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传道书第一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传道书第一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传道书相关章:

传道书第一章

万事尽空虚(一111

  作为以色列王的所罗门,在传道书中一次又一次的,不以王自居,却自称为传道者,因为他觉得将神的信息传讲是伟大无比的工作,且是有价值的。是的,为神工作远胜一切。

  这段圣经是传道书的引言,作者引用地上各事物以说明万事尽虚空的事实。

 .人的劳碌(3~4)──这包括了人在世上所作的、所立的功及所赚取的,都没有甚么益处。这块地土正如一个舞台(永远长存),人生就如一场戏,只能演出一次(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且无人记念,真令人丧志感叹!但这虚空只限于「日光之下」(属世的)的事物而已,所以我们应求在上面的事。

 .日头、风、江河(5~7)──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转动不息,最后还是归回原处。人生不也是如此吗?一生劳劳碌碌的不能歇息,意义何在?若只活在日光之下,岂不是虚空吗?

 .万事令人厌烦(8~11)──世上没有新的东西,一切皆是重重复复的发生,使人看了感到厌倦。这世界和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如此的单调乏味,毫无乐趣;惟有透过主,一切必能改观。

 .不能满足(8)──眼对所看的东西不能满足,耳对所听的事物仍感不足,这正是今日一般人的写照。不知是谁说了如此一句深具意义的话:「人是为神而造的,只有找到神,才能满足。」

  在日光之下,万事尽虚空;但反过来说,在日光之上的事物,可就不同了。感谢主,我们可以在日光之下,寻找那在上面的事。

默想 我应如何追求及建立一个更具意义的人生?

都是捕风(一12~二3

  当所罗门王年青时,神曾向他显现说:「你愿我赐你甚么?」所罗门不求别的,只求神赐他智慧(参王上三章);于是他成了空前绝后的智慧者,所以他能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一16)

  智慧之王所罗门一生付出不少精力(专心),寻求世界上的事物,不但不能得满足,反而发现一切都是捕风──意思是以风为食物,似乎很饱满,但却仍是虚空。

 .极重的劳苦(一12~14)──他曾全心全意地探求天下事,但结果明白世人所得到的是极重的劳苦,使人的背也弯了下去,不能挺直起来,因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使人深感遗憾。

 .多有愁烦(一15~18)──所罗门王经历到一件事,就是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愈多知识就愈多忧伤。为甚么呢?

   深感无能为力(一15):虽发现了弯曲和不足的事物,自己却没有办法把它们改变和补足。我能作甚么?

   深觉自我的渺小(一17):虽拥有丰富的智能与知识,能分辨好与坏,却不能使我满足;所谓学无止境,越多有知识就越发现自己的渺小与愚昧。

 .肉体的快乐(二1~3)──享福(二1)、嬉笑(二2)、酒(二3)都是属于肉体上的享受,都是基督以外的快乐。尽管去试试看,尽量去察究,结果却不能满足心灵的需要;惟有得那在基督里的快乐才能得真正的饱足。

默想 为何保罗能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何他能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基督?──《新旧约辅读》

第一章

  本章由几个题旨所组成,显示作者(或编者)的用意。

  第一节是介绍传道者:他有君王的身分,在耶路撒冷作王,是大卫的儿子。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皆认为传道者是所罗门王(传统以所罗门为智慧文学的代表),但经文没有明言。

  第二节以主题句说出全书的纲领:传道者:「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这标语式主句在结尾(十二8)重复出现。在书的前半部(一1~六9),「虚空」一词更常引用,作为段落的结语(一14,二11、17,四4、16,五10,六9)。

  第三节说出传道者所要探索的人生问题。他首先表明他对人生实况的认识:人在日光之下的生活,尽是劳碌不息的。然后便提出他关心的问题:「有甚么益处呢?

  第四至十一节是用诗歌体裁的格式,将传道者对人生问题的观点说明。该诗可分为两部分:四至八节是从大自然现象、循环不息的规律入手;九至十一节继而转到对人生的观察,万事世世代代不断重复,全没有新事出现,人是善忘的,世代以前的往事易被遗忘。

  第十二至十八节是传道者的自我介绍和引论。可以分成两部分:十二至十五节说明传道者是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王,他用智慧寻求查究人生;十六至十八节强调他的大智慧是前无古人的,并胜过任何在耶路撒冷的众人。两部分都是以一句谚语作总结:「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一15);「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一18)传道者承认,人无论有多大智慧,也不可能改变生命的实况,因为智慧本身亦是虚空。

一 传道者的言语 一1

一1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

  传道书的开卷语可说是编者的按语,目的是介绍传道者的身分。「传道者」共出现了七次(一1、2、12,七27,十二8、9、10)。从希伯来文的字形上看,它并不是专有名词,而是某类专业人员或职位的名称;本解作「召集者」或「收集者」。「召集者」聚集观众、听众或听取教训的学生,而他可能是会众的发言人或领会者。那么传道者就可能是聚会中的教师或「拉比」,因他「将知识教训众人」(参十二9);传道书便是他向会众或弟子所讲论的教训。若解作「收集者」,传道者便是搜集智慧、箴言的人。他将智慧和箴言编写成书教训人(参十二9)。虽然字形上该字属阴性单数,但「传道者」并不是女性,阴性形式祇是代表一种专业。例如:以斯拉记二55及尼希米记七57的「书记」或「文士」(琐斐列),也采用相同的阴性主动分词形式,代表某种专业。拉比传统引列王纪上八章,支持所罗门王作为「传道者」的理论:他「招聚」(王上八1)以色列「会众」(王上八20)。

  传道者 是耶路撒冷的君王,是大卫的儿子,传统上认为是指所罗门王,因所罗门是大有智慧的君王,但经文并没有明确地指出传道者就是所罗门。大卫的儿子可指任何一位曾作耶路撒冷的王,而又是大卫家的后裔。

  作者在传道书首两章,均以王者身分自居(一12、16,二7、9),以所罗门的身分讨论智慧(一12~18),他也有寻欢作乐的经验(二1~11)。但其它经文却没有提及他的君王身分,相反地暗示他并不是君王(五8、9,八2~4),而是一位教师(十二9)。

  传道者的言语 这是智慧文学介绍智慧教师说话时的常用句格式:「某某的言语」(参箴卅1,卅一1)。

  综观经文的来源及功能,大致上可以肯定这节经文是根据一12而写成的。由于传统上尊崇所罗门王为智慧文学的创始者兼赞助人,故此,编者藉智慧举世无双的所罗门王的口,表达他对人生的体会。因此,大卫的儿子不过是文学中的人物(literary figure)。在古代近东的传统中,尤其是埃及的智慧文学,智慧书的作者也常描写成君王(参箴卅一1)。

二 传道书的主题 一2

一2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经文以第三身单数称呼传道者,并扼要地讲论全书的主题。这节经文不但是传道书的标语,也是全书的脉络,更是全书的起点和终结(十二8),贯彻全书。

  虚空 一词在旧约出现约七十八次,在传道书出现三十八次(包括和合本五7的「虚幻」、六4的「虚虚」、六11的「虚浮」、六12和七15的「虚度」)。根据希伯来文原意,虚空一词是指烟雾、蒸气或气息等,指谓一些没有本质、毫无目标及方向、短暂易逝的东西(参考申卅二21;赛三十7,四十九4,五十七13;耶八19)。诗六十二9清楚阐明这词的含意:

贫贱人不过像一口气息;

富贵的人也都是虚幻。

把他们放在天平上毫无重量,

比一口气息还要轻。(现代中文圣经译本)

  传道者用虚空评价生命的意义:人生一切的经历,好像一声叹息,转眼成空,在日光之下人一切的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六12,九9)。传道者以特殊的文字结构,表达全书的主题,他以迭字加强虚空的含意。虚空的虚空意即「极虚空」、「至虚空」。旧约不少经文均采取相似的文学形式,例如:「至圣」(出廿九37);「奴仆的奴仆」(创九25);「万神之神」,「万主之主」(申十17);「天上的天」(申十14;王上八27);「歌中之歌」(歌一1)。这种重迭词句的第二个字用复数,表达「至」、「极」、「最」的意思。

三 引论──人生的意义 一311

  一3~11总括传道者对主题的了解。宇宙和自然界都是有规律的,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却没有留下甚么显而易见的永恒影响。人一生的劳碌,也是平凡而无益的。第三至八节属诗体,引申二节虚空的含意。第九至十一节是散文,跟前文合成全书的导言,撮要地铺陈全书的中心──人生意义的问题。

一3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甚么益处呢?

  编者以问话方式展开讨论。劳碌是传道者的惯用语,全书共出现二十二次。劳碌是指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二10、11、18、19、20、22、24等),但有圣经学者认为传道者言的劳碌,泛指工作而已(见绪论)。在日光之下意指人的一生,乃传道书独有的用语,共享了不下二十九次。此外,用了三次「在天下」(一13,二3,三1)。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一语,出现于主前第五世纪的腓尼基文献中。益处是全节的重心,本用作商业贸易或投资所得的收益及利润,在传道书原文当中,共出现十次(一3,二11、13,三9,五9、16,七12,十10、11)。其中三次用问话形式表达(一3、13,三9,五16);五次以正面形式出现(二13──按:吕译二13:「我便看出智慧有长处,胜过愚昧」、13,五9,七12,十10);反面格式共享两次(二11,十11)。传道者怀疑人一切的努力最终能否给人生真正的利益。

一4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

  每一个世代都是短暂的,随时间消逝。相比之下,却较恒久,也是万变世事发生的场所。世代的更替递迭,没有留下甚么永恒不朽的改变。这节作为以下数节的引言,说明大自然的单调循环,而一无所得。

一5~7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的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日、风与及江河皆有循环的规律,却无法知道它们运行的目标或进展:日头每天返回初升之处,风也转回原处,江河的水不断流入大海,却不能使海满溢。急归意指因急速奔跑,造成气喘的现象(赛四十二14;耶十四6)。吕译本:「喘嘘嘘地跑」。太阳每天急速地奔跑,为了完成单调乏味的路程。

一8

  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万事万物都枯燥地、毫无目的地不断循环,令人感觉乏味和徒劳无功,使人精神厌倦。眼目和耳朵得不到满足,因为所见所闻的无不平凡而单调。或说:万物因循环不息地运行而疲劳困乏(参考思高本及吕译本)厌烦可译作「困惓」(参申廿五18)或「疲乏」(参撒下十七2)。万事可译作「所有的言辞」或「全部说话」(七十士译本)。也就是说,所有言辞皆不能尽言虚空这事实。然而,译作万事较符合经文的含意。万事是指第四至七节的重复循环现象。

一9~10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说,这是新的,那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第三至八节乃编者对万物的观察结果,第九至十节是反省历史人生的问题。一切似乎是新的事物,不过是重复以往的旧事。传道者并不考虑以色列的「历史中的上帝」,也没有像第二以赛亚一样的历史信仰,向被掳的以色列人述说上帝的作为:「看哪,我要作一件新事」(赛四十三19)。已有的事是传道书的常用语(三15、22,六10,七24,八7,十14),而且是晚期希伯来文用语。早已一词的希伯来文在旧约中只见于传道书(一10,二16,三15,四2,六10,九6、7),这可能是受亚兰文的影响。

一11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旧事重现时,人以为是新事,因为人的记忆很有限,而且是短暂的。已过的将来的,原文所指为何是没有确定的。旧译本作「过去的事」及「将来的事」(标准本),或译作「过去的时日」(耶京本);近代新译本多译作「过去的世代」或「过去的人」(新英本、新美本),现代中文圣经译本仍译作「过去的事」,和合本及吕氏译本则用「过去的世代」,而思高本译作「往者」及「来者」,却没有说明所指为何。该节经文反对「留芳百世」的说法,不要期望别人记念自己的功业与名声。

四 以智慧探求查究人生 一1218

一12

  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

  传道者 以君王身分自居,藉此阐释个人经验的可靠性。他从人生经验入手,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君王当然享尽不少荣华富贵,也有学习智能的机会。所以,王者有资格讨论智能、知识和喜乐的人生意义。在古代文学传统中,这是一种合宜而有效的表达方法。可是,君王的人生经验有限制,深居简出,未尝民间疾苦,不大体会一般百姓的生活。故此,第一、二章以后,传道者不再提及君王身分,却以平民经验或眼光判断事物。「作过……王」,是用完成式表达的,传道者藉所罗门以往的王者身分,回顾王者的经历,查究人生的意义。在历史的记载中,所罗门终生为王,他也不是如经文一16所言,在他以前有很多统治者,参考下文对「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的解释。

一13

  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上帝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

  我专心……(一17,八9、16)意思是:「我将我的心给与……」。用智能意指以智能为工具。查究,原文是「考察」、「研究」或「探究」。二章三节及七章廿五节译作「察究」,九章一节作「详细考察」,与一章十三节查究一词,原文相差一个字母,但译者常以该词作翻译根据(参看九章一节的讨论)。探子窥探迦南地的故事曾用该词(民十三2、16、17),探子不会深入地窥探敌情,祇会广泛地、概略地观察;我们不能确定寻求查究(一3,七25)是否有深广之别,但这可能性颇高。该节的下半节与上半节的关系如何,有不同的阐释。和合本的意思是:世事乃上帝给人的劳苦。但以下的翻译比较正确:「我曾专心用智慧考察研究过天下所发生的一切──这实在是天主赐与人类的一项艰辛的工作」(思高本)。「这」是指考察研究的工夫。因为人类智慧有限,所以劳心的工作是十分艰辛的,不过追求真理乃是上帝所赐的工作之一。传道者非常重视和爱好考察研究的工夫,可助他寻找生命的真理与知识。极重的劳苦中的劳苦,乃传道者独有的词句(二23、26,三10,四8,五3、14,八16),意指「苦差」或「艰辛的工作」,是从亚兰文借用过来的。经练劳苦是同一字根,前者为动词,后者是名词。

一14

  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传道者引用捕风加强虚空的意义。捕风一词也是传道书所独有的,意思是追求渴想风。换言之,捕风捉影,徒劳无功。捕风常用于一段的结语,共出现九次(一14、17,二11、17、26,四4、6、16,六9)。但传道书后半部分不再出现这个词语。武加大拉丁文译本作 afflictio Spiritus,含有「忧伤」或「愁苦」之意。有些释经学者认为字的字根是「吃」。「吃风」、「吞风」,即无济于事,得不饱足。参考何十二1「以法莲吃风」。赛四十四20之「以灰为食」也用相同的字根。

一15

  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

  人不能改变现实,祇好接受实况,这是一种如实观人生态度。这句话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谚语或格言。有人认为它干扰上下文的意思,且引进一些完全不同的思想。其实,它正总结和强调十二至十四节的含意:人生的境况是不能改的。在全书第二部分之首段,传道者再重复引用这谚语(七13)。变直\cs8的希伯来文只见于传道书(七13,十二9,译作「陈说」)。不能足数的原文是「不可胜数」,有些学者改译作「不可补足」,以「装满」作为足数的字根。

一16

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能、和知识的事。

  传道者在自我反省下,内心产生很大的挣扎。他的智慧大增,胜过他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众人并不是普通平民百姓,实指所有耶路撒冷的统治者。「管理耶路撒冷的人」(吕译本)或「统治过耶路撒冷的人」(现代本):所罗门王之前,仅有大卫曾作耶路撒冷的王。有些学者将麦基洗德及耶布斯王也包括在内;有些认为该节泛指君王,代上廿九章廿五节:「胜过在他以前的以色列王」。我心里议论说的原文是「我与我的心说话」,传道者自我反省,与自己的心交谈,二章一节及十五节也有相同的意思。

一17

  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

  传道者虽已得大智慧,但仍不断专心追求知识,还从智能的反面──狂妄和愚昧──得到更多的智慧,得知智慧与愚昧的分界。显然地,他得不到预期的成果,一切努力都是捕风,徒劳无功。狂妄,以复数形式出现,也是传道书的常用词之一(二12,七25,九3,十13──采用单数形式)。「赞美」与「狂傲」都是同一字根(参考诗五5,七十五4)。愚昧 sikluth 在全书中只有一次,它的字义是「明智」、「精神」或「贤慧」(参创三6;撒上十八14;箴十九14);但另一形式 sikluth 则共享了六次(二3、12、13,七25,十1、13),指道德与心灵的愚蠢、无知。这两字在传道书是相通的。

一18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期望增加自己的智慧,结果带来更大的失望与悲痛;智慧加增,忧愁、烦恼也随增加。愁烦忧伤──包括肉体与心灵的痛苦。十八节也是当时流行的箴言,说明以理性追求人生的限制:理性无法改变生命的实况和真相。相反地,人的智能和知识增加,挫折和经验也同时加增,忧伤和苦痛不免增长。十七、十八两节乃传道者对追求智慧所下的结论。──《中文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圣经   注释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虚空   智慧   所罗门   日光   人生   导论   都是   耶路撒冷   圣经   的人   以色列   是指   点此   自己的   生命   旧约   希伯来文   译作   劳碌   意义   事物   注释   约翰   劳苦   译本   万事   基督   作者   知识   人类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