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以赛亚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以赛亚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以赛亚书相关章:
历史背景

以赛亚生于他本国历史的关键时期,正是主前八世纪中叶之后。当时有好几位写作的先知出现,例如阿摩司、何西阿、弥迦及以赛亚自己;而另一方面,以色列的大半──北方的10个支派──也于此时倾覆(参先知年表)。

在主前740年,乌西雅王崩(六1),结束了犹大和以色列50年的偏安生涯。这种安靖快要过去。余下的半个多世纪成了性好侵略的亚述诸王的天下,例如提革拉毘种安靖快要过去列色三世(主前745至727年)、撒缦以色五世(主前726至722年)、撒珥根二世(主前721至705年)和西拿基立(主前705至681年)。他们的野心不仅是为了财富,而是要建立帝国。为求达到目的,他们把征服国连根拔起,把全体国民迁徙异地;遇有背叛,则施以迅速和可怕的报复。

在主前735年,耶路撒冷也感受到他们进侵的冲击。当时,以色列和叙利亚联军进逼亚哈斯王,要他参与反亚述的联盟。以赛亚与王的对话(第七章),透示了当时的真正问题:选择信靠神抑或参与联盟?王决定把赌注全放在亚述身上,而不愿倚靠神;结果他被神弃绝,神也预言将有一完全的君王──以马内利,从已倾倒的戴维王朝中兴起。

以色列叛逆的代价,先是于主前734年失去了北部地区(「加利利」,九1),继而在主前722年,国家覆亡。至于犹大,其北部边界,本与以色列接连;以色列现已变成亚述行省,亚述对犹大虎视耽耽(参王下十七24)。在这种环境下,犹大不敢轻举妄动。

但继亚哈斯作王的希西家,是一位热切爱国者(其年代表可参王下十八1);他的信心及愤于国家疲弱,促使他立志兴邦安国。以赛亚大部分的精力,都花于规劝他不要参与反亚述的阴谋(参十四28-32,十八1-7,二十1-6)。结果,这种争执引致先知与一班亲埃及党人激烈的冲突,二十八至三十一章似乎暗示此事。后来,希西家反叛亚述(三十六、三十七章),招致西拿基立于主前701年兵临城下;尽管有神迹解救了耶路撒冷,这犹大小国也濒临亡国的边缘。

以赛亚跟希西家的争持并非为了辩论政见,也不是只为了眼前的境况。他与王最后的争论,突出了这两位信心英雄的分歧。在三十九章5至7节中,以赛亚遥望被掳于巴比伦之事,认为这是王不愿顺服的结果;王的反应却是如释重负,他说:「因为在我的年日中,必有太平和稳固的景况。」对于一位君王而言,这种观念大概不难理解;但对先知而言,却是太不可思议。故此,这预言在本书的最后段落中成就了。

四十至五十五章记载的事件,因有古列的名字而清楚非常(四十四28,四十五1)。这带领我们马上进入第六世纪的环境中。古列是波斯南部之安珊(Anshan)王,于主前550年掌管了玛代帝国,至主前547年,其权力伸展至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他遂与巴比伦帝国对立(犹大已于主前587年,耶路撒冷陷落后,成了巴比伦的俘虏)。巴比伦帝国其时已势孤力弱,拿波尼度王又不在京城(只留其子伯沙撒摄政),他也与祭司们不和。至主前539年,古列击败巴比伦军;他的军队在毫无抵抗下,进入巴比伦城。古列的行动应验了以赛亚书四十四章28节的预言,他遣送犹太人(及其它国民)回国,又批准他们重建圣殿(拉一2-4,六2-5)。他在「古列圆柱碑」(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上的铭文,说明了这是他的一贯政策,以求得到各国神明的庇助(参四十一25)。

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回国,不久却与那在以色列地居住的人发生冲突,他们不肯协助重建圣殿(拉四3)。重建工程停顿了将近20年,直至主前520年,哈该和撒迦利亚鼓励人民重新动工。很多释经家,视此背景,即紧张形势及耶路撒冷和圣殿的重建,为五十六至六十六章经文的背景。但在本注释中,连系那最后篇章的主线,并非其历史背景,而是它们的主题。那里的主题已不是环绕巴比伦,而是选民的家乡,一方面是指那仍不完全的故土,同时也指向新天新地,那天上的耶路撒冷。

作者

传统及新约圣经的看法

直至近代以前,以赛亚书都普遍被视为一本完整的著作,是出自主前八世纪一位同名的先知的手笔。整本着作都抄在一卷轴中,这是昆兰卷轴及路加福音四章17节的提示(选读之经文出自以赛亚书后半部)。本书的统一性也显见于《传道经》四十八章22至25节(写于新约时期以前约200年)。新约圣经对此看法十分一致,参约翰福音十二章37至41节;罗马书九章27至29节,十章20至21节。

现代的评鉴理论

除了中世纪的犹太学者伊便尼以斯拉(Ibn Ezra)的质疑以外(他另有言论赞成传统的看法),认为以赛亚书是出自多个作者的看法,只在近两个世纪才出现。这看法最简单,也最为人接受的主张,就是以一至三十九章为以赛亚的著作,而四十至六十六章则出自一位于第六世纪,被掳至巴比伦的佚名的先知的手。后者本为以赛亚书作续篇,慢慢地这续篇成了以赛亚书的附录,由于作者佚名,终于溶合为以赛亚书的一部分。

这看法及其分支的主要根据,首先是所谓「预言的模拟」(analogy of prophecy),意指先知常针对当代的人说话(而四十五至六十六章的听众主要是被掳之人);其次,是由于四十至六十六章独特的风格、词汇及神学重点。下文将对此加以阐释。

但事实上,没有一位学者能以简单的形式持守这个理论,因为它的原则要求人走得更远。若把一至三十九章照样的分析(这部分被视为以赛亚所著),可显示一个集的结构,即先知于第八世纪宣讲的一连串神谕,另加上后来他的门徒于不同时间的补充记录(例如:十三、十四章是来自第六世纪被掳去巴比伦的人;二十四至二十七章则可能来自第四世纪,波斯帝国的末年)。这些补充记录,加上许多较短的记述,可达致一至三十九章250节经文之多(约占三分之一篇幅);而其中一些较长的插入记录,又可分析为不同时期的编辑成品。

四十至六十六章通常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二以赛亚(四十至五十五章,属被掳时期,约为主前545年);第三以赛亚(五十六至六十六章,属被掳后,约为主前520年)。前者一般被视为一份完整作品,出自以赛亚一位不知名的伟大门徒;但后者却被认为是出自第二以赛亚不同学派的跟随者,他们尝试把老师的思想向下一代诠释。注释家对于这段落包含的不同历史背境及不同派别(例如道德主义、制度主义、爱国主义、普世主义),意见纷纭,故此对第三以赛亚有不同的分析。但在这11章经文中,可找到至少4个不同的来源。

我们必须明白,这些理论提出的一大堆作者及补述者,并非揘造。只要接受了把本书分割的原则,决不能止于简单的二分法;原则必须一致应用(遂带来上述的结果),或完全不用。尽管把本书二分的理论看似简明、吸引,不过,单一作者论以外的选择,绝不能是二位作者,而是多位作者。

话说回来,最近这些评鉴学者的重点,却在强调这些不同作品的统一性。那些补记者被认为是同一学派的门徒,埋首于以赛亚的思想,并尝试学习他的精神,向新一代说预言。故此,按这看法,以赛亚的教训,在他死后,仍在后代萌发新枝;他的名字也很适切地冠在这批师承于他之教训的著作之上。

对多重作者论的评估

单一作者论有十分稳固的传统,故辩正的责任在主张分割本书的人身上。而他们的主要论据并非牢不可破。

1. 「预言的模拟」──无疑,若四十至六十六章是以赛亚所著,他对一遥远世代关注的深度和阔度,确是匪夷所思的。但首先,若否定任何超越已知模拟的事发生,则是把模拟原理置于理性之上;并与这些篇章论述的创新的神(四十三18),不能一致。其次,这种分割理论夸张了这些篇章的区别。一至三十九章包含不少论述可见的未来的话,评鉴学者把其中大部分归为后期编者之作,他们也是基于「预言的模拟」(其实是断章取义)。再者,有些预言(例如四十至六十六章)似乎作者是身历其境,例如九章2至6节之「新生婴孩的宣告」就是使用完成时态;五章13至16节记述被掳及审判的异象的经文也是。其实,杰里迈亚的作法更彻底,他庆贺巴比伦覆灭的热烈程度,令人以为他身在被掳时期的末期,他甚至催促犹太人赶快逃脱(耶五十8,五十一45);参赛四十八20)。但同时,他又不允许他同时代的人,逃脱巴比伦的辖制,因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角色(参耶二十九4-14)。

尤有进者,十三章1节至十四章23节(标明是亚摩斯之子以赛亚的默示)中所见的巴比伦,正如四十至六十六章一样,并非以赛亚时期的一个难以驾驭的亚述省分,而是一个快要倾倒的世界霸权;它的倾倒也意味着以色列人被掳的结束。我们还要加上二十一章1至10节的异象,听见巴比伦的倾覆,使以赛亚十分震愕。

基于上述的讨论,四十至六十六章涉及被掳巴比伦,以及有关的教训和事后发展,可能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却仍在以赛亚的视野之内。对他来说,些事情的发生正是在神的长远计划中,两个相互对立的势力──巴比伦和以色列──互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他职事的成全。

也许应该补充一点,即使最为特殊的预言,即早于古列出现之前一个半世纪,便说出他的名字(四十四28,四十五1),也并非无前例的(参有关约西亚的预言,时间距离更是双倍;王上十三2)。另一方面,说预言的能力正是唯独耶和华是神的明证(参四十一21-23、26-29,四十四7-8、25-28,四十六10-11,四十八3-8。注意:四十八8指摘以色列的耳聋,而不是神的缄默,使他们忽视在被掳结束时发生的新事)。

2. 四十至六十六章独特的风格──设若这些篇章的处境和听众,跟一至三十九章的相类,那么,这论据才会有效。这些篇章是以赛亚晚年的文字作品,并非是宣讲记录,目的是要安慰,而非为了警告,且对象是未来的世代。这是很大的不同。这些预言似乎不可能产生(参上文讨论),但我们不能两面都否定。因为假若处境改变,方法及对象都不同(设定以赛亚为作者),思想及表达方式竟没有大分别,这岂不是更令人错愕吗?

当然,假若全书都出自以赛亚手笔,一至三十九章理应间中可找到四十至六十六章的影子,后者的主题也可在前者藏有伏线。事实确是这样:神在历史中的主权(四十至六十六章的主题),可见于三十七章26节对西拿基立的宣告之中(主前701年);其语调及用语,前后一概无异:「你岂没有听见?」(参四十28);「早先所作的」(参四十一4);「古时」(参四十五21,四十六10);「所立的」(参四十六11);「现在藉你」(参四十八3)。

二十二章11节也用类同的语言表达这主题。至于那未来更伟大的「出埃及」事件,三十五章跟四十至六十六章的描述不仅互相呼应,更几乎在每一节中使用了一至三十九章的特别用语。再者,有关最后之和谐境况的异象,十一章6至9节跟六十五章25节也是互相关连。这些例子虽不太多,却是显著的指标。

3. 词汇──以赛亚早期的任务是谴责,故他用了下列的词汇,如:「荆棘蒺藜」、「惩罚」、「风暴」、「余民」;但他后期的信息是保证,他的使命变成强调神主动地「创造」、「拣选」和「救赎」。祂的计划是包括那远方的「海岛」、「地极」及「凡有血气的」;很自然的,先知呼吁人「赞美」、「欢欣」和「歌唱」。甚至那些辅助性用词,也反映主题的变易;因在后面的篇章中,充满使人感受温暖的词语。

不过,在提及不同词汇的同时,不能不指出有相当数量的用语,是常见于以赛亚书前后部分,却又罕见于旧约其它书卷的。「以色列的圣者」(在一至三十九章有12次,在四十至六十六章有13次)就是最好的例子;另有几个有关神的不同名称,例如:「定这事的」是使用属格代名词(二十二11,二十九16,四十四2);「以色列的大能者」(一24,四十九26,六十16)。有一些罕用语词是描述以色列的,例如:「瞎子」(二十九18,三十五5,四十二16-18)、「聋子」(二十九18,三十五5,四十二18,四十三8)、「离弃耶和华的」(一28,六十五11)、「耶和华救赎的民」(三十五10,五十一11)、「我手的工作」(二十九23,六十21)。(这些例子取自R. Margalioth, The Indivisible Isaiah, 1964。)由于这大量的以赛亚式用语,产生了以赛亚的门徒在历代把以赛亚的思想传递下去的理论(其实支持的证据极少)。更简单的解释是本书根本出自一个人的手笔。

4. 神学──本书的两大部分,是面对不同的处境,并蕴藏相辅相成的信息。莫特雅(J.A. Motyer)指出('The "Servant Songs" in the Unity of Isaiah', TSF Bulletin, Spring 1957, pp. 3-7),一至三十九章的预言宣告历史上一个灾难性的刑罚,但由于这些篇章也同时提及教义和应许,引致很大的神学问题。故此,四十至六十六章不仅是全书的完结,更是前述问题解决之方法。若缺少了后面这些篇章,一至三十九章将会留下一个不解的矛盾。诚言:「若一个先知在历史中受灵感,宣告神的真理……他也不难受灵感,解决这些启示引致的神学问题……」。

总结:多重作者论(双重作者论的必然结果),引起的问题并不少于它可解决的。(它也引起其它旧约书卷的问题,就是被掳前的先知似乎也有使用本书的材料;这一点在此不能论述了。)这理论使以赛亚成了一件残缺不全的作品的作者;它将使所有先知书作者的身分受到质疑;它认为本书是经过历代的「以赛亚学派」及其它尊敬先知的团体,集体编着而成;他们可自由地扩充或纠正他们老师的作品,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却另有一班人,诚惶诚恐地一字不易的把这些书卷抄写;这种对比岂不叫人惊异吗?但其实这个「以赛亚学派」只是出于推论。我们也要注意早期一贯接受以赛亚书统一性的传统,并且新约圣经也明显赞同这看法。

当然,我们可以争论新约圣经并非就此问题作出宣告,而只是引述以赛亚书;这也是许多全心接纳新约圣经之权威的人的意见。但是,新约经文中的以赛亚,最直接的了解是指旧约的以赛亚先知。若采纳别的解释,将可发展至永无止境,永无定论的境地。这对信心并无好处。这样,我们必须寻找一个更严密、更完整一贯的方案。

 

以赛亚书大纲

一1-31 危机处境

二1至四6 属神及属人的耶路撒冷

五1-30 苦涩的葡萄

六1-13 先知蒙召

七1至十二6 风暴与太阳:亚述和以马内利

七1-17以赛亚与亚哈斯王对质

七18至八22 阐释选择

九1-7 弥赛亚国度的曙光

九8至十4 覆盖撒玛利亚的阴影

十5-34 神砍伐犹大的斧子

十一1至十二6 弥赛亚国度

十三1至二十三18 对列国的预言

十三1至十四23 巴比伦

十四24-27 亚述

十四28-32 非利士

十五1至十六14 摩押

十七1-14 大马色及北国以色列

十八1-7 古实

十九1-25 埃及

二十1-6 亚实突危机

二十一1-10 海旁旷野──巴比伦

二十一11-12 度玛

二十一13-17 亚拉伯

二十二1-25 耶路撒冷

二十三1-18 推罗

二十四1至二十七13 神的最后胜利

二十四1-23 天地受审判

二十五1-12 大拯救

二十六1至二十七1 危难后的胜利

二十七2-13 神的子民

二十八1至三十一9 亚述危机:靠神或靠人?

二十八1-29 对讥诮者的挑战

二十九1-8 「亚利伊勒」最后关头的获救

二十九9-24 以色列内在的黑暗:加深与驱散

三十1至三十一9 埃及和亚述

三十二1至三十五10 救恩及黑暗的前奏

三十二1-8 义人的国度

三十二9-20 和平无坦途

三十三1-24 渴望自由

三十四1-17 普世的审判

三十五1-10 旷野开花

三十六1至三十九8 希西家的大考验

三十六1至三十七38 亚述大军压境

三十八1-22 希西家患病

三十九1-8 巴比伦的使者

四十1至四十八22 在巴比伦度过的黑夜

四十1-11 久候的耶和华

四十12-31 无可比拟的神

四十一1-29 神与历史

四十二1-17 外邦人之光

四十二18至四十八22易变之仆与不变之耶和华

四十九1至五十五13 救赎的曙光

四十九1-13 第二首「仆人之歌」

四十九14-23 耶路撒冷的安慰

四十九24至五十3 被掳之人的安慰

五十4-9 第三首「仆人之歌」

五十10-11 歌的结语

五十一1-8 信心的勉励

五十一9至五十二12 盼望的开始

五十二13至五十三12第四首「仆人之歌」

五十四1-17 城将如多子之母

五十五1-13 无穷的恩典

五十六1至六十六24锡安的荣耀与羞耻

五十六1-8 欢迎被丢弃的人

五十六9至五十九15 上锡安的羞耻

五十九15下-21 孤独的拯救者

六十1至六十二12 锡安的荣耀

六十三1-6 孤独的报复者

六十三7至六十四12 锡安的呼求

六十五1至六十六24 最终的区分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先知   注释   圣经   书简   导论   基督徒   概论   文摘   唐纳   赛亚书   先知   以色列   巴比伦   犹大   耶路撒冷   本书   亚述   书简   旧约   圣经   仆人   的人   弥赛亚   作者   埃及   注释   耶和华   他们的   经文   历史   约翰   新约   福音   六十六章   百姓   信息   荣耀   书中   都是   点此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