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书第一章-《中文圣经注释》
雅各书第一章-《中文圣经注释》
雅各书第一章
序言──请安 一1
雅各书的请安是很扼要的。除了简单介绍写信人、收信人之外,只有一句请安而已。与保罗的书信有很大的不同,没有私人信件的特性。这是一般书信的特色,写信人与收信人没有特殊关系,事实上,收信人是一群广大的犹太基督徒,不是个人或一个教会。
雅各 写信人?是那一位雅各呢?没有进一步的指出来。从绪论的介绍,我们推测写信人是一位不知名的基督徒。他用雅各的名字写这封信,而事实上,大部分的内容也大概都是雅各的讲道篇。同时他知道,在犹太基督徒中间,雅各具有最重要的分量,够资格警告、训勉他们。这位雅各不必加以介绍,人人皆知道就是主的弟弟,曾在耶路撒冷教会具有领袖身分,主持会议的雅各。值得注意的,雅各这个名字的希腊文是由希伯来文翻译过来的。加上收信人是十二个支派之人,自然立刻使人联想到旧约的族长雅各。如果这是写信人的意思,那么他就是暗示:这位雅各就是作为犹太基督徒大家长的雅各了。旧约的族长雅各曾对其子留下遗言(创四十九),新约的大家长雅各也在此劝勉你们。看哪!这就是他生前的训诲,你们要仔细的听。
作上帝和主耶稣基督的仆人的 这一句话是唯一叙述雅各之身分的。仆人一词原文是奴仆的意思。表示这位雅各自认在上帝和主耶稣基督的面前是绝对服从,尽忠而卑微的人。在旧约中,作上帝的仆人是很普遍的称呼,任何献身事奉上帝的犹太人都会如此自称,特别是那些族长和先知们。在新约时代的人也是如此。可是更普遍的现象乃是自称主耶稣基督的仆人。这表示他是献身事奉的基督徒。强调他自己是上帝的仆人,又是主耶稣基督的仆人,这并不意谓他是事奉两个主人,而是表示他是犹太基督徒而已。事奉上帝和耶稣是同样的事,他们是同一位主,因为耶稣曾说:“我与父原为一”(约十30)。
如果这里所指的雅各,确是作为耶稣弟弟的雅各。他自称是仆人,这是很大的改变。耶稣受难与复活以前,这位雅各是不相信他就是基督的。基督的希腊文是“受膏者”的意思,就是希伯来文弥赛亚的意义。同时,他更不会相信耶稣是上帝而称他为主了。犹太人原来只称上帝为主而已。自称是耶稣的仆人,又称耶稣是基督是主,表示他的信仰态度:他不是原来的雅各,乃是新的,大澈大悟的雅各。
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 犹太人共有十二个支派,所以十二个支派之人就是全体犹太人了。而散住一词表示他们已经不是集中住在应许之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彼得前书所用“分散……寄居的”(一1)更能描述这些离乡背井的犹太人,他们是寄居客地的侨民。他们之分散居住在客乡,是始于主前七二二年,北国以色列之灭于亚述,及主前五九七年耶路撒冷之沦陷、被掳于巴比伦时。不论亚述帝国或巴比伦帝国,都把犹太人大批掳去,迁离本土(见王下十五~十七,廿三~廿五章)。后来这些犹太人渐渐分布于整个罗马版图,包括埃及、亚西亚、希腊和意大利等地区。所以,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基本上即泛指在巴勒斯坦以外寄居的犹太人。
然而,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城陷入罗马人之手,他们抢掠并完全毁灭圣殿。成千上万犹太人被卖为奴,只有一小部分留在犹大境内,犹太人实无集中居住之地。这样,全体犹太人皆可说是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了。
由于雅各书是一本基督徒所写的书信,所以收信人应是指犹太基督徒了。甚者,十二个支派之人解释为全部属灵的以色列人,那就是指全体基督徒而言了。不过,若是如此,写信人为何这么费事而不干脆指明呢?
请……安 原文是一个字。这是希腊人写信惯用的问候语。字意是“恭喜”之意。值得注意的,这个字在新约的其他作者中是不用的,因为语气太冷淡了,没什么感情可言。它只在使徒行传里出现两次,一次是在耶路撒冷教会议会致函给外邦基督徒时所用(十五23,中文译为问安),另一次是在千夫长写给巡抚腓力斯的文书中(廿三26)。由这个请安的字,也可加强收信人是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侨民之推测。
同时,有人以为这个字也可作为雅各书是主的弟弟雅各所写的证据之一。但是,使徒会议的信函不一定是雅各执笔,加上收信人是外邦基督徒,且用希腊文通用的请安字语,在当时是很正常的。
壹 面对降卑的试炼应有的态度 一2~18
遇见试炼时,对当事人来说,通常要忍受双面的困扰。其一是肉体的受伤或物质的损失;其二是心灵上的压力或道德上的控诉。例如:旧约中的约伯,不但财物、子女丧失了,自己也生了毒疮;同时,亲戚朋友又误会他,认为上帝试炼他,必定是他犯了什么大罪。假如受试炼的人真的是罪有应得,而遭天谴──上帝的惩罚或警告,那么认罪悔改而归正,是他应行的路。这种善恶报应的理论,在信仰上是很合理的事。然而,若当事人自认无罪,或没有犯该当受那么重的惩罚之罪,那么,他就会怀疑上帝对他不公了。别人对他的批评或劝勉他悔改的话语,不但无法帮助他,反而会使他感觉委屈,甚至愤怒。
“富足的降卑”大概就是这里所说的试炼。抱持善恶报应观点的人指责他,他们自己则信心动摇,甚至怀疑是上帝在试探他。照五19~20的经文看来,可能有人因此放弃了基督教的信仰。
一 把遭受试炼当作可喜的事 一2~8
1 遭受试炼可喜之因由 一2~4
遭受试炼的人最原始的反应是倒霉,他会想“为什么会是我”?然而对抱持善恶报应态度的人而言,则是羞耻的事。因他们将试炼视为上帝的惩戒。雅各书在开宗明义篇上,就申述这是大喜乐的事,不是可悲或可耻的事,可见这是本书最迫切的主题之一,亦是收信人中普遍呈现的现象。
一2
大喜乐 第一节最后一个字,原文是请安。这个字本身有恭喜的意味。恭喜什么呢?因为他们是落在大喜乐\cs8中。大喜乐这三个字在原文中,是被排在第二节之首的。目的与第一节的恭喜互相呼应。现代中文译本译为“可庆幸的事”就有恭喜的味道。大原文是所有的,意指无一不是。值得在意的是喜乐与完全的拯救是分不开的,此预期着将来的喜乐,是期望上帝国者的属灵恩赐。
我的弟兄们 无疑的,这是一种亲密关系,诸如血统上、宗教团体中、犹太教、基督教中都是如此互相称呼,以显示彼此的共同信仰。
落在百般试炼中 落在……中意指无意中遭遇到的,如陷入网罗中。百般意即各色各样的,表示试炼是有很多不同的型态,如生病、贫穷、逼迫……。这里所用的试炼与13、14节所用的试探是同一个宇根,意思是一样的。一般而言中译试炼是指外在的苦难,而试探是在内心中造成的罪恶之冲击。或者说,试炼是出于善意的试验或磨炼;而试探却是会使人陷入罪恶的,是出于魔鬼的诡计,有时译为诱惑,应当立刻弃绝它。
都要以为 要以为的相反词就是不以为。要以为暗示有的人或者一般人不以为然。这个动词的主词是你们,表示要以为大喜乐是你们应有的态度。一般人视试炼是一种坏事,有害无益,归罪于人,应逃避它;但是你们身为基督门徒者,应当视之为大有益处的,而乐于接受它。都字亦即一切、全部,与百般相呼应。就是强调试炼虽然是种类繁多,但是全部都是有益于你们的,故都要以为是大喜乐的事。
一3
因为知道 原文只有知道,但因本节乃是第二节的理由,所以中文译本加上因为二字。这就是说,知道这个道理,你们就会以落入试炼为可喜的事。
信心经过试验 试验是检查或确定的过程,可译为测验或检验,原文有批准之意,不同于试炼。试炼是检验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或器具。信心经过试验原文是信心的试验,主词是试验。使人产生忍耐的是试验,而非信心。
忍耐 不是指无为的忍受;乃是坚定不移的精神,使人能继续奋斗以克服困境,达到目标的动力。忍耐是存希望的表现,自觉没有希望的人就难以再忍耐矣!
一4
也当成功 成功原文是完全,有十足的效果。与下一句之成全,一17、25的全备,三2完全,都是同一个字,有同样的意思。忍耐也当成功字译是要让忍耐拥有十足的功效。
成全完备 成全在现代人的观点里,是指道德上的毫无缺点或完美的意思。在此是指长大成熟,健全,能肩负工作(太五48译为完全)。完备是毫无瑕疵的意思,如合用的器皿,意即忍耐成功的结果是使你们成为十全十美的人。主要的是指信仰上,亦可能指人格之完美。
毫无缺欠 与成全完备连合成为修辞学上的重复句。毫无缺欠是形容成全完备的人的状况,即无可挑剔也。
雅一2~4意译:试炼是信心的考验,其结果是使基督徒学会坚忍不移的功课。知能持之以恒,最后能使他成为毫无缺欠的,十全十美的人。这样,遭遇任何的试炼时,你们都应视之为值得庆幸的大好机会。用最喜乐的态度去面对它,千万不要投降、放弃,以致半途而废,白白受苦。
2 不明白的人当求上帝赐智慧 一5~8
一2~4“要以试炼为大喜乐”的道理,事实上有些人不明白:诸如那些抱持善恶报应论来论断人的,以及被批评而自怨自哀,甚而离了真道的人。有些人可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欠缺克服试炼的智慧,因而不知所措。这些人其实就是雅各书写作的目的。
一5
缺少智慧 一4句末的缺欠,在此被重复用来引述缺少智慧的人。同时,一3的句首因为知道用来表示\cs9以试炼为大喜乐的先决条件,是明白试炼是成全完备的必经过程。因此,在此节缺少智慧就是用但是(原文本节首有“但”字)来连接知道,以示意有些人确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或不知怎样去实行。智慧通常包含充分认识人生真理及通晓达成目的的方法。如希伯来人常以行动来表达他们的认知,像遵守诫命,对上帝的正当态度等,而不只是认识理论而已。
你们中间若有……的 这只是一句客套的假设语气而已。其实他是指你们中间有人是缺少智慧的,不明白这个道理。
应当求……上帝 对犹太人来说,智慧是属上帝的,只有他才是智慧的根源。如所罗门王的成功,即在于他向上帝求智慧的结果。
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 是描述上帝的慷慨与厚道。厚是自由的,毫无为难之意。在此,主要的是指求智慧的人,主必慷慨的赐给他(参太七7);即使是求错了也不会受到斥责。自私的妄求只是得不到而已(四3),并不会受到严厉的辱骂。
主就必赐给他 原文无主字。应译为所求的智慧就必赐给他。
一6
凭信心求 祈求智慧者唯一的条件,就是对上帝的信赖。确信上帝的权能与乐于赏赐。凭信心求原文是在信仰里求。可译为所求的要合乎信仰的事。
一点不疑惑 叙述真实的信心(仰)。疑惑就是怀疑的意思。是信心的最大敌人,是使祷告失效的主要原因。
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 意指如海浪之变化无常。那疑惑的人拿不定主意:既求上帝赐智慧,又想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或是怀疑是否可能得到。一8描述为心怀二意的人。
一7
这样的人 就是一6那疑惑的人,亦即一8心怀二意的人。注:一8是为形容一7这样的人。
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 想是假设、想像之意。这是一句十分肯定的训示。
一8
心怀二意的人 原文是两个魂〔Soul 中文亦可译为性(可十二30)〕的人。意思就是心意不定的人。这种人无论作什么都拿不定主意、反覆无常。有时我们叫他三心二意的人。这里所用的人原文是男人,但这只是习惯用法,并非意味只有男人才是这样的人。
一5~8
主要的是叫不明白道理的人,要谦卑自己,视为缺少智慧,而向上帝祈求赏赐智慧。6~8是顺便教导他们祷告的秘诀,以及不蒙垂听之祷告的原因。这种只要信心足够必得的教训,应是源自耶稣的教训(太十七20;可十一23)。
二 富足的降卑也该喜乐 一9~12
1 富足的降卑也该喜乐的因由 一9~11
本段与前段之间,没有连接词,故所论主题不同。但却与一2~4言及试炼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前者的一种补充。第二节里头提及“百般的试炼”,却没有明确提到究竟是怎样的试炼,然而,本段已清楚的告诉我们了。在全本雅各书中,唯一谈到外在的试炼之内容,就是本段所谓的“富足的降卑”。可见富人变穷人是收信人中,引起分争的主要症结。
然而,圣经上也没告诉我们失去财富的原因,但我们可以明白,财富的丧失绝对不是因为犯罪的结果。否则,作者应该劝他们悔改,而不是叫他引以为喜乐。对一般人而言,失去财产而不以为意,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怎么还能高兴起来呢?因此,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失去财产并不是因为犯罪的缘故,倒可能是信仰的因素。那就是说,因为信仰耶稣而被人排斥、逼迫、……结果财富失去了。在基督徒受歧视迫害的时期,这是很常见的事。另外,它也可能是因坚持行善或行义而成为逼迫的对象或失去得到财富的机会。
一9
卑微的 可指地位低,或财富数目少,或做人谦卑而言。但若与下一节的“富足的”相互比较,则应是“贫穷的”之同义字了。
升高 同样的,可指地位或财富之数目的升高。在此应指财富增加而变成富有。
就该喜乐 喜乐之原文是夸耀的意思。就该喜乐直译是让他夸耀吧!暗示不必要因他升高而轻视他。这里的喜乐\cs8与一2的大喜乐应该是互相呼应的译法。
一10
富足的 此句省略了弟兄一词,这并非指富足的人就不是弟兄。而是原文里本节与第九节是同一句话,且中间用分号(;)隔开,若互相比对就知道所省略的词语,应是弟兄无疑。富足的原文是指财富多的人,如财主即是。
降卑 这个字与卑微的是同一个字根。显然易见的是指地位、财产之减少而言;若解为谦卑,则不合情理,那有使财主因成为谦卑而夸耀呢?人既谦卑下来,那有再夸耀之理!
也该如此 原文没有这句话,但却隐含了这个意思。加上这四个字,不但传神,且使文意更加清晰,甚而把重点都指出来了。富足的降卑才是主题。
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 这是说明降卑仍然值得夸耀的原因。可是原文这个过去的动词,是属于第三人称单数,到底是他还是“它”呢?如果是它,应该译为“因为如同草上的花,它\cs9必要过去”。那么是指财富必要过去。若译为\cs9他则是因十一节末“富足的人……也要这样衰残”与本句类似,那么他当然是富足的人了。但是,衰残应是凋谢或消没的同义词,是指草的美容,即花。所以,衰残的不是富足的人,而是指财富。当然财富失去,他就不再是富足的人,但他仍然存在,只是降卑而已。
一11
太阳出来,热风刮起 直译是太阳与其热气一起出来。热风是巴勒斯坦地的东南风,因为是来自干燥的沙漠,所以能使风景在一日中从绿油油的景物一变而为枯黄的褐色。
花 是指草上的花。它遇见热风就凋谢了。
美容 是指草的美容,即是花。草没有花就不够美了。
在他所行的事上 事亦可译为路、旅途。本句亦可译为:以及他的事业。意指富足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上有衰残的一天,那时,他的事业、财富都要一同失丧。
一10、11
如同草上的花……美容就消没了这一比喻,明显的是取材自赛四十6~9。然而,在本段所要强调的是草上的花,亦即富足的人之财富,至终亦必归于无有。应该没有强调富足的人亦必死去的意味。
一9~11
贫穷卑微的人,财富增加而为富人,这是值得高兴而夸耀的事!也是一般人之常情,而犹太人更视之为上帝的祝福。但是,财富终究会过去,而人也将一无所有。相反的,若富足的人能视财富之失去而降卑之事为一种试炼,那将是可喜的事。因为经过了试炼以后,他将长大成熟为十全十美的人!岂不值得夸耀吗?尤其是因信仰而降卑的,他在上帝国还有重赏呢!这种人虽然贫穷,却是富足的(启三9)。
2 通过考验的人有福了 一12
本节可说是再次强调一2~4试炼的主题,以作为一2~11的结论。特别给予一10所述及的“由富足降卑的”弟兄一个积极的鼓励。
忍受 与一3的忍耐是同一字根,意义相同。同样是指坚定的忍耐,不是消极无为的逆来顺受。
试探 与一2的试炼是同一个字,然而它在此却是单数。中支应译为试炼比较好。现代中文译本已改过来了。
有福的 等于有福了、可称颂的。不但是强调大喜乐的事,而且是有福的人。
经过试验以后 经过……以后原文是完成式,表示试验已经完成了,在此试验特别有被批准的意味。意即你通过了考验,被批准通过、合格了。
必得 原文为领受、拿的意思,是未来式。一7,三1,四3,五7、10皆属同一个字。
生命的冠冕 冠冕原文正巧与殉道者司提反的名字相同。原意为花冠,通常用橄榄叶或长春藤叶编成,有时亦用贵重的金属制造。主要是作为装饰或奖赏用,是一种喜乐或荣耀的记号;并不一定意指带有权柄的王冠。生命的冠冕是一种赐给胜过试炼的人之奖赏,是属灵的荣耀。生命的意指属上帝的、不朽坏的(参林前九25)。不是以生命为冠冕来奖赏,而且凡信主耶稣者就已得了生命矣。启示录说,这是赐给那至死忠心的人之奖赏(二10)(参提后四8;彼前五4)。
应许 最古老的抄本中,这个动词没有主词。此乃符合犹太人避讳提到上帝名字的习惯。后来的抄录者加上主这个字,意指上帝或耶稣。
那些爱他之人 显然的是指忍耐到底、胜过试炼的人。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爱他(上帝或主耶稣)之人就必须乐于接受试炼,并且以坚定的忍耐来完成这个试验!只许成功,不准失败。
三 失败者不能归罪于上帝 一13~18
1 失败者是咎由自取 一13~15
本段承上所叙,仍以试炼为主。在一2释义中曾述及试炼与试探是中译的区别,原文里是同一个字。故不是一个新的主题,乃是承接上文的。然而主旨在于说明人若受试炼的结果是失败时,不可推卸责任说,试炼是源自上帝,意即上帝要负责任。写信人要强调的是,失败是咎由自取,是被私欲所害也;而失败的结果是罪与死亡,与一12“必得生命的冠冕”正好成对比,是基督徒所不能接受的。换句话说,遭遇试炼时必不可失败!因为结果的可怕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而且,我们也无法推诿那失败的责任。
一13
试探 原文与试炼是同一个字。由于下文有被恶试探的字眼,乃提示是出于恶、或导致恶的,所以中文译本用试探来区别。但由上下文看来,现代中文译本在此仍译为试炼,应是较为正确的,如降卑的外在试炼即是。
我是被上帝试探 正确的译法应是我所受的试探是从上帝来的,因被字原文是从的意思。这是那些经不起试炼而犯罪的人──正如那些离弃了信仰之人──的自我辩解。意思是说:我之所以失败亦为上帝的旨意。若是这样,失败的责任是上帝要承担的。最可能的情况是基督徒受不了降卑之苦,乃重回犹太教之信仰,推卸的理由即是:我信耶稣,上帝不喜欢,所以惩罚我。因此,我放弃了耶稣,不能怪我。
上帝不能被恶试探\cs8 这是说明人……不可说……的理由。不能\cs8是不曾或不可能。意思是上帝不可能被试探去行恶事,因为上帝的本性是拒斥恶的、非恶的;他是善的源头、至善。
他也不试探人 与上句连结而为一整句,句中却有被动与主动之分。即他也不试探人去行恶,或他也不用恶去试探人。
一14
但 显示与上文相反的,不是出于上帝的旨意。
私欲 是一种心意上的强烈想望,如想吃、喝……等,这本身无善恶之分。通常亦译为邪恶的欲望、情欲或贪爱(如本节);有时也译为善意的情愿(路廿二15;腓一23),私字乃是由自己的推译而加上去的。邪恶的私欲是人犯罪的主因,希腊的禁欲主义者将它视为四大缺陷之一,其他三项是享乐、悲伤和害怕。事实上,错用或过度的欲望确是出差错的因由。
牵引、诱惑 都是一种带有欺骗意味的手法,有如用诱饵钓鱼或捕兽的行为。被骗上当的是愚蠢、不会分辨是非或短视近利的人、动物。全节意指人被试探是上了私欲的大当,而作错误的选择所造成的。
一15
怀了胎 意指固定成形,占有一席之地。原文有拿住或怀孕的意思,由下文生出而判定是怀胎的意思。
生出 原文是生产的意思,意指给予了生命。
长成 就是长大成熟,成为健全的意思。其语态是被动完成式,意谓罪不是自己长成\cs8,乃是人使它长大成熟的。
死 由怀胎、生出、长成而至死可说是人生之四个过程。死是与生命(一12)对立的,表示与上帝之关系的断绝。一14~15是引喻私欲如何产生、成形而导致死亡的过程,用来警戒我们,不可如无知之少女,被私欲诱奸而怀胎,以致生出罪来!而其结局是死的。这里告诉我们,要紧的是不要被私欲所诱惑。
一13~15
在一2~12里叙述遭受试炼时,视为大喜乐而忍耐到底,并被证实通过了考验的人,可得生命的冠冕。这是对仍在受试炼或尚未受试炼的人说的。而在试炼中失败了的人呢?雅各书说,这些人是被自己的私欲所诱惑,不能怪罪是由上帝造成的。例如:由富足而降卑以致于“失迷真道的”(五19)。他的私欲是因贪爱世界;或因肉体软弱、受不了环境的压迫、意欲逃避,而看世界比上帝还重要。可能因此由怪罪上帝而放弃了对基督的信仰,离开了上帝或回到犹太教去了。这种人把可喜的试炼变成生出致死之罪的试探,这是非常可惜且悲哀的事。
2 上帝的作为是美善全备的 一16~18
本段由十六节显示,是为指正前一段的。意指自谓“我是被上帝试探”的托辞是“看错了”。因为“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这就是说,上帝的作为永远都是美善的,所以,人不能把错失推卸给上帝;他赐给人类的都是完备的,弄坏的责任是人们自己要承担的。
一16
看错了 迷惑、误解、被欺骗或误入歧途的意思。
不要看错了 表示把邪恶的试探(一13)归因于上帝的看法是错得离谱了!十七节说明理由。
一17
各样 原文是所有的、无一不是的意思。
美善的 指道德、物质或作为之完美与有益的性质。
恩赐、赏赐 字根相同,意思一样,都是礼物的意思。但恩赐原文有动作的意味,可译为施予;而赏赐纯为所施赐的东西而言。所以,可解释为上帝赐予礼物的时机、方法……等,是完美且有益的,而他所赐的东西亦是毫无缺点的。
全备的 一4译为成全。意为完美无缺的。
从上头来的 指明不是属地、从人来的;乃是属天、属灵、从上帝来的。
从……降下来的 这一句话是为了说明从上头来的意思。
众光之父 众光基本上是指日月星辰之光,但亦包含属灵之光(约一4~5),即生命。父是来源,即创造者,亦是指管理者。用众光来描述父,且用众光之父来意指上帝,是为了强调他与黑暗、邪恶毫无牵连,且是敌对的关系。
在他 意指对他来说或在他里面。他是指父。
没有改变 日月星辰的光会有强弱或消失的改变,但上帝是永不改变的,尤其他的光的本性,是毫无改变的可能的。
转动的影儿 即由转动而产生的阴暗,继续转动就消失了。意指暂时的改变为黑暗,但是本质不变。
改变……转动的影儿 有的抄本是产生转动的影儿之改变。意即连这种暂时黑暗的改变都不可能产生。有人解释为因转动而产生之\cs9影儿的改变,这样的解释很不恰当,等于承认上帝有影儿的存在。
在他没有……影儿 这句话是为强调上帝是不会赐给人不够完美的恩典,暂时的邪恶或错误也不可能出于他。因为他是不改变的众光之父,永远是且只有美善与全备。
一18
他按自己的旨意 原文是过去完成式。意指曾经深思熟虑、决定了的意愿,不是心血来潮时之作为。
用真道 真道原文是真理的话语。真道与邪恶的私欲或罪是一个对比。在此应是指福音而言(参西一5)。
生了 与一15生出对比,指出其结果的不同。
好像 译作“成为”更为妥切。
初熟的果子 原是指首先收割的庄稼,与头生的动物一样,是分别为圣、归于耶和华的(出廿三16、19;利廿三10;民廿八26)。保罗视初熟的果子是基督(林前十五20、23)。由启十四4~5是指未曾拜偶像的、忠心跟随羔羊、归与上帝……没有瑕疵的人。在此,意指我们是由万物中分别出来归与上帝的子民,是圣洁的。与由私欲而生出罪……生出死来的人是对立的,不同类的。
一18是强调一17“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众光之父来的。”指他用福音生了我们,叫我们分别为圣归与他,作他的儿女,是上帝“美善、全备”的旨意之具体作为。意指上帝的旨意与作为,皆完美无缺,我们把错失归于上帝,是不公平且是看错了。
贰 上帝子女应有的表现 一19~27
雅各书的作者申明上帝的一切作为都是完美无缺的,即使降卑的试炼临显,仍是为叫我们承受生命的冠冕。然后,他继续指出,作为上帝用真道所生的儿女,应当是行道的人。一19第一个字原文是“因此”或“明乎此”,表示是由上面的叙述推论而得的结果。照一19~27看来,收信人所呈现的状况似乎是喜欢说话,甚或由激烈的辩论而导致怒不可遏。却是不喜欢聆听。换言之,他们一方面停留在互相批评、攻击降卑的人的情况上,而不知勒住舌头;另一方面,应当温柔的听道,且作个行道者的教训,却被他们忽略了。简言之,他们对于那些降卑的孤儿寡妇们没有付出任何的照顾与关怀,却一味的贪爱世界,视财如命,是虚饰虔诚的为君子。这不是身为上帝的儿女所应有的样式。因此,作者于此提出真正的虔诚人乃是行道的人之说法,来取代严厉的斥责!这真是高明的劝告手法啊!
一 存温柔的心领受真道 一19~21
一19
这是你们所知道的 这句话在原文里头,是本节的第一个字,作为连接词用。现有抄本为“因此”二字。但最早的抄本是这是你们知道的,可译为“明乎此”。显然的,知道的内容是指:一、上帝的旨意一向都是好的,包含富足的降卑在内。二、试炼成为试探是出于自己的私欲作祟,不能归罪于上帝。
但 译为“但愿”更恰当。
快快的听 由一21看来,本句应是主要的论述,下两句是顺便提起的。而听字并没有明言听什么,大概是指听真理的道,也可能是指别人的意见。自以为聪明或属灵而好说、好批评的人,甚或在动怒中的人是很难以安静下来敬听真道或接受别人的观点的。
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 文中没有提到说的内容与动怒的因由,慢慢的说可能是指不要不经意或信口雌黄的说:我是被上帝试探,而埋怨上帝(一13);或是指批评别人,喜欢作别人的师傅(四11,三1)而乱发谬论(一26)。这是危险而不当的事。动怒则可能起于降卑而怪罪上帝;或被讥为降卑之因乃犯罪之刑罚;甚至可能指斥责降卑的人之罪恶而言。慢慢的意味冷静下来,好好的先想想,不要冲动(参箴十19,十三3,十七28,廿九20)。
一20
成就 与一3里之生字是同一个意思。为产生或完成、实现的意思。
上帝的义 义的原意为“遵照规范”,是上帝的品格之一。它兼具伦理与救恩两方面的意义,前者是指正当的行为而言。上帝的义可说是上帝要求人行出来的义行。旧约里面特别着重于济助不幸的人,即赒济的善行。这个意义与一27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及二16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是相互呼应且一致的。同时,上帝的义是指上帝藉基督所完成的救恩(罗三21),即称义。如此,说明了怒气并不能使你们承受上帝的救恩;只有谦卑的听道才有效果。但在本段里,应是指上帝所喜悦的慈悲之善行。若此推断无误,则一19之说与动怒无疑的是指批评与斥责别人而言了。这两种作为都与实行赒济的善行无关,不合乎上帝所喜悦的义行。然而,由一21看来,上帝的义则是领受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的,即指救恩而言。
一21
所以 与上节相连的连接词。说明要成就上帝的义的方法。
脱去 如把脏衣服脱下来之比喻。
污秽 指衣服、身体之肮脏,亦可指耳垢。在此,乃指道德上的恶行而言。
盈余的邪恶 邪恶主要是指坏的心思或人格的缺陷而言,亦可译为恶毒。有人视若身体的毒瘤或癌症;对灵魂来说,则是致死的罪。盈余的是丰丰富富的意思,并不是“多余的”意思,意指布满在人们脑袋里的邪恶意念。
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是对付一切的罪──无论是行为上或意念上的。这是领受所栽种的道之先决条件,亦即得救的第一步──悔改。犹如播种前的犁田翻土,除去泥土中的杂物,即会妨碍种子生长的东西,使成为好土。
存温柔的心 原文中无的心两字。与快快的说、动怒之急躁、专断成对比。意即安静顺服上帝的态度,是一种谦虚的美德。也是圣灵的果子之一(加五23)、八福中的一福(太五5)。
领受所栽种的道 所栽种的意即将道比喻为种子。人心喻为土地。此与耶稣的比喻相似(太十三1~23)。领受是听的反应,即接纳、使之定根的意思。
灵魂 亦可译为生命。
一19~21
主要的劝勉是“快快的听……存温柔的心领受……道”;而申述“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脱去……污秽和……邪恶”是听与领受的先决条件,很可能正暗示收信人的弊病所在。
二 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 一22~25
当作者讲到听和领受真道时,收信人一定会立刻申辩说:我们早就听且领受了这道。所以作者再次指出上帝儿女的第二个表现,那就是行道。这也就是说,收信人的状况仍停留在听与领受的阶段,还没有结出果子来。
一22
只是你们……表示他们仍然不够成熟,仍然停顿的状况。
要行道 原文是要成为或做道的实行者,这个道当然是指真理之道而言。行道的才是聪明人(太七21、24)。
不要单单听道 原文是不要单单做道的听众。
自己欺哄自己 欺哄原文是错误的估计或评价,在此意指只做听众而不去行的人,是自欺的人。真正的听是包含顺从、亦即行也。把行与听分开,只作一半,好像是听了,其实是等于没听。犹如撒种却无收成,等于没有撒种一样。若是这样,则是无知的人(太七26),真正受害的,也就是他们自己了。
一23
对镜子看 原文是在镜子里看。古时镜子是金属做成的。
本来的面目 本来的意指天生的、自然的,即未曾修饰的。面目即脸孔或相貌。这里可能是指一21的污秽与邪恶的脸孔。
一24
走后 原文是完成式,表示没有再回头看。
他的面貌如何 原文是他是什么样子。包含他脸上的污秽或难看的表情等!忘了意指丝毫不加理睬或修正。
一23~24
这个比喻说明了听而不行的人,如同随便照镜子的人,因印象浅淡而立刻忘了自己的长相,所以,没有自我修饰,等于是白照。听而不行的人,缺少反覆琢磨的机会,所以不会真正认识自己,更不会真正认识真道。结果是自以为认识,其实是不认识,像个吹牛皮的人,自己欺哄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同时,因他没有去行道,生活、言行没有改进,其实是等于没有听道一样。
一25
详细察看仔细研究,读出其真意或精神来的意思。与轻忽的看了就走,随后即忘是相对立的。
全备之律法 即毫无缺点的律法。应指上帝的律法而言。以别于有瑕疵的、人的律法。或说:结局能使人成为成熟的律法。(参一4成全)。
使人自由之律法 原文是“就是自由的”律法,意谓实行全备之律法的人,能得真自由。不再被私欲或罪恶所捆绑。或者说,就是释放人使人得自由的律法。耶稣说,使人自由的是真理(约八32),其意是相同的。参照二8、12~13,似乎是指由爱人如己而生的怜悯人。与一27合起来解释,就是指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而言。因为一个成熟的人就能爱人如己,而爱人如己即是成熟的表现。
并且常常如此 不是指看了走后就忘了,而是继续不断的查考研究。
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 原文是这人并不是已经忘了他所听的,意即他并没有忘了所查考的律法。有的抄本无“这人”。
乃是实在行出来 原文是乃是工作的实行者。工作或谓一种行动,尤指律法所规定的义行。
这人……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意思为他将在他所行的事上受祝福!在他所行的事上或可译为“因其所行”。
值得注意的,前面几节的道,在本节却以自由的律法代之。显然地,作者视两者同义。然而,它们如何相互为训呢?一18以道为真理的话语,亦即上帝与耶稣的教训,包含了福音、旧约的教训,尤其是律法。根据耶稣的教训:最大的诫命是爱上帝,其次是爱人如己。保罗亦云:“爱就完全了律法!”(罗十三10)“命令的总归就是爱!”(提前一5)。明显的,作者所谓\cs9全备使人自由的律法是指“爱人如己”而言,事实上,在二8~9、12,他已经指明了。实行爱人如己的道是上帝子女第二个应有的表现。
同时,智慧派异端之人士,既自视为自由人,而有反律法的倾向(参本书写信的目的),作者乃在此更正他们:真正的自由与祝福,乃是源自实行那全备使人自由的律法,就是爱人如己的诫命;而不是神秘的知识。
三 虔诚人所当行的道 一26~27
一般人对律法遵守的程度,大多偏向于教条式的记诵,而很少去积极的付出行动。例如:向耶稣请教永生之道的人(可十17~22),只遵守消极方面的“不可……”的诫命,而要他积极的去爱穷人,就忧愁变色!究其原因,则贫爱世界、事奉玛门也。因此作者在此指出真正上帝的儿女所应行的道,就是:一、不再整天辩论、批评别人、搬弄口舌;二、看顾在患难中的人,如孤儿寡妇;三、不沾染世俗。
一26
若有人 原文是假若在你们中间有人。若字是连接词,表示连接上文行道的主题。若有人虽为假设语气,但由全书看来,收信人中间确有这种人,而且可能为数不少呢!
自以为 以为是想像、假定的意思。
虔诚 原文是指信上帝的人或拜上帝的态度,存敬畏的心。但亦可指信仰的遵守。在此,即有遵守律法的意思。通常虔诚人是指严守信仰规条或礼仪的人。
勒住 原文是以缰绳“驾驭”的意思,译为控制、管束或约束亦同。不勒住舌头就是胡乱发言,自以为是,实则一无所知。如好作师傅批评、咒诅人……等。
欺哄自己的心 所言所行违背心中所想所信的,即心口不一致。欺哄在此是诱骗之意。
不勒住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 意即自己原本不懂,却常胡言乱语、辩论批评、而后以为自己已真懂了。但这节的欺哄与一22所指相同,都说明只会胡诌,却没有行道的事实。
虚的 即空虚的或没有效果的,本节意指胡乱批评,不懂装懂,自己只能生而言却不能起而行。这种人的宗教信仰毫无用处,他的敬拜上帝也是假的。因此,要紧的是勒住舌头──如果你是敬拜上帝,遵行他的律法的人。
一27
虔诚 在原文里是本节的第一个字。但在上节里,却是最后一个字。即虚的虔诚。这与本节的虔诚是相对立的。
清洁没有玷污的 清洁的原文是纯正的意思,意指无杂渣的。没有玷污的即没有污秽或污点。两者皆指真实而无瑕疵的,或纯正无假的。
在上帝我们的父面前 意即在上帝看来,或曰上帝所要求的。我们的父一词,在原文里只有一个父字。在此可能是要强调上帝亦是孤儿寡妇之父(诗六十八5)。
看顾 兼具看望与照顾双重意义。不但由关心而访问,甚至用行动来照顾帮助的意思。
看顾孤儿寡妇 从出埃及记到玛拉基书,全本旧约圣经都充满了这种诫命。不但不可苦待、亏负或欺压他们,相反的,要怜恤、帮助他们,还要为他们伸冤。因为上帝向来是帮助他们的(诗十14等)。苦待他们的,上帝必报应他(出廿二24)。看顾孤儿寡妇是敬拜上帝的人最积极、最基本的表现。
在患难中的 意指孤儿寡妇之丧父或夫,因而无依无靠。然而特别指明在患难中的,并不意味不包含那些不缺饮食的。相反的,这句话可能引申到其他降卑在患难中的人身上。如第二章的贫穷人(二2~3、15)。旧约中,孤儿寡妇\cs8常与寄居的或贫穷的人并列。
不沾染世俗 意指与世俗分开或保持距离,以免被世俗玷污。世俗原文是世界(四4同)。它可能指二2~4按外貌待人及四1~4的贪恋、杀害、嫉妒、浪费、淫乱等世界上流行的恶习俗而言。当然也可泛指世上一切的罪恶。不肯看顾孤儿寡妇是没有怜恤心,也是贪爱世界的表现。
保守自己不……世俗 就是不与世界同流合污,要由世界分别出来的意思。世俗原文是世界,即要保守自己的圣洁与属上帝的特殊生活准则。
一26~27
本段教导上帝儿女当行的道有三项:(一)不随便发言批评论断别人;(二)要看顾在患难中的人,如孤儿寡妇;(三)不要世俗化,要分别为圣。第二章以后,皆申述此三项教训。── 彭德修《中文圣经注释──雅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