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下第一至二章-《每日研经丛书》
列王纪下第一至二章-《每日研经丛书》
(一)
上一章的结尾提及犹大与它东南面之以东的关系。本段则提及以色列与摩押关系陷于破裂作为开始,虽然故事的发展直至第三章才出现。在事态继续发展之先,我们必须在本卷的最初两章与以利亚告别。
亚哈谢意外地从楼上的栏杆掉下的情景成为第一幕。他在病榻上差遣使者到非利士以革伦求问他的病能不能好。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写故事的人藉此机会向所求问之神开玩笑。西卜(zebub)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古代巴力的可怕名称(前面我们将它与耶洗别名字放在一起讨论);西卜的希伯来文(zebub)是指常见的‘苍蝇’。也很可能是有一个神号称‘苍蝇之王’,方便在害虫为灾之时提供求助的门径,但是更可能的是写故事的希伯来人故意对敌对之神作附带性攻击。我们或会假定巴力西卜或起码他在以东神龛的部属在治病方面享有盛名。这位西卜享誉的时间很长:恶意批评耶稣的人说耶稣有医治能力是因他被别西卜附(可三22)。亚哈谢的名字ahaz-yahu含有耶和华以色列上帝之意,当然不会蓄意撇弃他的神,只是为了寻求最好的指示。
以利亚的名字也含有永远承认耶和华是上帝之意。这个耶和华现在派使者去拦截王的使者,他有足够权威令王的使者转回去,也能够使王明白他所要面对的人是以利亚。但是,他首先是向错误的神求问,现在他求问的对象找对了,却出错在求问的方式──以命令及军事方式进行(9节)。以利亚像他的上帝一样,只准向他祈求而不能向他发命令。以利亚对最初两队五十夫长的反应用了难以翻译的双关语(10,12节):‘我若是神人(ish),愿火(esh)从天上降下来。’
次较有礼貌的谈话(13节)并没有改变上帝对王的判决,但它救了无辜者的性命。在王承认以利亚的权威之前所有派的两支部队被烧灭,可说是一件凄惨的事。亚哈谢登上王位的第二年便死了,约兰接续他作王。
(二)
以利亚的外衣先是在选召以利沙时显得突出(王上十九19-21),现在再一次在他们分手时显威风。以利亚坚持要以利沙继承他的全部工作也是引人注意的事。既然在开头时便说以利亚要被旋风接走(二1),而这件事等到戏剧性的合适时刻才实现,无论它是多么突出的一件事实,我们都会认为它不是写故事的人所最关心的。
如所说属实,它就不再继续成为发展圣经时期及圣经后期的传统实例。以利亚在强有力的神秘情况中被带离开他的门徒及离以色列更偏远的地点,是虔诚但忧心的俄巴底亚所预期的一部分后果,他不知道以利亚下次会被‘提’到那一个地方(王上十八10-12)。后期传统回顾这些故事时,就得探讨这个没有死的以利亚回来继续工作的可能性,正如旧约圣经最后几节所说的(玛四5-6):
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之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
耶稣与施洗约翰的门徒要讨论到底他们那一位主人合条件做应当回来的以利亚(太十一2-15)。以诺(创五24)及摩西(申卅四5-6)在世的终年也无人知晓──他们在后期的传奇中也都享有盛名。那么,摩西和以利亚与耶稣一同向一些门徒显现就不足为奇了(可九2-13)。
(三)
这一章的地理环境令许多读者感到困惑。从靠近约但的吉甲到伯特利似乎有些未经解释的曲折小径,高达四千尺及长达十五哩,在未跨越约但之前又折回靠近吉甲的耶利哥。伯特利只是指‘上帝的家’,而吉甲是指‘圆形物’(竖立的石块),可能还有好几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取了这些名字。笔者宁愿在这些进程中看到超乎常人的以利亚对以利沙继续作戏剧性的考验。这两人也似乎是在决定向东走初期越过约但的路线之前(书三至四),折回与往以色列国境最初采取的路向相反(书五至八)。
主仆分手的情况不是作直截了当的诠释,如果这样做是等于企图描述无法描述的事。但有些因素是可以分析的。加倍感动以利亚的灵(二9)是长子或继承者应得的分,以利沙只是正式要求去继承以利亚。以前,以利亚是阻止以利沙作此要求的,但现在他要以利沙留意所发生的事。他离开时的情形,以利沙应该‘看见’的(10节)。‘看见’当然不止是观望那么简单,也包括了感受与理解。
整个场面以以利沙的‘自白’做结束,其中的含义是两方面的。第一是信仰的自白──‘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战车马兵啊!’第二是表达他自己的不配,即是将自己的衣服撕成两半。以利沙‘看见’了,又那感动以利亚的灵也感动了他。他用所承继的记号像第一次与主人过河一样的再次越过约但河。那些来自耶利哥的先知看见了也了解所见的情形,因他们说‘感动以利亚的灵感动以利沙了’(15节)。但是,正像我们的宗教领悟力一样,他们的理解也是欠缺理解力的表现。因为正如亚哈与俄巴底亚以前到处找寻一个失巠了的以利亚一样,众先知要求组织寻找团。他们的误解令以利沙的理解力更为明显,因他认为这种搜索是不必要的。当我们转而讨论列王纪下的下面几章谈及以利沙的故事时,我们将详细讨论火车与火马的故事,也将提及以利沙在洁净耶利哥水源的权力,还有他在本章的结尾怎样惩罚那些行为鲁莽的男童(19-25)。──《每日研经丛书》