仍然想反叛(这种革命热不久之后在埃及和古利奈发烧成事实);不过启示录则是对罗马背叛神最直言的神谕审判之一。

信息 启示录提供了永恒的角度,其中强调的主题包括:背叛神的世界与顺服神旨的
  * 教会之对比、教会的敬拜与天上的敬拜合而为一、胜利来自 * 基督完成的工作,而不倚赖人的环境、基督徒必须愿意为基督之名赴死、地上万族的代表至终将站在祂的宝座前、祂随时可能回来的盼望比全世界的财宝更有价值……等。从一开始,旧约和神的应许都为神子民的未来谱出希望。在面对个人之未来问题时,基于旧约对公义和盼望的教导,以色列人得出复活的观点(赛二十六19;但十二2)。在启示录里面,未来的盼望得到更大的发挥,以各种意象编织成灿烂的画面。

注释书 最值得参考的是 G. B. Caird, A Commentary on the Revelation of Saint John the Divine, HNTC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66); G. R. Beasley-Murray, The Book of Revelation, NCB, 2nd ed. (1978; reprint,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81); Gerhard Krodel, Revelation (Minneapolis: Augsburg, 1989)。读者或许会发现,W. G. Morrice, "John the Seer: Narrative Exegesis of the Book of Revelation," Expository Times 97 (November 1985): 43-46, 对教导本卷书颇为有用。还有许多著作在不同的要点上有帮助,包括Andre Feuillet, The Apocalypse, trans. Thomas E. Crane (Staten Island, N. Y.: Alba House, 1965); Robert H. Mounc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NICNT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77); Elisabeth Schussler Fiorenza, The Book of Revelation: Justice and Judgment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5); Robert W. Wall, Revelation, NIBC (Peabody, Mass.: Hendrickson, 1991); and James Moffatt, "The Revelation of St. John the Divine," in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5 vols. (reprint,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79), 5:281-494。除了对启示录作者的看法较离谱之外,J. Massyngberde Ford, Revelation, AB 38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5) 也颇有帮助,可惜对该书的批评多半只针对那一点,不够公允。

别迦摩的医疗用具
_

——《圣经背景注释》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启示录   导论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序言   文摘   道尔   唐纳   简介   启示录   约翰   基督   教会   的人   本书   罗马   启示   使徒   先知   作者   福音   圣经   希腊文   信徒   导论   基督徒   耶路撒冷   羔羊   耶稣   书卷   书中   巴比伦   新约   都是   文学   历史   二十   旧约   荣耀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