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罗马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罗马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查阅相关章:

罗马书

注释

十五1-13合一的最后劝勉

保罗劝勉罗马教会的信徒要彼此宽容的结语,可分为4个部分:对坚固人作最后的劝勉(1-4节);为罗马众信徒的合一祈祷(5-6节);以圣经的论据作为支持,对软弱和坚固者提出最后的劝勉(7-12节);并结束的祈祷(13节)。

第1至4节跟十四章13至23节非常近似,不过保罗首次采用了「坚固的人」这个词(dynatoi),来劝勉「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保罗采用第一人称复数式代名词「我们」,显出他将自己列为坚固人之一(参十四14)。「担代」(bastazein)这个词表示了坚固人不单只是容忍软弱人的行为──他们更要用爱心来帮助他们(参加六2)。第2至3节可引证这点,这亦是保罗从第1节尾「不求自己的喜悦」引伸而来的。这句鼓励我们要「叫邻舍喜悦」的劝勉,使我们重新思想到爱的诫命(十三9;利十九18),以及基督为了别人的好处而献上自己的行为。第3节下所引用的经文是出于诗篇六十九篇,新约作者经常引用它来形容耶稣的受苦(参可十五23、36;约二17,十五25,十九28-29;徒一20)。

保罗在第4节提醒我们「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可以看为是对第3节的引用作实时的肯定,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一般性的原则。

保罗劝勉基督徒去做的事情,他同时祈求神给予他们帮助──一个神人共同协力活出基督徒生命的典型例子。保罗刚刚指出圣经教训的目的,是要人生出忍耐和安慰,而他现在便向这位赐「忍耐安慰」的神发出祈求(5节)。我们并不清楚这里的「彼此同心」(5节,直译是「彼此之间有共同的思想」),是指坚固人和软弱人在意见分歧的事情上达成了共识,抑或──这个可能性似乎较大──虽然彼此还存有歧见,但仍不失互相接纳和尊重。新国际译本将原文kata Christon(「按照基督耶稣」)解作基督徒效法基督的榜样(译注:中文和合本也是采纳这个意思),可是,这个词句亦可解作「按照基督耶稣的心意」(参林后十一17)。无论如何,信徒合一所要达致的目标是非常明显的:罗马教会中的所有基督徒可以一心一意地热心敬拜神。信徒之间的纷争不单只破坏我们与神的关系,以及我们在教外人士心目中的声誉,它更大大削弱了我们将神应得的荣耀归予祂的能力。

第7节是十四章1节至十五章13节的高峰。我们在这节经文中找到保罗给予罗马教会的最根本劝勉(彼此接纳)、提出此劝勉的最重要论据(基督接纳你们)和此劝勉的最终目标(使荣耀归与神)。保罗此刻再为这项彼此接纳的要求提出进一步的论据:基督的事奉同时包含了犹太人(8节)和外邦人(9-12节)。保罗暗示,耶稣对「受割礼人」(新国际译本按理译作「犹太人」)之事奉,是始自过去,而没有终结的(从该动词的完成时态表达出来)。因此,保罗提醒外邦信徒,基督仍然要关心和接触犹太人(参十一1-2、28-29)。然而,基督对犹太人的工作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为了证实神忠于祂的应许(这里的表示「信实」,亦参三4和7节)。这些「应许列祖的话」,包括了对「多国」的祝福(四16-17)。所以,当这些应许一一应验之时,结果(9节)就是外邦人能够与犹太人一同因祂的怜悯而荣耀神。若然如此,犹太基督徒就必须认识到,外邦人得以被接纳成为神的百姓,完全是神计划中的一部分,他们必须学习与这些外邦基督徒和睦共处。

第9下-12节所引用的经文,强调了保罗指出外邦人被接纳为神的百姓。当保罗在第10节下引用诗篇十八篇49节(引自撒下二十二50)的时候,可能是将它理解为弥赛亚的话:它预言外邦人会簇拥着弥赛亚,与祂同声赞美神。经文还预言外邦人会出现在弥赛亚的群体中,与以色列人一同在神里面欢乐(10节;申三十二43)、颂赞主(11节;诗一一七1)和仰望「耶西的根」──弥赛亚(12节;赛十一10)。

第13节似乎与上文扯不上任何关系,可是,保罗的祈求──可以称为第三者的代求──是盼望罗马的信徒能充满「喜乐、平安」,这正是非常吻合他刚才所谈论到的(参十四17、19)。同样地,作为一个讨论的结语,将重点放在「盼望」上是十分有意义的(亦参第4节),它使信徒重新反思教会目前的情况,并鼓励他们排除万难,采取行动去改善此境况。

十五14至十六27结语

罗马书的结语,有着保罗其它书信作结时的众多典型特色:勾画未来的行程计划(十五22-29);代祷要求(十五30-32);平安的祝愿(十五33);称赞和问安(十六1-15、16下);圣洁的亲嘴问安(十六16上);代转给其它同工的最后问安,和结束的祈祷和祝福(十六20-27)。罗马书的结语部份与保罗其它书信的最大分别,是在于用较长篇幅处理以上事项,以及加增了保罗解释其写作原因的一个段落(十五14-21)。这两个差异的出现,都是基于保罗先前与罗马教会较少接触。虽然保罗蒙召成为外邦人的使徒,他对罗马教会运用某种使徒的权威是合情合理的(一1、5-7,十五16),但保罗仍然不想被人视作一个粗暴的干预者。

十五14-33保罗的事奉和计划

这个大段可分为4个小段:说明本书信的目的和背景(14-21节);略述保罗当前的行程计划(22-29节);要求信徒为他替耶路撒冷信徒收集捐项代祷(30-32节)和祈求平安的祝愿(33节)。当中有许多与一章8至15节相近的地方,显示出保罗蓄意用首尾呼应的方式来总结全信。

保罗为了想与罗马基督徒保持良好的关系,他清楚表明自己写这封信,绝非因为他发现罗马教会有某些重大的问题。他称赞罗马信徒的「良善」和「充足了诸般的知识」(14节;例如认识基督教的信仰),知道他们能「彼此劝戒」(14节;参一8下)。保罗甚至为自己「稍微放胆」地写了信中的内容而产生歉意,强调他所说的只是作为一种提醒。这些称赞的言辞绝不单是一种曲意奉承,除非保罗知道罗马教会基本上是坚固和稳定的,否则他不会说出这番话。然而,保罗知道即使最成熟的教会,也需要有人不时用福音的真理作出提醒。而他在十二章1节至十五章13节所提出的劝勉,则显出罗马教会亦有本身的问题。虽然保罗不想有人感到他暗示自己拥有任何优越地位或高高在上的权威,但他仍然要坚持自己是以「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16节)的权威,写信给罗马信徒(参一5-6)。保罗借用了一个敬拜的措辞来描述他的事奉。「仆役」的原文一般是指祭司(leitourgos;参尼十39;赛六十一6;来八2),而它所包含有关祭司的含义,是在接着的下一句表达出来:保罗形容他传福音的事奉,是「作神福音的祭司」,而他所「献上的」是外邦人信徒。保罗就如其它新约作者一样(特别参彼前二4-10),暗示旧约的敬拜,包括祭司、献祭、会幕或圣殿,都在福音的事奉中得以成全了(参十二1的注释)。

因此,保罗是应该在此事奉中「有可夸的」,因为它来自神的恩典(15节下),又是基督藉使徒所做的事(18节)。基督借着保罗所做的工作,是为了达致带领外邦人去「顺服」神的目标(参一5);而保罗所言所行都是凭着「能力」:神迹奇事的能力(参徒二22、43,五12,十五12;林后十二12;来二4)和圣灵本身的能力(参一16上)。第19节尾说明了保罗这种带有能力的祭司和使徒事奉的果效:「从耶路撒冷,直转到以利哩古,到处传了基督的福音」。以利哩古是罗马一个省份,它所占的区域大概是当今的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耶路撒冷是基督徒宣教工作的出发点,而以利哩古是保罗当时传福音所到的最远地区。由耶路撒冷至以利哩古的路线呈弧形,所以保罗便用了「直转到」(直译是「打了一圈」)这种说法。保罗是要指出,他已经在地中海流域的整个东北部地区,建立了众多稳固而位于中心点的教会。因此,他已经在这些地区「完成了」(plēroō;中文和合本译作「到处传了」)他的福音使命,因为他的工作是「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20节)。保罗用以肯定他的使命之旧约经文(21节),是来自以赛亚书的仆人之歌(五十二15),不过,若说保罗视自己为此仆人的角色,则似乎不大可能。

保罗从过去谈到现在又转至将来。直至目前为止,他要在东部完成他使命的任务,一直使他不能前往罗马(22节)。但这使命到了现阶段已经完成,保罗如今可以一尝他长久以来渴望到访罗马的心愿(参一10-15)。可是,罗马只能成为他前往西班牙途中的一站(24、28节)。保罗显然已经认定人口稠密的伊比利亚半岛(Iberian peninsula),正是他继续开始福音工作的理想地区。保罗想在罗马停留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希望罗马基督徒对他这次行程予以协助。新国际译本翻为「协助我的行程」(24下)的那个动词,几乎成了新约中「一个用于基督教宣教工作上的专有名词」(Cranfield;参徒十五3,二十38,二十一5;林前十六6、11;林后一16;多三13;约翰三书6节)。它表示向基督徒宣教士提供物质的援助和后勤的支持。保罗写这封书信的其中一个主要理由,就是为要得到罗马信徒的支持而铺路。

不过,保罗在进行此计划之前,还有一项当前急务:供给(diakonōn ; 新国际译本翻为「服侍」)耶路撒冷的信徒(25节)。正如26至27节指出,这项服侍是从许多主要经由保罗建立的外邦人教会中收集捐款,送到耶路撒冷的犹太基督徒手中。许多居住在耶路撒冷和附近地区的犹太人信徒,由于承认本身拥有基督教信仰,而遭到其它犹太人排挤,他们的经济状况便因而变得更差。保罗感到外邦人基督徒「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份,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27节;参十一17-18)。收集捐款以供应有需要信徒的所需,是保罗第三次宣教旅程的主要目的(参林前十六1-4;林后八至九)。有些学者认为,保罗对此项收集捐献的工作特别感到兴趣,因为他将它视作旧约预言的应验:外邦人的财富要在主的日子临到之前流入耶路撒冷。然而,我们却没有甚么证据支持这种看法。但保罗确实是毫无疑问地视这种供应,为促进外邦人基督徒与犹太人基督徒建立较紧密关系的具体途径。也许正是为此目的,保罗要求罗马基督徒为收集捐款的事情进行顺利而代祷(30-32节)。保罗提议他们要为到此事恳切和热心地祈祷,要求他们「与我一同竭力,为我祈求神」。保罗要求他们特别为两件事祈祷:叫他能够「脱离在犹太不顺从的人」和所筹办的捐献「可蒙圣徒悦纳」。保罗知道犹太人对他大胆而公开地支持外邦人在无须行割礼和守摩西律法的情况下,得以成为神的百姓一事含恨在心。当时,许多较为激进的犹太人(他们的人数还不断加增),更可能视这种立场几乎与叛国无异。当保罗抵达耶路撒冷后,确实因着犹太人的唆使而遭到罗马政府监禁的事实,可证明保罗此时的担忧的确是有理由的(徒二十一27-36)。

我们并没有确实数据去得知保罗的第二个代祷要求如何成就。明显地,保罗亦有确实的理由去担心其中一些犹太人基督徒对他仍抱有怀疑的态度,或仍一心想与他们的犹太同胞保持良好关系,以致拒绝接受他从外邦人基督徒所收集得来的捐款,使他一切的努力前功尽废。保罗要求罗马基督徒与他一同祈求神,令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以致他能够继续「欢欢喜喜地」怀着一份成就感到罗马(32节)。

保罗祈求「愿赐平安的神」常和罗马基督徒同在(33节),跟他在其它书信发出的祈祷相类似(林后十三11;腓四9;帖前五23;帖后三16;亦参十六20)。

附注

第19节究竟保罗是已经「直转到和进入了」以利哩古,抑或「直转到以至」以利哩古传福音,这里并没有清楚注明。由于使徒行传从来没有提及保罗到过此省份,所以,有些学者便认为,他可能在第三次宣教旅程的尾声,前往哥林多之前到过那里传福音(保罗写罗马书之际;参徒二十2)。第24节我们不知道保罗能否达成他的计划,前往西班牙传福音。我们在一本属于第一世纪末写于罗马的文献《革利免一书》中,找到当中有记载指出保罗「曾到达西边的尽头(terma)」(五1-7)。究竟这是指到西班牙抑或罗马,则不得而知了。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罗马   十五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约翰   罗马   福音   保罗   基督   耶路撒冷   的人   外邦   自己的   基督徒   信徒   教会   耶稣   圣经   荣耀   使徒   犹太   这是   恩典   犹太人   圣灵   喜悦   祭司   都是   马其顿   经文   旧约   圣徒   工作   平安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