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第一章-《雷历研读本圣经》
创世记第一章-《雷历研读本圣经》
创世记第一章
一1 "起初"。本章所描述的起初并不是永恒的起初,而是世界创造的开始。这起初标志过去无止境之永恒的第一个中断。"神"在原文作以罗欣(Elohim),这是神明的统称,也是真神的专有名字。这字用于异教的诸神(三一30;出一二12)、天使(诗八5)、人(诗八二6)和审判官(出二一6),但最常用来指真神。这字基本的意思是"强者、有能力的领袖、最高的神明"。字的形式是复数,显示能力与威荣的顶峰,正配合新约的启示:神是三位一体的真神。比较第二章4节的脚注。"创造"的希伯来文是bara,也见于第21和27节。这用语本身并不排除先存物质的使用(赛六五18),但这里并没有提及或暗示任何先存的物质(比较这用语出现在诗五一10;赛六五17;摩四13的情况)。Bara的意思在本质上跟asa相同;asa的意思是"做或制作"(使用于第25节,也在出二○11和尼九6谈及整个创世的行动)。谈及神之创造行动的第三个字是yasar("形成"),出现在第二章7节。"天地"即宇宙。
一2 "地是空虚混沌"。有人认为第1节和第2节之间出现了一个不知道为期多久的时间"缺口",因而把本节的动词翻译为"变成",而不作"是"。虽然该字在希伯来文可解作"变成"(如在一九26),但子句的结构不支持一个连续的陈述句,形容一些发生在第1节之后的事情,而是形容一些包括在第1节的事情。换句话说,起初的创造是无定形和空虚的,但这情况很快获得改善。参看以赛亚书四十五章18节的脚注。该短语的意思是:至此,神所创造的地球仍是未成形和无人居住的。"渊"。并非如某些学者所主张,指巴比伦神话的怪物查马特(Tiamat),而只是指"众水"(waters)。"运行在……上"。有保护和参与在创造工作上的意思(相同的希伯来字也使用于申三二11)。
一3 "光"。不是太阳(太阳在第四天才造成,16节),而是在地球以外的一些固定的光源。若以那光为参照,这转动的地球便经过了一日一夜的周期。
一4 神"把……分开了"。三次划分的第一次。在这里,神把光和暗分开了;其后,祂再把天空与水分开(7节);最后,把陆地与海洋分开(9节)。这空间上的划分完成之后,神才宣告每一件事都是好的(10节)。祂称那完成的创造为甚好(31节)。
一5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后来犹太人认为一天是从日落开始(利二三32)。那可能影响这里叙述的次序,但这句话也可能纯粹指一个日夜周期的完成。由于白天在晚上结束,夜晚在早晨结束,所以这短语是指第一个白天和夜晚已经完成了。晚上和早晨不能被解释为一个年代,只能解作一天;在五经的各处,当"日"字与数字连用时,一日就是指按照太阳来计算的一天(现已标准化为24小时)。
一6 "空气"。源于一个解作"打开和铺开"的动词;即宽阔的诸天,它看似一个舖在地球之上的大帐篷。
一7 "空气以上的水"。显然,神使大量的水以蒸气的形式悬浮于地球之上,造成一个天篷,使地球的环境好象温室一样。这也许就是人类长寿的原因(创五),也是造成洪水之大量雨水的来源(创六~九)。
一10 "神称"。在闪族文化里,给宇宙万物起名的行为,已经是拥有主权的明证(比较王下二三34)。留意这一点在第二章19节的重要性。
一11 "各从其类"。生物的繁殖变种有不能超越的界限,但我们不可能知道这里的"类"是相等于生物分类里的科(family)、属(genera),还是其它的类项。
一14~19 第一天的光源由太阳和月亮取代了。太阳和月亮的作用是分辨日和夜,作为记号(人类借以确定方向,也作为审判的记号;太二四29),定节令,并把地球照亮。
一21 "大鱼"。更可作:海怪。"好的"。即美丽的,而且在生态平衡上是完美得。
一24 "牲畜"。即体型大的、驯养的四足动物。"昆虫"。即在地面上蠕动而没有脚的,或最多只是短足的生物(如蠕虫、昆虫和爬行动物)。
一26 "我们……我们的"。这里使用复数来表达一种威严(plurals of majesty)。"形象……样式"。两个可以互换的用词(五3),表示人是按神自然和道德上的形象来创造的。人犯罪之后,便失去了那道德上的形象,即神的无罪性,但却仍然保留智慧、情感和意志等自然的形象(比较九6;雅三9)。
一27 "人"。这里的人是指人类,其后再以"造男造女"这片语来加以申述(虽然夏娃的身体构造到了第二章18至23节才被详述)。
一28 "遍满"。字义是充满。虽然有些英文译本译作"replenish(再装满)",但这字并不能用来支持某些理论,即早期文明被毁后、地球再次被充满的看法。"治理……管理"。人类作为神的代表,要负责管理这地。但人类犯罪之后,便失去了彻底完成这任务的能力。(留意这部分的使命在第九章1节没有再重复提及。)概要的说明请参考希伯来书二章8节的脚注。
一29 人类在洪水之后才以动物当作食物(九3)。
──《雷历研读本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